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后世如何评价朱标他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6 17:48:07

后世如何评价朱标他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朱标,明朝第一位太子,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父亲,生母是孝慈高皇后马氏,接下来对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朱元璋自称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受到悉心教导,朱元璋亦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其为皇太子时,监国时宅心仁厚,体察百姓,深得朱元璋喜爱。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八月葬孝陵东侧,即明东陵,谥“懿文太子”。建文元年(1399年)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称帝后复称懿文太子。崇祯十七年(1644年)朱由崧复称其孝康皇帝,《明史》亦称孝康皇帝。

主要成就

辅助朝政

朱标成年后就一直帮朱元璋处理朝政直到自己去世,将自己治国理政的理念在小范围内付诸了实践,很多仍有借鉴意义。

劝谏父皇

朱元璋对于一些不法勋贵采取严厉的做法,朱标表示反对,劝说朱元璋杀人太多,恐怕会伤了和气。宋濂就是在马皇后和朱标的劝谏下留下性命的。

考察关中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下诏以汴梁为北京,以金陵为南京,效仿周唐的两京旧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遣朱标考察陕西,计划为新都选址。然而第二年朱标病逝,这沉重打击了朱元璋,令其不愿再劳师动众地更换京师。

人物评价

史籍评价

《明太宗实录》:懿文太子以柔弱牵制文义,不称太祖意。

《奉天靖难记》:懿文太子所为多失道,忤太祖意,太祖尝督过之,退辄有怨言,常于宫中行呪诅。

《明史》: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名人评价

方孝孺(明初大臣):盛德闻中夏,黎民望彼苍。少留临宇宙,未必愧成康。宗社千年恨,山陵后世光。神游思下土,经国意难忘。

谈迁(明末清初史学家):不有所废,其何所兴?懿文之早世,天所以开靖难也。彼孝友仁慈,出自至性,周成、汉惠,将驾而三之。天之勿永其年,以免玄武门之血,懿文幸矣!然遗其忧于太孙,天未厌乱,罹此疾威,惜哉!

小约翰·郎洛瓦(美国学者):朱标的教养是文人型的和“右文”的君主……这种人治理国家可能用“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用以粗暴镇压为能事的“军事”之治。

太子朱标的权力有多大,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朱标背后有着朱元璋坚定不移的支持,明朝所有人都知道朱标一定会继承皇位,就连朱棣也不敢展现自己的锋芒。

常言道:?自古无情帝王家?,出生于皇家,虽然地位崇高,身份尊贵,但彼此之间勾心斗角的事情时有发生。为了争夺皇位,兄弟反目成仇、刀剑相向的例子比比皆是,太子之位上往往悬挂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位置上的人时刻面临着危险。

然而朱标是个例外。身为太子,他不但地位稳固至极,还拥有非常大的权力,放眼整个中国古代史,他也算得上权力最大的太子。

朱标

朱标权力之大,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几乎所有大臣都在东宫挂名

历代皇帝为了让太子日后能更好执政,允许他们在一定限度内培养属于自己的班底,但绝不能和太多的大臣有牵连,否则会失去信任。

清朝康熙时期,皇八子胤禩本来是皇位的绝佳继承人,但因为朝中太多文武大臣支持他,康熙认为他交通大臣,不但将其臭骂了一顿,还直接取消了他继承皇位的资格。

在古代,太子交通大臣是非常严重的一件事,往往会让现任统治者感到不安。因为太子本身就算潜力股,不出意外日后能够顺利继承皇位,朝中大臣都争先恐后巴结他们以便之后能够加官进爵,久而久之他们心思也就从当朝统治者转移到太子身上,办事情不会像以前那么尽心竭力。

更严重的是,如果太子笼络到足够大的势力,一些人就会怂恿东宫发动政变,提前夺取皇位。当初李渊就是没有限制李世民培养自己的势力,最后导致玄武门事变的发生,自己被迫退位让贤。

李世民不是太子尚且能做到这一点,更不要说号召力更强的太子了。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会提防着太子,不让他们过多接触朝中大臣。

然而朱标的待遇有所不同。朱元璋让明朝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在东宫挂职,左丞相李善长兼东宫少师,右丞相徐达兼东宫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同时还有冯胜、刘基、廖永忠、汤和、邓愈等兼领东宫职事,这些开国大臣共同组建了东宫历史上的最强班底。

