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即季汉,三国之一,为汉皇室后裔刘备所建立,国号为“汉”。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对百科小编一起欣赏。
都督这一称呼,在汉末三国时期开始大量出现﹐其中有的是偏裨将校﹐有的则是镇守一方的主将。前者被称为帐下都督或部曲督﹐后者被称为持节都督。在汉末三国时期,魏蜀吴都设立了多个都督,以此来镇守边境。比如曹魏有荆州都督区、扬州都督区等,东吴有信陵督、西陵督、、江陵督、巴丘督、蒲圻督、夏口督、沔中督等多个都督区。与此相对应的是,蜀汉有汉中、江州、永安、关中、庲降等都督,其中,因为蜀汉没有占据关中地区,所以关中都督乃遥置虚设外,其余都督都有明确的防守职责。在此基础上,蜀汉形成了永安都督,庲降都督、汉中都督、江州都督四大都督并立的格局。那么,问题来了,对于蜀汉四大都督来说,哪一个都督最重要呢?
一
首先,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赢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后,正式设立汉中都督区,首任汉中都督就是魏延。建兴五年丞相诸葛亮进驻汉中,以魏延改任督前部,领丞相司马。等到刘备建立蜀汉后,设立庲降都督区,主要负责镇守蜀汉的南中地区,庲降都督治南昌县(今云南镇雄),之后移治平夷县(今贵州毕节)、味县(今云南曲靖)。夷陵之战后,刘备退至永安白帝城,设永安(巴东郡治所,即白帝城)都督,又称巴东都督,首任永安都督为李严。除了这三个都督区之外,蜀汉还设江州(巴郡治所)都督,是后方重镇,首任江州都督为费观;建兴元年,继任者为李严、李丰、李福、邓芝等,在此主持北伐的后方事物。
二
在此基础上,就蜀汉四大都督来说,永安都督治理范围主要是巴东郡,汉中都督治理范围是汉中郡与武都郡,庲降都督治理范围南中七郡,江州都督治理范围是巴郡。对于这四大都督来说,笔者认为汉中都督是最重要的,除了汉中都督之外,永安都督,庲降都督、江州都督的重要程度则是差不多的。一方面,就汉中都督来说,之所以地位更重要,原因非常容易理解,因为汉中是蜀汉的门户和咽喉。汉中一旦被对方攻占的话,那么,益州的防守优势将被严重削弱。基于此,在汉中之战中,刘备才拼尽全力,也要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之地。而到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中,汉中的失守,也是蜀汉灭亡的重要原因。
三
进一步来说,就蜀汉历任汉中都督来说,可谓蜀汉最为顶尖的将领了。公元219年,刘备在设立汉中都督区之后,以魏延为汉中都督。在蜀汉将领中,魏延的能力和地位是完全可以和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这五虎上将相提并论的。特别是蜀汉五虎上将相继凋零之后,魏延可谓蜀汉的第一大将了。在魏延之后,吴懿、王平等大将,也相继镇守汉中。至于蜀汉丞相诸葛亮,也是将汉中作为北伐中原的重要平台。换而言之,除了防守的地位之外,汉中还担负着进攻的重任。而这,显然是蜀汉另外三个都督区,也即永安都督,庲降都督、江州都督难以相媲美的地方。所以,笔者认为汉中都督是蜀汉最重要的一个都督区。
四
最后,除此之外,对于蜀汉的另外三个都督区,或多或少都是在支援汉中都督区。比如蜀汉的庲降都督,不仅负有镇守南中地区的重任,也需要将蜀汉南中地区的资源输送给汉中一带,比如兵力、物资等。至于蜀汉的江州都督,作为蜀汉后方的一个都督,也是致力于为汉中提供粮饷支持的。在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中原地区,李严曾由永安都督转为江州都督,以此为蜀汉北伐中原筹措粮草。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就永安都督来说,实际上在两个时间段的地位,是可以和汉中都督相比较的,一是刘备兵败夷陵之后,东吴大军对永安虎视眈眈,二是蜀汉灭亡之际,永安都督罗宪击败了想要趁火打劫的东吴大军。当然,在其他时间,因为蜀吴联盟的建立和恢复,所以永安都督是远没有汉中都督重要的。
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吴国曾经有过四个大都督,他们对东吴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并且相比于蜀汉的著名将领五虎将的勇猛过人,五子良将的统御有方,东吴的四位都督可谓是文武双全的典范,他们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假如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东吴四位大都督,哪一个更出色一点呢?
