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萨尔浒之战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有何影响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6 16:52:41

萨尔浒之战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有何影响

萨尔浒之战:明朝损失5万大军,为清军入关埋下伏笔! 接下来听听对百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明清战争(1618年—1683年),战争的双方,一为明朝,一为后金(清朝),间或涉及李自成、张献忠等势力。明清战争是指在清朝兴起和明朝灭亡的过程中,明清之间发生的多次战争。其中,就萨尔浒之战,就是后金(清朝)和明朝之间的一场关键战役。之所以强调这是一场“关键战役”,是因为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在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的后金只有6万军,却奇迹般地击败了明朝11万大军,从而奠定了清朝基业。那么,问题来了,6万大军击败11万军,努尔哈赤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根据《明史》、《清史稿》等史料的记载,萨尔浒战役发生于公元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间,地点是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交战的双方是后金和明朝两大势力。此战,也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在萨尔浒之战中,后金一方的努尔哈赤只有6万兵力,与此相对应的是,虽然明朝总的兵力至少有数十万,但是,在这场战役中,明朝大约投入了11万大军。当然,即便是11万大军,已经大约是后金兵力的两倍了。并且,在明朝万历年间,明朝士兵的作战能力远非崇祯后期可以比较。综合作战能力和兵力数量来看,明朝大军无疑占据了优势,而后金则处在劣势一方。

但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任何战役的胜负,都不会完全取决于双方的兵力规模,比如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昆阳之战、鄱阳湖之战等经典战役,反而是兵力较少的一方取得了胜利。所以,战场上的其他因素,比如士兵的作战意志力,主帅的指挥水平等,自然也会对战役的走向形成影响。在萨尔浒战役中,后金创立者努尔哈赤决定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对于努尔哈赤口中的“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可以理解为“集中兵力,以此对敌方各个歼灭”。在这一作战策略的指导下,6万后金士兵在作战指挥上集中兵力、各个击破,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

同时,除了歼灭5万左右的明朝士兵,后金士兵还从对方手中缴获了大量物资。对此,在萨尔浒之战中,明朝兵分四路,在三路大军被击溃后,行动迟缓的李如柏一路侥幸败退,没有遭到毁灭式地打击。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明朝兵分四路的策略,显然为后金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创造了有利条件。换而言之,如果明朝这11万大军集中在一起的话,即便遭遇失败,很可能也不会付出这么大的伤亡代价。对于萨尔浒之战中明朝大军的惨败,不少影视剧都予以体现过,比如在电影《绣春刀II:修罗战场》中的开头,就是萨尔浒之战的场景。在电影中,张译饰演的陆文昭就表示“几万条人命,割草一般就没了”。

最后,而在萨尔浒之战中,明朝大军确实溃败地太快了,也即努尔哈赤只用了5天时间,就歼灭了明军约5万人。反之,明朝大军的机动能力不足,各路大军之间缺乏配合,也是其遭遇失败的重要原因。对此,在笔者看来,这体现出后金大军的机动能力要远胜明朝大军,这也是明清战争中,后金(清朝)士兵的特点之一了。总的来说,萨尔浒大战以后金全胜、明军大败而结束。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因为精锐力量的损失殆尽,明朝在辽东战场上只能转入到战略防御阶段,而后金(清朝)一方则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得以对明朝在辽东的城池不断进攻。所以,这场战役的胜利,可谓奠定了清朝的基业。进一步来说,这也符合明朝的灭亡,始于万历的说法,也即虽然清朝逐渐取代明朝,发生于崇祯皇帝在位期间。但是,实际上,在万历皇帝的在位后期,后金已经崛起,甚至掌握了辽东战场的战略优势了。对此,你怎么看呢?

萨尔浒之战为什么会失败

萨尔浒之战为什么会失败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明朝期间,发生的这个“萨尔浒之战”。这个战役在明清战争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更是明清兴旺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那么这场“萨尔浒之战”的结果怎么样呢?最后为什么会战败呢?

说起古代,好像就离不开战争,确实,时代的发展永远离不开战争。也许这种说法有点残酷,但事实就是如此。古代战争更多的是以粗鲁厮杀的方式体现出来。而如今,时代在进步,所以战争的方式也就随之转向了经济等多种无硝烟的方式。但是这并不代表这是个和平的时代,我们只是恰巧生活在了和平的国家而已。

言归正传,明朝时期的萨尔浒之战,可以说是关乎明朝命运的一战,但是最后却以失败告终。当时的萨尔浒在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一带,1619年时,明朝万历皇帝派遣十多万征讨大军血战当年的满洲酋长努尔哈赤,但是就在如此局势下大明王朝却还是输给了努尔哈赤的六万大军,从此中国历史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导致一场战役失败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明王朝错误的战术,萨尔浒战役采用了“兵分四路,分进合击”的战术。其实“分进合击”的战略技巧也并没有错,只是明朝将领错用在了这场战役中。没有分清楚当时的战况局势就盲目的将战术生拉硬套,没有做到“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导致统帅掌控不了复杂的战争场面。

兵分四路没有办法更好的指挥,因此导致作战乱了套。再就是此战术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兵力,也是造成战败的主要原因。如果当时明军依靠数量上的优势集中兵力稳扎稳打,说不定在此次战役中失败的就是努尔哈赤了。当然历史不能改写,后世也只能就事论事罢了。

其次,话又说回来,战略失误还不是统帅之过吗?当时的统帅是杨镐,万历帝任命杨镐为明军统帅去对抗后金的努尔哈赤,可以说这简直是个灾难性的决定。虽然杨镐在朝为官也有三十多年,但是他并无多少军事才能,也不是什么雄才大略之士,因此他拟定的“分进合击”最后以失败告终。

土木堡之战和萨尔浒之战同样的大败,为什么对大明王朝的影响截然不同?

