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184年-220年,东汉中平元年-建安二十五年)系指东汉末年亡国前夕,直至曹丕篡汉或三国鼎立(东吴孙权于229年称帝)结束,持续36年(或以东吴建国计,为45年),这段时间内军阀割据,彼此混战。
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越加尖锐,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对地方过度放权,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而这些割据势力又有着不同的兴起过程与发展脉络,反映出那个动乱时代的多元面向。
东汉末年被归入广义的三国时期。
背景
东汉末年,农业生产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直接导致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
由于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十常侍横行朝野,对地方的控制越加衰弱,造成土地兼并问题日益恶化,而人民饱受此现象的苦果,加上天灾与瘟疫的双重打击,他们于是纷纷起来造反,发动大规模的叛乱,最著名者是黄巾之乱。
时代的动荡不安,也使地方豪强有了崛起的机会,他们一开始靠着自己的财力组织自己的武装军队保卫家园,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拥有私人武力的军阀,如曹操、刘备等人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崭露头角,中央政府由于不修政事,对于这样的情况,也是无能为力,反而需要他们维持地方稳定。
地方豪强发展到后期,又逐渐分化为士族与寒门两个阵营。其中,士族在土地与权势,占有了优势,也因此拥有垄断政府高层的实力,形成了三国两晋时期特殊的士族政治。
刺史改州牧
除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是造成地方豪强兴起的诱因之外,刺史制度的变动,则是造成群雄割据的主因。
刺史制度源自西汉武帝时期,本意是用等级低的官员监察等级高的官员,以达到制衡的目的(以六条问事制衡官员),尽管刺史的权力越来越大,但是始终没有统领一州的法定权力和信度。不过到了东汉灵帝时,他接受刘焉的建议,将各州刺史改称州牧。于是,刺史成为地方的官员,从原本的中央和郡、县之间加入州一级,成为中央、州、郡、县的四级结构。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
这样的情况持续的结果,使各个州牧纷纷利用天下大乱,名正言顺在地方割据势力,而那些未被改为州牧的刺史和郡守,也趁机扩大权利和武装力量,还有人在战乱中自封为州牧和刺史,如此一来,等于宣告东汉政府的实质统治力已经名存实亡。
割据情况
当时东汉共分为十三个州,每个都有豪强割据。各方势力彼此互相交战,百姓生活自然苦不堪言。
在这些割据势力中,曹操、袁绍、孙坚父子与刘备等人为著名的势力外,另外还有一些势力的堀起经过,更能呈现出乱世所发展出的不同模式。
首先是刘表,他就是典型的受专于刺史改州牧政策的地方统治者。刘表成为荆州牧,掌握荆州的军政大权。他在乱世之中,先杀孙坚,后抗曹操,成为天下举足轻重的力量,不过刘表过于保守多疑,宠信奸佞。他死后,其中刘琮继位后,曹操统一北方,开始南征,刘琮便举众投降。
接下来是刘焉、刘璋父子,刘焉向汉灵帝提出刺史改州牧的建议,而后主动申请赴任益州牧,到了该地后,一方面扫除地方势力,加强自身的统治;另一方面公然断绝益州与中央的联系,成为益州的一方之霸,他死后,由其子刘璋继承其位,最后由刘备所降服。
领兵的武将如韩遂、马腾等人,也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来源的一大途径。他们曾一再击败中央政府的军队,而声名大噪,不过后来发生内斗情况,最终被曹操所分化击败。
此外,民间出现了很多以宗教形式出现的武装集团,例如张角领导的黄巾贼就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支。另外还有一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间割据势力,那就是张鲁在汉中地区领导的五斗米道教众。凉洲枹罕的宋建则自立为“河首平汉王”,设百官改年号,并割据三十年;宋建以王的身份建国(有百官制及年号),为历史之先。
正史《三国志》所记载的历史时期从黄巾之乱开始,包括了这一时期,直到三分归晋而结束。后世的文化作品因而把东汉的群雄割据时代的历史视为三国历史的一部分,两者的历史关系非常紧密。《三国演义》的内容也以《三国志》为本,横跨群雄割据和三国鼎立的两个时期,直到晋灭吴为止。三国系列游戏则在这个基础上对历史再进行加工。
高中历史课本上讲的,秦朝采取郡县制,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分封制度消失。实际上,即使高中历史课本,也提到过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八王之乱”等等。这些说明分封制度并没有消失。实际历史上,分封制一直存在。而分封制和郡县制并不对立,是可以共存的。24史(25、26史)我仅仅看到《宋史》,很多东西很没有看到。似乎只有宋朝和清朝的分封较少,剩下的朝代分封制度都很明显。
东汉时期,由于吸取了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和推恩令的教训,采取的是两种办法:1、依然遵循“非刘莫王、非功莫侯”的原则,仅有外戚有时候例外;2、王侯仅仅享有封地的食邑,而没有行政权。所以,东汉末年的混乱,和分封制没有任何关系。
