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西汉建立后担任相国,名列功臣第一。接下来对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慧眼如炬,坚持推荐刘邦起义
陈胜起义战争爆发后,沛县也准备起义反抗暴政,当时萧何等文官建议沛县的县长将流亡者召回。一方面,这些人可以避免在外祸乱别的城市,另一方面,这些人可以组成军队,给起义的时候添一份力量。然后,沛县县长派人召集流亡者。当时,萧何立马派樊哙去山上将刘邦等人召集回来。
刘邦带着一百多个兄弟回来时,沛县县长说刘邦人多,有点害怕,然后他关上城门,不让刘邦等人进城,还觉得萧何等人会和他们篡通,也准备把萧何等人关入大牢。萧何一听,赶紧带人很快逃出城外。然后刘邦写信撺掇城内的人去杀死县长。最后,城内的人杀死了县长,刘邦等人进入到了沛县。
萧何主张选举刘邦为沛县新县长领导起义。在他的建议下,大家都同意了这一提议。最后刘邦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打下了江山,成立了汉朝。
萧何到了关中后,立即慰问群众,恢复生产,尽力清理关中的破败局面。一方面,他恢复了分散的秩序,另一方面,不仅颁布实施了新的法律,实行了汉代的秩序和统治机构,修建了宫殿、县城等。而且秦代原有的皇家园林也开放给普通百姓耕种,给有用之人授衔。
他还要求百姓们选举有道德、有榜样的人,并任命他们为“三老”,每个县城一位;然后选择每个村的三位老人作为县的“三老”,协助县长,教育人民,免除他们的税收,并在每年年底给他们酒和肉。这样,由于萧何聪明高效的管理,以及为人民颁布的法律法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后方稳定,前线需求得到保障。
汉朝二年,刘邦借项羽军东征之机攻占彭城项羽的老窝,当时萧何在关中征兵,运粮运草,供养汉军;为太子出谋划策,制定法律法规,建立祠堂秩序。刘邦每次都同意萧何向刘邦提出的重要问题,并允许萧何这样做。尽管有时候没有时间报告,萧何他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先实施,等汉王回来再报告。
刘邦几次打败仗,仓皇逃离。那种时候,如果萧何有一点点异心,都可以杀死汉王,但萧何每次都招募关中士兵来弥补汉军的不足。公元前203年,项羽也因为多年的战争而陷入弹尽粮绝的窘境。然而,刘邦的军队,因为萧何在关中,不断地把食物和军队运送到前线,后来,刘邦在战争中变得越来越强大。最后,项羽被打败,在乌江自杀了。
坚持举荐韩信,之后又替汉王除掉韩信
西汉元年,刘邦带领大军首先进入咸阳称王。韩信离开楚军投靠了汉军,想当大将军,但回到汉军后,却也只是像连敖一样的小官,有地位,没有权利。然后韩信因为犯法被判处斩首,共有十三人。也是韩信好运,当他要被斩首的时候被高官保释了。刘邦从滕公那里让韩信当粮草官,因此他有机会联系后勤部长萧何。萧何听韩信谈论打仗的事,觉得他头脑聪明,打仗思路清晰。
当他到达南郑时,在汉中的首府,韩信看到自己还没有向上爬的希望,就不辞而别了。萧何听到这个消息,立马半夜去追赶韩信。这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之后萧何就向刘邦极力推荐韩信当大将军,最后韩信也是在他的担保下成了自己的梦想。韩信在军事指挥能力上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帮助刘邦打败项羽,赢得楚汉之战。因此韩信被封为齐王和楚王。
后来,有人报道韩信想造反,汉高帝十一年,刘邦仍在前线与陈希作战。有人偷偷告发韩信和陈希篡通,想要杀死吕皇后和太子。随后吕后让萧何对韩信说陈希被打败了,并要求韩信立即到后宫来,想对韩信说感谢地话。
韩信相信萧何就随他一起进了皇宫。吕皇后命令武士未经允许就绑住韩信并将其斩首。萧何推荐韩信为将军,在功成名就后,也是因为萧何的推波助澜被处死。所以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概括成功和失败都是因为一个人。
晚年自毁名声保住性命
