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姜维北伐成就了魏国大将?下面对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在文学作品中,姜维的北伐中原是和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一脉相承的,其目的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人们这样说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姜维是诸葛亮作为军事接班人来培养的。如果不考虑具体的战役,就战略的规划和战术设计来说,姜维还真有点儿亦步亦趋,见样学样的感觉,虽然他因为缺乏诸葛亮的老道而成果很差。战场上的胜负从来都是双方的事情,进攻方的胜利意味着防守方的失败,同样的道理,进攻方的无果而返也意味着防守方的胜利。作为战场上敌对的双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诸葛亮的北伐成就了魏国的司马懿,因为他的战略上的不作为和战术上的死守保全了魏国,因而他成为了魏国西北战场的“中流砥柱”。
姜维的北伐虽然有些继承诸葛亮的战法,比如说那个进军方向和行军路线,都有点儿复制诸葛亮,没有像魏延那样提出一个“子午谷奇谋”,但他没有学到诸葛亮的真谛,因而他的北伐并不像诸葛亮那样“谋定而动”,倒更像是一个莽汉在胡碰乱撞。有一点倒是和诸葛亮一样,那就是成就了一个对手,这个对手就是在魏国灭蜀战争中首先攻入成都的邓艾。邓艾有口吃的毛病,因此虽然他很好学,也进不了政府机关担任官员,哪怕是一个办事员,所以只能担任稻田看守粮草的小吏,用现在的官职对应,就是不能当公务员,只能是一个农业部门的技术员。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当他看到高山大湖,比比划划像是临阵打仗指挥安营扎寨的将军似的,常常会遭到人们的嘲笑。司马懿担任太尉期间,邓艾担任典农中郎将的主簿得以出使朝廷,为司马懿所重视,把他收为自己的下属,后升任他为尚书郎。
在司马懿手下,邓艾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经常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也多为朝廷采纳,但更多的是侧重于农业和经济体制方面,就军事方面而言,也只能是间接性的。或许是司马懿有意培养他,让他出任征西将军郭淮的军事参谋,升任南安郡太守。嘉平元年(249年),邓艾随征西将军郭淮一起抵御蜀汉偏将军姜维的进犯。姜维撤退后,郭淮借势向西袭击羌族人住地。邓艾说:“敌军撤离后走得还不远,也可能又杀回来,应当分兵防备。以免不测。”于是郭淮留邓艾驻守在白水的北岸。三天以后,姜维果然派遣廖化从白水的南岸向邓艾营地逼近后扎营。邓艾认为,这仍然是姜维的疑兵之计,其真实目的是夺取洮城。洮城在白水以北,离邓艾的兵营有六十里。邓艾立即在当晚悄悄领兵回守洮城,姜维果然渡过白水发起偷袭,由于邓艾料敌在先,姜维的计谋没能实现。邓艾因此被赐给关内侯爵位,加授讨寇将军的军职。不久又升任城阳郡太守。也就是从这个时候,邓艾正式开启了他作为将军的军事之旅。
司马师执政期间,邓艾继续得到重用,被调到少年时期居住过的汝南郡担任太守。又因为在保卫合肥新城、平定文钦的淮南第二次叛乱有功被封为方城乡侯,代理安西将军职务。而这一时期蜀汉国的姜维,由于大将军费祎去世,也由偏将军成为整个蜀汉国“主持中外军事”的主将,离那个大将军的职务只有一步之遥。
魏正元二年(255年),姜维和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人一起出兵狄道,在洮西把魏国的雍州刺史王经打得大败,王经的部队死了几万人,王经仅以万余人退守狄道城。姜维乘胜追击,围攻狄道城(今甘肃临洮县)。长水校尉,代理安西将军邓艾得到诏令,让他与征西将军陈泰合力抵抗姜维,魏国还同时派了太尉司马孚率军赶来增援。姜维没有想到陈泰会突然进攻,只得后撤,退兵驻扎在钟提(在狄道南)。邓艾因为此次参战有功,被正式任命为安西将军,领护东羌校尉,还给与假节的待遇。
甘露二年(257年),诸葛诞在淮南反叛,姜维趁此机会大举入侵。魏国抵御姜维的是司马望和邓艾,他们依渭水扎营,姜维多次下战书挑战,两人都不应战,等诸葛诞叛乱失败,姜维也只好率军撤回。因为此战,邓艾升任为征西将军。
景元三年(262年),姜维又帅军进攻侯和(在临洮、钟提南),被邓艾击败,姜维只好退到沓中固守,他的北伐中原之旅也就此结束。
众所周知,三国超级军事家诸葛亮六出祁山病逝五丈原后,姜维接过了他的衣钵。姜维也不负诸葛亮厚托,积极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力挽狂澜。然而,命运捉弄人,姜维最终的结局和诸葛亮一样:出师末捷身先死。
姜维原是魏国将领,在诸葛亮初出祁山时归附蜀汉,为诸葛亮所信任,屡委重职。诸葛亮死后,代领蜀军。为了挽救蜀汉政权在敌强我弱情况下坐以待毙的命运,屡次排除各方面的干扰,进行以攻为守的伐魏战争。
从公元247年到262年,姜维在十五年中进行了九次讨伐魏国的战争,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九伐中原”。这九次北伐,进程如下:
第一次北伐。时间在公元247年。
姜维率军“出陇西、南安、金城(均在今甘肃东部)界,与魏国大将军郭准、夏侯霸等战于洮西(今甘肃东部)”。这次战争中“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降”,姜维“迎逆安抚,居之于繁县(今四川新都)”。
第二次北伐。时间在公元249年。
姜维遣部将廖化进取洮城(今甘肃岷县),结果是魏将邓艾“先自据城,得以不败”,姜维等不克而还。
