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廉颇的军功有多重盘点廉颇的赫赫军功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6 15:10:37

廉颇的军功有多重盘点廉颇的赫赫军功

廉颇的军功有多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对百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廉颇的赫赫军功,给大家一个参考。

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

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楼昌领兵进攻魏国几邑(今大名),未能夺取。之后廉颇再次进攻,将几成功占领。

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75年),廉颇伐魏,攻陷防陵(今河南省安阳市南二十里),筑城而还,随后又攻取了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南四十三里)。

赵惠文王三十年(公元前269年),秦昭襄王不满赵惠文王违背盟约,出兵进攻赵地阏与(今山西省和顺县)。赵将赵奢率兵增援阏与,大破。不甘失败的秦王又发兵攻几,廉颇救几,再破秦军。

廉颇作为赵军名将转战四方,攻齐、伐魏、破秦几无败绩,特别是在保障赵惠文王出席的秦赵渑池会上,廉颇的大将风度与周密安排让秦王不敢轻举妄动。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继位,廉颇继续执掌军事事务。四年之后,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爆发了长平之战。廉颇作为赵军主帅,面对秦军远道而来意欲速战速决的进攻态势,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死死地拖住了秦军四十多万虎狼之师。

廉颇作为赵军名将转战四方,攻齐、伐魏、破秦几无败绩,特别是在保障赵惠文王出席的秦赵渑池会上,廉颇的大将风度与周密安排让秦王不敢轻举妄动。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继位,廉颇继续执掌军事事务。四年之后,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爆发了长平之战。廉颇作为赵军主帅,面对秦军远道而来意欲速战速决的进攻态势,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死死地拖住了秦军四十多万虎狼之师。

战国四大名将中的防守王廉颇,晚年如何?

文|飞鱼说史

韩、赵、魏、楚、燕、齐、秦合称为战国七雄。

这七个诸侯国在当时掀起了一阵腥风血雨,当然这并不是说在当时只有这七个诸侯,只不过他们是最强大的代表罢了。

七雄争霸,最终秦国成为了大赢家,那么在被秦国灭掉的诸侯国中,谁是最亏的一个?

我认为应该是赵国。

为何说赵国亏呢,这是因为在战国后期,赵国拥有着能与秦国媲美的军事实力,如果不是赵国统治者昏庸无能,偏信小人佞臣,多次自毁长城,赵国或许根本败不那么快。

战国四大名将中,秦赵两国各占其二,但可惜的是,赵国的这两位名将,全栽在了自己人的手里,导致一个无辜被诛杀,另一个无辜被逼走。

被诛杀的名将是李牧,而被逼走的名将是廉颇。

在战国四大名将中,似乎廉颇娥攻击力最低,但是他却可以称得上是无可争议的防守王,如果长平之战赵王没有把廉颇给换掉,不见得白起能打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纵观廉颇一生,不少人似乎只知道他的闪光时刻,而在教科书中也是对他的光辉事迹大写特写,但是其实廉颇的晚年凄惨无比,至于他最终的结局,教科书中都不忍细说。

那么廉颇有哪些故事,结局又是如何呢?

我们一起来看。

负荆请罪,留下美名

廉颇究竟什么时候出生的,这点在历史上找不到丝毫的痕迹,似乎他根本没有前半生,在历史出场时年纪便已经不小了。

当然,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廉颇的出身应该不高,而他之所以能在军队中声名鹊起,想必是靠一点一滴积攒军功爬上去的。

公元前284年,不可一世的齐国,被五国组成的伐齐联军打得落花流水,而赵军的主将便是廉颇,次年,他带领赵军将齐国阳晋收入囊中,在诸侯面前显摆了一把。

廉颇回到赵国之后,被封为了上卿,他异常骄傲。

所以,等到蔺相如将和氏璧完璧归赵后受到赵王的重用就很不爽,后来在秦赵的渑池会上,蔺相如又让赵王风光了一把,进而赵王将蔺相如也封为了上卿,地位还在廉颇之上,这更让廉颇受不了了。

想想也是,廉颇的上卿之位,那可是真刀真枪地打出来的,而蔺相如动动嘴皮子就拿到了,搁谁身上都觉得不自在吧。

于是廉颇便处处为难蔺相如,可是蔺相如是个识大体的人,他说: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而廉颇听到这句话之后,自然也是羞红了脸,但大丈夫敢做就敢当,于是他便背着荆条去蔺相如门前请罪,自此之后,负荆请罪也成为了千余年来的一桩美谈。

