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历史上谋反太子的人都有谁,他们为什么会选择造反

以史为鉴 2023-07-06 16:25:24

历史上谋反太子的人都有谁,他们为什么会选择造反

对古代太子造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那些本可以顺利继承皇位却选择谋反的太子,他们动机何在?

“太子”是对我国古代封建君主继承者的称呼,一般而言,太子指的都是皇帝所选定的继承人,且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基本原则,大部分的太子都是皇帝诸子之中嫡出且年长的。作为皇帝亲自确立的继承人,太子往往能够顺理成章继承皇位,成为帝国的下一任统治者,不过,也存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

举例来说,我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过本可以顺利继位的太子选择谋反的事件,让人不禁感慨“何苦为之”。按理来说,太子除非面临重大变故,否则基本就是除了皇帝之外国家最尊贵的人,明明已经身居如此高位,且只需要等待就能够更上一层楼,实在让人难以理解。那么,历史上都有哪些选择了谋反的太子呢,他们的动机又是什么?

从时间顺序来看,我国历史上最早选择了谋反的太子便是汉武帝的太子刘据。作为武帝与卫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刘据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培养,并成为了一位宽厚爱民的优秀太子。不过,在江充等人的构陷之下,刘据为了自保而矫诏起兵,结果遭到武帝的镇压。最终,刘据兵败逃亡,为了不被抓捕而选择了自尽。

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刘义隆的太子刘劭也选择了谋反。作为嫡长子的刘劭六岁就被立为了皇太子,但因为他反对父亲发动北伐,导致父子之间产生了矛盾。后来,刘劭的生母袁皇后又因为失宠而忧愤致死,这让刘劭更加厌恶父亲,以至于找来女巫行巫蛊之事诅咒。尽管此事后来暴露,但刘义隆并没有加以深究,只是稍微动了废立之意。

元嘉三十年(453),已经在太子之位待了二十四年的刘劭先下手为强,发动了宫廷政变,将父亲杀害,并自立为帝。因为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夺位,刘劭仅仅当了三个月的皇帝便受到武陵王刘骏的讨伐而兵败身亡,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统治。

对于隋炀帝杨广是否弑父夺位,至今史学界仍然议论纷纷,一部分人认为正是他主动下手害死了隋文帝杨坚,这才顺利继承了大统;不过,也有人认为杨坚死时本就身患重病,杨广已经等待了那么久的时间,没有必要急这一时。对此,就连《资治通鉴》都表示:“中外颇有异论。”

而唐太宗李世民也遭遇了太子的背叛。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名叫李承乾,他从小聪颖仁厚,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储君。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腿部的疾病和来自兄弟的夺位压力,他开始变得暴躁且阴狠,甚至试图暗杀对自己有威胁的四弟李泰。此举失败后,李承乾于惶惶不安中选择了起兵逼宫,打算直接抢夺皇位,永久扫除后患。最终,李承乾被轻松镇压,但李世民爱子情深,于是只将其流放,而没有赶尽杀绝。

李元昊建立了西夏政权,而戎马一生的他并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被自己的儿子李宁令哥所杀。李宁令哥是李元昊的嫡次子,因为其兄长李宁明沉迷“气辟”走火入魔而死,他便成为了西夏的新任太子。尽管身为太子,但李宁令哥过得却并不自在,不但订婚的妻子被父亲夺走,母亲被父亲废掉皇后之位,还差点被李元昊与新皇后没藏氏之子李谅祚取代太子的位置。

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心中积怨已久的李宁令哥在皇后之兄没藏讹庞的教唆下发动政变将父亲杀害,但他随即也被没藏讹庞以弑君之罪诛杀。随后,没藏讹庞顺理成章扶持了还不到一岁的外甥李谅祚为新君,并把持了朝政。就这样,李宁令哥冒死发动的政变却为他人做了嫁衣。

结合上述的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太子尽管有着储君的身份和继承大统的美好未来,却并不是个个都愿意安安分分等待继位。在这些谋反的太子中,有的是为求自保,有的则是与父亲有矛盾,真正只是等不及就选择起事的少之又少。因此,太子们往往并不是故意要放弃正当继承皇位的机会,只是迫不得已。

归根到底,即使是寻常人家,父子之间尚且会有矛盾和嫌隙,何况人心更加冷漠和复杂的帝王之家,所谓“亲情”是很难经得起考验的。另一方面,作为太子要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失宠、来自兄弟和各方势力的争抢、陷害,以及其它许多未曾预料的情况。正所谓“可怜红颜总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不仅仅是宫妃命途多舛,其实太子们也有各自的难言之隐,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风光。

李承乾明明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为何还要冒险谋反呢?

