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背后还有哪些玄机?下面对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后世人对于玄武门之变则普遍认为是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相残,但这种想法实在是太过于表面化了,背后其实还有许多玄机,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说说。
从李渊起兵开始,李建成就被作为继承人保护了起来。所以,李建成更多的角色是在李渊身边处理内政,而不是像李世民那样带领军队攻城略地冲锋陷阵。而这也就让李建成觉得很被动,因为当时隋末天下大乱,取得战争胜利是最重要的事情,也是获得人心赢得认可的唯一办法。
自己作为李唐王朝的继承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李世民的威望如火箭一般蹿升,这种不安全感是李建成心中永远的痛。所以,李建成也渴望给自己增加筹码,更渴望建功立业,以便让天下人都相信他是有能力做好继承人的。
但是,李世民太过于逆天了,不仅军事才能无敌天下,还非常仁慈,从来不屠城不杀降,赢来了无数人才的真心归附。一时间,李世民的力量威望远远超过了李建成,这就为后来的兄弟相争埋下了伏笔。
但出来混都是要还的。李渊自创了一个叫天策上将的职位封赏给李世民,这本身就让李建成非常紧张,让他觉得这是李渊要废掉自己太子之位的节奏。而李渊接下来又允许李世民开府。这就等于是默认了李世民的超然地位,让他可以拥有自己的班底和团队,俨然就是一个小朝廷。
所以,李世民内心的欲望迅速膨胀,最后让张亮经营洛阳,摆明了是要争夺皇位的意思。到了这个时候,李建成已经彻底绝望了,他知道自己斗不过李世民。而李渊也吓傻了,他本想着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搞制衡,可没想到李建成不堪一击,反而让李世民的权力得到了强化。
唐朝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皇帝自然是太宗李世民,他着手开创了第一个治世——贞观之治。盛世大唐是从贞观年间开始,而唐朝的政治动荡也从李世民登基开始。众所周知,李世民是以秦王之身杀掉储君李建成登上皇位的,那场改变历史走向的“玄武门之变”也深刻影响了大唐帝国权力核心的稳定。这场“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经过多部影视作品的宣传,已经为世人所熟知。然而在唐朝前期的历史上,在玄武门所发生的政变远不止这一次。
唐朝
玄武门始建于隋朝,为其大兴宫的正北门。唐朝建立后,原有的大兴宫被改建为太极宫,北面开二道门。其中偏东的为安礼门,偏西的则是玄武门。玄武门地处龙首原高坡,在地形上成为了控制太极宫的制高点,再加上门上建有楼观,所以这里也是发动政变的“风水宝地”。有李世民这位雄主的带头作用,再加上玄武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所以唐王朝的多次宫廷政变都有着玄武门的身影。然而除了李世民发动的政变被冠以“玄武门”之名外,其他的几场政变都没有重复使用“玄武门”的名字。
唐朝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705年2月20日),已经82岁高龄的武则天身体抱恙,以张柬之为首的一批拥护李唐的大臣开始采取行动,准备逼武则天还位太子李显。张柬之与联合的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率羽林兵500余人驻扎在玄武门外,同时派人去东宫请太子李显。接到李显后,张柬之等人率兵由玄武门进入后宫,先是在集仙殿将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处死,紧接着进入武则天居住的集仙殿包围了她的病榻。第二天武则天便让太子李显代行处理国政,同时大赦天下。第三天,武则天正式传位李显,李唐皇室成功复辟。
唐朝
这场政变虽然也是从玄武门开始的,但是在命名上,采用了这一年的新年号——神龙。所以这场推翻武则天的政变,被称为“神龙政变”或“神龙革命”。夺回政权后,李显并没有励精图治,以至于大权被韦皇后和武三思把持。对于这一切,身为太子的李重俊自然不能坐视,便在景龙元年(707年)七月发动政变。李重俊先是率300羽林军和300余千骑杀入武三思府邸。在将武三思、武崇训父子及其党羽十余人处死后,李重俊又杀入皇城搜捕韦皇后、安乐公主与上官婉儿。
唐朝
韦皇后闻变后立刻裹挟中宗奔向玄武门,帝后登上门楼召羽林军在门楼下护驾。李重俊等人杀至玄武门后,准备突破防守攻上城楼。不曾想,皇帝趴在楼槛上,亲自对叛乱士卒喊话,引得士卒们倒戈相向,政变宣告失败。这场发生在景龙元年(707年)的“玄武门之变”,被称为“景龙政变”。转眼间时间来到景龙四年(公元710年),软弱无能的中宗皇帝李显被皇后韦氏和安乐公主密谋毒死,韦皇后立幼子温王李重茂为帝,欲仿武则天故事。这一举动引起了相王李旦及其背后势力的抵触,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由此开始。
唐朝
唐隆元年六月庚子(710年7月21日),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联手姑母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李隆基率禁军由玄武门杀入内宫,将韦太后及安乐公主处死,随后拥相王李旦入宫。紧接着,太平公主逼即位不足一个月的小皇帝李重茂退位,李旦成功复辟为唐睿宗。这场发生在唐隆元年的“玄武门之变”,也以年号冠名,被称作“唐隆政变”。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到唐隆元年(710年)的84年间,李唐皇室内部一共在玄武门发动了4次政变,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大唐帝国乃至历史的走向。
玄武门之变、神龙政变、景龙政变、唐隆政变这4场政变通通发生在玄武门,从某种层面上来说,通通可以被叫做“玄武门之变”。然而只有李世民发动的那场被命名为“玄武门之变”,所以许多人也误以为唐朝发生在玄武门的政变,有且只有这一场。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了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琼、程咬金等著名勇将。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表面上,兄弟三人还很和睦,可背后,李建成时时想除掉李世民。有一回,李渊外出狩猎,由三个儿子陪同,李建成有一匹烈马,虽然跑得快,却有个致命的弱点:前腿软,在奔跑当中会突然跌倒,李建成让李世民骑着这匹马追猎。李世民不知这匹马的毛病,骑上马追赶一只鹿。这马速度超群,比鹿还快。眼看就要追上鹿时,蓦地马失前蹄,李世民猝不及防,从马背上翻下,说时迟,那时快,李世民一个前空翻,稳稳站在地上!