公元前196年,东方的陈豨造反发生叛乱。刘邦亲率大军去围剿。当他到达邯郸时,陈水扁的叛乱还没有平息。就在这时,淮阴侯爵韩信在咸阳想要造反。吕后根据萧何的策略杀死了韩信的三族。刘邦听说淮阴侯爵韩信被杀。他派使者去长安,任命萧何为宰相,增建了五千户人家给他,并命令一名中尉带领500岁的士兵成为萧何的护卫队。
大臣们为此向萧何表示祝贺,大家都看到了刘邦对萧何的好感,只有召平发现了隐藏的祸患。召平曾经是秦国的东陵侯爵。秦国灭亡后,他失去了头衔,成了一个普通人。一变成普通人,家里也变得很穷了,只能在咸阳城外卖瓜来维持生计。当时叫“东陵瓜”,之所以叫“东陵瓜”,是因为赵平以前是东陵公爵。
于是,召平在长安城名声大噪,这次召平对萧何说:“你的生活从这里开始。皇帝在外面拼命战斗,但你却呆在家里享受财富。打仗你没有出力,你却被封为了相国,还配备了保镖。这时,皇帝怀疑你,因为淮阴侯爵韩信刚刚在关中叛变。
设立守卫来保护你不是一件好事,而是监督你。现在你应该推迟奖励,不要接受它,然后从你的家那里拿走所有的钱来支持军队。听了这话,萧何觉得言之有理,按照召平说的去做。刘邦非常高兴,不再怀疑萧何。
公元前195年秋天,英布叛变。刘邦拖着年迈的身躯,最后一次亲自征讨。在此期间,刘邦多次派人回来询问萧何在做什么。萧何知道刘邦的多疑性格又犯了。就像韩信叛变的时候一样,因为刘邦在前线作斗争,在后方安慰鼓励人们努力工作,并拿着他们的全部财产支持军队。
当时萧何的手下已经看到了问题所在,于是对萧何说:“很快你就要遭受灭顶之灾了,你是相国,拿了第一个功劳,你还能有什么可以赏赐的呢?你一到关中,就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十多年来,皇帝之所以多次派人来慰问你,是因为他怕你在关中的威望太高。现在你应该买更多的土地,做一些不利于民的事情,比如借钱毁掉自己的名声,这样皇帝会放心你。
其实,萧何在这一刻,就像韩信当初一样,已经到了没有更好的去赏赐的地步。此外,萧何在关中已经经营了十多年。在这十年中,虽然楚汉之争中发生了虐待人民的事件,但在汉帝国建立后,萧何也对关中人民作出了一些补偿,深受民众的拥簇。虽然刘邦一直是关中的领导者,但他在关中的时间并不多。
相反,他在人民心中对他的支持不如萧何。萧何之所以没有像韩信等人那样被暗自处死,毕竟是因为他是一名后勤人员,没有反叛的能力。而且,现在地区的王侯叛变,汉朝极不稳定,刘邦仍然需要萧何稳定后方,保证军需,但刘邦不会允许萧何继续赢得关中人民的心。外人怎么能睡在龙宫寝室的床边?经过叛乱一番重新平定,萧何一定是下一个被处死的人。
当然,这种权力很高的人也不是没有办法自救。说到秦国老将王翦的对策,真是很聪明。在王翦带领60万的秦国军队参战之前,他向秦始皇嬴政索要了许多好的田地、房子和池塘。他还多次回信询问嬴政是否履行了诺言。
王翦这样做是为了安抚秦始皇嬴政的心。毕竟,来自全国各地的士兵都在王翦的手中。嬴政皇帝一定会睡不好觉。打完仗以后,王翦怎么能活下去呢?只有当自我诋毁,让皇帝认为自己贪财和很想保护儿孙,皇帝才不会觉得自己有叛逆的心。这样,他就可以保证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听取了手下人的建议后,萧何开始以低价购买土地,并向百姓克扣赋税,使关中人民遭受痛苦,开始痛恨萧何。刘邦的人向刘邦报告此事后,刘邦也就放心了。从那以后,他没有派人去问萧何在做什么,因为他不担心萧何会叛变了。
萧何是一位忠诚的大臣。当他去世时,他没有因为对刘邦的仇恨而不去管大汉江山,而是推举了贤能之人曹参。这也显示了他将国家放在首位的忠心。当然,他的后勤补给、善于政治管理、关爱百姓、制定汉朝法律、为汉朝招收大将的丰功伟绩都值得后人尊敬。
萧何,汉初名臣,官居相国,乃是汉朝开国时期中央的第二把手。萧何是沛丰人,和刘邦同学住得比较近。萧何的能力很强,属于那种无论什么考试都可以得高分的天才儿童,所以很容易的就混了个小官当当。在秦末的乱世之中,萧何这个家伙的眼光很贼,当刘邦还是个小屁屁的时候就看出这个流氓不简单,常常在一些小事情上帮助刘邦,作为感情投资。后来刘邦成了所谓亭长,萧何就常常跟在刘邦身边出谋划策。刘邦出去做事,别人送红包给3两银子,萧何独自给5两。——历史书上就是这么写的,我也很纳闷:受贿和行贿也有体现出高瞻远瞩的? 萧何工作不错,为人处事非常圆滑,上下各个方面的关系都打点的妥妥帖帖,很快便有了升官的机会:按照绩效排名,位居第一的萧何可以请调中央。