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之主治下的大明,为何边陲叛乱不断?下面对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明孝宗朱祐樘在执政期间勤勤勉勉,为明朝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使明朝曾一度中兴,他也因此赢得后人的赞赏,被后人称为明朝中兴之主。
不过在后人看来,既然是中兴大明,那大明肯定是个国泰民安的景象,其实不然。古代是个等级森严的时代,且生产力极为低下。不管百姓怎么努力去开荒生产,他们的收获除了被统治阶段剥夺之外,几乎所剩无比,难以养活自己。所以,古代的盛世一般是针对统治阶级而言的,与普通百姓关系不大,明朝弘治时期的中兴也大抵如此。
在弘治时期的南方边陲之地,叛乱更是不断。不过,南方边陲之地是个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当地的叛乱与明朝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朱元璋建立明朝时,为保障南方的稳定,对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普遍沿用了元朝时的土司制度,包括云南、贵州、两广等地区都是如此。这些地区名义上都是属于大明的领土,实际上统治权却归当地的土司所有。大大小小的土司都有自己的地盘和百姓,土司只需要定期向朝廷朝贡,并听从朝廷的安排,朝廷却不能干涉土司的统治权。另外,这种土司制度还是世袭的,这使得土司对这些地区的统治进一步加强。
明朝实施这样的政策是有难言之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少数民族对明朝朝廷并不信任,相较之下,他们更信任当地土司;2.当少数民族发生叛乱时,朝廷派大军征讨,不管胜负,大军都是劳师以远,耗费无数,且无法长期驻军,不形成威慑力,反而给朝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果当地的少数民族经常叛乱时,朝廷就无可奈何了。朝廷通过土司来控制这些地区,可以保持地区的稳定性,不会给朝廷带来负担。
不过,朝廷并不甘心这些地区掌握在土司手中,这些地区毕竟也是明朝正式的行政区域。朝廷会在当地设置一些官职,并派遣官员去任职,以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并采取各种手段,逐渐夺取土司的权力。这些官员被称为流官,这种制度也叫改土归流。明朝还采取了一些与改土归流同步的措施,以抑制土司的权力。
明朝在这些地区实行卫所与土司相结合的军制,即在当地设立卫所,并派军队驻守,加强对当地土司及百姓的震慑。朝廷还会以各种高官厚禄和爵位来拉拢一些土司,使其倾向于朝廷,并使各土司之间产生矛盾。
不过,明朝的改土归流政策实施的步伐并不大,实际效果有限,一些地区甚至产生了反效果,以至于南方边陲地区叛乱不断。明朝虽派流官去任职,但山高皇帝远,流官并不能感受到朝廷的支持,且流官的权力也没得到拘束。于是,流官会因个人利益等多种原因与当地土司沆瀣一气,加大对当地百姓的剥削。弘治朝有两场大规模的叛乱就能说明这一点,那就是贵州米鲁之乱和琼州符南蛇起义。
弘治十一年,当地苗族土司隆畅和妻子米鲁产生矛盾,米鲁与另外一名土司阿保好上了。隆畅知道后,率兵攻打阿保的地盘。米鲁大怒,与阿保合伙去攻打隆畅,杀死了隆畅。之后米鲁看事情闹大,扯旗造反,对抗朝廷,进而演变成一场震慑西南的大叛乱。米鲁攻占了贵州的普安州和安南卫,明朝战死的将领包括贵州右布政使闾钲、按察使刘福、都指挥李宗武、郭仁、史韬、李雄、吴达等数十人。
明孝宗看到局势不妙,临阵换帅,由左副都御史王轼督贵州军务,出征米鲁。王轼调集广西、湖广、云南、四川等附近的兵力共八万人,花了半年时间,最终平定米鲁叛乱。米鲁之乱前后历经三年时间,米鲁的兵力达数万人,可见这次叛乱的规模之大。
琼州符南蛇起义发生于弘治十四年夏季,儋州七方峒(今白沙县)黎民,不满官府征求额粮的压榨,在符南蛇领导下爆发起义。明朝在海南岛实施的是“以峒管黎”政策,即海南岛任命流官,黎峒则由“峒首”治理,所谓的峒首就是当地的“土司”。
