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如果冯胜不死,朱棣还有成功的可能性吗

众妙之门 2023-07-06 14:03:16

如果冯胜不死,朱棣还有成功的可能性吗

靖难之役是1399年-1402年由朱棣发动的与建文帝夺取政权的战争,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朱元璋晚年时,猜忌心越来越重,因为想让孙子朱允炆的皇位能坐稳,朱元璋杀了一大批功臣和名将,基本都杀光了,比如,傅友德、蓝玉、冯胜等人全杀了。

朱元璋只给皇太孙朱允炆留下了耿炳文,还有一个汤和,因为年纪大了,告老还乡了。

其实,蓝玉该杀,蓝玉飞扬跋扈,居功自傲,目中无人,多次违反法令,甚至连朱元璋都不放在眼里,蓝玉这样作,肯定会被杀,死得一点儿都不冤。

但是,朱元璋杀傅友德和冯胜,实在是太可惜了,尤其是冯胜,不该杀。

众所周知,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帝,在大臣齐泰和黄子橙的建议下,施行“削藩”政策,逼反了燕王朱棣,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起兵造反,朱允炆派老将耿炳文出征,此时,硕果仅存的耿炳文,终于被派上了用场,可惜,耿炳文一则年老,另外,耿炳文善于防守,不善于进攻,作战失利。

而偏偏这时,朱允炆又下了一步错棋,用李景隆替换掉了耿炳文,李景隆是草包将军,根本不是打仗的料,率领五十万大军,最终一败涂地,将建文帝朱允炆的一副好牌打得稀烂。

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李景隆干脆叛变了,开门投降,迎接朱棣叛军入城,最终,朱允炆的皇位被朱棣篡夺。

试想,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肯定会后悔当初杀了冯胜。

如果朱元璋留下冯胜,以冯胜的军事才能和水平,完全可以吊打朱棣,朱棣会被虐死。

那么,冯胜如果不死,能活到朱棣靖难之役吗?

冯胜生年不详,死于蓝玉被杀后两年,即1395年,冯胜和蓝玉一样,都是明朝开国名将。

蓝玉多大呢?蓝玉生年也不详,死于1393年。

再看耿炳文多大?

耿炳文生于1334年,死于1403年,耿炳文也是明朝开国名将。

因此,冯胜活到靖难之役,是有可能的,年纪大概六七十岁。

这个年纪,上战场,也是有先例的,比如,三国时期的赵云,年近七旬,跟随诸葛亮北伐,依然上战场指挥杀敌。

征讨王保保的时候,朱元璋派出了三路大军,徐达和李文忠都没获胜,只有冯胜斩获甚多,由此可见冯胜的军事才能,不在徐达和李文忠之下,冯胜的战绩,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实,朱元璋杀冯胜,都没有像样的罪名,说冯胜是私自会见他的女婿朱橚,其实,朱元璋是随便找个理由就将冯胜赐死了,这很明显是为了帮朱允炆削刺。

其实,以冯胜的性格,他根本就不会造反。

假如朱标能够活到建文时期推行削藩,朱棣还能成功吗

如果朱标没死,最后做了皇帝,实行削藩政策,朱棣不会起兵反抗,可能会主动交出兵权。因为朱棣不是傻瓜,朱标做太子几十年,声望非常高,文臣武将对他都很敬重。政治根基远深于朱棣,而且朱标本人能力不弱。朱棣起兵造反,胜算等于没有。还有如果朱标做了皇帝,朱标本人不太可能削藩,因为朱标本人的声望能压制住朱棣。他不需要对朱棣动手,朱棣也不敢有反心。
建文帝只所有削藩失败,
原因1、方法不当;
削藩可以分批削,不应该对所有藩王同时削,这样明显会有多藩王会联合起来反抗。建文帝可以,先找那些有劣迹的藩王处掉几个,然后对像朱棣这样的藩王,在朱元璋死时,朱棣回来奔丧,时把朱棣扣留,然后解除兵权,对朱棣移藩。如果这样做,根本不要打仗。
2、用人不当;
事实上,方法不当,朱棣谋反了,建文帝掌握了天下绝大多数兵马,只要用人得当,完全可以很轻松的打败朱棣。但是建文帝不会用人,只听老师黄子澄的话,黄子澄本人又只是个书呆子,做做学问还行,对军事上一窍不通。
3、本人声望和能力不够;
朱元璋选择传位给朱允文,一是因为对朱标的爱,二是朱允文本人仁孝。由于朱元璋在朱标死后,把所有的父爱都放到了朱允文身上,所以朱允文没离开过皇宫,又只和那些大儒在一起空谈孔孟之道,朱元璋没舍得让他去外地历练过带兵或治政。所以朱允文即位前没有任何经验。而朱棣却被派到北京,多次参加了军事行动。得到了很多名将的指点,加上朱棣和大将一起同甘共苦单独带兵过,一些大将受过他的好处,朱棣又培养了一些亲信。所以朱棣经过历练,能力远在朱允文之上。
4、时机不当。
建文帝即位时,首要任务,不应该是削藩。首先,藩王的势力没有达到威胁中央的地步。藩王中实力强的,也就一两个而己。其二,建文帝刚刚即位,声望不足,应该施恩于大臣和武将,然后推行好政策,积累声望。其三、藩王也没有一个不听中央号令,也就是说,削藩没有口实,应该要等藩王先有反叛劣迹,再趁机提出削藩,这样削藩会得到绝大多数的支持。要不然,有太祖祖制在,削藩失去了正当性。