第三次北伐。时间在公元250年姜维“复出西平”(今青海西宁),诱羌胡以为羽翼,又与郭准战于洮西,结果是“不克而还”。
第四次北伐。时间在公元253年。
这年费祐已死;姜维获得了更大的兵权,他亲率蜀军“数万人出石营(今甘肃西和),经董亭(今甘肃天水),围南安”。最后是“魏雍州刺史陈泰解围至洛门,维粮尽退还”。
第五次北伐。时间在公元254年。
姜维复出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结果是魏“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进围襄武(今甘肃陇西东南),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维乗胜多所降下,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
第六次北伐。时间在公元255年。
姜维出狄道,结果是“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维却住钟题(今甘肃临洮西南)”。
第七次北伐。时间在公元256年。
姜维与魏将邓艾战于段谷(今甘肃天水东南),由于蜀镇西大将军胡济失期不至,结果姜维大败,蜀军“星散流离,死者甚众”。姜维“谢过引负,求自贬削”。
第八次北伐。时间是公元257年。
姜维乘魏将诸葛诞反于淮南,亲率数万蜀军出骆谷(今陕西周至西南)。邓艾、司马望合兵相拒,结果是“维数下挑战,望、艾不应”。后诸葛诞兵败,姜维引兵还成都。
第九次北线。时间在公元262年。
姜维率兵“出侯和”与邓艾相拒。后“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今甘肃舟曲以西、岷县以南)”。
以上是九伐中原的经过,具体战绩是胜三次,败二次,不克而还四次。
总的说来还是胜多败少,并不是“屡败不止”。
固然,战绩并不理想,增加了国家的消耗和人民的负担,却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但是不进行征伐魏国的战争,后果又会怎样呢?
从蜀汉内部情况看,自蒋琬和费祎相继谢世以后,政权实际上被刘禅宠信的宦官黄皓把持,政治经济局面已逐渐呈现混乱状态,最明显的一例就是黄皓与右大将军阎宇勾结,“阴欲废维树宇”(即废除姜维,树立阎宇)。在这种局面下,军事上如再不奋力自强,就只好坐以待毙了。
个从蜀国的军事实力来看,到蜀汉后期,不要说是能征善战的将领,就是训练有素的土卒为数也是不足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是当时军事实力的真实描绘。在军事实力减弱和军事人オ严重缺乏的情况下,采取单纯防御的方针即专守防御,是防不胜防的,而组织以攻代守的进攻战,才能较好地与强大的魏国抗衡。
所以姜维在国力衰弱的情况下,仍然勉乎其力,屡次组织北伐,这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做法,其实是在寻求挽救蜀汉灭亡的自救之道。
公元263年,魏国兴兵伐蜀,在诏书中也不得不承认“蜀,蕞尔小国,土狭民寡,而姜维虐用其众,曾无废志”,“蜀所恃惟赖维而已”。
然而,后来当后主刘禅“舆榇自缚”,向魏国大将邓艾请降,并遣人向姜维发出降魏的诏令时,他仍不忘复国大计。他一面“投戈放甲”,向魏国伐蜀的主将钟会投降,一面加紧策反钟会拥兵反叛魏国,企图乘机恢复故国。但终因回天无术,不但自己惨遭杀害,而且累及妻子宗族,皆被乱兵杀死。
诸葛亮在很多人的心中,几乎算作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人”,这也都得益于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渲染。姜维,虽然是魏国人,但后来投降蜀汉,可以算作是诸葛亮培养出来的传人。诸葛亮死后,姜维继续北伐,次数更比诸葛亮还要多。但是尽管如此,也没能阻止蜀汉灭亡的脚步,而且综合来看,姜维也不算是有太大的功绩,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说到姜维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诸葛亮死后把毕生所学传给姜维,不过说来奇怪,姜维一生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功绩,至少后人数不出太多成绩,反而是姜维的失败,倒有一大堆。诸葛亮死后,蜀国在费祎的主持下,开始休养生息,期间姜维数次打算带兵北伐,但费祎都不同意,每次都把姜维的兵力控制在一万以下,久而久之姜维跟费祎之间闹其了矛盾。
费祎是三国后期蜀国名相,跟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诸葛亮生前对他非常器重,不过在费祎身上有一个历史悬案,就是他的死亡至今是个未解之谜。根据陈寿《三国志》的记载,费祎是被一个叫郭修的刺杀身亡的,而郭修是魏国派过来的间谍,但此事在史料中迷雾重重,因为在魏国那边史料记载,只有一个叫郭循的人,而且据说刺杀费祎的人又叫郭脩。
我们暂且把刺杀费祎的人叫郭循,他原本是魏国凉州人,有一次姜维在外作战,把他俘虏带回蜀国,后来郭循投降了蜀国,但不久就刺杀了费祎,于是有人推测,郭循是魏国派到蜀国的无间道卧底。
当时费祎是蜀国重臣,如果郭循刺杀了他,在魏国看来可算大功一件,后来魏国的确下诏书给他褒奖,但仔细一看这里面有问题,费祎是当年正月被刺杀的,而褒奖郭循的诏书是当年八月份才下达的。如果郭循真是卧底,说魏国不可能七个月后才知道他立了大功,而陈寿对于这一段记载,非常的模糊,作为史学家最忌讳的就是模棱两可,让后人引发猜测,而陈寿为何偏偏要把费祎之死写得不明不白呢?