但是萧何清楚地看到当时秦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状况之中,就以各种理由推托,在天下大局十分不明朗的情况下,这样处理无疑是一种很明智的做法。 后来刘邦开始造反。凭借以前的关系,萧何很自然的成为了刘邦的最主要副手,在战场上,萧何没有什么特殊的表现,但是当刘邦的部队先于项羽攻入秦都咸阳的时候,萧何体现出了作为一个一流政治家的素质——他在别人狂抢金银财宝的时候直扑丞相府和御史府,将所有的地图文件都收集起来。虽然是后到,项羽本来也还可以捞点残羹冷炙,但是这个笨蛋一把大火将什么都烧了,自然就什么也没有捞到。其实,项羽当时的拳头很大,让刘邦送过一份拷贝来就可以了么。这个粗线条居然以为只要武力强盛就可以统治天下了,真是可笑!这样,刘邦就很清楚的知道天下各处关塞,百姓户口,何处强弱,人民所疾苦,即使一次次被项羽扁的溃不成军,以刘邦低劣的军事素质,还能找条路逃走。 于是萧何成为刘邦的丞相。 秦朝灭亡之后,刘邦的实力当时还是无法和项羽相抗衡,所以刘邦退到了巴蜀并采纳了张良的意见——烧掉栈道——以表示自己安心在四川盆地玩乐。当时的巴蜀内政很烂,开发度很低,再加上刚到这个鬼地方水土不服,许多人耐不住寂寞,开始纷纷开溜走人。对于刘邦集团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危机,因为如果留不住人才,就根本没可能和项羽争夺天下。这个时候,萧何演出了一幕千古传颂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为刘邦集团找到了一个军事天才,一个可以帮助刘邦战胜项羽的人。 刘邦出陈仓和项羽争天下,让萧何看管自己的后半盘。在这个阶段中,萧何体现出了超凡的内政能力。每当刘邦被项羽痛打一顿,丧师失地,人死的死散的散,粮草不是被抢就是被烧的时候,萧何总能够在后方为刘邦补充实力。 楚汉相争,在相持阶段,刘邦有多次从前线派人回来慰问萧何。萧何正在傻乐的时候,旁边有人提醒他:“刘邦自己在外头灰头土脸,却还来犒劳你这个在家里闲呆着的人,分明是对你有了疑心。不如你把自己宗族里面可以打仗的人都送到前线去(作人质?),刘邦就会高兴了。”萧何恍然大悟,立即就照做了,于是刘邦很高兴。这种小心谨慎的处事态度,才使萧何在汉初的名臣当中得到善终,自古以来,功高震主的大功臣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好的结果。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萧何得到善终的另一个原因是擅长人际关系,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有人提醒,都有人帮着说话。——特别是文臣。这一点从后面的事情中也能得到证明。 搞定项羽同学之后,首先是论功行赏,各位打天下的功臣们当然争功,议论了有一年多(靠!瞧这效率。)。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所以封赏最多。——当然,这里要去掉那些被封了王,后来又被一一剪除的韩信、英布等人。于是各位武将们不干了,说:“我们在前线和敌人作战,浴血疆场,而萧何仅仅是在后方舞文弄墨,结果封赏还比我们多,这太说不过去了吧?” 刘邦说:“你们都打过猎,知道猎狗。打猎靠猎狗来抓到猎物,但是指示猎物踪迹的却是人。你们能够抓到猎物,功劳相当于狗,而萧何发踪指示,功劳相当于人。另外,你们不过是一个或者几个人跟随我,而萧何全宗族有几十个人跟随我,当然功劳最大了。” 这种比喻简直狗屁不通,后面的论证方式也完全是诡辩,但是老大既然如此说了,各位武将自然也就不敢再说些什么。 封完各位功臣,接着是排定座次。各位大臣都说:“平阳侯曹参功劳最大,他攻城略地,身上伤痕累累(有七十多处),应该是第一。”刘邦已经给了萧何最多的封赏,在座次上再想把萧何列为第一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也不能老是诡辩。不过这个时候有些马屁精看出门道来了,关内侯鄂君开始为老大制造借口,他说:“这些人都在胡说,曹参虽然野战攻城,但只不过是一时的功劳。老大和项羽相持了五年,经常吃了败仗,全军覆没,单身逃匿。