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如果朱标如果顺利继位后才死,那就不会有朱元璋的屠功臣,那么即使朱允炆削藩,朱棣也未必敢反,因为那么多开国的大神在,换句话说,有那么多开国的大神辅助,朱允炆削不削藩都无所谓。

  朱标不死,蓝玉就不会死,蓝玉只有朱标能镇住,就是因为朱标死了,朱元璋才不得不杀蓝玉,朱元璋之后唯一能让蓝玉听话的就是朱标。就算一个蓝玉在,朱棣也不敢造次。蓝玉最看不惯的也是朱棣。

  而且朱标比朱棣厉害多了,他可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什么场面没见过,甚至在很多战役立过功,都是他一个人指挥守城,而且成功拖住敌人!这样的人而且宽厚仁慈,无论功德都能服人,抛开世俗长兄为大朱棣不敢怎么样,即使真的对打朱标简直就是吊打朱棣,很有可能朱棣会有无数逃兵降将投奔朱标!他俩不是一个量级的。朱允炆就不一样,太小无法服众,也没有作战经验。

  朱标在根本不会削蕃!因为他镇的住,他也比较仁慈!老爹杀人,他还一直和老爹怼。真的特别相信孩子和父母的缘份有深有浅!朱标死了,朱元璋宁愿把皇位给朱标儿子也不考虑其他儿子,一定是爱屋及乌的原因吧!

  如果朱标不是38岁英年早逝,根本没有会不会成为对手的问题。朱棣只能老老实实在北京趴着,当个有能力的富贵王爷。

  之所以有这种推测,基于以下几点:

  1、朱标可是正宗的嫡长子;

  2、朱标是老皇帝朱重八着力培养的接班人,拥有自己的政治班底;

  3、朱标拥有足够的人望,能镇得住场子,也有足够的政治号召力。

  首先作为嫡长子,朱标的继承权是没有人敢质疑的。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元璋定下的铁律,从嘉靖朝“大礼议”和万历朝的“国本之争”来看,明朝的士大夫对于朝礼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

  如果朱标不死,朱棣根本不会动争大位的心思。虽然,他自己也号称是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嫡子,但恐怕也就是他自己说说而已。

  他必须是马皇后的儿子,可能更多源于靖难之役后,坐上了皇位倒推自己,必须为嫡子,以正其位。

  目前,史学家多认为其为朝鲜女子李氏碽妃所生。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为《南京太常寺志》记:“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左二位皇妃生楚王、鲁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1]

  其次,作为朱元璋倾力培养的接班人,朱标十岁时便被立为世子,十三岁时,便代父回乡祭祖。这种安排足以向众人告示,朱标将会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

  为了培养朱标的政治能力,朱元璋给它配备了堪称豪华的教师集团。其中不但包括宋濂这样的名儒,还包含李善长(太子少师)、徐达(太子少傅)、常遇春(太子少保)等功臣元勋。除此之外,冯胜、胡美、廖永忠、李伯升、赵庸、王溥、杨宪、傅瓛、康茂才、张兴祖、孙兴祖、吴桢、耿炳文、邓愈、汤和、刘基、章溢、文原吉、范显祖,都是太子府的执政班底。

