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东晋末到南朝宋初期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的鼻祖,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接下来对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起陶渊明,没有人会想到他的乌托邦桃花园,也没有人会从他“采摘东篱下的菊花,舒舒服服地看南山”中采摘那种自己的自由如风与优雅明媚,也许陶渊明是一个静谧、淡泊、自然的形象,在世人心中,他们认为在那座名叫南山的山脉脚下所盛开的朵朵黄菊自然而然会让陶渊明有一种超过凡人的精神状态,而诗意的安逸和自由自然会让他成为一个宁静而深远的人。那么真正的他又是什么样的呢?
可那南山注定是堵碍在陶渊明的人生方向上的屏障,陶渊明想要前行,无奈的却无法踏步。那种让他特别无可奈何的人生和那让他感到心碎的残忍恶劣的现实世界都没有疑问地将陶渊明变成了那个时代最令人难解的一个生活在巨大矛盾中的人。他需要我们对他的人生再次理解。
世人眼中的陶渊明遵循道家消极厌世之理
看淡名利世俗一直都是陶渊明的性格。他在天下很多文人心中也总是有着不可逾越的地位,世人戴给他的这顶帽子——田园诗的鼻祖,这称号可不是随意盖的。然而,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这却只是一个虚名,不过是世人给他伪装的虚华外表,世人怎么能从他的内心看到生活的无奈和矛盾呢?
陶渊明无疑是一位儒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相信儒家加入官场的道路。还记得当年那个29岁的小伙,满怀希望且天真地步入他梦中那个纯洁的官场,本来他想着要凭借自己的能力来让天下的百姓生活安康,但是,为了人民利益的计划被黑暗和腐败的时代无情地扼杀了。这让他感觉心就像被冰冷的无情的刀剑给刺伤着,他十分难过,但又不知道如何是好。
黑暗的官场注定容不下淡泊清雅的清官陶渊明,因此他退隐到山林中。他过着超凡脱俗的生活,这可能是陶渊明最适合的条件。作为隐士,有一些人认为陶渊明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看来,他的思想充满了消极超然的颓废之感,将进入官场当官看作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因而他进入了那与世间隔绝的山林,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他一生所学到的为官之道。笔者认为这无疑是对陶渊明最大的曲解。也许他也自己说过“性本爱丘山”,可这正是他无奈地违背内心的真实理想,说给自己,让自己聊以自慰的可悲之举。
而人们却借着陶渊明许多归隐诗句而片面地指责他只会躲避,却不去尝试改变那个黑暗的世界。可,世界是那么容易就被你所改变吗?自己没有改变世界,且没让世界改变自己已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结果了。重要的是,虽然陶渊明几次归隐山林,可道家思想只是在他向世人或者向自己刻意展现的一面,而这却不能改变他骨子里那一份儒者才拥有的风范。
性本爱丘山 陶潜隐居的真面目
我所理解的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残酷黑暗的世界摧毁了他统治国家和世界的理想,不断摧毁了他对政府和公众的信心。他别无选择,三次走入官场,又只好放弃三次这样的机会,你说他的心该有多痛呀!这并不是说他想利用道教的消极态度来逃避一切,而是世界的腐败和无情让他的信心不再增长,黑暗的时代容不下一个熠熠发光的火焰在那儿独明,准备燎原。
一切的一切,是一个读书人的悲哀,更是一个儒者的无奈。因此,陶渊明不得不选择隐居,做一个自然而自由的人,享受大自然给他的舒适和安全。于是,陶渊明终于不顾内心的真实想法,向道家出世前进,一个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陶渊明就这样横空出世了,刻意伪装自己成功了,也许他真的是“误落尘网中”,可“性本爱丘山”却只是他无奈的自我安慰吧!