但是萧何能从关中补充老大的实力,多次在老大还没有来得及召集的时候就将数万的兵力送到;当年老大和项羽相持,没有粮食的时候,萧何又从关中源源不断地将粮食运过来。老大虽然在崤山以东常常吃败仗,但是萧何在关中总能给老大以最强烈的支持,这是万世之功!如果没有曹参,对汉朝会有多大损失?我们不能把一时的功劳和万世的功劳相提并论,所以,萧何第一,曹参顶多第二。”刘邦高兴了,于是下令让萧何位次第一,可以带剑上朝,上朝不必像别的大臣一样三跪九叩。当天,刘邦封赏了了萧何父子兄弟十多人,每人都有食邑,而光萧何的食邑就有两千户之多。这样,当年萧何多送给刘邦的银子就成万倍的收了回来,这种投资的回报率真是无与伦比,估计就连股神巴菲特同学都得甘拜下风。 鄂君同学为刘邦找到了把萧何列在第一位的理由,很自然的也得到了回报:刘邦认为鄂君有知人之智,扩大了他的食邑,改封鄂君为安平侯。由此可见,做官的唯一诀窍就是揣摩上意。 汉朝建国11年,陈豨造反,刘邦带兵出击。这个时候,被刘邦从楚王弄到所谓淮阴侯的韩信想乘机造反——陈豨和韩信早有预谋,一个拥兵在外,胁权自重,一个心存怨恨,力图报复。萧何毫不犹豫的给刘邦的老婆吕女士出主意,干掉了韩信。虽然吕女士本来就不是善茬,但如果没有萧何帮助,恐怕也不能那么容易得搞定韩信。由于当年萧何有月下追韩信的事迹,韩信怎么也不会想到萧何会这样帮着别人暗算自己,所以后来关于萧何与韩信还有一句名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邦听说萧何帮助自己老婆搞定了韩信,立即下令封萧何为相国,增加五千户食邑,拨五百人作为萧何的私人护卫。这个时候的萧何,可以说是位极人臣,所以各位同事都来祝贺,拍他的马屁,唯有一个叫召平的人来给萧何吊丧。召平就是那个种出一代名瓜“东陵瓜”的原秦朝东陵侯,他对萧何说:“你的祸事来了,老大在外头打仗而你守在关中,没有什么需要冒危险的事情却给你卫队。从最近韩信造反的事情来看,老大是在怀疑你了。给你卫队绝对不是宠信你的表现。如果你推辞不接受,并把自己的银子拿出来劳军,老大一定会高兴的。”萧何立即采纳了召平的方法,刘邦果然很高兴。 又过了一年多九江王英布造反,刘邦又亲自出马,在军中多次派人来问萧何在作些什么。萧何的做法和陈豨造反时一样,全力安抚百姓,拿出自己的银子犒劳军队。此时,有人就对萧何说了:“你离灭族已经不远了。你是相国,功劳最大,还可以怎么封赏你?你在观众经营老大的老巢已经十几年了,深得民心,老百姓只知道有相国而不知道有皇帝。老大之所以多次来问你,是因为怕你动摇他的根本。现在你何不多贱买田地,损害自己的名誉?这样老大就放心了。”萧何立即采纳,强买老百姓土地房屋无数,刘邦闻讯大喜。 萧何很会拍马,他主持建设未央宫,把这座刘邦要住的宫殿搞得富丽堂皇。后来刘邦看到了,前面就摆着一个秦朝阿房宫的前车之鉴,刘邦顿时大怒,说:天下刚刚定下来,你为什么花这么多钱造这种东西?萧何振振有词地说:天下刚刚定下来,所以就可以造宫殿了,而且天子以四海为家,如果宫殿不造的壮丽一些,怎么能够显示天子的威严呢?听到这话,刘邦当时“龙颜大悦”。 不过即使是像这样小心翼翼,萧何还免不了牢狱之灾。一次萧何要求开发长安附近的空地,结果被刘邦认为收受了商人的贿赂,于是令人将萧何收监审问。正在危急的时候,王卫尉帮忙说话:“有利于百姓而提出方案,这是宰相的职责,老大你怎么能认为萧何收受贿赂呢?而且老大和项羽打、后来又和陈豨打、和英布打,那个时候萧何只要在关中稍稍动作, 则关西不会为老大所有。萧何不以这个为利益,而今天却被商人贿赂,这可能吗?”刘邦听后,十分不高兴,但还是过了几天就把萧何给放了。由此可见,即使像萧何这样有做官素质的牛人也免不了搞错状况,所以做官一定要有一些比较“铁”,而且能够说得上话的哥们,这就是所谓“关系网”。一旦自己有个马高镫短、漏手失蹄,才会有人全力以赴的帮忙。这就是为什么韩信、英布、彭越、陈豨等等大功臣一一挂掉而萧何同学得以善终的根本原因。 由于有过争夺兵器谱排名第一的梁子,萧何和曹参一向不合。不过在萧何临终前还是向当时的汉惠帝推举曹参做自己的接班人。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萧何生病,汉惠帝去探望他,问:“你百年之后,谁可以接替你啊?”萧何回答:“知臣莫如君。”——这种“只有老大知我心”的马屁之词明显是废话,说明萧何在临死前还要演戏。