长平之战,守出威风

赵惠文王去世之后,赵孝成王即位,而赵国也迎来了综合实力大滑坡,可以说就是在赵孝成王统治时期,赵国被秦国所灭的结局,已露出倪端。

赵孝成王四年,秦国进攻韩国上党,本来吧,韩国已经打算拱手将这地让给秦国,可是韩国派去的上党郡郡守冯亭却转手将这地送给了赵国。

也正是因为冯亭这一波操作,进而诱发了秦赵之间的大决战——长平之战。

这场战争双方投入兵力之多,波及范围之大,对时局影响之重,都能在战国时期的战争史上称之为最。

长平之战前期,赵孝成王便派廉颇去迎战秦国,经过数日的长途行军,廉颇率军到达上党周围,由于秦军士气正旺,而赵军颇为劳累,几次短兵相接,廉颇吃了不小的亏,此情此景之下,廉颇转攻为守,组成了一道让一向以进攻著称的秦国锐士也无法突破防线。

廉颇这样一守就守了三年,秦军求战不得,锐气渐失,廉颇守出了威风,为了打开局面,秦国的重心从战场转移到了庙堂,实施了反间计,让赵孝成王自己撤掉了廉颇换上了赵括。

结果几十万赵军就被赵括带到了坑里,这个坑是真的坑,现在在山西省晋城高平市境内依然还能看到这些坑的遗址。

倘若赵王不换掉廉颇,让擅长进攻的白起去打廉颇,也未必能讨到多少好处。

带兵老弱,大破燕国

长平之战后,赵国青壮年损失殆尽,全国上下一片悲痛,而值此之际,燕国却蠢蠢欲动,还派出了丞相栗腹以两国交好为由去赵国境内刺探虚实。

栗腹回去复命,只说了十余个字,便挑起了燕赵之间的战事,他是这样说的:

赵壮者尽於长平,其孤未壮。

燕王见到还有趁火打劫的好事,便派军队兵分两路进攻赵国,赵王这下是真慌了,于是他又想起了廉颇,便让廉颇领兵反击。

廉颇自然不能忍,毕竟此时的赵国能拿得出去手的将军,也就剩他了,他如果再放任不管,赵国可真就有灭国之危了。

于是他不计前嫌,带着老弱士兵反击燕国,结果廉颇不仅杀死了燕军主将栗腹,而且带着赵军包围了燕国的都城,逼迫着燕国割让了五座城池,廉颇才罢休。

被逼离赵,客死他乡

经此一役,赵孝成王对廉颇的军事能力彻底信服了,于是便将他封为了信平君,不过廉颇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赵悼襄王继位之后,就解除了廉颇的军权,并让乐乘去交接,廉颇很是气愤,再怎么说,自己也是救过赵国的人,对于赵悼襄王的卸磨杀驴自然不能忍。

于是他便出兵攻打乐乘,乐乘不敌,狼狈逃走,不过这样一来,廉颇也无法回赵国了,他去了魏国大梁。

不过魏王并不信任他,自然也不会重用他,再加上秦国又多次围困赵国,这让廉颇忧心忡忡,他虽然年纪大了,但依然想着发挥光和热。

而此时的赵国也没有可用的大将,赵王也想着接回廉颇,于是就派使者去慰问廉颇,顺便看看廉颇还能不能带兵打仗。

廉颇在赵国有个仇人,名叫郭开,他害怕廉颇回来再度得势,便暗中贿赂使者,让他说廉颇的坏话。

廉颇听闻赵国使者前来,特意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以展示自己还能为国效力,还能上阵杀敌,可是使者复命时只说了一句话: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意思是廉颇虽然老了,但能吃,不过一会的时间,就去了三次厕所。

赵王听到之后,便觉得廉颇确实老了,就没有将他召回赵国,不过却在魏国日夜期盼着赵王将他接回去。

廉颇等来等去,始终看不到希望,后来楚国人偷偷将他接去了楚国,楚王将他任命为了将军,但廉颇日夜想着为赵国建功立业,担任楚将的时候也没有做出什么成绩。

只是可惜,赵国已经将他彻底抛弃了,他再也回不到那个他热爱的故土,廉颇整日闷闷不乐,惆怅不已,最终客死楚国寿春。

由此可见,廉颇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中的防守王,晚年凄惨无比,流落异国他乡,满怀为国尽力,却报国无门,最终客死他乡,结束了悲惨的一生,难怪教科书都不忍细说其结局。

遗矢谗言弃老成,肉多饭健尚精神,可怜一点狐丘志,到死犹能用赵臣……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廉颇,为何会客死他乡呢?

