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的惊人内幕:为何不传给朱棣

说历史 2023-06-06 10:46:03

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的惊人内幕:为何不传给朱棣

朱元璋为啥不把皇位传给朱棣

这里其实有着多个不一样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朱元璋所定下的一个传统制度,再者也是因为在朝堂上没有任何的发言人,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朱元璋一直以来都会非常的偏心,就是特别喜欢马皇后的孩子。

其一,嫡长子继承制

在明朝创建之后,朱元璋就已经开始定了一个不一样的继承制度,因此就算老大死后还会有老二,还会有老三,所以老四并不是一个大儿子,也并不是来自于把皇后亲生的,这只能够靠自己。虽然朱元璋一直来,都会比较喜欢老四,也希望能够把自己的位置留给对方,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显然不可能会这么做,一旦自己这么做,就会导致所有的人不满或者是反对。

其二,朱棣在朝堂中没有发言人

其实在这一个朝代,大部分的皇帝之位全部都是来自于百官推荐,这也就意味着新皇帝都是在博弈之间才会产生。朱棣那个时候一直都在北京,这就意味着在京城内根本就没有属于自己的实力。在朝堂上也不会有一个人能够代替自己,这确实也会让人觉得有一些特别的不敢想象。站在百官的角度来看,大家都会选择推荐朱允炆,因为这本身就是文武百官看着长大的,所以这就是一个好的选择。

三、朱元璋比较偏心

朱元璋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偏心的人,一直都会觉得朱棣就比较适合打天下,但是自己的孙子就适合守天下,因为当时明朝在刚刚创建的时候也同样需要休养生息,诸暨的身上很明显有着比较重的杀伐之气,根本就不是一个守成之主。在这种对比之下性格比较仁慈的朱允文,显然就能够适合继承皇位,也会得到朱元璋的喜欢。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的惊人内幕:为何不传给朱棣

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朱棣

朱元璋不把皇位传给朱棣有三方面的原因:朱棣出身不高、朱棣的性格比较暴躁、担心由此引发皇子内讧争储。

1、朱棣的出身

朱棣的父亲是朱元璋,但历史记载中都没有任何关于朱棣母亲的记载,朱棣被马皇后抱养也一直没能受到重用,说明他的出身并不高。

2、朱棣的性格

朱棣从小就在沙场上征战,性格十分暴躁,手腕相当铁血。朱元璋希望继任者的性情能够宽厚仁爱,因此才选择了朱标继承皇位,并不会考虑朱棣。

3、避免三个皇子争储

根据记录朱元璋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但由于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旦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没有选择朱棣。

朱棣生平简介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父亲明太祖朱元璋,母孝慈高皇后马氏。1402年-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号永乐。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后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侄儿建文帝。

1402年夺位登基,改元永乐。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交趾、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立哈密卫,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编修《永乐大典》,疏浚京杭运河。

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

1424年驾崩,传位明仁宗朱高炽。明成祖驾崩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

朱元璋为何不把皇位传给有能力的朱棣呢?

公元1368年,朱元璋经过连年征战建立了大明王朝,而为了大明王朝更好的发展,朱元璋很早就选好了太子人选-朱标。本来一切都按照朱元璋的计划发展,可是谁也没有料到在洪武二十四年太子朱标从陕西返京后感染重病,不久就不治身亡。朱元璋经过短暂悲伤之后,经过考量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太子。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允炆登帝即位,年号建文。

朱元璋

大家可能会疑惑为什么雄才武略的太祖皇帝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不把皇位传给予自己品性相向、战功赫赫的燕王朱棣反而传给皇太孙朱允炆呢?经过后世学者专家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可能是朱元璋爱屋及乌。

由于太喜爱太子朱标所以对其儿子朱允炆也格外怜爱而且朱允炆也与父亲一样是一个聪明孝顺、宅心仁厚的皇子,连朱元璋也称赞这位皇太孙为: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其次根据专家考证燕王朱棣的生母并非马皇后,而是高丽国的一位公主。而且立朱棣为皇位继承人,这在以立嫡长子为太子的封建社会传统秩序面前是绝对不允许的。再者由于大明王朝刚刚建立政权还不稳固,建国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急需一位实行仁政,休养生息政策的继承人而不是像朱棣这般终年驰骋沙场、穷兵黩武的皇帝。

最后由于洪武年间朱元璋斩杀太多的立国功臣,大明王朝能御敌的将领几乎消失殆尽,像朱棣这般能打仗的帅才已经不多了,立朱允炆为皇帝,如果有前朝残余势力入侵便可派燕王朱棣前往御敌,保卫大明江山。经过以上分析,朱元璋作出立朱允炆为太子而不是燕王朱棣为大明王朝继承人的选择也就不足为奇了。

朱元璋为什么不传位给朱棣呢?