弘治十三年(1500年)春,琼州大旱,到了八月又遭大水灾,粮食欠收。琼州知府张桓贪婪成性,与七坊峒首符那月勾结,对黎民横征暴敛,要求黎民年纳八百余担。在符南蛇的领导下,琼州三州十县黎民起兵造反,先后围困儋州、昌化、临高等地。朝廷一开始派两万大军征讨,被符南蛇击败,使得符南蛇的声势更大浩大,其兵力甚至达十万之众。
弘治十五年(1502年)九月,明孝宗朱祐樘调遣毛锐领十五万大军去平叛。毛锐历经四个月,才最终平定符南蛇起义。
这两场叛乱在当时来讲,可谓是声势浩大,震动朝野。事实上,在整个明朝270年时间里,明朝南方边陲叛乱不断,而且都是声势很浩大,例如成化年间的广西大藤峡之乱、万历年间的杨应龙播州之役等。这些都表明明朝对南方大片地区虽有名义上的统治权,但实际上朝廷无法对这些地方实行有效的管理,也表明明朝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政策效用并不大。
拜《明朝那些事儿》所赐,明宪宗朱见深只有两个评价:阿姨控:他不是一个好皇帝,也不是一个好人,他是一个软弱的人。诚然,宠爱大他十九岁的万贵妃,还有口吃,朱见深给世人留下了昏庸软弱的印象。但事实上,朱见深是一代雄主,在位23年,对内铁腕政治,残酷镇压起义,对外不断发动战争,无论性格、脾气还是能力、功绩,都堪称是山寨版的汉武帝。
朱见深即位后,立即平反了于谦冤狱,恢复了于谦之子的官职。明代宗朱祁钰曾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朱见深以德报怨,恢复代宗的帝号,重修代宗陵寝,博得了朝野内外的一片称颂之声,可以称得上很大度。 朱见深除了把万宫女提拔为贵妃之外,还干了几件大事:他把从辽东到甘肃共九名没真本事的军事高官撤换,其中不乏总兵,副总兵级别的人,换上了在北京保卫战里立功的将领,重新启用了大批受于谦牵连的官员。他爹朱祁镇信任的锦衣卫指挥使门达勾结太监、文臣阴谋攻击首辅李贤,被朱见深砍了。
南北内外都需要用兵,但朝廷兵力有限,朝臣各种分歧。朱见深拍板,先南后北。面对两广湖南的广西农民起义,他派韩雍为指挥,武将赵辅为总兵,带着十五万大军征讨。叛军跑到大藤峡躲起来,韩雍请示皇帝后直接杀进去,连破三百多座山寨,清空了这个大藤峡,还把几条藤条砍断,改名叫断藤峡,累计斩首两万三千多。 荆襄地区流民暴动,攻打襄阳;朱见深派白圭、朱永率军击败叛军,斩首三千多,首领刘通以下四十多人全部凌迟。宁夏一个叫满俊的蒙古人本是明朝军官,叛乱后占据了石头城,连续击败明军。朱见深顶住压力,对平叛军主帅项中用人不疑,项中果然不负皇恩,打下石头城,满俊等290多人被押到北京,朱见深亲自下令凌迟。
成化三年,命令赵辅率军出战,同时命令朝鲜方面支援。大破建州女真,满清的两个重要祖先李满住,董山均死于此次征讨。成化十五年,又出兵攻击逐渐恢复实力的女真,甚至把他们在深山里的老巢给烧了,史称“成化犁庭”,从此之后女真消停了一百年。当然清修《明史》选择性忽略了,《明朝那些事儿》也没写。 西北方向重用王越(王阳明儿时的偶像),这货堪称“大明霍去病”,在鞑靼可汗满都鲁入侵河套的时候,自己率军长驱八百里攻击其后方。等满都鲁得到消息回来的时候,王越已经把他们的妻子牛羊全部掳走了。成化十六年冬,他率军偷偷翻过阴山,孤军行进近一个月,偷袭当时位于威宁海的蒙古王庭。王越因此功被封威宁伯,是明朝 历史 上三位出身科举却因军功封爵的人之一。
通过重用赵辅、朱永、王越等大将,明朝对外部的蒙古,对内部的女真、苗瑶都保持了军事上的强势,为“弘治中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成化皇帝大传》中最后一句话:成化朝君臣们是预测不到的,他们留给弘治朝君臣的,乃是一个外无强敌,内无大敌,百业兴旺,万民乐业的太平世道。朱见深把土木堡之变后的明朝,重新扶上了正轨,从这点上来说,他是一个好皇帝,更是一个铁腕皇帝。 朱见深的谥号是宪,谥法中,创制垂法曰宪;刑政四方曰宪;文武可法曰宪。让国家从混乱中重新确立制度和秩序,刑罚与文治并用恢复国家强盛,才能称之为“宪”。宪宗,本身就是中兴之主的意思,当年明月的评价似乎不算中肯。倒是明英宗朱祁镇,差点葬送大明江山、杀死于谦的昏君,《明朝那些事》的评价:他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个好人,感觉怪怪的!