这是因为赵国在经历君王更迭之后新登基的赵悼襄王并不信任廉颇,还因此撤销了他的兵权,因此感到生气的廉颇便就此离开赵国,最后客死他乡。在赵国尚且处于赵惠文王的统治之下时廉颇便因成功攻伐齐国而声名大噪。之后廉颇也是为赵国四处征战,期间立下赫赫战功,赵惠文王也因此对他十分器重。赵惠文王去世之后他儿子赵孝成王即位,而他即位没几年著名的长平之战便爆发。

长平之战爆发之初负责驻守长平的人是廉颇,廉颇凭借自己的能力带领赵国守军一次次化解秦军的进攻,本想以快取胜的秦国也因此与赵国陷入为时三年的僵持战中。因为廉颇的防御而久久无法攻下长平的秦军开始四处散播廉颇不如赵括的虚假传闻,赵孝成王未能识破秦国诡计,真就以为赵括的能力要比廉颇强,于是将廉颇召回改换赵括前往长平领军。换人之后不久辛苦坚持了三年的赵军便大败,赵括也遭到秦军杀害。

待秦赵两国之间的战事暂时告一段落之后赵王又将廉颇派去攻打燕国,而廉颇最后成功取得战争胜利,赵国也因此得到燕国割让的五座城池。因为这份战功廉颇被任命为假相国,且还因此受封成为信平君。然而等到赵悼襄王即位,他刚一登基便将廉颇的兵权全部收回,还派出乐乘来取代廉颇。

得知这一消息的廉颇自是十分生气,为此他还领军前去攻打乐乘,乐乘不敌而逃跑。但是这样的结果依旧无法改变赵悼襄王的决定,所以廉颇愤然离开赵国前往魏国。魏王虽然看中廉颇的能力却不信任他的忠心,所以并未重用他。之后赵悼襄王因秦军来犯而想要再次请回廉颇,但是最后因他人的诬陷而未将廉颇迎回。后来楚国听闻廉颇身在魏国的消息便将他接到楚国,但是还未等立功廉颇便逝世了。

廉颇与长平之战的关键性

长平之战如果不换下廉颇最后能守住吗?廉颇与长平之战的关键性。

长平之战实在是太惨了,前前后后双方死了六十万人,在古代这个数目是数都数不清楚了,这场战役赵国派了赵括这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去做将领,而换下了廉颇了,这场战役如果不换将赵括,廉颇将军最后能守得住吗?

长平之战,大家心目中都以为是因为换将赵括,才导致全军覆没。其实就算一直是廉颇将军,长平之战,最终也是守不住的。这本来就是一次必败无疑的战争。秦朝自商鞅变法,又历经几朝名主名相。实力已非其他六国可比。六国或遭秦国军事打击,或被秦国兼并土地。六国虽几经合纵,丝毫撼动不了大秦。

秦国白起攻克韩国野王,切断了上党和韩都新郑的道路,坐等上党投降。上党郡守冯亭,不愿归顺秦国。遂想出把上党献给赵国。一来可以转移秦国的军事打击目标,二来可以让赵韩结成同盟。赵孝成王召集平阳君赵豹和平原君赵胜商议。赵豹认为接收上党郡,以弱小国家去夺取强国的东西,将得不偿失,会给国家带来灾难。

无奈上党实在是个大馅饼,赵孝成王最终抵挡不住诱惑,采用了赵胜的意见,接受上党郡。秦国花费了大力气,眼看到手的肥肉,又怎么可能拱手让给赵国。想必被称为虎狼之师的秦军早已是义愤填膺,摩拳擦掌,只等着狠揍赵军一顿,夺回本属于自家的胜利果实。

秦国在士兵士气上已经先胜赵国一筹,赵国初定战略,派廉颇驻守上党。理由是廉颇打野战打不过白起,防守却未必会输给白起。赵孝成王意识到接受上党郡,会带来战争。但却没有认真的分析此次战争,可能会发生的种种走向,并制定应对的策略。