在明朝的历史上,有两次面对异族战事上的大败仗决定着明朝的兴亡,这两次败仗分别是土木堡之变以及萨尔浒之战,不过这两次大败之后的结果却截然不同,从直观上来看土木堡之变对于大明的损伤明显比萨尔浒之战严重,可为何土木堡之后明朝依然兴盛许久,而萨尔浒之后明朝就一年不如一年,最后直至灭亡呢?

咱先说说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毫无疑问是明朝最惨重的失败。在这一场战役之中,20万精锐全部报销,大明帝国最精锐、配备先进火器的京师三大营毁于一旦,随行的文官武将几乎全阵亡,阵亡武官勋贵包括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 ,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整个大明王朝文武中枢,几近一扫而空,尤其是英国公张辅,他可是乐大帝朱棣麾下的第一名将,交趾的征服者,安南人的梦魇,大明帝国真正的军神,可惜在七旬之际,没能安享晚年,反而在乱军之中遇害,落得一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着实令人惋惜。

当土木堡之变传来后,整个大明都震惊了,北京里的人更是惶惶不可终日,许多人都哭泣着沉浸在悲伤之中,面对压境的瓦刺大军,留守的人大部分都想投降或者是迁都,面对这样几乎难以逆转的大败局,最终还是靠于谦力挽狂澜,硬是把大明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不然明朝可能早就进入南明时代。

为应对这场大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在于谦的指挥之下,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山东等地的军队总共22万人紧急调进北京,同时马上派遣人员前往距离北京最近的河南、山西、山东等地招募新兵并且进行了紧急训练,长江以北的地区则进行了全国大动员,南京府库调运了100多万兵器装备进京。除了动用朝廷力量外,于谦还发动了民间力量,在保家卫国的号召之下,发动老百姓自备牛车、马车等前往通州运粮到北京,没几天功夫,老百姓就把几百万粮食运到了北京,哪怕北京被围,这些粮食也足够北京吃上一年了。在这一系列的操作之下,最终才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于谦,可谓是大明再造之臣,可惜这样的千古良臣却被之后夺位的明英宗害死,读来不禁令人叹息。

其次,咱再稍捎谈一下萨尔浒之战。萨尔浒之战的阵亡人数相比于土木堡之变并不算多,在这场与后金的交战之中,努尔哈赤采用逐个击破的方式,仅用5天时间就连破大明三路军队,一举击溃大明包围圈,令大明损失5万多人。这虽然是一场局部战役,但却对当时辽东的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明亡清兴的重要转折点。

萨尔浒虽然人员损失看似不大,但是萨尔浒一战成建制的消灭了大量职业军官,这是最大的损失,而且无法弥补,兵可以再练,可将材难以再求。萨尔浒之战明军军官被杀三百多,开原铁岭两战明军光军官就战死五六百,到了熊廷弼任辽东经略后连中军把总都很难寻得。后来虽然熊廷弼苦心经营但在兵员质量上再难与萨尔浒之前的明军相提并论。比如天启元年8月4日,熊廷弼会同山右副使与总兵官点验延绥、宁夏及蓟镇的援兵,2953名援辽国兵马中,经过点检真正能有的也不过才1437名,而且这还是按照最低标准计算的。

那么为何损失惨重的土木堡之变没有击溃大明,而萨尔浒之战反倒令大明逐渐奔溃呢?首先是时代不同了,土木堡之变时的大明国力依旧强盛,虽然这一场大败确实对大明造成了打击,但是底子后,再加上有千古难遇的于少保站了出来,最终才没有酿成更大的后患,这就相当于是年少轻狂翻车,虽然有伤,但身体好,恢复起来自然快。

相比之下,萨尔浒之战时,大明已经大不如前,一方面得对付后金,另一方面国内的农民起义是一波接着一波,可此时的大明已经没有于谦那样的人站出来了,整个朝廷军队腐败没有战斗力,朝中党争严重,缺乏可以统筹全局的能臣,国库更是空虚的不行,这好比是一个老年人翻车,而且还不是一次翻车,后面的几次大战都翻输了,那就致命。

还有一点不同,土木堡之战中的京营是以京师驻军派遣至北方边防作战,因为作战失败被损失掉,而维持北方边防的主要力量仍然存在,只是京师短时间军事力量真空,短时间难以弥补,所以瓦剌军队即使是击败了京营俘虏了明英宗,也是难以在后方受到威胁的情况之下长时间不计损失去攻打明朝京师的。可萨尔浒之战中主力是以边军及内地派出二线军队为主,因此萨尔浒之战的失败标令大明在辽东军事存在的真空、并且短时间内无力派出军队填补这块军事空白。简单的来说,土木堡之变后,哪怕瓦刺占领了北京也不可能长久,只能像是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长安一样掠夺,后面肯定会给大明赶来支援的边军打败,但是萨尔浒失败后,辽东就会慢慢给后金占领、做大,最终成长到威胁大明的生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6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