土地人口一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不论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的国家,只要有这三者都可以称雄称霸。 而历史的发展也是由各个国家吸取之前王朝的经济政策失败,以及成功之处而建立起来的,其中对于土地制度的效仿,继承以及改革是历代王朝能否强盛的关键。
西周初年,统治者们根据商朝未进行改革的土地制度,设计出了当时的经济统治基础,建立了分封制,宗法制以及礼乐制度。这一套经济政治制度使周天子可以在王畿之内,号令诸侯,周王朝长治久安。
然而这种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产生积弊,而周天子对于各诸侯管控能力的下降最明显,在西周王朝早期军队的编制为西六师东八师。并通过严格的军事制度限制诸侯王军事实力的做大,由此周王室具有绝对的优势。
对于西周早期的分封,也都是将诸侯王分封到边远地区,这里相对而言,土地贫瘠,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人口的增多,生产力的进步,这些地区的诸侯王更容易进行扩张。而周天子所占有的土地虽然在分封之初,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但是也限制了周王畿的扩张。
一旦周王朝的控制能力减弱。周王与诸侯国经济实力的对比差异将会越来越大。这种情况在西周中后期已经十分凸显,王室已经无法供养如此多的军队,军事实力下降,而此时的诸侯其实早已经自立疆土。只不过西周的周王还有一定的控制力,也因此王室的改革开始了。
周厉王和周宣王都进行了改革,但效果不佳,周厉王直接被赶出王畿,周宣王虽然在前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也取得了成效,但是并没有真正解决周王朝衰落的根源,尤其在周宣王晚年的几次战争连遭失败,甚至征伐南国志军全军覆没。
这也使西周军事实力大为削减,等到周幽王遇上叛乱,国家很难拿出精锐部队进行镇压和抵抗。 周平王虽然重建周王朝,但事实上这并非周王室一己之力。周平王为周王,实际上就是诸侯实力扩张的结果。如此受制于人,整个东周王朝,都没有一个中兴之主,因为当时周王的领地,更为削减。在加上周平王得位不正,杀父自立。这种逾越周礼的行为使得礼乐崩坏。诸侯很难再将周平王之后的周王看作天下共主。
.宽赋税。当时税务非常重,许多老百姓就是因为这样而铤而走险。
2.选贤臣。贤臣辅政才能有好局面,不能单靠皇帝,皇帝还要听臣的建议。
3.诛贪官。明朝后期吏治很腐败(除了海瑞),官员集体贪污,各个州县在征收
上缴国家的征税外还向百姓征得不少钱粮,一个下级地方官每年应该
向上司进贡几次,数额大约多少,都有一定惯例可循。这已成为明朝
官僚体制腐败的一部分。诛杀贪官务重!
4.改革科举。朱元璋以八股文取士,使无数知识分子死攻八股文,至死不悟。八
股文取士制度,束缚人民的头脑。改革科举就是广选人才。
5.计划生育。别笑。明初全国才1亿多人,土地够用。但到了明末,全国就有2
亿多人,而且明末土地比明初少了很多(才350多万平方千米),且
农业技术并没有飞速发展,许多饥民而走上起义之路。
6.不大幅度裁撤驿站。大量驿卒因事业而加入起义军,其中一个就是闻名天下的
李自成。而裁撤驿站所节约的开支才30万两,约是皇宫一个月的开支
7.剿起义。崇祯帝虽然对起义军狂征猛剿,远远猛于对清军的抵抗,明军剿起义
时也打了不少胜仗:奇瑜险些把李自成,张献忠困死在车厢峡; 孙传
庭潼关大捷,俘虏高迎祥(老闯王); 卢象升滁州大捷…………
但崇祯帝急功近利,明将稍有败绩,非死即贬,帮助了起义军。这样
注定明亡。所以应该重用剿起义将领。
8.诛杀宦官。他虽然杀了魏忠贤,但未除余党。
9.我认为应该保住袁崇焕。袁崇焕是东北唯一的屏障,他在东北时满清还不怎么
敢乱打,是名副其实的抗清英雄。崇祯帝不仔细思考就冤杀袁崇焕
袁崇焕一死,满清势如破竹(仅在巨鹿与卢象升血战),进山东,围
锦州(大败洪承畴等人),杀鲁王……
10.练精兵。清军强悍,不仅要有勇将,还要有精兵。而且要提高士兵素质。
11.严厉限制地主大户占土地。
12.大规模开禁。打开国门,引进外国人较为先进的技术,发展经济,这样对后
世发展极有影响。
13.鼓励民间搞发明创造。科技兴国。
14.允许官民上书,提出意见,广纳良言。
15.取消东西厂,罢免大量宦官、宫女,节约开支,只留锦衣卫。
公元1487年明宪宗朱见深驾崩,儿子朱樘继位,是为明孝宗,也就是历来常说的那位明朝中兴之主,弘治帝。
大明王朝作为一个多重性格的时代,在弘治帝时期,可谓是政治清明,百姓真正的安居乐业。
在朱樘皇爷爷朱祁镇在位的时候,陋习百出;在他皇父朱见深的时候,奸佞冗官横行。
他的即位,不仅去除了自英宗以来的陋习,而且罢免了成化年间的奸佞冗官。
在他的治理下,法治宽刑,政治清明。而他也被称为“恭俭有制,勤政爱民”的好皇帝。
纵观明孝宗朱樘的一生,若论政治武功,倒是没有像秦皇汉武似的大作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4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贵为公主的哀姜,她的一生为何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