明明是真正的储君,九五之尊唐太宗最宠爱的孩子,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甘愿放弃自己的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偏偏要靠自己的努力成功上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所有天下人“比你优秀的人还在努力”。

那么这匪夷所思的背后,究竟是利益的驱使?还是道德的沦丧?亦或是人性的扭曲?欢迎收看本期静夜史说事儿。

作为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子,李承乾却落得个冒险造反最后还失败的悲惨命运。而导致这一切的,是李承乾面对的错综复杂的内外形势。

某种程度上说,李承乾的悲剧是封建时代所有皇太子的悲剧。

在那个皇帝乾纲独断的时代,皇权是远远高于法权的,更是高于伦理道德的。

虽然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的伦理秩序,李承乾是板上钉钉的皇太子。在唐太宗驾鹤西去后,他将是大唐帝国名副其实的天子。

但是只要李世民没有明确将“李承乾是下一代大唐帝王”的字样写入大唐律法,李承乾的太子地位就没有真正的保障,李承乾内心的那块石头就始终无法落地。

而且即使写入也没用,太子之位的去留全凭皇帝主观意志。

也就是说,在“人治”为先的古代,李承乾的太子地位是否稳固,完全取决于九五至尊的父亲唐太宗。

而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

首先,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唐太宗当然希望太子李承乾和自己一样英明神武,将大唐帝国的基业发扬光大。

但是从小长在深宫娇生惯养的李承乾,注定不可能像刀光剑影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唐太宗一样勇武,这也是封建时代帝位传承的通病。一般而言,王朝的前两代开拓者经历了腥风血雨,他们对于江山的来之不易有着切身体会,因此格外珍惜。

但是其后的继承者基本长在深宫之中,像汉宣帝这样自小流落民间的天子实属罕见。大部分皇子都是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他们的性格相比于先辈而言更加优柔寡断。

而很不幸,李承乾就是这样的一个太子。在母亲长孙皇后的庇护下,李承乾从小就是一个乖孩子,按照父亲唐太宗设置的路线稳步前行着。

但是在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的人生发生了巨大改变。因为没有了母亲的庇护,特别是没有母亲长孙皇后在自己和父亲间充当良好的缓冲,使得唐太宗和李承乾的矛盾开始逐渐表面化。

李承乾的叔叔,汉王李元昌送给他一名太常乐人称心,非常妩媚,史载承乾“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虽说同性恋在我国古代皇室并不少见,但望子成龙的唐太宗决不允许自己的儿子有这样的行为,于是愤怒的唐太宗赐死了称心。

李承乾贵为太子为什么还要造反,他最后究竟是什么结局?

李承乾谋反是唐太宗教育皇子重大失败的体现,当然不止唐太宗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赵武灵王、秦始皇、汉武帝、隋文帝、康熙帝等这样英明神武的君主在选择皇储时依然会十分头痛。

康熙处理的还算不错,九子夺嫡的情况下尚未发生流血政变,而且也选了一位比较优秀的皇帝;赵武灵王应该是最死的最惨的英明君主,被儿子活活饿死在自己修建的陵寝中。

本文主要讲讲唐太宗的儿子李承乾已经是皇太子了,为何还会举兵谋反。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关于他上位时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大家是有所了解的,由于其上位的艰难性,因此也十分看重皇子的培养。

唐朝嫡庶观念很严重,唐太宗一共14个皇子,其中为长孙皇后所生的三个儿子最为唐太宗所重视,他们分别为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

唐太宗早期对李承乾是很看重的,在他继承皇位的同时就立李承乾为皇太子。

在李承乾的太子时代早期,他的人生还是挺顺利的,因为有长孙皇后的照看,聪明伶俐的李承乾还是很受太宗皇帝喜爱的,史载其“性聪敏, 太宗甚爱之”。在李承乾八岁的时候,唐太宗就任命刚刚卸职的丞相萧瑀为太子少师,后来更是用著名大臣李纲为师。

唐太宗这样为李承乾找老师大概是受了自己当初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影响,一直有一种说法李建成之所以在玄武门之变中失败,是因为李建成没有听从魏征的建议。李纲之后是唐朝著名的史学家李百药。这些优秀的老师为太子李承乾提供了良好的教育。

在此期间,唐太宗对李承乾十分看重,贞观五年的时候,李承乾生病,唐太宗就请道士为李承乾祈福,后来又允许剃度三千和尚出家,要知道唐太宗并不是一个迷信宗教的人;贞观七年的时候,李承乾再次生病,唐太宗就请了天竺高僧来给太子祈福。为了李承乾健康状况,太宗不惜以此种方式来祈福。

