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那么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康海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康海(1475--1540)中国明代文学家。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因名列瑾党而免官。以诗文名列“前七子”之一。所著有诗文集《对山集》、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等。
简介
康海(1475~1540)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西安府武功县人(今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浒西庄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六月二十日,死于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十二月十四日,享年66岁。
康海自幼机敏,童年事邑人冯寅为蒙师,习小学,“凡洒扫应对之属”,冯出仕后,又入关中理学名家习毛诗。成化二十二年,其父康镛从平阳知府任上归田,尝为之讲授古今贤圣掌故,期其效法。父退,海嬉戏如忘,父怒欲捶楚,问所授,海从容复述无可责。
生平
孝宗弘治七年(1494)入县学,时提学副使杨一清督学陕西,见海文,盛赞其才,言必中状元。24岁与三原马理同举于乡,次年赴京会试落榜。弘治十五年(1502),海28岁复参与会试,顺利通过殿试对策称旨。遂登进士第一,大魁天下。康海在殿试对策中,仗义执言,力陈改善吏制,裁汰庸官,重用才智之士,兴利除弊,升为翰林院修撰兼经筵讲官,曾参与修宪宗、孝宗两朝实录。武宗正德三年(1508)李梦阳入狱,为救文友,海往见同乡刘瑾,通宵畅饮,不日梦阳获释。八月,海奔母丧,途经顺德遇盗。正德五年(1510)八月,刘瑾事发,被脔割3357刀,凌迟处死。海以同乡受其株连,被削职为民。梦阳不曾进一言以救。遂以文为身累,倦于修辞。乃曰:“辞章小技耳,壮夫不为,吾咏歌舞蹈泉石间矣!”曾有人劝他向朝廷申辩其冤,以图起复,海断然拒绝。
从此放形物外,寄情山水,广蓄优伶,制乐府、谐声容,自操琵琶创家乐班子,人称“康家班社”。与户县王九思共创“康王腔”,扶植周至张于朋、王兰卿组建张家班。曾广集千名艺人,参与秋神极赛活动。自己因谴责李梦阳写成的杂剧《中山狼》和《王兰卿服信明忠烈》杂剧,被之管弦,自此俳优。在康家班基础上组建的张家班,又名华庆班,在历史上活动长达500年之久。为重振北曲,为秦腔艺术的发展,建树了不朽的功勋。海放歌泉林30余年,初衷不改。殁时。除诗文集外康,还著有散曲集《沜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杂著《纳凉余兴》、《春游余录》等,尤以《武功县志》最为有名。评者认为康海编纂的《武功县志》体例严谨,源出《汉书》,“乡国之史,莫良于此。”后世编纂地方志,多以康氏此志作为楷模。因为文学理念相近,加上同时尊崇复古文风,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璘、陈沂、郑善夫、王九思等号称“十才子”,又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九思、王廷相号称“七才子”,亦即文学史上的明代“前七子”。
反诬陷害
康海不仅以他创作的诗文以及杂剧而闻名,成为明朝中期七才子的核心,而且在官场刚正不阿,藐视权贵,颇具秦人风范。康海和李梦阳、何景明等七才子一起,触权贵,骂奸党,指责时弊,弹劾刘谨。正德元年(1506),太监刘瑾专擅国政,刘瑾是兴平县人,以其与康海为同乡,又风闻康海的才名,企图拉拢康海作为同党,康海一直不肯去见刘瑾。恰巧李梦阳因为代尚书韩文草拟弹劾刘瑾的奏章,事情暴露后,刘瑾加给李梦阳其他罪名,将其逮捕人狱,准备处死。李梦阳从狱中给康海递了一张纸条,上写“对山救我”四字。“对山”为康海的别号。康海义不容辞,虽然一直不肯登刘瑾之门,但为了朋友,只得硬着头皮去拜谒刘瑾。刘瑾听说康海登门求见,高兴万分,急忙跑出去迎接,下榻时十分匆忙,连鞋也没有穿正,倒足汲着鞋跑出门迎接,并将康海奉为上宾。康海在刘瑾面前,多方为李梦阳辩解,刘瑾一心想拉拢康海,遂看在康海面上,第二天便释放了李梦阳。过了一年,即正德五年(1510),刘瑾因谋反罪被朝廷处死,朝廷清查刘瑾一案,康海因与刘瑾有过来往,遂被列为同党,削职为民。正在这个时候,已经官复原职的李梦阳,不但不为曾救自己一命的朋友两肋插刀,反过头来倒打一耙,诬陷嫉害。 康海回家之后,“以文为身累,遂倦于修辞”。他认为“辞章小技耳,壮夫不为,吾咏歌舞蹈于泉石间已矣,何以小技为哉!”他与朋友、同乡王九思遭遇相似,志趣相投,于是经常在其家乡沜东及王九思的家乡鄠县(今户县)一带,携带歌姬舞女畅饮,创作乐曲歌辞,自比为乐舞谐戏的艺人,以寄托其忧郁苦闷的心情。
自创
同时渼陂(王九思号)亦第一,两人失志遭迁谪,绝调康王并盛名,昆仑摩挲无颜色!”一次,康海在扬州焦山弹奏琵琶后,倾倒观者,后人遂将焦山易名“康山”,以示纪念。康海被革职后,在家闲居了整整30年,遗命以山人巾服成殓。检其遗资“借金百余”,而大小鼓却存有300多副。
明朝276年期间,共出了90个状元,名录如下:
吴伯宗 江西金溪人,名佑,字伯宗,以字行世。元朝元统二年(1334),卒于洪武十七年(1384)出生。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状元。官授武英殿大学士。
朱善 丰城(今江西丰城)人,字备万,号一斋。生于元朝至元六年(1340),卒于永乐十一年(1413)。洪武五年(1372)壬子科状元。官授文渊阁大学士。
丁显 福建建阳人,字彦伟。生于元朝元统二十七年(1367),卒年不详。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状元。官授翰林院修撰。
任亨泰 湖广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字古雍。生卒年不详。洪武二十一年(1388)戊辰科状元,官至礼部尚书。