汉惠帝说:“曹参怎么样?”萧何点头:“您选对了人,我死而无憾了!” 汉惠帝二年,萧何去世,追封为文终侯。 萧何这个人一生小心谨慎,在秦朝是不过是一个小官吏(不过我认为萧何这种素质什么时代都会爬上去的),但在秦汉交替之际的乱世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作了精彩的演出,毫不逊色于同时代的军事天才们,终归有他的独到之处。萧何深愔为官之道,看人很准,并且处处留下后路伏笔,自然能够左右逢源。以那么高的地位,还在刘邦这种人身旁混得好好的,在汉初,只有萧何一人。
萧相国何(?~前193),汉初三杰之一,著名丞相。沛县丰邑(今属江苏丰县)人。他不论在战争期间,还是在汉初恢复时期,都表现出了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风度和治国才能,几千年来都被人们所称颂。
汉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以官吏身份保护高祖。萧何曾任沛县功曹(县吏员),平日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很有研究,并好结交朋友;与刘邦是贫贱之交。刘邦当时只是一个小亭长,平时不拘小节,经常惹事。萧何就曾多次利用职权暗中袒护他,所以他们两个人的交情很好。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萧何和曹参、樊哙、周勃等人聚集商议。观察形势,并和早已起义的刘邦保持着联系。当时的沛县令也想归附陈胜,保住官位,就和萧何、曾参商议。萧何建议赦罪重用刘邦。他们就到芒砀山去找到刘邦。当他们回到沛县后,县令却变卦扣押了萧何。刘邦知道后大怒,带兵打回沛县,杀了县令,救出了萧何,共谋大计。萧何向大家宣布,公推刘邦为县令。因刘邦辞谢,萧何设占问之计,使刘邦无法推辞。当了起义的首领。从此,萧何紧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了盖世的功勋。
秦朝监察本郡的御史与萧何共事,萧何常常把事办得很称职。萧何去参加泗水郡文书吏的公务考核,名列第一。秦朝御史想入朝进言征召萧何,萧何坚辞,未能办成。
等到高祖兴兵为沛公,萧何常常履行丞相职务督办政事。刘邦率军勇往直前,直抵关中。萧何身为丞督,坐镇地方,督办军队的后勤供应。公元前206年10月,秦王子婴设计杀了丞相赵高,献出玉玺,向刘邦投降。于是,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将士们都趁乱抢掠金银财物,连刘邦也忍不住,趁着空闲,跑到秦宫中去东张西望。当他看到秦宫中华丽的装饰,成堆的金银珠宝,还有一群群的美女,也不觉飘飘然起来,甚至贪恋秦宫的富贵而舍不得离开。唯独萧何,进入咸阳后,一不贪恋金银财物,二不迷恋美女,却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都收藏起来,留待日后查用。因为依据秦朝的典制,丞相辅佐天子,处理国家大事。御史大夫对外监督各郡御史,对内接受公卿奏事。除了军权外,丞相和御史大夫几乎总揽一切朝政。萧何做官多年,他当然知道这些。所以,一入咸阳,他马上进入秦丞相御史府,把律令图书收藏起来,使刘邦对于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都能了若指掌。后来,在楚汉战争中刘邦能克敌制胜,萧何功不可没。
萧何曾向刘邦推荐韩信,于是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这件事记录在《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原是项羽的部下,他有勇有谋,是天下无双的军事家。但在项羽手下却得不到重用,就投到刘邦麾下。开始,刘邦对他也不重视,韩信一气之下就跑了。萧何得知后,马上放下没处理完的紧急公务,亲自去追赶韩信,连个招呼也来不及向刘邦打。刘邦正为军中开小差的人日益增多而焦急,忽然有军吏来报告说:“萧丞相也跑了。”刘邦一听大惊失色,说:“这还了得!我正要与丞相商议大事,怎么他也逃走了!”
