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临死前为什么会说子孙会遭报应?下面对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前209年,大泽乡起义爆发,原山东六国的贵族、豪杰纷纷响应,其中魏咎被拥戴为魏王。陈平闻讯后,便前往临济却投奔魏咎,等到魏咎兵败自杀后,又转而投靠项羽。然而,陈平并不受项羽的器重,并因殷王司马卬投降刘邦一事受到牵连,险些被项羽处死。陈平自知楚营非久留之地,遂在前205年初挂印封金,偷偷地投奔刘邦。
前195年,汉高帝刘邦驾崩,惠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相继即位,但实权却掌握在太后吕雉手中。吕雉临朝摄政期间,疯狂的迫害刘氏皇族,并大封诸吕为王,由此引起朝廷内外的忧惧。此时,已晋升为右丞相的陈平,表面上听命于吕太后,但在暗地里却与太尉周勃等人密谋,准备伺机反扑、匡扶汉室。
前180年,吕太后薨逝,临终前任命侄儿吕禄为上将军,吕产为相国,分别掌管北军、南军。吕雉既死,吕禄、吕产意图发动兵变,杀死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重臣,以便永久执掌朝政。然而,陈平、周勃却先发制人,先是胁迫郦寄欺骗好友吕禄,从而夺取北军的指挥权,然后又命朱虚侯刘章协助周勃击杀吕产,由此彻底掌控全部禁军。
吕产被杀后,刘章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谨遵陈平的命令诛杀诸吕,甚至连自己的岳父吕禄、老婆吕氏也没有幸免。事后,陈平经与周勃等人商议后,最终选定刘邦第四子、代王刘恒为帝,并在刘恒登基前,以“清理宫殿”为名,授意太仆夏侯婴杀死后少帝刘弘和他的三个弟弟(济川王刘太、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朝),堪称极度残忍。
汉文帝上台后,陈平因为周勃在诛杀诸吕中功劳最高,所以主动把右丞相的职位让给他,而自己则屈居左丞相(秦汉以右为尊)。不过,周勃只是一介武夫,根本做不好职在辅佐天子、调理阴阳的丞相,所以很快便主动辞职。周勃去职后,陈平复任右丞相,直到文帝二年(前178年)卒于任上,享寿情况不详。
陈平为汉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盖世奇功,然而,在临终前回顾完自己的人生后,陈平却用忧伤的口吻对儿孙们说:“我一生喜欢使用阴谋诡计,虽然立下很多功劳,但却是道家所禁忌的。我死之后,你们的命运将会因为我生前的作为而衰落,难以兴旺发达,想来这也是一种报应吧。”(详情见《史记·卷五十六》)。
一个王朝的诞生,离不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与军队实力、贤能辅佐息息相关,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汉高祖刘邦战胜西楚霸王,最终称霸天下,亦是与当时辅佐他的陈平、韩信、张良、萧何等贤能有才之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韩信、张良、萧何更是备受后世之人赞颂,三人合称"汉初三杰"。
在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对有功之臣进行封赏。韩信、张良、萧何三人亦少不了封侯拜爵,荫及子孙后代,煊赫一时。然而,这种美好的表象最终湮灭于权谋斗争之中,萧何、张良和陈平合力诛杀了韩信。这一事件成为后世文人史家笔下的历史之殇。尽管如此,仿佛一切自有因果循环。萧何、张良和陈平的后代,境遇凄惨,令人唏嘘。
汉初三杰,运筹决胜韩信善用兵,战必胜,攻必取,后世遵其为兵家四圣之一。韩信曾从西楚霸王项羽的帐下转投入刘邦麾下,使得刘邦的军事实力如虎添翼。与项羽一样,转投刘邦的张良,用计如神,决胜千里。萧何在政治上颇具才能,从刘邦起义时便辅佐其左右,亦是汉初建国的一大功臣。
韩信、张良、萧何等贤能皆为刘邦所用,楚汉争霸时才有所向披靡之势,最终才成就了大汉王朝。韩信在垓下打败项羽之后,因功高,被刘邦夺了兵权,封为楚王,后来又被贬为淮阴侯。
张良、萧何、陈平诸位功臣在西汉建国之后,凭借其卓著功勋,封侯拜爵,封邑千户。据《史记》的记载,张良还被刘邦称赞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最初,刘邦欲将齐地作为封地给张良,并且享有食邑三万户。在张良的婉拒后,改封张良为留侯,享有食邑五千户。
萧何则被封为酂侯,享有食邑八千户。不久之后,萧何再次得到汉高祖刘邦的嘉奖,增食邑两千户,甚至还分封萧氏子弟,下令准许萧何入宫可佩剑、朝堂之上可以穿着鞋履、面见皇帝不用行礼的各种特殊权利。
陈平素有恶名,更没有显赫的出身,亦非从最初就跟随刘邦起义。他凭借用计成功离间项羽和其亚父范增,而逐渐受到重用。再后来还参与擒获韩信,并得到吕雉的重用,得以辅佐汉惠帝刘盈。其后,又参与诛杀吕氏,并在汉景帝刘恒即位之后官至丞相。官爵功绩各有不同的萧何、张良和陈平,却在一件事情上有重要交集,即诛杀韩信,连坐三族。
帝王之术,兔死狗烹早在汉初四年,汉高祖刘邦就已经猜疑忌惮韩信。全因这时候韩信的实力已经威胁到刘邦的统治地位。韩信平在三秦之地,灭掉齐燕赵之后,更使得西楚霸王自刎江东。他的势力已经足够称霸一方,甚至可以联合其他诸侯统一天下。
