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为什么会斗不过一个女人武则天?接下来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长孙无忌是唐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最终的结局,却是被逼自杀而亡。
那么,为何他的人生,会有这么大的戏剧性?
01.长孙无忌会被武则天记恨的原因:不同意武则天封后
在王皇后和萧淑妃相继倒台的情况下,唐高宗觉得后宫不可一日无主,于是,就有了封武则天为皇后的念头。
有一天,唐高宗就把自己的想法,跟底下的大臣们说了说。没想到,长孙无忌就是不同意,封武则天为皇后。
据《新唐书》的记载:“帝欲立武昭仪为后,无忌固言不可。”
唐高宗也没有想到,这件事会遭到长孙无忌的极力反对,为了争取他的同意,不断地讨好他。
又是封赏,又是提升他子孙的官职,更是派其他大臣劝谏长孙无忌。
据《新唐书》的记载:“帝密以宝器锦帛十余车赐之,又幸其第,擢三子皆朝散大夫,
昭仪母复诣其家申请。许敬宗数劝之,无忌厉色折拒。”
后来,兴许是把唐高宗惹急了,也不管大臣们同不同意了。
直接跟大臣说道“后无息,昭仪有子,必欲立之者。”
最后,武则天还是被封为皇后,她认为长孙无忌,既然接受了赏赐,却没有同意自己封后。
因此,记恨上了长孙无忌。据《新唐书》的记载:“后既立,以无忌受赐而不助己,衔之。”
也就是说,长孙无忌会被武则天记恨的原因,在于他接受了封赏,还是不同意武则天封后。
02.长孙无忌的下场:被人诬告谋反,遭削职贬官,最终被逼自尽
前面说了,长孙无忌因为不同意武则天封后,遭到武则天的记恨。
而武则天一派的许敬宗,就非常敏锐地观察到了这点。
于是,联合其它大臣诬告长孙无忌密谋造反。
据《新唐书》的记载:“敬宗揣后指,阴使洛阳人李奉节上无忌变事,与侍中辛茂将临按,傅致反状。”
刚开始的时候,唐高宗也不相信,长孙无忌会谋反。
但是,禁不住许敬宗等人的多次“劝说”,最终相信了长孙无忌谋反的“事实”,将长孙无忌贬官削职。
据《新唐书》的记载:“帝终不质问。遂下诏削官爵封户,以扬州都督一品俸置于黔州,所在发兵护送;
流其子秘书监冲等于岭外;从弟渝州刺史知仁贬翼州司马。
后数月,又诏司空勣、中书令敬宗、侍中茂将等覆按反狱。敬宗令大理正袁公瑜、御史宋之顺等即黔州暴讯。
无忌投缳卒,冲免死,杀族子祥,流族弟思于檀口,大抵期亲皆谪徙。”
就这样,长孙无忌被逼自尽。
03.从身份来看,两者的不同: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的宰相,可以说是位极人臣。
武则天是唐太宗时期的才人,在唐太宗死后,先是在感业寺出家,而后又被唐高宗召入宫中。
在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后宫权力斗争中,慢慢地站住脚跟,最终在这场后宫斗争中胜出。
从两者的身份去分析。长孙无忌即便功劳再多,说到底,也是为人臣子,是给帝王家服务的;
而武则天却是不一样,她是皇帝的枕边人,在关系层面上,就比长孙无忌更亲近。
说得简单点,长孙无忌对皇帝来说,是重臣,属于工作方面的关系;
武则天对皇帝来说,是家人,属于生活方面的关系。干预皇帝家的私事,是为人臣子的大忌。
再者,立后这种事,往大了说,是国家大事,往小了说,却是皇帝家的私事。
而且古代封建系统的特性,就决定了,皇帝才是拥有最终决定权的那个人。
即便你长孙无忌说得再有道理,只要皇帝不同意,它就没办法施行。
也就是说,长孙无忌斗不过武则天,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
相信大家都看过各种关于武则天的电视剧,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第1位女皇帝,所以很多人对于这段历史也是非常关注的,毕竟她是有史以来第1人,今天我们主要来谈的就是长孙无忌和武则天之间的斗争,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而且也是长孙无忌把李治扶上了皇帝的位置,为什么他没有斗过武则天反而被逼死了呢?一起来看一看吧。
上面好多问题哦。我分点来回答吧。
1.长孙无忌一开始是因为女主武氏的预言忌讳着媚娘,后来见媚娘有干政的行为,就更加认为媚娘是个祸害,毕竟那个时候后宫妃子是不得干涉政务的,然后长孙无忌就十分想除掉媚娘,为了避免那个预言成真,国家出大难。
2.武媚娘和李义府联合也要除掉长孙无忌,同参考上面的话,因为媚娘要保命啊,长孙无忌的权利太大,所以媚娘要和别人联合。
3.高阳一开始不坏的,不过因为长孙无忌为了害媚娘,就把高阳和辩机那次的私奔破坏了,害辩机被斩首,所以高阳恨长孙无忌,然后她想到长孙无忌要对付媚娘,所以她就办法利用媚娘去打击长孙无忌,不过媚娘是一心想离开,高阳为了她自己的复仇,她就用一些手段逼得媚娘走投无路,让媚娘以为是长孙无忌他们那群人害的。
不知道你觉得这些回答怎么样?