这种待遇在整个历史上绝无仅有,可见朱标的权力有多大。

二、代为监国,全权处理政务

有时候皇帝御驾亲征或者巡游天下,他们就会暂时将权力给予东宫,让其代为处理政务。

不过这种权力下放是有一定条件的,皇帝通常会派人专门监视太子,与此同时太子必须时不时地向他们汇报工作情况,遇到一些重要的大事还必须上报给皇帝让他们亲自处理。

更多情况下,说是让太子监国,其实就是给他们长长见识,皇帝处理政务的时候太子站在一边看着,能够拥有的实权微乎其微。

相较之下朱标才算真正拥有监国的权力。洪武十年(1377年),朱标二十二岁,朱元璋认为他的年纪已经足够了,便授予他监国的权力。

朱标在监国期间拥有?听断决定,然后奏闻?的极大权力,这意味着朝中文武大臣上报事情时,必须先先交给朱标处分,然后才上奏皇帝做最终决断。

很显然,朱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算得上皇帝了,而朱元璋则扮演着兜底的角色,朱标权力之大可见一斑。

朱标监国时间长达十五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政治经验,但也正是因为长期协助朱元璋处理朝务,他本就不好的身体越来越差,最后英年早逝,为后来朱棣篡位埋下伏笔。

为何朱元璋愿意给予朱标这么大的权力呢?笔者认为这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朱标对于朱元璋有特殊意义

众所周知,朱元璋小时候生活条件非常不好,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根本没有条件娶媳妇。

后来朱元璋在郭子兴手下混出点名堂,他才娶了马秀英,那时他已经24岁,在古代算是晚婚的年纪。

又过了几年,朱元璋凭借自己的努力已经建立起一番事业,这时他就非常需要能够生下一个儿子作为继承人。

27岁那年,朱元璋率军在前线拼杀,突然收到儿子朱标出生的消息,一时间激动万分,随后他便攻下了南京,这让朱元璋更加重视朱标,认为他就是祥瑞的化身。

战事结束了,朱元璋兴奋地在在当地的一座山石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的字样,可见当时朱元璋有多么害怕自己没有子嗣。而朱标的诞生满足了朱元璋这种迫切的需求,所以在往后的日子里他才会如此宠爱朱标。

二、朱标具有嫡长子的身份

在封建社会血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宗法制皇位的第一顺承人是嫡长子,显然朱标满足这个条件,所以朱元璋注重培养他无可厚非。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一直深爱着马皇后。在朱元璋还未飞黄腾达的时候,马皇后嫁给了他,并且给他带来了许多帮助,两人结婚三十年,积累了非常深厚的感情。

而朱标是他与马皇后的爱情结晶,自然得到朱元璋更多的宠爱。尽管朱元璋对于自己的孩子都非常疼爱,想要通过藩王制度保证所有人都能世世代代尽享荣华富贵,但真正能够走入他内心的,只有马皇后与朱标这一脉,这也是为什么朱标能够拥有那么大的权力。

三、朱标本身就很优秀

前面说到,朱元璋很早就把朱标当做自己的继承人来培养,而朱标也从没让他失望过。

朱标经常跟着朱元璋上下朝,耳濡目染不但积累了非常多的政治经验,还能时不时地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后来朱元璋让他代为监国,朱标将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对此朱元璋非常满意。

同时朱标性情温和,待人宽厚。朱标的几个兄弟当中,秦王、晋王、周王,哪怕是燕王朱棣都曾都犯过一些错误,而每次朱标都会从中调和,帮助他们减轻责罚或者免除责罚。久而久之朱标也就积累了一定的威信,其他几兄弟对他都很佩服。

正是因为朱标如此优秀,朱元璋才会愿意并且放心将大权交给他。

朱标

执笔君言总而言之,朱标的确可以算历史上地位最稳固、权力最大的太子,不但拥有最为豪华的班底,还能掌握监国的实权,如果不英年早逝,铁定坐上皇位。

而朱标之所以拥有如此大的权力,是因为他拥有嫡长子的身份,并且本身非常优秀,同时对于朱元璋有着特殊的意义。毫无疑问,历朝历代的太子都希望有朱标这样的待遇!诸位读者,你们说呢?

如果朱标不死,朱棣没有篡位。那么朱标是不是会比朱棣做的更好呢?