在韩信绝项羽之前,他的使臣武涉和齐人蒯通曾劝说韩信联合项羽而攻刘邦,以图陈霸天下的大业。韩信表示受过刘邦的食禄就要誓死效忠,从而拒绝了这一提议。后以齐地民风剽悍,难以管辖为由,向当时被围困的刘邦提出,封自己为假齐王的要求。这引得刘邦勃然大怒,最终却在陈平和张良的劝说下,派张良为使臣,封韩信为齐王。刘邦对韩信的忌惮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度。
西汉六年,有人上书说韩信谋反。陈平知道韩信不会谋反,却和刘邦分析韩信势力过于强大,对汉王朝的统治威胁颇大的时局形势,并且借韩信不知被告之事,用假装游云梦的计谋,将独自面见刘邦的韩信擒获。刘邦知道韩信没有谋反,便将其贬为淮阴侯。
西汉十年,刘邦出征平反,而韩信因病留于长安。韩信府中的奴仆犯错被囚,却被误传为韩信要杀死这个奴仆,使得奴仆的弟弟去吕雉处,状告韩信欲用假的诏书赦免诸官的奴仆,进贡击杀吕雉和太子。
吕雉向萧何求助,萧何亦知道韩信多是被诬告,却仍使出让韩信进宫后被杀的恶毒计策。吕后假意说刘邦已经平反归来,要众臣入宫庆贺。萧何还亲自去劝说在家养病的韩信,让他务必出席。只身入宫的韩信,被埋伏的武士捆绑后,被长戟刺杀身亡,并且三族之人被诛杀,结局凄惨。
因果循环,终有报应韩信被毒计杀害之后,萧何、张良、陈平三人的因果报应也渐渐而来。
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萧何在汉惠帝二年去世,其爵位酂侯给他的后代带来了不尽的灾难。据《汉书·萧何曹参传》记载,萧何的长子萧禄袭封酂侯后,无子嗣。吕雉便让萧何之妻承袭爵位,其幼子萧延获封筑阳侯。萧何之妻子后因过遭除国,萧延承承爵不久后便去世,其亦无嗣无子。到汉景帝时,萧何一脉已绝嗣。
陈平用奸计害忠良,受他的牵连,其后人寿短福薄。陈平之孙袭爵之初,强夺他人之妻,触犯法律,被当众斩首,爵位和封国被废除。曾煊赫一时的陈平,其子孙沦为平民,消失于历史长河。
张良可能鉴于韩信之训,逐渐远离政事,学习道家之术。其子张不疑承侯后,以不敬罪,被免去留侯之位,消逝在历史的记述中。
围绕"汉初三杰"的各种典故流传至今。韩信胯下之辱、萧何月下追韩信、鸿门宴中的张良等等,比比皆是。韩信、张良、萧何三人在风起云涌的楚汉争霸之际,叱诧风云,挥斥方遒,功勋卓著,堪称时代人杰。最终,三人却在政治权谋之中,给这一传奇画上一个不完美的句号。韩信毒计杀害,而陈平、萧何、张良亦因果报及后代。"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说的亦是一代兵圣韩信的人生之殇。
当然有啊!
因果定律不是佛教的专利,是客观定律,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而是佛教乃至其他宗教发现的,儒家、道教、婆罗门教乃至基督教天主教都发现了这个规律,只不过表述的方式和名词不一样而已。
因果报应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和规律。“因”就是起因,“果”就是结果“报应”就是从起因到结果的演变过程,简单的理解,因果报应就是:好的起因引发好的结果;坏的起因引发坏的结果(当然在实际应用中远远不止这么简单),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来说,就是“从量变到质变”。
要构成因果,就像种稻子一样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
1、播种,也就是起因。拿“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来看,其中,“春种”就是起因,也就是你开始起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开始发芽,所以就像“一粒粟”一样种到田里去了。
2、缘。也就是这个“一粒粟”种下去了以后,它需要很多因素才能发芽,譬如阳光、水分、养料、土壤等,包括还不能被害虫吃掉,——这一点你特别要注意的是,很多念头起来为何没结果呢,因为条件不具足,其实也是有了结果(没有结果也是一种结果),但是没有达到你所要的结果,这就是“因缘不具足”。99%的念头都死在这里了,偏偏别人没有关注,真正的因果,是“因·缘·果·报”的简称,因为简称,所以很多人把“缘·报”忽略掉了。
3、时间:为何不是马上发生呢?很明显啊,春天种下去,要秋天才发出来啊,为何春夏不发出来呢,因为需要一个酝酿成熟的时间,时间不够,果也无法形成。
4、结果:“秋收万颗子”就是结果,一是说明了时间,二是产生了比对,由“一粒粟”增长到“万棵子”,显然因果形成,而且还扩大了好多,这就是正确的“因”,能过得到更多正确的“果”;那么错误的“因”呢?由于有违常理,也就收到很多干扰,所以往往结不了正确的“果”,连错误的“果”也会受到影响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5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明朝初期著名的空印案最后什么结果
下一篇: 历史上唯一坐过牢的皇帝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