陶渊明是一个半儒家半道家的人,这是后人非常钦佩他的地方。世界如此肮脏,但她从来没有污染过它。远离尘世,独处是明智的一步,也许陶渊明最终会意识到,他早已与大自然相连,成为了真正的隐士,因为这是他最好的生活。
从诗中探讨陶潜的隐居心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笔者在此并不赞同大多数人对陶渊明的这种带有误解性的看法。
仔细研读陶渊明诗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一位外表平静、内心温暖的无神论者。他年轻时雄心勃勃,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凭借自己的能力,在政治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在正式任期结束后,他却对现实感到十分失望。好像这样的从官生活并不像之前自己在心中所想的那样。他不想与统治者接触,所以他选择了一种退出并重返农业的方式。
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从年轻时的"野心纵横天下"到晚年的"野心依旧存在",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个世界,他的名著"桃花园"正是他对远古原始人类自力更生的"幸福快乐"社会的憧憬,,他的隐居和酗酒是在当时的背景下进行分析的,这也包含了表达某种程度的不满和对当时黑暗统治的抵抗的重要性。
当然,陶渊明是一个有学问的官僚,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在他的思想和诗歌中,不可能有太多消极的东西,比如生活在贫困中,享受时光,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诗的精华所在。
这是对陶渊明诗歌的一种误会。陶渊明作为一代诗派,在他死前和死后的一段时间里都不为人们所欣赏。后来他长期被曲解和误会,现在是对陶渊明及其诗歌进行正确、全方位的评价和欣赏的时候了。
多方面看陶渊明所取得的成就
对于这样一位博学的人来说,从他的成就来看,他是成功的。他是第一位成为农民的学者。他真实、自然、放肆的性格使他成为田园诗的始祖,但从政治成就的角度来看,陶渊明的成就是不可恭维的。
他29岁开始从官,但因为受不了官场的黑暗不会巴结上官,在当官的22年漫长岁月里,一直都没有被领导升职。我不能说他在政治上无能,但既然他有远走高飞的强烈野心,他必须有一颗帮助救济世界的伟大贡献的心,但陶渊明的官只是为了“公共国家的利益,和足够数量的酒”这两项世俗的不能再世俗的东西,这也让我十分怀疑他的野心。
既然他关心人民,他就应该做他的政绩。他向州长鞠躬有什么好说的呢?当官员的目的是同时帮助普通人。 如果我不是陶渊明,谁能担任这个职务?他这22年的时间似乎都白花了。他时而出家去做官时而又被官场打击回山林隐居。他无法做出决定,性格方面的角色决定他的命运。但他又不能改变自己的性格。陶渊明注定要成为一个伟大的隐士。
从诗文中看陶潜
在这篇《归去来兮》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陶谦家里有很多年轻的幼儿和老人,他们都依靠自己来帮助他们吃饭以及生活。我无法想象一个年轻人为了种地养家糊口,竟然连除草种植苗子这样简单的农活都要依仗外物。只有仁慈大度的人才能给予他人大爱,但我只能从他的文章中看到,陶渊明致力于隐居、修炼和自给自足,如果我处在他的位置,我就不能为我的国家和家庭做出如此不负责任的决定。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陶谦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这样的人必须有童心才能欣赏风景。然而,这种性格也意味着他不会在他的公职生涯中取得巨大成就。他只能成为一个自由朴素的优秀学者,能够洗刷向导,清除锈迹。然而,让大多数男性同胞来看待他的这个行为,绝大多数人不能理解他是在放弃自己的生命,同时他也鄙视自己离开家庭的自私行为,即使他想保持自己的独立。
笔者手下的陶渊明
太阳的腹部略微暴露在东方,薄雾覆盖着薄纱,水蒸气靠近河岸。一个步伐轻松、悠闲自在的农民来到农田开始了他的农场生活。他的豆子长得非常茂盛和绿色,但杂草比他周围的高,随风摇摆。很长一段时间,他弯下腰,仔细地砍掉杂草。他看到普通的豆茎在风中摇曳,擦了擦头上的汗水,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山脚下,菊花遍地,五颜六色,露珠晶莹剔透,散发着迷人的香气。这是因为这位农民每天早上起床收集干净的露水来浇灌它。他在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外出到农田里忙农活,等太阳落山的时侯又从田间回到自己的小家休息,他与山中的昆虫、鸟兽、太阳和月亮都当做自己好朋友。日落在西边是金色的。那朵充满诗意的菊花在温暖的秋风中展现出自己的傲然微笑。他拿起袖子,擦去额头上的汗水,看看南山上的云彩。他笑着叹息,觉得舒服,让他站起来,跌入官场,世界艰难而危险,可这些都已随着风远离他现在的生活了。
他头上的天是天蓝色的;他脚下的花是黄色的,这些迷人的景色是他用汗水和劳动换来的。他走进了五片牧场环绕的草屋。一个不向五斗米饭低头的人怎么会注意到我这个外行呢?