当下派人去找萧何。一连两天也不见萧何的影子,急得刘邦坐立不安。萧何为追韩信,不辞辛苦,一路问,一路追,直到天黑了,还没追上韩信。正想休息一下,他忽然远远望见有个人牵着马在河边来回遛达。萧何快马加鞭,大声喊着:“韩将军!韩将军!”他跑到河边后,下了马,气呼呼地说:“韩将军,咱们总算一见如故,够得上是朋友。你怎么不说一声,就这么走了?”
韩信仍不吭气。萧何又说了一大篇劝他回去的话。这时候,滕公夏侯婴也赶到了,两个人苦苦地相求,非要韩信回去不可。他们说:“要是大王再不听我们的劝告,那我们三个人一起走,好不好?”韩信只好跟着他们回来。
到了第三天,他们才回到南郑。萧何会见刘邦。刘邦见到萧何,又喜又怒道:“你为什么也想逃跑?”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了。”刘邦问他:“你追的是谁?”萧何回答说。“是韩信。”刘邦听了后很不以为然地说:“逃走的将军有十多个了,也没听说你去追过谁,怎么偏要去追韩信?这明明是在骗我!”
萧何说:“那些将军都容易得到,可韩信却是当今数一数二的杰出人才,跑了就再也没有第二个了。大王如果只想当个汉中王,没有韩信也就算了;如果要准备打天下,那就非用韩信不可。您到底准备怎么样?”
刘邦说:“我当然想打出去,怎么能老是困闷在这里呢?”
萧何说:“大王若决定出汉中,能重用韩信,他自然会留下;如果不重用他,他终究会离开的。”刘邦说。“我就依着丞相,让他做个将军,怎么样?”萧何说:“叫他做将军,他还得走。”“那拜他为大将军怎么样?”萧何说:“很好。”刘邦当时就让萧何去召韩信来,马上就拜他为大将军。
萧何很直爽地说:“大王平日太不注重礼仪了。拜大将军是件大事,不是小孩子闹着玩儿似的叫他来就来。大王若要拜韩信为大将军,先得造起一座拜将台,选个好日子,大王还得亲自戒斋,然后隆重地举行拜将仪式。这样,才能让全体将士都能听从大将军的指挥,就像听从大王的指挥一样。”刘邦说:“好,我都听你的。请你去办吧。”
一个本来不出名的小官,如今一下子被拜为大将军,众人岂能不惊?偏偏刘邦、萧何又对他那么毕恭毕敬,大家更觉得莫名其妙。后来,韩信果然未令刘邦失望,没有辜负萧何的良苦用心,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所以,刘邦能够夺取天下,从一定程度说,不可忽视萧何荐贤的作用。韩信拜将后,就向刘邦献计。先定三秦(关中),后围项羽。刘邦听了非常高兴,于是根据韩信的建议,调兵遣将,萧何作为丞相,留守巴、蜀,颁布法令。镇抚百姓,供给军粮,准备杀出汉中。公元前206年,刘邦逐步平定了关中。
汉王率兵向东平定三秦,萧何作为丞相留守收取巴蜀,抚慰喻告百姓,供给军粮。汉二年,汉王与诸侯攻打楚地,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坐镇标阳。制定法令条规,设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总要上奏请示,汉王也都同意,准许办理。即使来不及上奏,就酌情施行,汉王回来后再汇报,萧何在关中统计管理户口,水路运输军需,汉王多次弃军逃亡,萧何常征发关中士兵,用于补充缺额。汉王因此专门任命萧何负责关中事务。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在京、索两地之间对峙着,汉正派使者慰劳丞相。鲍生对丞相说:“汉王日晒雨淋,餐风露宿,却多次派人慰劳您,是对您有疑心。我为您着想,不如将您的子孙兄弟中能打仗的都派去军队,汉王一定会更加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他的意见,汉王十分高兴。