从内因来看,朱元璋复杂的心态是导致他没有传位朱棣的主因。

朱元璋培养的接班人皇长子朱标之死给朱元璋带来了巨大的伤痛,这是出乎预料的事,等于朱元璋的心血付诸东流了。中国历史上上向来在皇位继承上只有两种成例:一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二是兄终弟及。朱元璋建国后,为了集中皇权,以猛治国,大肆杀害屠戮文武功臣,胡蓝案,空印案、郭恒案几大案杀得昏天血地,共计有十多万人在案件中被朱元璋杀害。

要知道,朱元璋杀害的都是什么人?要么就是武将,要么就是文人,基本上都属于知识分子,即古人所说的?士人?,士人向来都是?可杀不可辱?之人,但是如此杀戮,也是寒了天下士子的心,所以,当庙堂之上,朝野机关,几乎没什么人上班了的时候,朱元璋几乎是采取抓捕的形式,抓捕凡是有点文化的人到朝廷上班。在这个血腥的时代,纵有一身知识,很可能都会小命不保,不如一个种田的农民,这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啊?

朱元璋是堂堂一个皇帝,靠实力打下的江山,能不知道这样的情况吗?所以,洪武二十五年后,他将锦衣卫裁撤,这说明朱元璋的内心已经起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什么变化呢?光杀人震慑是不行的,还得依靠知识分子来治理国家,不然朝廷都难以运转了。

而与此同时,朱元璋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情也在开始变化,敏感,多疑,猜忌裹挟着这位老皇帝。依着之前朱元璋的脾性,杀了这么多人,难道我想立个什么样的储君还有谁敢说不敢吗?可是老来的朱元璋不再愿意杀戮,他希望平缓猛烈治国的思路,朱标虽然死了,但是受到良好儒家教育的皇太孙朱允炆却入了朱元璋的法眼,带着对朱标的复杂心态,朱元璋精心教育朱允炆,希望他能做个守成之君。

这里面,朱元璋在杀人如麻的后面,却又装载了若干历史古制的思考。前面说过,几大案后,有名望的文臣武将都已经屠戮殆尽,朱元璋其实想立谁就立谁,谁还敢说半个不字吗?但是他却又担心千秋史册在后,对他朱元璋所评非益,既然老大死了,就应该立老二,?兄终弟及?嘛,但是老二明显所托非人,朱棣虽然与自己很像,但是他是老四啊,如果立了他,后世会怎么评说朱元璋?所以,朱元璋一时忘记自己已经天下无人敢反对,却又拘泥于历来的传统古制难以自拔,在内因综合因素的影响下,他倾向了朱允炆。

外因驱动是朱元璋没立朱棣的次因。

自宋朝以来,文官势力在朝廷逐渐崛起,到了明朝朱元璋时代,这个草根出身的皇帝却大开杀戒,将文武官员杀得大气不敢出,这样杀戮的后果几乎是灭种式的。但是朱元璋也没闲着光杀人,他也在建立另外一支文官队伍,那就是国子监,这是一个很容易被人忽视的机构,相当于大明朝官员的?摇篮?,和以前所谓太学等学校不同的是,朱元璋的国子监是以?八股文?为基础的教学,朱元璋甚至撕毁了孔孟有关很多篇章,形成了朱元璋式的教学体案,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当时国子监的教学内容。

朱元璋为什么把帝位传给朱允炆却不传给朱棣?

一、原因:
1、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延续几千年,朱元璋依然遵循,朱棣可能不是马皇后生的,所以朱元璋不会选朱棣接班。
朱棣可能是一个妃子生的,或许这个妃子还是少数民族。有可能是高丽人,究竟是北方高丽民族,还是来自朝鲜半岛,很多人都弄不清楚。也有人称朱棣的妈妈是元顺帝的妃子,甚至可能是蒙古人。
根据管理宗庙祭祀、礼乐的官方机构太常寺的记载(现已丢失),淑妃李某生了朱标、秦王和晋王,跟马皇后没什么事儿。而另外一个妃子生了朱棣,这个妃子就是石页妃。
2、文官们拥护朱允炆,因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台后能实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军事化的高压独裁。朱元璋的统治太过猛烈,官员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长久下去没人吃得消,国家客观上需要一位阴柔、仁爱的皇帝,让人民歇歇脚、喘口气。
朱允炆非常有孝道。而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孝”就是夺取皇位继承权的秘密武器。所以,朱允炆一定要将“孝”进行到底。
二、简介:
1、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葬明孝陵。
2、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汉族,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为明兴宗朱标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皇帝位,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
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庙号惠宗,后世称为明惠帝,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