秦军派王龁为将,两军在长平交战几次,赵军接连几次失败。廉颇遂改变战略,坚守不出。此时的秦军虽然在战役上节节胜利,但并未消灭赵军的有生力量。双方都缺乏奋起一博将对方置之死地的实力。双方多死死地盯着对方。这时候除了考验双方将领的意志力,更多考验的就是坐镇后方的最高统帅秦昭王和赵孝成王的意志力和决策。

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率先沉不住气了。不但不听从虞卿之言,去拉拢楚魏,合纵诸候。反而出了一个大昏招,派郑朱去找秦国媾和。这就好比把底牌亮给秦昭王看了。我怕你,我不敢和你打,我打不过你。估计本来也处于焦虑状态的秦昭王此时真的笑掉了大牙,这厮这么快就扛不住了。

就算秦昭王本来没有必胜的信心,相信,赵孝成王的这个做法,坚定了秦昭王此战必胜的信念。战争刚有不顺,赵孝成王既没有审时度势,采用最可能赢得这场战争的方案,合纵诸候。反而轻易改变既定策略,采取的还是一个下下策,媾和。秦国趁机大肆宣扬赵国请求媾和的事,以绝其他诸候国增援赵国的想法。同时他又不答应赵国的求和。

赵孝成王无论是从心理承受力,还是决策力,和秦昭王相比,差距都不是一点点。秦国派出间谍离间赵孝成王和廉颇的关系。秦国这次离间的目的,大概就是逼赵孝成王换下坚守的廉颇,改派进攻的将领,争取速战速决。

赵孝成王果然中计,一再下令廉颇出击。在廉颇不听从命令时,改换了赵括。这时,秦国秘密派出武安君白起。最终,赵军战败。白起用诈将赵国四十万士兵全部坑杀。

话说回来,就算廉颇没有被赵括替代。按照赵孝成王最初的设想,廉颇只坚守不战。那么这场战争就会打成持久战。持久战比拼的就是国力,拼粮草、拼后勤。那么,赵国能拼得过秦国吗?事实上,赵国是根本无法与秦国对耗的。

首先,从人口角度而言,秦国有五百万,赵国只有三百万。其次,从地理角度而言,秦国地处关中,易守难攻,只要集中精力对付赵国即可;赵国处于四战之地,各个方向都得派兵把守,难以做到完全集中兵力。

再次,从经济角度而言,秦国自商鞅变法后,一直奖励农耕、军功,奠定了农业在产业结构上的绝对核心地位,故而粮食的生产和储备非常雄厚。赵国工商业和服务业比较发达,这在和平年代是利润丰厚,可到战时就会面临粮草供应不上的问题。

因此,一旦战争演变成持久战,赵国还是必败无疑。但至少,赵国的精锐部队,不至于受到这么沉重的打击。如果采取正确的策略,合纵诸侯,迫使秦军撤兵,也有可能。不过这都只是猜测,历史毕竟真实的摆在那里。

廉颇到底有没有资格成为战国四大名将?

廉颇到底有没有资格成为战国四大名将?

战国是一个名将辈出的特殊时期,有四个男人屹立在名将的最顶端,

被后世称之为“战国四大名将”,这四人分别为白起、李牧、王翦,

还有“尚能饭否”的老将廉颇。

不过,这四个人中,白起、李牧和王翦都没有什么异议,唯有创造了

“负荆请罪”、“将相和”典故的廉颇被列为战国四大名将争议最大。

为什么会这样呢?

