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清朝最后一位世界首富伍秉鉴,他的结局是怎样的

以史为鉴 2023-06-13 07:22:05

清朝最后一位世界首富伍秉鉴,他的结局是怎样的

说到伍秉鉴,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

谈到清朝的富豪,对很多人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和珅,在和珅被抄家后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叫:“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珅究竟多有钱呢?在《清朝野史大观·和珅家财》等野史有这样一段话,“和珅以二十年之阁臣,其所蓄当一国二十年税(岁)入而强”。

当然这个数字并不一定非常可信,和珅到底贪污了多少税收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他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贪官。在2001年《亚洲华尔街日报》推出的《纵横一千年》专刊中,列出了一千年以来亚洲最富有的50个人,其中就有和珅。

和珅不仅是富豪,而且是他那个时代的世界首富。除了和珅以外,清末还有一个人上榜,因此他也被称为清朝最后一个世界首富,这个人名叫伍秉鉴,跟和珅相比他的名气似乎要小得多,伍秉鉴究竟是什么来头,他是如何登上世界首富之位的?

伍秉鉴又名伍敦元,他1769年出生在广州,是当时最著名的商人之一。伍秉鉴的祖上并非世代从商,而是在老家福建靠种植业为生,到了他父亲这一代才移居广州。因为父亲是富人家的账房,伍秉鉴和哥哥伍秉均自小就对理财非常擅长。

1792年,伍秉钧利用父亲的资产创办了怡和洋行,但没几年后他就病逝了,留下的产业被弟弟接手。自从1801年起,伍秉鉴接连对怡和洋行进行业务扩大,并且大胆地尝试和外国人做丝绸和瓷器交易。

在他积累资本以后,经常有外国人来他的洋行借钱。对此伍秉鉴也非常大方,每次出手就是几百万银元,作为交换条件他提出让外国商人将船只借给他用来进行海外贸易。由此,伍秉鉴打开了自己向国外进行投资的大门。

之后不到几年的时间里,怡和洋行成为广州最具声望的商行,伍秉鉴也成为外国人眼中的超级富豪。他将自己手里的银两作为资本,对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这在当时闭关锁国的清朝是想也不敢想的。

因为他独到的眼光和果敢的谋略,他手下的怡和洋行逐渐发展成一个跨国大财团,他不断跟英国人做生意,在东印度公司资金链出问题时大笔放出贷款,成为其最大的债权人。到1834年时,伍秉鉴已经成为当时的世界首富,他名下的资产达到2800万银元,是美国首富的4倍。(当时美国首富身价大约700万银元)

但是即便如此,伍秉鉴身为一个商人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也深感力不从心。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廷向英国进行赔款,伍秉鉴捐出100万银元,为此清政府赐给了他一个三品官职。此后,清政府就像是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尽管伍秉鉴一次次地捐钱,还是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加上时局的动乱,1843年,伍秉鉴含恨病逝广州,这样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初的《纵横一千年》中一共出现了6个中国人的名字,除了伍秉鉴和和珅,还有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宋子文。但是伍秉鉴是唯一一个纯粹的商人,他在那个官商合流的年代能够凭一己之力坐上世界首富的位置,实属不易。

清朝最有钱的商人是谁

世界首富”伍秉鉴。
伍秉鉴的祖上种茶叶的,后迁徙到广州,但还是以卖茶叶为主。等到伍秉鉴这一代,已经积累了不少财富,而伍秉鉴为了把生意做大,开设了商行,开始与外国人做生意。伍秉鉴是正经商人,他与外商交易的也是丝绸和瓷器等中国特产,并且他只接受白银付款,为国家减少了白银的流失。但是外商却不这么看,他们为了暴利,往往在与伍秉鉴交易的货物中夹带鸦片,最终被林则徐查到,逮捕了伍秉鉴。而在鸦片战争中,伍秉鉴给清军修碉堡、造战船、供军火,但换取的结果是,自己一个人要赔110万白银给英国,占总赔款的约二十分之一!伍秉鉴死后,后世统计他的资产大约2800万两,要知道,当时美国最富的人也才约有700万两,可谓是真正的世界首富!