黄观 直隶贵池(今安徽贵池)人,字澜伯,一字尚宾。生于元惠宗元统二十三年(1363),卒于建文四年(1402)。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礼部侍郎。
张信 浙江定海人。字彦实,号城甫。生年不详,卒于洪武三十年(1397)。洪武二十七年(1394)甲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读学士。
陈桉 福建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安仲,号叔恭。生卒年不详。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状元,,20多天以后革除功名,车裂而死。
韩克忠 山东武城人,字守信。生卒年不详。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夏榜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监察御史。
胡广 江西吉水人,字光大,号昊庵。生于洪武二年(1369),卒于永乐十五年(1418)。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状元,授修撰,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曾棨 江西永丰人,字子启,号西墅。生于洪武五年(1372),卒于宣德七年(1432)。永乐二年(1404)甲申科状元及第。授修撰,累官至詹事府少詹事。
林环 福建莆田人,字崇壁,号絅斋。生卒年不详。永乐四年(1406)丙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年升为侍读学士,官至侍讲学士。
萧时中 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名可复,以字行。生卒年均不详。永乐九年(1411)辛卯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马铎 福建长乐人,字彦声,号梅岩。生于元惠宗元统二十六年(1366),卒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永乐十年(1412)壬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陈循 江西泰和人,字德遵,号芳洲。生于洪武十八年(1385),卒于天顺六年(1462)。永乐十三年(1415)乙未科状元。历事永乐至景泰五朝,由修撰累官户部尚书,位至少保兼太子太傅。
李骐 福建长乐人,本名马,字德良。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卒于洪熙元年(1425)。永乐十六年(1418)戊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增鹤龄 江西泰和人,字延年,一字延之,号松波,一号臞叟。生于洪武十六年(1383),卒于正统六年(1441)。永乐十九年(1421)辛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讲学士。
邢宽 南直隶无为州(今安徽无为县)人,字用夫(一作用大)。生年不详,卒于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永乐二十二年(1424)甲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兼署南京国子监事。
马愉 山东临朐人,字性和,号璞庵。生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卒于正统十二年(1447)。宣德二年(1427)丁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礼部右侍郎。
林震 福建长泰人,字敦声,一字起龙。生卒年均不详。宣德五年(1430)庚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曹鼐 直隶宁晋(今河北字晋)人,字万钟,号恒山。生于建文四年(1402),卒于正统十四年(1449)。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状元,初授修撰,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位至首辅。
周旋 浙江永嘉人,字中规,号畏庵。生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卒于景泰五年(1454)。正统元年(1436)丙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翰林侍讲。
施槃 南直隶苏州人,字宗铭。生于永乐十五年(1417),卒于正统五年(1440)。正统四年(1439)己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刘俨 江西吉水人,字宣化,号时雨。生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卒于天顺元年(1457)。正统七年(1442)壬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翰林院事。
商辂 浙江淳安人,字弘载,号素庵。生于永乐十二年(1414),卒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正统十年(1445)乙丑科状元,初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彭时 江西安福人,字纯道,又字宏道,号可斋。生于永乐十四年(1416),卒于成化十一年(1475)。正统十三年(1448)戊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少保。
柯潜 福建莆田人,字孟时,号竹岩。生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卒于成化九年(1473)。景泰二年(1451)辛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学士。