毕竟,被誉为“屠夫”的名将白起那绝对是实打实的战绩,灭敌超百万,

秦国周边的国家都被他打得实力大损,直至灭国时,都没能恢复。

李牧嘞,率领弱赵,北御匈奴,西抵强秦,如果李牧不死,估计就算秦国

有王翦,也是难以灭赵的。

再看看王翦,连灭赵、楚及半个燕国,除了对阵李牧时“怂”了下,其他

时候都是无敌的。

廉颇呢,一生也是打过很多胜仗,比如在公元前283年时,廉颇带领赵军

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威震诸侯;此后,廉颇又屡破齐国和魏国,攻下不

少城池。还有,长平之战结束后,廉颇率军击退燕国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

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

廉颇看似一生绝无败绩,归入四大名将无可厚非!其实不然,廉颇的败绩

是隐藏在别人的名义上的,不信你看长平之战!长平之战爆发前,由于当时名

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

统帅赵军阻秦军于长平。廉颇先是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结果赵军的裨将茄反

被秦国的侦察兵所斩杀。但在赵孝成王去世后,廉颇受到排挤,郁郁不得志,

先后出奔魏国大梁,最终老死于楚地。后来,秦国大将王龁率军进攻,攻破赵

军阵地,击败赵将廉颇,斩杀赵军四名都尉,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二樟城和光

狼城均被秦军攻占。无奈之下,廉颇命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龟缩在营垒里不

敢应战。秦国军队发起强攻,攻占下赵军西边的营垒,斩杀赵军两名都尉。

赵军连败,赵将廉颇率军败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赵军自此怯缩不战。

这一守,就是三年……

廉颇防守的本意是想拖垮秦国,哪知道秦国早已做好了全面战争的准备。

虽然秦军的消耗量远胜本土作战的赵军,但秦国得商鞅变法之利,加上开疆

拓土无数,底蕴远强于赵国,拖得起。

赵国虽然军事实力不弱于秦国,但综合国力却远逊于秦国,四五十万大军

在前线抵御秦军三年,缺乏劳动力耕作,粮草早已用尽。再加上赵孝成王的一

系列“天真”操作,导致赵国缺乏盟友帮助。赵孝成王还不断地催廉颇尽快决

战,但廉颇就是不肯啊,无奈之下,赵孝成王动了换帅的心思。而赵孝成王的

举动,及时被间谍传到了秦国,于是范雎使出了反间计,让赵孝成王排除了刚

投靠过来不久的乐毅,选择了赵奢的儿子赵括。而秦国也偷偷的把自己的主帅

给换了,换成了绝世名将白起。

赵括开始制定的所有计划都是针对王龁的,虽然赵括缺乏作战经验,但却

是个天才战略家,如果秦国不换帅的话,说不定秦军还真有可能输。但针对王

龁的战略,对白起就不起作用了,最终,赵国大败,损失惨重。

虽然很多人都将此战之罪怪在了赵括和赵孝成王身上,这两人的确都有责任,

但廉颇就没有吗?打不赢王龁也就算了,还不顾国情,一厢情愿的固守;三年的

时间,可以做很多事了。如果不是廉颇搞得赵国国力几近崩溃,赵孝成王和赵括

会这么急于求战?而廉颇除了有此败绩外,心胸还比较狭隘;这一点,从渑池之

会就可见一斑,廉颇觉得自己军功赫赫,地位却在蔺相如之下,心中愤恨不平。

好在,蔺相如心胸开阔,朝臣以和睦为上,不与廉颇起冲突,否则当时赵国内部

就首先乱了。虽然廉颇后来“负荆请罪”成为一段佳话,但却也从侧面反映廉颇

的为人。

赵孝成王去世后,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赵悼襄王一继位就解除了廉颇的军职,

派乐乘代替在外领兵的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而廉

颇也自知罪过大了,于是也离开了赵国,去了魏国。这一下,就让赵国损失了两

员大将,廉颇此举,是典型的因私忘公。

有人说,赵悼襄王是听信了谗言,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一则,当时廉

颇年纪大了,不适合奋战在一线了,老同志就应该有老同志的去向,比如在朝中

做做参谋什么的。再说乐乘这个人也不是无能之辈,他是乐毅的儿子,名将之后,

能力也是极为突出,在攻打燕国时,就是乐乘和廉颇一同领兵的;而且还曾与庆

舍率军攻打王龁军队,将王龁军队击败。能力方面是没的说的。关键是,人家乐乘

还正值壮年啊。对赵国来说,将领的新老交替是一个必然,廉颇此举,不是刻意压

制新生后辈是什么?如果给乐乘以成长空间,未必不能成为赵国下一根顶梁柱,

也不至于赵牧一个人苦苦支撑了。

论战绩,廉颇顶多算名将,但还不至于比乐毅、田单等人强,别说秦国的那一大

堆名将了,比如司马错和魏冉、魏章等;而论心胸,廉颇更是差得远,自恃军功显赫,

前与蔺相如不和,后赶走乐乘,这样的人被列入“战国四大名将”,估计白起、李牧

和王翦都耻于与此人为伍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4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