唐太宗在出巡的时候,都是让李承乾留在京城监国,可以说对李承乾是相当重视了。

这种状况在贞观十年的时候发生了改变,长孙皇后去世,李承乾失去了重要的庇护。

尽管贞观十二年的时候,李承乾生下嫡长孙,唐太宗很高兴,下令天下囚徒都降罪一等,五品以上官员加官一等,但是关于李承乾的负面消息越来越多。

前期主要是李承乾贪玩,没有节制,诸如“骑射畋游, 酣歌戏玩” , “私幸太常乐童称心, 与同卧起”等,甚至模仿突厥的生活方式“布陈大呼交战, 击刺流血, 以为娱乐” 。尤其是“私幸乐童”这种在古代看起来大逆不道的断背情,更是不为当时的社会所能容忍。

唐太宗安排的老师,也不是采取引导的方式进行规劝,大部分都是斥责似的进谏,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评,谁也受不了啊,致使李承乾不止对这类的进谏产生免疫,逼得李承乾有干掉老师的打算。

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的种种作为,导致唐太宗对李承乾逐渐不满。

李承乾会有这样的作为,估计跟他坡脚有一定关系,在古代的时候,如果作为一名皇帝他如果是残疾的话,那是十分有伤大雅的事情。

纵横在这里讲一下明朝万历皇帝的事情,万历皇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懒惰的皇帝,因为在他执政期间竟然长达二十多年没有上朝,很多抨击明朝的人经常拿这个说事,认为万历是一个沉迷女色的人,其实万历早年也是一个很勤奋的皇帝,关于为什么后来不上朝,众说纷纭。直到建国后,考古学家打开了万历皇帝的陵墓,才发现万历皇帝的两条腿的骨头不一样长,右腿有一些弯曲,由此可见,万历皇帝应该是个行走不方便。

在这个时候,唐太宗十分宠幸魏王李泰,让李泰产生了夺嫡念头,李承乾看在眼里,自然是伤在心里,认为唐太宗有换太子的打算。唐太宗对李泰的宠爱导致当时的大臣都有点看不下去了,甚至向太宗进谏“有逾于皇太子”。

当这些东西都叠加在一块施加在娇生惯养的李承乾身上时,李承乾未能顶住压力,最终选择了自暴自弃,被侯君集和李元昌所利用,最终走上了逼宫谋反的路。

对于李承乾的谋反行为,大概唐太宗后来也感觉出来并非全是李承乾的问题,最后唐太宗把参与谋反的人全部诛杀,李承乾却只是被贬为庶人,尽管很失望,然而还是下不去手。

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李承乾身为太子依然造反,很大程度上跟李承乾的教育失败有着必然的联系,唐朝的皇子教育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最为失败的,这种为了权力发生宫廷政变的事件,李承乾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

唐朝李承乾是太子,未来的国家继承者,为何还要造反?

众所周知,古代的皇帝就是皇位的继承人,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当皇帝去世之后,太子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了新的皇帝,但是这仅仅是没有意外的情况下,在历史上依旧有着以太子却没能做成皇帝的实例,比如说,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在最初就已经是太子的位置了,但是他却想要造反,缺丢了太子的位置。他已经是太子了,并且当皇帝加工之后,他可以名归言顺地变成了皇帝。那么为什么还是要谋反呢?在古代太子历来不好,当任何时候都是作为太子,意味着你就是下一届的皇帝,会有许多人勾引你,诱惑你,在你身上进行政治投资,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你,更有一些觉得自己在政治上不安全的人会去怂恿太子去造反。而对于太子来讲的话,自己最大的危险就是在顺利登机之前一切都是不安全的,因为现任的皇帝随时可能换人,一旦太子发现自己的位置,不保持便会铤而走险。作为太子是皇位的继承人,如果很不幸的遇到一位长寿的父皇,那么自己的处境就十分的悲剧,只能一直当备胎,有些更悲剧的事,好不容易等到父皇去世了,而自己却已经很老了。

李承乾之所以造反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性情大变渐渐失去了父皇的宠爱,而且魏王李太又千方百计地夺得了唐太宗的欢心,导致唐太宗友谊,废除李承乾,改立魏王李泰为太子。这时候,李承前感觉到了自己压力十分巨大,感到自己位置可能不保,于是效仿父皇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控制了皇宫,迫使唐太宗提前退位,但是因为准备不足,还没有发动便被镇压,于是乎失去了太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6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