  这个堪称豪华的太子班底,足以说明朱元璋对自己这个儿子无比信任,从未动过易储的念头。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强大的太子班底,才会有朱元璋谕之曰:“朕于东宫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领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若设府僚,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听断不明,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谓府僚导之,嫌隙易生。”[2]

  如果朱标不是英年早逝,而是一直活到继位,时年44岁的朱标,具备完整的政治控制力,根本不会出现朱允炆主少国疑的局面。就算朱棣有志于天下,也没机会。

  要知道,起兵造反可是一件成本极高的工作,一般只有三种情况下才会出现:

  要么觉得自己拥有绝对的把握,一定成事;

  要么就是被逼的没办法了,反不反都是死,干脆拼了;

  第三种是造反的人缺心眼。

  最后,朱标在朝中拥有足够人望,足以镇得住场子。

  《明史》曾经这么评价朱标:“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3]

  从以上记载可见,弟弟们有过多是这位兄长在皇帝面前为其求情,如果朱标顺利接任皇帝位,以他仁厚的性格自然不会有“削藩”之事。所以,朱棣也就不会有被逼无奈的借口。

  另外,如果不是朱标英年早逝,朱允炆“主少国疑”之势已成(朱允炆年纪倒是不小了,不过没有政治经验,已经是验证过的),蓝玉案是不是会爆发还真不一定,如果要是蓝玉尚在,朱棣估计就更没动手的心思了。

  综上所述,朱标活着,明朝根本不会有“靖难之役”,也不会有迁都北京之事,也不会有《永乐大典》,就是有也不会叫永乐大典,没准叫个什么大典。当然了,历史是没有如果这种东西的。

  [1]、《南京太常寺志》 汪宗元[2]、《明史·卷115》;[3]、《明史 列传三》

  独立思维、个人视角,我是头条号“藏地读行”,期待您关注。

  各位爷,您要是看着觉得还中,要不尝试点个“赞”?

  我用人格担保,点了绝对不会怀孕!哈哈哈!

  这个问题有点模糊。朱标不死,准备活多少年,要是活一千年,现在还是大明朝呢!

  可是,如果假定朱标比弟弟朱棣晚死,那就不存在朱棣造反的问题了。

  如果朱标死在朱元璋和朱棣之死中间,这个问题也许可以讨论一下。

  朱元璋死后,朱标继位,朱棣会不会造反推翻朱标?

  先来看朱标的态度及其效果,无非三个。

  第一条道路,萧规曹随,休养生息。

  如果走这条路,和吕后及其儿子差不多,必然造成豪门崛起,藩王坐大。按照朱标的性感,这种可能性,不小。

  这一政策符合朱棣利益,朱棣自然不会造反。至于朱标死后,晚年的朱棣会不会造反,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第二条道路,大力快速削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朱元璋给儿孙们留的最大问题就是藩王可能造反。如果朱标削藩,情况可能和朱允文差不多。朱棣必然造反,

  只是朱棣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别的不说,朱棣800卫所兵起兵,朱标几千人足够灭了他。但是老朱家兄弟残杀的阴影一直在,朱标必须彻底解决藩王割据问题。

  但是,蒙古的威胁还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朱标能做到吗?未必!那明朝能活多久,真的是未知数。

  第三条道路,软刀子削藩,逐渐对藩王分化瓦解。

  如果朱标削藩,学汉武帝,利用朱棣的儿子甚至孙子来分化朱棣的势力,那么朱棣完全没有造反的能力和意愿。

  如果真的是这样,朱标依旧要面对可怕的蒙古势力,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要考验朱标的政治眼光和能力。

  朱标的其他功绩。

  如果朱标死在朱元璋后面,朱棣当不了皇帝,朱标会有朱棣的那些丰功伟绩吗?

  多半没有!

  简单的说,带着原罪上台的朱棣,必须用一系列丰功伟绩证明自己——七下西洋,六征蒙古,永乐大典等等等等。这些功绩,尤其是下西洋,中国历史上是唯一的,没有这些,明朝只是宋朝那样的一半王朝,甚至更差。

  朱标死后,晚年朱棣会造反中年朱允文吗?

  如果朱标对儿子扶上马送一程,不管朱棣造反的势力多大,都不会成功。

  靖难之役之所以能成功,根本来说是朱允文作的。朱允文一方面逼反了朱棣,另一方面又不允许将士们斩杀朱棣,这样的脑残行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造反行为。

  但凡是带脑子当皇帝的,都不会像朱允文那样输掉底裤,所以,朱棣即使造反,也不会成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3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