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三国英雄辈,这个时代中的英雄,都想成就一番自己的作为。然而真正能青史留名的却只有少数,经过一番残酷的吞并割据后,只剩下了魏蜀吴三个国呈三足鼎立之势。三国鼎立之时,互为牵制,弱弱联手制衡强势的一方。不过三国的后期吴国却很少参与,倒是蜀国和魏国之间战事连连,诸葛亮六出祁山更是耳熟能详。那么吴国是没有一统三国的想法吗?今天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夷陵之战后,蜀国元气大伤,而久居富庶之地的吴国,不仅占据整个江东,此时荆州也回到了东吴的掌控之内,此时吴国的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蜀国,但是吴国却很少有过很大的战役。此时蜀国明明国力衰弱,但诸葛亮仍然多次北伐,想要一统三国。要说大将,此时大败刘备的陆逊年轻有为,然而吴国却从未北伐。
其实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刚刚夺回荆州,已经与蜀国交恶,不仅需要防范魏国,还需要防范蜀国。因为荆州并没有蜀汉那般地形上的天然防守优势。陆逊为防司马懿偷袭荆州,不敢有一天的懈怠。同时,陆逊还需要安抚荆州本地的势力,吴国可以说是自顾不暇,那有精力去准备战事,讨伐他国呢?
除了外患外,吴国的内政也和蜀汉不一样,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可以说是无人能出其右。诸葛亮每次北伐之时,都能调动举国十分之九的兵力。加上政务上的操持,可以说是已经完全将蜀汉军政大权集于一身。而陆逊在吴国的权力,比诸葛亮差了好几个档次。
孙权作为三国中活的比较久的一位,可以说是一直吧吴国的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陆逊表面上看起来是国之重臣,但其实是孙权顾忌陆逊这个江东本地大家族的代表人物,实际上孙权对陆逊并不信任,即使陆逊想要带兵出征,孙权也不会允许的。而孙权此人虽然也算是一代英雄,不过就如孙策临终所言,孙权擅政事而不擅战事。一向求稳的孙权,自然不敢贸然调兵北伐,一旦后方空虚,吴国可没有蜀国那样的险峻的山岭当做缓冲带,这也是吴国无法北伐的原因之一。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
由此,不管怎样,在夷陵之战中,蜀国都是损失惨重,毕竟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蜀国的兵力只有10万人左右了。在夷陵之战中,蜀国至少损失了5万大军。在一半的兵力损失之后,蜀国不仅无法再次发起进攻,连各地的防御都是捉襟见肘了。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夷陵之战后,东吴和曹魏反而兵戎相见。那么,问题来了,夷陵之战后,蜀汉元气大伤,魏吴两国为何不联手灭蜀呢?
首先,黄初二年(221年),吴国孙权因之前偷袭荆州,斩杀关羽,所以担心刘备的报复,乃假意与魏曹丕遣使修好奉章,并遣于禁等还。曹丕遂遣太常邢贞持节拜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孙权由是称臣于魏。公元222年,在夷陵之战击败刘备后,孙权因解除了蜀汉的威胁,故在遣长子孙登入魏为质一事上拖延再三,魏吴两国的联合逐渐出现貌合神离的状况。同年十月,孙权复叛。
对于孙权的欺骗与背叛,魏文帝曹丕十分恼怒,又下《伐吴诏》鼓励将士们曰:“南征进军,以围江陵,多获舟船。斩首执俘,降者盈路。牛酒日至。” 表示坚决要南征孙权之意。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夷陵之战后,东吴和曹魏之间的关系破裂,尤其是吴王孙权的背叛,导致魏文帝曹丕决定征讨东吴。而这,在笔者看来,自然让二者错失了联手消灭蜀国的良好机会。
