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棣削藩与朱允炆削藩有何区别结局有何不一样

以史为鉴 2023-07-06 16:45:39

朱棣削藩与朱允炆削藩有何区别结局有何不一样

藩就是藩王,也就是诸侯。削藩,就是削弱诸侯们的力量。以上问题对百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自从朱元璋死后,就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落在继位的建文帝的肩膀上,那就是削藩。然而建文帝的一通强硬削藩,惹来了燕王朱棣都反叛,并最终被其所击败。

虽然建文帝因为在削藩上操之过急,而最终被打下皇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藩国不该削。因为打着反对建文帝削藩的朱棣,在上台之后也来在强力削藩。

这就说明了,削藩在大明朝是势在必行的,因为藩国始终都对中央朝廷构成了威胁。既如此,那么问题来了,同样都是削藩,为什么朱棣取得了成功,朱允炆却彻底失败了,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建文帝朱允炆在削藩的时候,犯下了两个致命失误,一是按照从弱到强的顺序进行削藩,这样做无疑就警醒了像燕王朱棣这样的强藩,还给了其充足的时间做战争准备。

二是削藩时操之过急,一下子就将周、代、湘、齐、岷等拥有劣迹行为的藩王给废除了,尤其是湘王朱柏,被人罗织罪名之后,竟然选择全家老小一起自焚而死,这让其他藩王怎么想,惹得他们人人自危后,自然会选择站在燕王朱棣这边。

而相比之下,朱棣在削藩的时候,手段就比较高明得多,他以解除藩王的军事权力为中心,逐渐地削夺他们的兵权,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废黜了,等到反应过来时已经完全无力回天了。

其具体措施,主要分为以下五种:

一是,将一些边镇的藩王逐步迁往内地,比如在朱棣刚刚上台的那一年,就把谷王朱橞从长城九镇之一的宣府镇迁到内地的长沙地区,方便对其进行监视。

二是,通过罗织藩王的罪行,来借机对削夺掉王府的护卫,比如在永乐元年六月份的时候,代王朱桂就因为违反了《皇明祖训》,苛待人民,而被朱棣削夺了三护卫,从此只允许他最多带着三十名校尉去当随从罢了!

三是,部分涉及谋大逆等罪行的藩王,则会被朱棣毫不犹豫地夺爵并除去封地,比如在永乐四年的时候,齐王朱榑就是因为谋不轨等罪行,被朱棣废为庶人的!

四是,逐渐不让诸王参与过多的军事战争,纵观永乐一朝,但凡有征战出现,朱棣都不再派遣亲王出征,而是改让王府派出护卫去供朝廷指挥,使得这些藩王原先拥有的军事指挥权在悄然之间不复存在。

五是,在礼仪上严格规范诸王,不让他们出现礼仪方面的僭越行为,比如在永乐六年的时候,秦王朱尚炳在悼念他的父亲朱樉的时候,将其称为皇考皇妣。

朱棣得知后,立马下旨训斥,称皇考皇妣是朝廷专用的尊称,不是你们这些藩王可以僭越使用的,让这些藩王时时铭记,他们同朝廷之间是存在着严明的上下尊卑关系的。

虽然朱棣采取了这么多措施来削藩,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他的削藩因为比较温和的缘故,所以并不彻底,很多藩国还是拥有着不可轻视的军事力量。

直到明宣宗朱瞻基在永乐皇帝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削藩,才让藩国的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自此以后明代的藩国再也对朝廷无法构成威胁。

朱棣和建文帝都曾削藩,为何胜败却不同,历史的残酷性如何体现?

当时建文帝为了削藩将几个势力强大诸侯王狠狠的击败,也引起了燕王朱棣的反弹,可以说是削藩失败。朱棣称帝之后也是进行了削藩,但是其他势力强大的诸侯王之前已经被建文帝消灭了,可以说朱棣削藩没有什么阻碍了,所以朱棣能够成功。



建文帝上台之后也是看到了自己这些叔叔手中势力极大,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于是他采取了削藩。在诸多的诸侯王中有两个势力极大,其中一个就是燕王朱棣。还有一个就是宁王朱权。除此之外周王和湘王也相当的强势。

这几个人根本就不将建文帝放在眼中,于是建文帝采取但是周亚夫使用的铁血手段对方自己的这些叔叔们,准备一下子就将这些诸侯灭亡。于是派遣军队首先将周王抓获,湘王也被其逼死,还有几个相对小的王爷也是被抓了。