长孙无忌前世轩赫,势力庞大,为何却斗不过武则天呢?太懦弱。太宗去世后,高宗将其召入宫中封为昭仪。武则天以其非凡的本领和高超的政治手腕,一步步在大唐皇宫中站稳脚跟。为了寻求更大的权力空间,武则天必须取得皇后的地位。但皇后并非想要就能要的。即使高宗想要封她为皇后,也必须征得一干大臣的同意。武则天不是武则天失败的根本原因,她当时也没有这个能力。长孙无忌被迫自杀的根本原因是对朝堂节奏的错误把握。我们来看看长孙无忌是如何一步步从一个大官变成一个废人的。
永徽初年,唐高宗李治的宰相长孙无忌有四个闪亮的身份:皇叔、开国元勋、尚书令、首辅。摆出任何身份都能给朝廷留下深刻印象。唐高宗李治今年二十二岁,按老家的说法是个娃娃。实际情况确实如此,本来没有希望成为太子的李治,在李承乾、李泰相继倒台后,在长孙无忌的大力支持下,成为太子,这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因此,长孙无忌成了永徽王朝的长袖善舞者。永徽三年,李治25岁。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这个年龄还是要习惯的。太子问题可以说是一个遥远的事情。
钟书命刘焘向李治请示,立秦王李忠为太子。李忠者徐仁也,李治的王皇后的养子。王皇后无子,收养了李忠。这无疑是为了加强国王和皇后的地位。在这一点上,唐高宗李治的心里就像一面镜子。问题是,不管是什么意图,李治都不想这么做,因为他还年轻,他不喜欢国王和皇后。然而,长孙无忌也交出了祖师爷。看到这一幕,其他宰相朝臣也纷纷效仿。
李治在感到巨大压力的同时,也意识到了长孙无忌的意图。至此,长孙无忌有望成为三位皇子的王者之师。这也意味着,唐朝的聚光灯不仅是现在,而且在未来仍将照耀在长孙无忌身上。李治能抵挡吗?不能,因为他没有这个实力。虽然他很气愤,但也只能答应。因为长孙无忌失去了李治这张王牌,谁控制了皇帝谁就控制了天下,争来夺去,争的就是皇帝的支持,皇帝倒向谁,谁就是胜利者。
在唐朝功臣之中,长孙无忌是排在第一位的,也就是凌烟阁24功臣之首,是唐太宗李世民最为信任的心腹,也是李世民的大舅子,君臣二人关系好的恨不得穿一条裤子。
?
从李世民骑兵之初,长孙无忌就一直跟随在身边,属于创业元老级的人物,外加大舅子这层关系,登基后的李世民对长孙无忌委以重任,丝毫不担心什么功高震主。
公元627年,李世民任命长孙无忌为右仆射,相当于是丞相,当时有人秘密上奏李世民,打长孙无忌的小报告,李世民不仅没有查他,反而把小报告递给他看,以显示对他的信任。
做君臣到了这份上,也是自古罕见了,长孙无忌也确实没有辜负李世民,对李世民很忠心,不过在立太子这个问题上却把李世民给坑了,至少是让武则天的出现埋下了隐患。
李世民立的第一个太子李承乾,由于造反被李世民给废了,导致太子之位悬空,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害怕自己的儿子也这么干,于是对立太子的事感到十分苦闷和为难。
其实在李世民心中是有两个人选的,一个是李治,一个是李恪,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原本是打算是立李恪为太子,曾说过“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
李世民之所以问长孙无忌,是因为当时他在朝中地位很高,如果太子没有大臣的支持,日后也难免不会发生更大的变化,面对李世民的询问,长孙无忌选择支持李治。
?
为什么呢?因为李治是长孙无忌的侄子,就这样由于他的大力支持,李治成为太子,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逝,李治登基,4年后,长孙无忌审理一件谋反案时,借机诬陷李恪。
以防止李恪的势力威胁到李治的统治,试想如果李世民知道他陷害死了自己的儿子,会作何感想?在这一点上长孙无忌做的不地道,李恪死前对着长孙无忌大骂和诅咒。
此时看来,长孙无忌已经是立于不败之地了, 自己的侄子当皇帝,他以舅舅和老臣的身份辅佐,可谓达到了人生颠覆,不过另一个厉害角色出现了,那就是武则天。
由于唐高宗李治宠爱武则天,就想立武则天当皇后,为此武则天也巴结长孙无忌,送去了许多钱财,可他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可架不住武则天吹枕边风,李治还是立武则天为后了。
为什么这一次李治不听长孙无忌的呢?不妨来看看当时的情况,李治在此前找4个大臣进宫商议,其中一个称病,一个来了之后一言不发,另外一个和长孙无忌一起持反对意见。
从李治的角度考虑,难免会猜忌长孙无忌,毕竟此时他的权力太大了点,从这点考虑,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不仅仅是因为宠爱,也可能是为了对抗长孙无忌的力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