他讨厌官场生活,然后他来到农村,开始自己的农场生活,享受自己的田园生活。我知道他,他不在乎贫穷或财富,也许他相信某件事并因此而折服,才会有必须去做的打算。他经常写文章来让自己开心,要不然他怎么还能忍受南山的寂寞呢?因为世人的天真,幸福早已从这个尘世中抹去。我知道,他一个人看南山只是为了远离喧闹的城市。他在南山脚下享受田园生活,过自己的生活。
陶渊明先生,他是在用你勤劳的双手去割荆棘,用他的辛勤劳动来装饰生活。他用智慧的头脑和高尚的人格塑造了无数精彩的人格,照亮了并启发着世人的智慧,净化了世人的心灵,绽放了五彩缤纷的花朵。
态度如下:
陶渊明重视保持自己的自然之性,热爱自然之景,毅然辞官归田。其诗文表现了他对理想、自由、自然与和谐人生的追求,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魏晋时代的人们不同于传统的独特的人生态度。淡薄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依世独立,宁静致远。
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35-36]。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浅谈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有人说,人生如酒,会愈酒弥香;人生如茶,会淳朴真诚;人生如水,会淡泊明净。东晋著名诗人陶潜的一生就是这样的如酒,如茶,如水。青年时,他如酒般浓烈;做官时他如茶般沉浮;隐居后,他如水般淡泊。他的一生展示了丰富的个性侧面和人性魅力。
出身于士大夫家族,陶渊明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正直有为,胸襟坦荡,建功立业的人,他们的言行都直接影响到他的成长过程。 幼年的陶渊明是不幸的,在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经衰落,所谓“昭穆既远,已为路人”,和他比较显赫的同族人,已几乎没有往来。八岁的时候父亲离世,母亲带他孤儿寡母,生活颇为艰难,可谓“弱年就逢家乏”,他一方面需要耕作,一方面还要攻读外祖父给他遗留下来的经书,这就是幼年时代的渊明。从童年到青年,他一心求学,每逢闲暇时候,他便读书。但他并不是一个文弱书生,他毕竟是陶侃的后代,每天闻鸡起舞,从小就练就了一身好功夫,剑术尤佳。“少时壮且历,抚剑独行游。”就是对青年时的陶渊明最好的诠释,此时的他身体强壮,性情也很刚烈,也曾腰佩宝剑出门远游。
或者一定的人生态度是受一定时代影响的,在东晋的分崩之时和社会的转型之际,政治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兵祸连年不绝。
陶渊明自幼经历了一系列战乱兵变,认识到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破坏,因此痛恨战乱,关注民生,忧国忧民,进而心生辅佐明君之愿,胸怀匡扶天下之志。同时,战争造成的颠沛流离生活使陶渊明对现实感受有切肤之痛,战争破坏和军阀人物的行径迫使陶渊明对去留志向作出选择,对现实悲惨状况的认识,使陶渊明明晰了思想意识中的善恶观,坚定了其人生价值抉择,所以为官期间,几经出仕入仕,他都希望构建一种无压迫,无剥削,人民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也就是这样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让他在笔下一次次勾勒出桃花源般的生活。
然而“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立志宏图并没有给陶渊明带来快乐,所以几度出仕,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放弃趋炎附势,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污浊的官场让他不堪一击,所以他大胆决定“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开始了他弃官归隐,隐居田园的人生道路。
当然,这也得益于魏晋时代得天真烂漫,潇洒发露,有人说,魏晋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深邃。而陶渊明在他归隐自然之后,连同心也在田园隐居了。于是他“闲静少言,不慕蓉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时。”他热爱自然,不喜拘束,“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何其郁郁,他融入自然,超凡脱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对自然的简单欣赏油然而生,人生境界达到物我两忘的质界。
就这样,他给自己的生存方式定位,追求人生的淳朴真诚,淡泊致远,优美的田园生活。
钟嵘称陶渊明为“隐逸诗之宗”,在现实和精神冲突之后,他毅然选择归隐田园。他的归隐是一种随遇而安,不像以后的很多诗人虽隐居世外,但内心还是希望有一天贤君可以发现他。他轻物质,重精神,在自己的精神田园里依旧过得悠哉游哉。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感叹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而陶潜明白自己的内心,于是在“聊乘化逸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后,开始体会躬耕生活的乐趣,也因此在后人的心里久久漂泊。
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一个诗人,一个不朽的文士,一个多解的人物,他耽于酒,沉于书,回归田园,追求隐逸,过着充满诗意的生活。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
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
陶渊明以自然为美,以真为美的诗美思想,闪耀在诗情上,便是照亮了人物个性,使读者强烈感受到诗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内容上,则是把田园生活引进 了诗坛,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渗透在艺术上,则是产生了真朴淡远的艺术境界和冲淡自然的美学风格。这就是伟大诗人的陶渊明,千百年来,他的品格,他的诗歌,他的田园,连同他的那份悠然,一并成为后世诗人与读者崇拜和研究的对象,就足以说明他美学思想的无尽生命力。
扩展资料: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轶事典故
白衣送酒: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参考资料来源:陶渊明 (东晋诗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2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