揭秘:晚清世界首富伍秉鉴晚年为何想移民美国?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其中有6名中国人,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伍秉鉴和宋子文。相对其他几人,伍秉鉴则是惟一一个凭借商业贸易成为世界首富的中国人。

伍秉鉴生在已经走下坡路的满清晚期,不但拥有大清的三品顶戴,更因坐拥2600万两白银的家产而被称为世界上最有钱的人,在他的晚年为何又生出移民美国的愿望呢?

当我们了解了伍秉鉴和他领导的广州十三行的兴衰史,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

一、十三行诞生的背景

17世纪后期,康熙皇帝暂时放宽了海禁政策,来华从事贸易的外国商人日益增多。

为了迎合当朝皇帝的这项政策,1686年春,广东巡抚李士祯在广州颁布了一项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实”之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就可作为“官商”包揽对外贸易。

广州十三行

以此公告为契机,广东地方 *** 于当年招募了13家较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

至此,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广州十三行”诞生。

1757年,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而十三行则成了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渠道。

二、十三行的发迹得益于他的垄断地位

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加上行商的努力经营,十三行得以迅速繁荣起来。清 *** 从十三行处每年获得的海关收入由起初的几十万两上升到上百万两,十三行逐渐被称为“天子南库”。

正是当年李世祯的这则公告,在以后的岁月里为中国催生出一位世界首富----伍秉鉴,同时也为中国催生出“广州十三行”这样世界级的富商群体。

伍秉鉴

也就在十三行的生意如日中天时,1789年伍秉鉴接管怡和洋行的生意,并成为十三行公行的总商。

之后,他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外贸代理生涯,并始终驾驭笼络其他行商。直到十三行没落,他一直担当行商领袖。同时伍秉鉴也向朝廷捐巨款换得了三品顶戴,成为了从事商业活动的官员。

三、伍秉鉴和他的十三行生存在由清 *** 圈定的夹缝中

按照大清朝廷的设计,官员不能与洋商直接接触,洋商与中国商人也不能直接接触,十三行的行商就是在贸易双方中间起“中介”作用,行商只被授权收缴税饷,代办各类官方事务。

因此,每年经手数百万元对外进出口贸易额的十三行行商,其性质一半是官方的工具,一半只是守在广州口岸算计货物差价,抽取“规例”、“行用”的“牙商”。

按照大清朝廷的规定,十三行在外商与清廷之间还起一个担保制衡的作用,清 *** 为了保证天朝大国的尊严,要求十三行不得对外商拖欠,一旦发生,所有行商负连带责任,其债务由其他行商负责清偿。

此外,清 *** 还规定,任何外商都必须由十三行中最富有的商家作担保,一旦外商拖欠清 *** 税款,则由行商负连带责任。这就形成了十三行的“保商制度”。

按照当时的“保商制度”,外商走私鸦片一旦查实,为其担保的行商连同整个十三行都要承担责任。

按说,大清朝廷对官员、行商、外商的职责和行为都做了相应的规定,行商之间也有“保商制度”,那么,让大清帝国国民成为“东亚病夫”的鸦片是如何上岸而后被一些不法商人分销到全国各地的呢?

四、伍秉鉴和他的十三行生存在正常商人和外国鸦片商之间的夹缝中

在嘉庆至道光年间,英国商人在货物中大量夹带鸦片输入中国,在这个贸易过程中,作为垄断西洋和南洋海外贸易活动主体的十三行,其地位就变得十分微妙。

伍秉鉴作为十三行中的首富,在遵循“保商制度”做代理商的同时,还凭借他与各国商人的友好关系,建立起其世界性的商业网络。

五、在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中,伍秉鉴扮演了双重角色

林则徐在来广州之前已经派人调查鸦片走私的情况,并制定了“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查封烟馆,禁止买卖鸦片,严惩不法商人,从源头上截断鸦片的流通;另一方面,严禁吸食鸦片,设立戒烟所,强制戒烟。而要彻底堵住鸦片的源头就必须拿外国烟商开刀。在怎么与和洋人交涉这个问题上,林则徐首先想到了广州十三行。