进一步来说,从东吴一方的角度来看,在夷陵之战前假意归降曹魏,主要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等到夷陵之战后,蜀汉失去了再次发动进攻的实力,那么,孙权自然不愿意继续向曹丕称臣了。对于孙权来说,连曹丕的父亲曹操都不畏惧,又怎么甘愿长期向曹丕俯首称臣呢?于是,孙权的欺骗和背叛,让年轻气盛的魏文帝曹丕非常愤怒,堂堂曹魏的皇帝,就这样被吴王孙权给耍了一次。
于是,尽管从理智上来看,联手东吴消灭蜀汉,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事情。可是,曹丕选择了意气用事,派遣大军征讨东吴。伴随着曹丕三路大军讨伐东吴,蜀国的危机自然得到了解除,等到东吴和曹丕息兵之后,蜀汉得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国力,也即熬过了最虚弱的时期。另一方面,东吴和曹魏之所以没有联手消灭蜀国,也是因为蜀汉具有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
对于蜀汉来说,大家都知道有山川之险,比如公元263年,钟会率领10多万大军,就是突破了姜维在剑阁一带的防守。而在夷陵之战后,魏延镇守的汉中,同样是易守难攻之地。比如曹爽曾经率领十多万大军进攻汉中,结果遭到了重创。当然,对于汉中、剑阁等要地,主要是防御曹魏方向的进攻。在防御东吴一方上,刘备之所以停留在永安白帝城,就是因为这是进入到蜀汉的东大门。在地理位置上,白帝城东望夔门,南与白盐山隔江相望,西临奉节县城,北倚鸡公山,地处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西端入口,显然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此背景下,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驻军接近两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由此,非常明显的是,不管是曹魏还是东吴,即便同时向蜀国发起进攻,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有可能攻破蜀汉的防线。
最后,不过,因为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微妙制衡关系,不管是东吴还是曹魏,都不愿意倾尽全力来攻打蜀汉,究其原因,在于自己全力出击的话,往往会让另外一方坐收渔翁之利。举例来说,如果东吴调集主力来进攻刘备镇守的永安白帝城,那么,蜀汉必然会从其他地方调兵来支援此地。在此基础上,曹魏既可以花费较小的代价攻入蜀地,还可以对东吴背后偷袭,毕竟从曹魏的角度来看,想要一统天下,蜀汉和东吴都是重要的阻碍,如果可以一石二鸟,无疑是乐于见到的结果。
同样的道理,如果曹魏全力攻打汉中,蜀汉也会从其他地方调兵来支援汉中都督魏延,这不仅会给东吴以可乘之机,也意味着东吴能够借着这一机会攻打曹魏的襄樊、合肥等战略要地,也即东吴和曹魏都担心对方反水。比如孙权既然可以背叛蜀吴联盟,偷袭关羽,那么孙权也会背叛曹魏,联手蜀汉来倒戈一击。
由此,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微妙制衡关系,促使虚弱的蜀国得以避免了被魏吴两国联手打击的风险。在夷陵之战后,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逐渐恢复元气,在公元225年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蜀国的实力基本上恢复到了夷陵之战前的水平,这意味着蜀汉顺利度过了夷陵之战带来的危机,乃至于拥有了可以北伐曹魏的基本实力。
情怀历史
关注
三国最著名的五位隐士:除了水镜先生,你还知道哪一个? 蜀汉的五位“前将军”:第一位是关羽,后面四位分别是谁? 春秋时的一小国,被晋国消灭,后人出了两位名将 同样是汉室后裔,为何诸葛亮选择辅佐刘备,而不是刘表呢? 蜀汉灭亡后,刘禅做了安乐公,那么关羽、张
陆逊其实也北伐了,而且也不止一次,只是吴国和蜀国情况不同,蜀国诸葛亮大权在握,可以全权控制北伐,而东吴大权在孙权手里,虽然孙权后来破例设置“上大将军”,地位更在大将军之上,而且让陆逊担任,但是控制全局的权利仍然在孙权手里,陆逊要北伐,都是得听孙权的。