汉五年,已经杀了项羽,平定了天下,要论功行封。群臣争功,一年多功级定不下来。高祖认为萧何功最大,封为酂候,享有的食邑多。功臣们都说:“我们这些人亲身披甲上阵,多的打了一百多仗,少的也有几十个回合,攻城略地,大小各不等。如今萧何未曾有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议论,没打过仗,反而位居我们之上,为什么?”高帝说:“诸位知道狩猎吗?”功臣们说:“知道。”高帝说:“知道猎狗吗?”回答:“知道。”高帝说:“狩猎时,追杀野兽兔子的是狗,而发现踪迹指示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人。现在诸位只能得到逃跑的野兽,是有功之狗。至于萧何,发现踪迹,指示出处,是有功之人。况且诸位只是亲身跟随我,多的也只是两三个人。现在萧何发动全族数十人都跟随我,功不可没啊。”群臣都不敢说话了。
到侯都已受封,等到奏请位次时,都说:“平阳侯曹参身负七十处伤,攻城略地功最多,应该排第一。”皇上已经委屈了功臣,多封了萧何,排位次时没有再次为难功臣,但是皇上心里想让萧何排第一,关内侯鄂千秋明白皇上的意思,于是进言说:“群臣议论的位次都不对。曹参虽然有野战略地之功,这只是一时之事。而萧何保全关中,使汉军始终有一个稳定的根据地则更为重要。皇上与造军对峙五年,常常是军队失散,士兵逃走,这种情况发生过多次,然而萧何总是从关中派遣军队补充缺额处,这并不是皇上下诏命令他做的,而关中的数万士兵开赴前线,正好赶上皇上兵源困乏的危急时刻,这种情况也多次发生。汉与楚军相持在荥阳多年,军中没有现成的粮食了,萧何从关中运输粮食,供给军粮从不缺乏,陛下虽然多次丢失山东地盘,萧何总是保全关中以待陛下,这是万世之功。现在即使没有曹参等几百人,对汉室有什么损失呢?汉室有了他们也不一定能保全。为什么要让一日之功位于万世功劳之上呢!萧何第一,曹参第二。”高祖说:“好。”于是下令萧何第一,赐带剑穿鞋上殿,入朝可以不小步快走。
皇上说:“我听说推荐贤者要受上等赏赐。萧何功劳虽高,经鄂君称述就更明显了。”于是根据鄂君原受封的关内候的食邑加封为安平侯,这天,萧何父子兄弟十几个人都受封了,皆有食邑。加封萧何二千户,因为皇帝曾经去咸阳服徭役时,萧何独自多进了二百钱。
谁是西汉开国第一侯?有人说是排在十八功臣首位的「 ”功人”萧何,也有人说是刘邦想杀有不好动手的「 ”仇人”雍齿。我们翻阅《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就会发现,要是论封侯时间和刘邦预先设定的食邑数量,萧何和雍齿都排不到第一名,真正排在第一位的是留侯张良。这就不能不让我们产生一个疑问: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却没有当上大汉开国第一侯,刘邦这一套神操作,其中到底有何深意?难道他是想让张良取代萧何而当丞相吗? ?读者诸君都知道,大汉开国功臣首推汉三杰萧何韩信张良,分封诸侯的时候,韩信为王,萧何张良为侯。萧何的食邑是八千加两千等于一万户(后来又增加了五千户,那是给他参与谋杀韩信的奖励),而在封萧何之前,刘邦和张良已经进行了一番沟通,并许诺给张良三万户食邑,而且地方随便挑。 咱们还是先来看看正史中关于萧何张良封侯的记载。 很多人都以为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最先封侯的是雍齿,这当然是不对的,因为在雍齿之前,刘邦已经封了二十多个侯:「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这才引出了张良建议「 ”急先封雍齿,以坚群臣之心”。事见《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 已经被封侯的二十多个功臣中,第一个就是丞相萧何,而且还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汉五年,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这才引出了刘邦的「 ”功人功狗论”。事见《汉书·卷三十九·萧何曹参传》。 ?刘邦把所有功臣都封王封侯之后(列侯毕已受封),又把萧何排在十八功臣的首位,又是掀起了轩然 *** ——当时公认的第一功臣是萧何的宿敌政敌曹参(何素不与曹参相能):「 ”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大家众口一词,闹得刘邦左右为难(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已经驳了大家一次面子,再坚持给萧何超常规待遇,也怕群臣寒心,所以有话也只能憋在肚子里。