我们都知道明朝第一位太子朱标的地位非常巩固,在朱元璋没有称帝的时候就把朱标当作未来的继承人,倘若朱标不英年早逝的话,明朝第二位皇帝必定是朱标。朱标的性格和朱元璋性格不同,朱标在其师傅宋濂的教导熏陶下采用以仁义而治国,加上朱标的威望,朱棣是断然不敢反朱标的。

朱标不死的话其威望完全可以压制众多开国功臣,也能压制各位藩王,也就没有后来的朱允炆因为削藩而发生靖难之役。历史没有如果,如果也改变不了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根据已经知道的历史史实结合当时局势来畅所欲言分析一番。如果朱标不死,朱棣没有篡位。那么朱标是不是会比朱棣做的更好呢?首先朱元璋的众多子嗣之中,最像自己的莫过于朱棣,一样的杀伐果断,一样的崇尚武力,而太子朱标则与他们二人相反,朱标以仁义治国。在朱元璋当皇帝之时就曾经让朱标监国,朱标的表现在史书之上也是有目共睹的,朱元璋对朱标的治国之策也是非常满意,也就说在治国方面朱棣是比不上太子朱标,朱标必定是以宽厚而治国。也许在我们的感觉之中,朱标做皇帝会比朱棣要好,可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面对,朱标的性格属于守成的君王,文治绝对要强于朱棣。

以我们的所了解的史实来看,倘若朱标不死称帝的话,朱棣首先是不会反,其他藩王也是恪尽职守镇守大明边疆,朱元璋也不会大肆处死开国功臣。明朝这些开国功臣在我们印象之中好像跟贪官污吏联系在一起,虽然他们持功自傲,可他们都是当时的人才,对于朱标他们还是佩服之至,也不会造反朱标,反之朱标也能震慑群臣。朱标不死功臣不亡和藩王不乱,加上朱标仁义治国,有开国文臣辅佐必将当时的明朝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另外对于明朝的外敌来说,开国那些骁勇战将加上朱棣这位藩王势必也能保明朝疆土不失,也能有朱棣在位的一些成就。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太子朱标不英年早逝,朱棣不反也就没有了后来的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其实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也是损失巨大,不但是经济损失还有军事损失,没有靖难之役明朝实力只会更强,相对于朱棣做皇帝遇到的一些问题必然也是很好的解决。

统合以上个人认为,如果朱标不死,朱棣没有篡位。朱标是比朱棣做的更好,这个更好的并不是代表朱标比朱棣优秀,朱棣和朱标都有各自之所长,只是朱标比朱棣拥有更多的资本,自然也就比朱棣要优秀一些。

史学家是如何评价明惠宗朱允炆的?他是否是个贤明的君主?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嫡长子朱标册立为太子,并对太子朱标寄予厚望。朱标也确实没有辜负期望,具备成为优秀帝王的潜质。没想到1392年,太子朱标在奉旨巡视西北地区归来后染病去世。在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重新册立储君。传统的继承礼法,“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深入中国人的思维中去,虽然这一继承礼法有一定缺陷,但在实际中却可以最大程度地明确继承顺序,避免家族内部纷争。所以,自周代以来,这一继承制度得以较好地执行贯彻。因此,朱元璋为体现复兴汉家礼仪,也为了避免诸子纷争不休,最终不出意料地选择了由长房一系(朱标)继承皇位,册立皇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而将其余健在的诸位成年皇子排除在外。

总体来看,朱允炆为人仁厚,讲究以仁治天下,这也符合“大破大立”的原则,在经历了洪武皇帝苛政之后,反向而行之,一张一弛,可以更好地使帝国发展。正如《明史》所做的评价:

惠帝天资仁厚。践阼之初,亲贤好学,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锐意复古。尝因病晏朝,尹昌隆进谏,即深自引咎,宣其疏于中外。又除军卫单丁,减苏、松重赋,皆惠民之大者。乃革命而后,纪年复称洪武,嗣是子孙臣庶以纪载为嫌,草野传疑,不无讹谬。 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帝王,光讲究仁义是幼稚苍白无力的,朱允炆为人仁厚的另一面就是性格优柔寡断,缺乏杀伐决断的锐气,讲究仁义使得建文帝怕担上杀叔的骂名,不敢果断处理。不但被燕王装疯卖傻骗过,还把作为人质留在南京的燕王儿子放回北京,使得燕王没有后顾之忧,并有时间整备军力,建文帝错失良机。

此外,建文帝识人不明,用人不当,对不堪大用的文臣武将不能坚决处理。虽然老将耿炳文在山东战场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功,但也遏制了燕王攻势,时间拖延下去对朝廷有利,但此时建文帝屡出昏招,由草包李景隆代替出战,此人葬送了朝廷五十万大军,逃回南京后,建文帝并没有严厉处理李景隆,李景隆在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反而偷开城门献降,把建文帝推向万劫不复之地。


朱允炆不是一个好的统治者,他做事心慈手软,没有统治者该有的狠辣;他的军事智囊团欠缺,敌我实力分析不透彻,处事不稳;他轻松登基称帝,没有政治手腕,也不懂人心,更不善于抓住时机。这些都成为他失败的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7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