陆逊第一次北伐,就是有名的石亭之战,先是周舫诈降,骗曹休进入包围圈,然后孙权让陆逊担任大都督,总督各路人马在石亭给曹休大战,其实这次本是有机会直接覆灭曹休的,曹魏这边贾逵及时设置疑兵,并有朱灵断后才救出曹休,但是惭愧的曹休没多久就病死了。诸葛亮还认为这是个机会发动了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
第二次,这时已经是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也是最后一次,诸葛亮和孙权联络,希望一起伐魏,两国当时是同盟,所以孙权自帅大军到巢湖,准备攻合肥,而派陆逊和诸葛瑾攻襄阳,而魏国皇帝亲征合肥,孙权撤退,陆逊这边本来也没有什么收获,听说孙权撤退,而且跟陆逊的亲信韩扁还被俘虏,然后陆逊和诸葛瑾合谋,打了一小仗反而俘虏了千把人。
第三次,或许是第一诈降的效果太好,所以这次陆逊再次派人诈降,不过这次的对象是王凌,然后陆逊进攻庐江,这次陆逊应该是围点打援,但是被满宠识破,所以想派人截了陆逊的退路,陆逊发现后马上撤退,也没有损失。
其实还有一次,只是没有什么像样的战斗,但是陆逊是胜了的。而且专门新筑了一座城,作为军事重镇,常驻兵3万。
通过上面就可以发现,陆逊并非没有北伐,但是陆逊并没有绝对的的权利,所有的北伐都是经过孙权允许或者命令的,而且,说诸葛亮谨慎,陆逊更谨慎,没有100%把握基本都不打,有一点危险就是立马撤退,也不至有损失。相比于诸葛亮大权在握,就算败一次、两次也没人能把诸葛亮怎么地,而陆逊头上一直有皇帝压着,所以一点不敢怠慢,能打就打,不能就退,就是不能败,一旦败了就要等着接祸了。而且陆逊北伐的规模除了第一次,其余都不大,所以也没有大书特书。
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结束后,蜀国的实力跌落到了谷底。原本能和曹魏抗衡的蜀国,连东吴的实力都比不上了。连着损了两员大将,还死了一位蜀国的君主,这对蜀国来说无疑是致命性的打击。既然当时吴国大胜,蜀国被迫撤退,为什么陆逊不抓住机会北伐蜀国?
当时蜀国的实力低到了谷底,吴国的气势正盛,如果乘胜追击,就算是有诸葛亮在后方镇守,蜀国也很难抵挡住东吴的大军,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陆逊却没有带着大军继续出击,其实有以下几点原因,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条一条地分析一下其中的缘由。
第一点就是东吴的防守任务实在是太重了,夷陵之战打响的时候,曹魏并没有出手,虽然没有出手,但是不代表着曹魏不会攻打东吴。陆逊心里很明白,曹丕是想看着双方互相消耗实力,然后自己再出手覆灭两国。所以东吴虽然击败了蜀国,但是依然不能轻举妄动。
如果这个时候陆逊北伐,那么东吴的边境就会进入一个比较空虚的状态,这个时候曹魏的大军很有可能从北方突袭。虽然东吴有一道长江天险,但是长江并不是他们抵御外敌的关键,最终还是要退回长江以南进行防守。因为这一点,陆逊不敢轻易出兵。
第二点就是东吴士兵更擅长水战,因为靠着一个长江天险,所以东吴的军队训练最多的项目就是水战,虽然陆战也能打,但是这并不是他们擅长的。而且蜀汉不是平原,大部分地方都是山地,地形都比较险峻,在这样的地方作战,肯定是对东吴不利的。
最后一点原因,就是当时陆逊手里的权力并不大。陆逊虽然是这次战斗的总指挥,但是他还有一个上级就是孙权。孙权作为东吴的君主,没有明确表示要继续追击,就算陆逊想要带着大军北伐也是不行的,毕竟他的上司还没有发话。当时孙权选择和蜀国打,也是被逼的没办法了。
就像当年的赤壁之战一样,如果孙权不打,东吴就要被灭掉了。作为东吴的第三代传人,他自然不可能让国家灭亡在他的手里。只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蜀国一点儿都不经打,在夷陵直接被陆逊打干净了。在打败蜀国之后他想的也不是追击,而是如何调和双方的关系,基于这三点原因,陆逊没有带兵北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6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