我们从关于姜维的记载中,似乎可以找到答案,费祎生前姜维一直被他压制,等到费祎死后,姜维就像蛟龙入海,终于可以带兵北伐了,所以有人曾大胆推测,费祎是被姜维暗杀的,那个叫郭循的刺客,又是姜维从外面带回来的,这更令人猜测。
那陈寿为何不直接把这件事写出来呢,因为姜维对陈寿有提拔之恩,当年姜维是陈寿的上司,陈寿是姜维的主簿,类似于现在的秘书,所以自己写书的时候,肯定不能把老领导的龌蹉事写出来,于是陈寿就只能闪烁其词了。由此可见,蜀国到后期时,除了对付北方的魏国之外,内部斗争也十分激烈,或许诸葛亮也没想到,自己留下的这一班人马,竟然窝里斗得那么厉害。
姜维刺杀费祎,也不完全是为了私心,他只是想用自己的方式——北伐来复兴汉室,只不过费祎偏偏要做他的绊脚石,姜维也只能除掉对方了,由此可见姜维并不是一个心胸开阔之人。在蜀国内部,姜维跟许多人有矛盾,除了费祎之外,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跟姜维也尿不到一壶,由于姜维在朝中没能跟同僚搞好关系,所以他北伐时出现一系列问题,自然不可能有所成就了。
姜维为什么没有功绩?
姜维是蜀汉后期的著名将领,诸葛亮死后,姜维接过北伐大业,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继续北伐,其实诸葛亮在生前自知蜀汉复兴大业无望,之所以多次北伐,实际上也是迫不得已,希望能够以攻为守,扭转被动局势,刘备及五虎大将去世之后,蜀汉王朝的处境非常危急。
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说的那样: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已经深刻的意识到如果再这样下去,蜀国不被灭亡,也会不攻自破,只有时时刻刻居安思危,方可保留一线生机,所以诸葛亮多次动用全国之力,目的就是不给魏国留任何喘息之机,因为诸葛亮知道一旦北伐停止,魏国必然会征伐自己,而自己也年事已高,如果不赶紧实现复兴大业,那么自己死后更没可能了。
后来诸葛亮病体沉疴,作法求寿又被魏延破坏,于是只好一边处理繁忙的公务,一边寻找继承人,而这个继承人正是当年自己收服的姜维,姜维此人有勇有谋,诸葛亮在收服姜维的过程中连续吃了几次亏,对年轻的姜维是又恨又爱,于是设计收服姜维,将自己毕生所学都传给了姜维,而姜维对蜀汉帝国也十分忠诚,对诸葛亮更是感激,于是更加尽心竭力,诸葛亮死后姜维扛起北伐大旗,希望能完成诸葛亮的遗愿,但是或许是蜀汉真的气数已尽,姜维在北伐中碰到的最大的敌手就是邓艾。
邓艾此人有勇有谋,其谋略不亚于司马懿,因此姜维在战邓艾的过程中,吃尽了苦头,多次北伐寸功未建,因此朝中大臣对此颇有非议,姜维也是顶着巨大压力进行北伐的,只为了报答诸葛亮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在尽忠方面,姜维做的是非常合格的,但无奈的是蜀汉帝国已经日薄西山,前期能征善战的大将已经不在了,而后期年轻的将领也无法承担起蜀汉复兴的大业。
此时蜀汉王朝上下君臣一致认为北伐已经没戏了,最好的办法就是维持三国分立的局面,如果没有邓艾钟会,或许姜维伐魏还有希望,但是正像当年诸葛亮遇到司马懿一样,姜维的克星就是邓艾,廖化死前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姜维“用兵不厌”,穷兵黩武,但是智谋又不比邓艾高明,终致败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4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岳飞在第四次北伐中取得了哪些战绩
下一篇: 宋代的津渡管理制度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