生存在夹缝中的十三行决定了自身职责的双重性,首先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贸易团体,在政.府政策的框架内,还肩负着海关的责任。

当年广州鸦片走私猖獗,作为十三行的领袖,伍秉鉴父子自然脱不了干系。一些伍家担保的外国商人为了牟取暴利,往往夹带鸦片,在伶仃洋外与不法商贩进行鸦片贸易,这其中包括最大的鸦片贩子英国人颠地。

凭着在官场的特殊关系,伍秉鉴早已获知林则徐来广州的消息,也明白林则徐所为何来。因此,他提早就安排儿子伍绍荣警告那些外国商人,不要往刀尖上撞。

伍绍荣将外商上缴的1037箱鸦片交给林则徐,但林则徐认定这1037箱鸦片是十三行行商与英商串通一气欺骗官府。

在林则徐采取了诸多果敢措施终于迫使英国最大的鸦片商颠地交出所有鸦片才促成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在整个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中,伍秉鉴呈现出的商人的两面性,令他在国民和林则徐面前的威望大打折扣。

六、鸦片战争中和鸦片战争后积极募捐

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伍秉鉴和十三行的行商积极募捐,出资建堡垒、修造战船。

鸦片战争结束后,伍秉鉴带头倡捐26万两,以购买新式战舰,巩固海防。

但无论伍秉鉴捐献多少银两,也难以抹去“勾结洋商,走私鸦片”的恶名。

1842年12月23日,伍秉鉴写信给在马萨诸塞州的美国友人J?P?Cushing说,若不是年纪太大,经不起飘扬过海的折腾,他实在十分想移居美国,通篇怆然难禁之情。

1843年9月,风烛残年的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鉴,在内忧外患、谤颂不一中,于他的伍氏花园里,溘然长逝,终年74岁。

纵观伍秉鉴的一生,作为寄生在官僚体系之上的官商领袖,他身上展现出的是一种双重面孔,在维护官僚体系及其贸易根基的时候,他不惜出钱帮助林则徐造战船、铸大炮,《南京条约》赔款中独自贡献百多万两白银。

清朝“首富”的伍秉鉴,其财产为何最终化为乌有?

漫漫历史长河,留给后人的,除了丰富的精神文明,还有时刻让人警醒的事实,就像是今天给大家说的这位。有时候,个人的荣辱兴衰和身处的国家是紧密相连的,若是国家出了问题,最终为此承担后果的,是这个国家的每一位公民。

在17世纪后期,康熙皇帝暂时放宽了海禁政策,来华从事贸易的商人逐渐增多,于是广东地方政府于1686年招募了13家行商,指定他们与外国人做生意同时代海关进行关税征收,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广州十三行”诞生了。

在“广东十三行”逐渐与外国人进行商贸交易的过程中,其财富不断积累,据记载,当1822年广东十三行街发生了一场大火灾时,竟有价值4000万两白银的财物化为乌有,甚至出现了“洋银熔入水沟,长至一二里”的奇观。如此惊人的财富聚集量,涌现了当时的一批“巨富”,其中伍秉鉴以巨额的财富成为当时的首富,名扬天下。

伍秉鉴最初是接手了其父亲的外贸生意,再加上他超前的经营理念,同欧美各国的客户建立了重要联系,其财富在当时实现了快速崛起,当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有时因为资金周转不灵,向伍秉鉴借贷,使得他成为了当时东印度公司的最大债权人。后来伍秉鉴在1834年,清点自己的财产时,估算财产达到了2600银元,成为当时外国人眼中的“世界首富”。

然而遗憾的是,到了清朝末年,国力衰微,社会动荡,倾巢之下,安有完卵?鸦片战争爆发后,因为与英国鸦片商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伍秉鉴不得不向朝廷缴纳巨额的金额来保全自己,然而这并不能挽救他的事业。

伍秉鉴死后,“广东十三行”开始逐渐走向没落,许多行商在清政府的压榨下纷纷破产,属于清代商贸的传奇谢幕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