李世民是聪明人,马上明白大哥要用这匹马来暗害他。但是,李世民不在乎,因为,这几年东征北讨,他多数时间是在马背上度过的,练就了一套骑马的本领。所以,他又翻身上马,继续奔跑。连续掉了三次,没碰破一点皮!李世民把马交还给李建成的侍卫,对站在一边的宇文士及说:“想用马暗害我,可惜生死有命,枉费心机!”
李世民有意让李建成听到这句话,以起到警告的作用,然而,李建成却这将这句话篡改成:“李世民有天子命,将来要当皇帝,不能随便就死了”,让尹德妃和张婕妤在李渊面前吹风。李渊一听,很生气地对李世民说:“你想做天子,我还没死呢,也太着急了吧!”李世民一听,也不辩解,摘下王冠,让父皇派人调查,如真说过此话,甘愿受死。
李渊还要训斥李世民,中书令封德彝急忙进来,说突厥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联合起来,进攻?州(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李渊吃了一惊,想一想,还得二儿子李世民率兵去打突厥。于是给李世民戴上王冠,让他以国家为重,带上李元吉去讨伐突厥。
李世民一行来到州,与突厥对阵。李世民决定只带百名骑兵出阵与突厥数万大军对话,让李元吉一同去,李元吉不敢去。李世民来到突厥阵前,与突利可汗对话。他胸有成竹,因为了解两位可汗的情况,也知道他们之间存在矛盾,所以,据理阐明利害,认为以和为贵,句句话说到突利可汗的心里,加上逢连雨天,不宜交战,突利可汗便让叔叔思摩到唐营议和,并表示愿同李世民结为兄弟,于是,突利可汗撤兵而回。
颉利可汗见突利可汗收兵,觉得自己力量太弱,打也赢不了,也只好退兵。州退敌兵,李世民不伤一兵一卒,不用一矢一刀,仅凭一番话,就达到目的,其智其勇,非一般人能比,使朝廷上下的人无不为之叹服!
李渊得到消息,猜想是大儿对二儿下了毒手。尽管如此,仍然不忍心废掉太子,又不想让二儿再受伤害,想了一个他自认为两全其美的办法:派李世民去洛阳,管理陕州以东的州郡。李世民觉得这样也不错,就答应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紧张,认为让李世民去洛阳是放虎归山,便找一些大臣向皇帝上书,说李世民去洛阳不会回来,有分裂国家的危险。李渊一听觉得有理,便再次出尔反尔。
李建成想扫除李世民及其亲信,达到他的目的,各种手段一齐使用。收买这一招失灵后,并不气馁,又向皇帝密告李世民的天策府谋士房玄龄、杜如晦行为不轨,应将他们逐出天策府。
李世民意识到形势的严峻,召集天策府文官武将商讨对策。这时,边境传来消息,突厥又来入侵,李建成荐举李元吉率兵出征,并将李世民部下尉迟敬德、程咬金等大将一齐杀掉。李世民将此事告诉李渊,李渊要第二天亲自审问,让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等人同时参加。
李世民一次次的忍让,达到了极限。现在不仅是个人生死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唐朝江山将来落在谁手、向何处发展的大问题,他决定狠下心来反击了。当天深夜,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将士埋伏在玄武门下。天刚蒙蒙亮,李建成和李元吉骑着马进宫,觉得四周情形与往日不同,李建成回马要走,李世民从墙后出来召呼他。李元吉做贼心虚,想先下手为强,摘弓搭箭,射李世民射去。不知是他心慌力弱,还是神灵保佑李世民,李元吉连发三箭,箭箭射空。
李世民不再迟疑,对准李元吉拉满了弓,李建成见状高喊:“四弟小心……”话未说完,李世民射出的狼牙箭直奔他而来,李建成猝不及防,咽喉中箭,从马上掉下身亡。与此同时,喊声四起,尉迟敬德率领70名骑兵如从天降。李元吉催马便跑,尉迟敬德张弓一箭,射中他后心,当场毙命。
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事变。李渊知道消息,也无可奈何,在这种情形下,只好立李世民为太子了。
此时唐朝大权已掌握在新太子李世民手中。李渊于当年八月,主动传位给李世民,李世民推辞不过,只好同意,于是,在东宫显德殿举行交接仪式之后,李世民即位当了皇帝,即唐太宗。李渊被尊为太上皇。
李世民是年28岁,改元贞观,第二年为贞观元年。历史上把这次政变,叫做“玄武门之变”。