此时燕王朱棣也是看到了危机,知道下一个就会轮到自己了,于是他选择了造反,并且一举成功了,朱棣成了新王。这也就意味着建文帝削藩的失败。

虽然朱棣是因为削藩才登上王位的,但是他也知道削藩是必须要进行的,于是他继续实施削藩,想比于建文帝削藩失败丢失了皇位朱棣却相对来讲非常的轻松。

因为朱棣正是通过强硬的武力登上的王位的,本就代表着他的军事力量非常的强大。其他不满的也应该先拿捏一下自己的实力够不够再说话。而且此时相对比较强的诸侯王已经被建文帝消灭了。之前和朱棣齐名的宁王也是刚被朱棣从大牢之中放出来,没有丝毫的兵权。这样的情况下朱棣削藩自然非常轻松。

想请教一下建文皇帝朱允j玟在位时的“削藩”政策,“削藩”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建文帝是怎么死的?

削藩是封建制度下君主为了收回诸侯或地方割据势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权力而实施的政策。由于利益冲突,削藩常常引发政治动荡,甚至军事对抗。朱元璋先后于洪武三年(1370)、洪武十一年(1378)、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次共封25人(二十四子和一个从孙)为藩王,分镇全国各地。朱元璋认为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藩王的权势很重,拥有自己的军队,少则三千,多则数万。特别是北方边防线的几名“塞王 ”,拥有指挥军队的权力,如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连朵颜三卫都要听他调遣 。太祖朱元璋本意是要以藩王来确保朱家江山,却没有想到虽然为继任者去掉了骄兵悍将这根尖刺,却留下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这另一根尖刺。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宗藩为“三忧”之一(另两忧为边防和河患),多次上疏太祖。朱元璋不允许有人要改变这项政策,甚至加以杀戮。然而他没有想到,在他刚刚辞世不久,他亲立的皇太孙就因此而丢掉了皇位,真是莫大的讽刺。

藩王拥兵自重、分踞一方的形势成为建文帝心腹大患,使他常常难以入眠。建文帝知道,虽然自己贵为天子,但是以朱棣为首的藩王多是自己的叔叔,正挟重兵虎视眈眈,未必会把自己放在眼中。他还清晰地记得,一次只有燕王和他在的场合,燕王以手拍他的后背,以开玩笑的口吻对他说:“不意儿乃有今日!”这情景恰巧被太祖朱元璋看见了,责问朱棣怎敢如此无礼。建文帝急忙为朱棣开脱,但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从那时就开始考虑如何处理宗藩问题了。

即皇帝位后,建文帝依赖齐泰、黄子澄等人,将削藩付诸实际行动。建文帝削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周王朱。建文帝密令李景隆以北上备边的名义兵临开封,趁周王毫无准备之际突然将其抓捕,送至京师。建文帝将周王谪遣到“烟瘴之地”的云南蒙化,后又把他召回京师禁锢起来。为什么首先选择周王呢?周王朱,朱元璋的第五子,洪武十一年(1378)封周王,十 四年(1381)就藩开封。这次削周王名义上是因为周王次子告发他“异谋”,其实还有另外一层原因。藩王中以燕王朱棣实力最强、野心最大,建文帝一直以燕王朱棣为最大的对手, 这次削藩的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二人皆为妃所生(在此问题上有异议,见下节),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建文帝先废周王,有去燕王手足的用意。随后,建文帝又先后废湘王、齐王、 代王、岷王等四王,目标直指燕王朱棣。

在削藩问题上,朝臣本来有着不同的意见。以前军都督府左断事高巍和户部侍郎卓敬为代表的一些大臣主张采用汉代“推恩”的办法曲线削藩。他们建议建文帝把藩王的权力分封给藩王所有子孙而不仅仅是嫡长子一人,而且要异地分封,这样藩王的权力就会逐渐削弱,不会再威胁到朝廷。卓敬更是建议建文帝立即将燕王迁封到南昌,既维护了亲情,又削弱了他的力量。建文帝认为很好,却没有去实行。以齐泰、黄子澄为首的大臣坚决主张削藩,但在具体削藩策略上有所不同。黄子澄认为燕王实力强大,应该先削弱小的周、齐、代诸王,去燕王的羽翼,待时机成熟再削燕王。齐泰则主张擒贼先擒王,只要先铲除燕王,其他诸王自然无力反抗了。可惜的是,建文帝听取了书生黄子澄的意见。建文帝并未意识到他的行动实际上已经打草惊蛇,燕王朱棣正发展势力,蓄势待发,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最终建文帝失败。有人说他死了,有人说他装扮成和尚逃出了皇宫,甚至有人说他逃到了海外,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找建文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6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