我们先来说说周瑜吧。周瑜的一生可谓是文韬武略,尽为佼佼者。周瑜少年曾与孙策交好,他先是跟随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随着孙策一起开辟了江东基业。在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后,他又继续和孙权合作,率军与刘备联合,帮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后夺取荆州多处郡域。
鲁肃,为人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于是便常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他因偶然机会而与周瑜结为好友,共谋大事。但鲁肃和周瑜的积极应战不同,他主要是主孙刘联盟的,是温和派的战略大师代表。吕蒙,少年时就随孙策为将。在邓当死后,他统领着部众,拜别部司马。并在被孙权重用后,破朱光于皖城,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掩护孙权逃生,并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
陆逊,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并在之后石亭之战取得了胜利。他在跟随孙权的四十余年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在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周瑜确实完美无缺,可惜英年早逝,还没来得及立下太多功勋;鲁肃战略眼光独到,兢兢业业,但有时过于保守;吕蒙袭取关羽,奇计频出;陆逊辅佐孙权四十余年,掌内政、军事大权二十余年,且被孙权钦定接班周瑜。所以,这东吴四位大都督,周瑜可能更为出色一点。
?都督?类似监军的官职,这个官职在三国时期出现很多,有的权力很大有的权力很小,一般权力大的指的就是持节都督。
01、都督之分。都督是古代最高军事指挥员官职,最开始时一般都是监督军队的的官职。在汉光武帝时,由于经常要征战四方,所以这个官职不好让某个人单独任职,一般都是谁出征就由他暂代,回来之后又将都督收回,这个官职主要是东末年到三国这段时间用的比较都督,而且这些都督是鱼龙混杂,有的都督官职很大,有的都督官职很小。
都督有些是偏裨将校,有的就是元帅或者主将,这两者在称呼上也是有区别的,前者被称为账下都督或者部曲督,后者被称为持久都督。账下都督或者部曲督,官职比较小,权力比较小,而持久都督则权力更大,官职也更大。东汉末年分三国,在这个三个国家的都督又不同。
02、三国各国都督。说起三国各国的都不得不说东吴四大都督了,东吴四大都督分别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人被誉为东吴四英才,每个人的能力都非常出色,而且东吴的大都督也是三国中唯一权力比大将军还要大的,这四人又属周瑜时期权力最大。而蜀汉也有四大都督,汉中都督,江州都督,永安都督,庲降都督。
而曹魏是以战线来任命都督的,分别由东线都督、西线都督、南线都督、北线都督。其中北线都督是对抗外族的,而西线都督是对抗蜀汉的,南线都督对抗东吴,东线都督其实对抗的也是蜀汉。所有曹魏当过都督的人非常都督可以说是东吴的好几倍。但是无论是曹魏的都督还是蜀汉的都督权力都没有大将军大。
江州都督是三国时期蜀汉集团的四大常设都督之一,办公场所在巴郡腹地江州,即如今的四川省重庆市。该地位于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三面环水、地形险峻,是巴郡地区遏制长江水道的咽喉所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蜀汉在此地设都督的主要用意,除了能够戍卫蜀汉集团的权力中心成都之外,还能在发生战事时对汉中、永安地区进行驰援。自蜀汉集团设置该职务以来,先后有五人担任该职。
第一任江州都督:费观。费观,字宾伯,与蜀汉名臣费祎同族。费观与益州牧刘璋是亲属关系,汉末大乱时跟随族人避难至益州,后在益州出仕并迎娶了刘璋的女儿为妻。刘备平定益州时,费观与李严一同加入了蜀汉集团。费观文武兼备,做事条理清晰且聪慧敏达,刘备对其非常器重。
夷陵之战结束后,刘备于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任命费观为巴郡太守,兼任江州都督。费观在职期间,经常资助救济困窘的百姓,又因为人刚直忠义,行为处事很有法度,在地方上威望极高。不过,费观具体在职时间不详,只知刘禅登基后晋升其为振威将军,刚晋升不久就在任上病逝了。