在李渊化家为国,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所倚恃的主要力量是几个儿子。起兵之初,很难说得清楚究竟是哪个儿子表现的更加出色。所以,李渊立国之初就按约定俗成的规则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确定了他的接班人地位。
但随着开疆拓土战争的进行,李渊发现,似乎自己立太子有些操之过急了:次子李世民展露出的雄材伟略远非李建成可及,已经呈尾大不掉之势,朝野间有着大量拥趸。李世民日益高涨的名望令李渊心底充满了忧虑与不安,同时也引得李建成各种羡慕嫉妒恨。手心手背都是肉,李渊一时间无法取舍,他的摇摆不定与犹豫不决,令李建成、李世民兄弟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事情逐渐朝着他不可控制的一面发展。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看起来有四个主角:唐高祖李渊、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而引发的导火索只有一个,那就是唐朝的储君之争。
一说是由于太子李建成结党营私、引发众怒所致。
李建成是李渊与窦皇后所生的嫡长子。他的身边聚集了魏征、王昼等贤能之臣,在京城长安一带有坚实的基础。而以英武著称的皇四子李元吉也与李建成结为一党。李元吉并非善类,虽然仅为皇四子,却也梦想得到皇位,但是他明白,只有先除掉秦王李世民,他才有可能在于李建成的皇位之争中取得胜利。
武德七年【624年】,这年在突厥退兵后,李渊为了缓和兄弟三人的紧张关系,命兄弟三人驰射角逐。李建成将一匹劣马给了李世民,结果劣马连蹶三次,幸好李世民每次都及时跳离马背,免于遭殃。他回头对部将说:“有人打算借助这匹马害我的性命,就凭他们能伤害到我吗?”
听了这话的李建成趁机在李渊面前诬陷李世民说:“秦王自称,上天于我,正要做上天的主宰,怎么会白白的死去。”高祖大怒,斥责了李世民一顿。
公元626年在李唐王朝的皇宫门外发生了一场兄弟相残的争斗,被我们一直当作英雄与正义的化身的秦王李世民斩杀了自己的亲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在这次手足相残的斗争中死了好几百人,可谓是李唐的一场腥风血雨,后来俗称“玄武门之变”。
在史书上记载或者大多数人们的心中,太子李建成一直是贪图享乐有勇无谋的形象,就连当上太子之位都是因为他是皇帝的长子的原因,而后来与其弟弟李世民内斗多是齐王李元吉的主意。
而作为齐王的李元吉怎么又会甘于为太子卖命呢?太子答应等到他自己坐上皇位之后给李元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齐王难道就真的愿意屈居太子之下么,也可能齐王也只是暂且与太子合谋除去秦王李世民,而后在除掉自己的傻太子哥哥,至于齐王有没有这个野心,无从论证了。
于是形成了太子党和秦王党,秦王每年出征在外,凡事有他参与的战事几乎没有战败的,于是一个为国家为人民奋战的秦王形象就树立在了皇帝李渊的心中了。而太子呢只知道饮酒作乐做不了什么成功之事,反而还和后宫妃嫔不清不楚。
太子知道自己的地位一日不如一日便在背后与齐王元吉及后宫妃嫔在皇上面前造谣,说秦王势力日益扩大他日必有谋反之心,此事在唐高祖李渊心中留下阴影。
若问“玄武门之变”究竟谁是谁非?导致政变事发的主要责任人就是李渊,他若不是在皇位继承上徘徊不定,又怎么会导致李世民与李建成的矛盾激化,愈演愈烈呢?李世民的力量很是强大,李建成和元吉加害于他多次,他并没有放在心上,真正激发李世民的是削减他的势力,调动他手下去外地做官。这样的事,李渊还有什么可说的?他其实内心是向着李建成的,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不知道,暗地里却帮着李建成。只是李渊没想到,李世民会提前下手发动政变,并且还有长孙无忌等人的支持,自己无奈被逼退位。
如此看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纯属为求自保,李建成没有民心拥护,失败只是早晚的事情,而李渊也悔不当初,自称太上皇,不问朝中大事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7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黄忠死前高呼八字,赵云听了想跑路
下一篇: 假如典韦单挑赵云,获胜的胜算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