孙贤 河南杞县人,字舜卿,生于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卒于成化十三年(1477)。景泰四年(1454)甲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
黎淳 湖广华容(今湖北华容)人,字太朴,号朴庵,学者称为朴庵先生。生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卒于弘治五年(1492)。天顺元年(1457)丁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谢一夔 江西新建人,字大韶,号约斋。生于洪熙元年(1425),卒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天顺四年(1460)庚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工部尚书。
彭教 江西吉水人,字敷五,号东泷。生于正统三年(1438),卒于成化十六年(1480)。天顺八年(1464)甲申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讲学士。
罗伦 江西永丰人,字彝正,号一峰。生于宣德六年(1431),卒于成化十四年(1478)。成化二年(1466)丙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张升 江西南城人,字启昭,号柏崖。生于永乐二十年(1422),卒于正德十二年(1517)。成化五年(1469)己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
吴宽 南直隶苏州人,字原博,号匏庵。生于宣德十年(1435),卒于弘治十七年(1504)。成化八年(1472)壬辰科状元。累官至礼部尚书。
谢迁 浙江余姚人,字于乔,号木斋。生于正统十四年(1449),卒于嘉靖十年(1531)。成化十一年(1475)乙未科状元。
曾彦 江西泰和人,字士美,生于洪熙元年(1425),卒年不详。成化十四年(1478)戊戌科状元。
王华 浙江余姚人,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曾读书龙泉山中,学者又称龙山先生。生于正统十一年(1446),卒于嘉靖元年(1522)。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状元。
李旻 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子阳(一作子旸),号东崖。生于正统十年(1445),卒于正德四年(1509)。成化二十年(1484)甲辰科状元。
费宏 江西铅山人,字子充,号健斋。生于成化四年(1468),卒于嘉靖十四年(1535)。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状元。
钱福 南直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字与谦。因其家居临近鹤滩,故自号鹤滩。生于天顺五年(1461),卒于弘治十七年(1504)。弘治三年(1490)庚戌科状元。
毛澄 南直隶苏州人,字宪清,号白斋,晚年更号三江。生于天顺五年(1460),卒于嘉靖二年(1523)。弘治六年(1493)癸丑科状元。
朱希周 南直隶苏州人,字懋忠,号玉峰。生于成化九年(1473),卒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状元。
伦文叙 广东南海人,字伯畴(一作伯俦),号迂冈。生于成化三年(1467),卒于正德八年(1513)。弘治十二年(1499)己未科状元。
康海 陕西武功人,字德涵,号对山,又号浒西山人,沜东渔父。生于成化十一年(1475),卒于嘉靖十九年(1540)。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科状元。
顾鼎臣 南直隶苏州人,初名仝,字九和,号未斋。生于成化九年(1473),卒于嘉靖十九年(1540)。弘治十八年(1505)乙丑科状元。
吕柟 陕西高陵人,字仲木,因居泾水之阳,故别号泾野,学者称泾野先生。生于成化十五年(1479),卒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状元。
杨慎 祖籍庐凌,徙居四川新都,字用修,号升庵。生于弘治元年(1488),卒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状元。
唐皋 南直隶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字守之,号心庵。生卒年不详。正德九年(1514)甲戌科状元。
舒芬 江西进贤人,字国裳,学者称梓溪先生。生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卒于明嘉靖六年(1527)。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科状元。
杨维聪 顺天固安(今河北固安)人,字达甫,号方城。生于弘治十三年(1500),卒年不详。正德十六年(1521)辛巳科状元。
姚涞 浙江慈溪人,字维东,号明山。生年不详,卒于嘉靖十六年(1537)。嘉靖二年(1523)癸未科状元。
龚用卿 福建怀安人,一作福清人,字鸣治,号云冈。生于弘治十三年(1500),卒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嘉靖五年(1526)丙戌科状元。
罗洪先 江西吉水人,字达夫,号念庵。生于弘治十七年(1504),卒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状元。
林大钦 广东海阳(今广东潮州)人,字敬夫,号东莆。生于正德六年(1511),卒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状元。
韩应龙 浙江余姚人,字汝化,号五云。生于弘治十一年(1498),卒于嘉靖十五年(1536)。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科状元。