东汉中期,由于很多小皇帝继位,导致了宦官外戚轮流掌权,到了桓灵二帝时期,就出现了“党锢之争”。由于政治混乱,民不聊生,所以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时候,东汉的刺史、州牧的权利得到了扩大,形成了一部分半独立势力。而董卓之乱,加剧了这一情况,各地诸侯纷纷建立自己的势力。这里的诸侯,并非周朝时期的诸侯。他们大部分是汉朝的刺史或者州牧,虽然他们大部分有爵位,都被封为XX侯。比如我们熟知的陶谦、张杨、袁绍、袁术、公孙瓒等等,基本都是这种情况。
而刘备、曹操和孙权,则略有不同。刘备靠着平定黄巾之乱起家,当了几任县令、几任县丞,由于不满朝政罢官。后来投奔公孙瓒,被封为别部司马。再来就是救陶谦,被陶谦推举为徐州牧,才正式成为割据势力的一份子。曹操是在兖州刺史刘岱死后,被鲍信推举为兖州牧发的家。孙坚由于和袁术关系很好,所以帮助袁术杀掉了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郡守张咨,为袁术取得了安身之地。又自己打败了董卓,撤兵的时候被董卓任命的荆州刺史刘表杀死。孙策就跟随了袁术,长大后,从袁术手中借兵取得了东吴。孙权继承父兄基业,镇守江东。
曹操在帮助汉献帝稳固洛阳以后,被封为武平侯,也就是说,之前的割据时期,都没有侯爵。不过,曹操的父亲是费亭侯,理论上曹嵩一死,曹操就能世袭费亭侯。
刘备是在被吕布击败,投奔曹操的时候,被封为宜城亭侯的。而孙权则要等到偷袭关羽以后,才被曹操把持的汉政府封为南昌侯。
东汉末年朝纲不振,群雄四起,历史在这一刻走向了一个分裂时期,从黄巾起义到群雄割据,再到三国鼎立,直到西晋的建立长达几百年的混乱局面,究竟是因为什么而形成的?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二。
皇帝昏庸
东汉王朝自从第四位皇帝汉和帝肇即位开始(公元88年),即位的皇帝往往都是年幼的孩子,东汉王朝就此进入了外戚与宦官轮流干政专权的局面,再加上汉桓帝汉灵帝等皇帝公开卖官鬻爵昏庸无道,东汉王朝的中后期政治黑暗,社会混乱,老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而后来刘焉建议将各州的刺史改成州牧,增加地方权力,让州牧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央权力的丧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宦官作乱
在我国历史上,宦官专权作乱最严重的三个时期分别是秦、东汉和明朝,而东汉之所以名列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便是“十常侍之乱”,东汉末年,汉灵帝倚信张让等十常侍,任其专恣蠹政。因之使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十常侍指东汉灵帝时操纵政权的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个宦官。他们都任职中常侍,所以被称为“十常侍”,其首领是张让和赵忠。
他们玩汉灵帝于股掌之上,以致灵帝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十常侍自己横征暴敛,卖官鬻爵,他们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官敢管。人民不堪剥削、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当时一些比较清醒的官吏,已看出宦官集团的黑暗腐败,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形势。
外戚专权
外戚的主要形成还是因为帝王年龄太小,君王无法政治朝政,就由君王的母亲来主政,而这也成了外戚权倾朝野的主要根源;东汉末年时期有一个很出名的将军就是何进,他是因为自己的妹妹被选入宫中,尔后他的妹妹被封为了贵人,何进自然也得到了一官半职,不过也不得不承认何进也确实是一个有着实力的人,他在立了种种功绩之后,职位也就跟着上升了,他的妹妹在后宫也成为了有地位的人。
当时的皇帝因为何进在立了很多大功之后,再加上对他的妹妹有极为宠爱,这其中夹杂着许多的利益因素,何进的妹妹最终被封为了皇后,这样一来,朝政的大半部分权力都在何进的手上了,而之前,由宦官专权的时期,皇帝因为重用何进,最后借着何进之手,将宦官的专权剥夺;当然何进也是东汉末年最后一个外戚专权的人,不过何进被杀死后,东汉也走向了一个战乱的时代。
土地兼并频仍,民众水深火热
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越加尖锐,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对地方过度放权,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而东汉末年采取的募兵制也将群雄割据推向了一个合理平台。
其实归根结底,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原因,绝非单方面所致,而那样一个黑暗的时期,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烟云之中,我们经人只能在回味和品读那一段时光的同时,认真汲取其中的教训,方能长治久安,安居乐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薛举是什么他为什么会突然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