幸好关内侯鄂千秋站出来打了圆场,刘邦如愿把萧何排在了功臣第一,鄂千秋也因此得了个安平侯的封号——此前鄂千秋只是个有封号无封国的关内侯。 接下来刘邦的做法就有点不地道了,他又给萧何增加了两千户食邑,凑够了一万,但是却特别强调:给你增加两千户食邑,不是因为你有特别的功劳,而是我当年要去咸阳出差,你比别人多送了我两个大钱。这跟后来乾隆对待刘墉和纪晓岚的态度差不多——封刘墉为大学士,诏书里还批评刘墉「 ”颇懒”,送给纪晓岚那两个字就不说了。 ?对萧何只给名誉而在封邑上斤斤计较,但是对张良却是不吝赏赐:「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读者诸君请注意这个时间点,汉六年正月,萧何还没有被封为酂侯,连八千户食邑也还没到手,雍齿等人的封号和食邑更是没有确定,也就是说刘邦第一个琢磨加封的功臣,就是张良张子房。这一点在《史记·留侯世家》中有明确记载,是张良辞谢三万户,「 ”臣原(愿)封留足矣”,刘邦才开始分封第一批萧何等二十余侯:「 ”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所以我们可以说西汉第一侯是留侯张良而不是酂侯萧何,至于大家认为「 ”先封”的什方侯雍齿,只是在首批与二批功臣封侯之间的一个插曲而已。 在刘邦宣布封侯名单之前,连萧何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侯,但是张良知道,因为他的封邑是自己选的,由此也可见刘邦对张良的欣赏和尊敬,甚至是要超过萧何的。所以无论是封侯顺序,还是刘邦预先设定的食邑,张良都是当之无愧的大汉第一侯。 ?刘邦封张良的时候没跟萧何商量,而且预设的张良封邑是萧何的三倍,这里我们就不能不考虑一下刘邦的用心了。要论跟刘邦的交情和资历,萧何自然是远胜张良的,萧何一心一意辅佐刘邦,献了青春献子孙,而张良一心复韩,还曾经短暂离开过刘邦。但是交流起来,好像刘邦与张良更能推心置腹,刘邦想要更换丞相,应该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皇帝刘邦要想长治久安家天下代代相传,一定会考虑到萧何与张良的四个不同之处。 其一、张良这个人对权力毫无兴趣,一心只想「 ”从赤松子游”。刘邦是有些文化的,他那个泗水亭长的职务,就是考上来的。所以刘邦应该对李斯赵高乱秦印象深刻,相权过大,对君权自然是一个威胁。 ?其二、张良跟文臣武将的关系不远不近,没有仇人也没有盟友,张良所做的一切,都是站在刘邦角度考虑。张良这样的人即使当了丞相,也不会擅权,更不会结党。但是萧何则不同,最能打的韩信,可以算作萧何的死党,而曹参之下的武将,似乎对萧何又有些积怨,这一点从封侯及十八功臣排座次的两次矛盾冲突中就能看出来。「 ”将相不和”「 ”将相亲密”,都是刘邦不愿意看到的。 其三、张良是半路投奔,一直给刘邦当下属谋士,而萧何则不同,他跟刘邦太熟悉了,连刘邦偷过人家几次肉狗和 *** 都知道,颇有几分贾雨村门子的意思。更重要的一点是萧何还当过刘邦领导——前领导成了现下属,一把手刘邦心中一点芥蒂都没有,那也就不是「 ”无赖刘三”了。 ?第四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萧何比刘邦大一岁,张良却比刘邦小六岁,而且张良跟太子刘盈的关系很好,要不然张良也不会请出商山四皓来给刘盈站台了。刘邦在汉五年到六年之间分封诸侯,年已六旬,已经不能不为身后事考虑了。 有这四点考虑,换作任何一个帝王,都不会让萧何大权独揽,而是要找一个更年轻一点的来对丞相进行牵制和制约,甚至掣肘也未尝不是刘邦所喜闻乐见的。但是张良不屑于参与到权力斗争中来,一万和三万食邑,对张良来说没有啥区别——一个连肉都不吃的人,又怎么会把钱粮放在心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2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