第二任江州都督:李严。李严在蜀汉集团素有威望,刘备病逝之前的地位几乎能与诸葛亮比肩,病逝前命其镇戍永安,刘禅继位后晋升其为光禄勋。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诸葛亮进驻汉中筹备北伐事宜,李严也随之迁任江州都督。诸葛亮北伐时,命李严进驻汉中,在后方督办粮草供给,但这项提议遭到了李严的拒绝,而李严合并五个郡设立巴州的提议,也遭到了诸葛亮的否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微妙,处于一种貌合神离的状态。
李严在江州都督任上时,诸葛亮又多次提议要李严进驻汉中,李严不仅以各种理由推脱,而且还对诸葛亮的北伐策略异议颇大。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曹魏出兵汉中期间,诸葛亮为了让李严顺利进入汉中镇守,上表举荐其为骠骑将军。李严对这一晋升非常满意,于是,高高兴兴率部来到汉中。不过,李严并没有高兴多久,第二年就因为督办粮草不利遭到诸葛亮的弹劾,最后被废黜,在家中忧愤而终。李严在江州都督任上时间为四年。
第三任江州都督:李丰。李丰是蜀汉名臣李严之子,诸葛亮在表举李严为骠骑将军时,同时举荐了李丰接任江州都督一职。后因受到李严废黜的牵连,李丰也被一同解职。任职时间为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至建兴九年(公元231年),在职时间一年有余,主要事迹不详。
第四任江州都督:李福。李福,字孙德,建兴九年(公元231年)出任江州都督一职。李福是蜀汉集团建立之初加入的官员,效力期间得到了刘禅及诸葛亮的器重,在李丰解职后接任了江州都督,但由于史料记载语焉不详,故其具体在职时间及主要事迹不详。据《三国志杨戏传》注引《益部耆旧杂记》载,在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前,李福就已从江州调入成都任职。
第五任江州都督:邓芝。邓芝,字伯苗,蜀汉集团的最后一任江州都督。邓芝在汉末大乱时迁至益州,后加入蜀汉集团,起初在地方上任职,后因政绩突出累迁至朝中任尚书。刘备病逝后,邓芝受到了诸葛亮的器重,效力期间曾数次出使东吴修复蜀、吴两国之间的关系。诸葛亮北伐期间,邓芝以扬武将军一职跟随出征,后以战功累迁至车骑将军并授假节。
邓芝出任江州都督的时间较为模糊。按照《三国志》的记载,邓芝出任江州都督的时间应该在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之后。邓芝为人正直、性格豁达,在职期间体恤兵卒、赏罚分明,经常拿自己的私产救济穷困的百姓,深得吏民的拥戴。邓芝是在任时间最长的江州都督,按照其于延熙十四年(公元251年)病逝的时间来算,在职时间至少为十七年。
东吴四英杰是指在东汉末期及三国早期的孙吴重要大臣,分别为周瑜、陆逊、鲁肃、吕蒙。他们皆是吴大帝孙权的心腹近臣和孙吴政权的股肱之臣,先后为孙吴政权的建立立下了功勋大业。小说《三国演义》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先后被拜为吴国大都督,因此也产生了将“四英杰”称呼为“四大都督”的说法。
四人并提的说法最早出自陆机的《辩亡论》。《容斋随笔》中把他们概括为“东吴四英杰”。
扩展资料: 大都督实际指某场战争的主要指挥官,并不是正式的官位,属于临时军职。《三国演义》对大都督的定义更偏近整个孙吴的军事负责人,是长期性的官位。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演义》中担任过大都督的有且只有周瑜、吕蒙、陆逊三人,并没有提及鲁肃。
在陈寿著《三国志》中,翻阅四人的传记,“大都督”的称呼仅在陆逊传被提及过。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七年,权使鄱阳太守周鲂谲魏大司马曹休。休果举众入皖,乃召逊假黄钺,为大都督,逆休。”
从以上看来,四人中曾提及是大都督的唯有陆逊,并曾经担任过两次,分别领导了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说周瑜,鲁肃,吕蒙在正史中担任过大都督的说法视为谬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东吴四英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3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