茅瓒 浙江钱塘(今浙江余杭)人,字邦献,号见沧。生于弘治十二年(1499),卒年不详。嘉靖十七年(1538)戊戌科状元。
沈坤 南直隶太和(今安徽太和)人,祖籍昆山,字伯载,号十洲。生于正德二年(1507),卒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嘉靖二十年(1541)辛丑科状元。
秦鸣雷 浙江临海人,字子豫,号华峰。生于正德十三年(1518),卒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状元。
李春芳 南直隶兴化(今江苏兴化)人,字子实,号石麓。生于正德五年(1510),卒于万历十二年(1584)。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科状元。
唐汝楫 浙江兰溪人,字思济,号小渔。生于正德八年(1513),卒年不详。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科状元。
陈谨 福建闽县(今福建神州)人,字德言,号环江。生于嘉靖四年(1525),卒于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科状元。
诸大绶 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端甫,号南明。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卒于万历元年(1573)。嘉靖三十五年(1556)丙辰科状元。
丁士美 淮安清河(今江苏淮阴)人,字邦彦,号后溪。生于正德十六年(1521),卒于万历五年(1577)。嘉靖三十八年(1559)己未科状元。
申时行 直隶苏州人,字汝默,号瑶泉,晚年号休休居士。生于嘉靖十四年(1535),卒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状元。
范应期 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字伯祯,号屏麓。生于嘉靖六年(1527),卒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科状元。
罗万化 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一甫,号康州。生于嘉靖十五年(1536),卒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隆庆二年(1568)戊辰科状元。
张元忭 祖籍四川绵竹,徙居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字子荩,号阳和。生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卒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明隆庆五年(1571)辛未科状元。
孙继皋 南直隶无锡人,字以德,号柏潭。生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卒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万历二年(1574)甲戌科状元。
沈懋学 南直隶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字君典,号少林,一号白云山樵,生于嘉靖十八年(1539),卒于万历十年(1582)。万历五年(1577)丁丑科状元。
张懋修 湖广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字惟时,号斗枢。生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卒于崇祯七年(1634)。万历八年(1580)庚辰科状元。
朱国祚 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字兆隆,号养淳。生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卒于明天启四年(1624)。明万历十一年(1538)癸未科状元。
唐文献 南直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字元征,号抑所。生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卒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科状元。
焦竑 江苏江宁人,字弱侯,号澹园,学者称澹园先生。生于嘉靖二十年(1541),卒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科状元。
翁正春 福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字兆震,号青阳。生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卒于天启六年(1626)。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科状元。
朱之蕃 南直隶应天府(今南京)人,世居荏平(今山东荏平),后附南直锦衣卫籍。字元介,一字元升,号兰隅。生于嘉靖四十年(1561),卒于天启六年(1626)。万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科状元。
赵秉忠 山东益都人,字季卿,号*阳。生于万历二年(1574),卒于天启六年(1626)。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状元。
张以诚 南直隶青浦(今上海青浦)人,字君一,号瀛海。生于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状元。
杨守勤 浙江慈溪人,字克之,号昆阜。生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卒年不详,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1604)甲辰科状元。
黄士俊 广东顺德人,字亮恒(一作亮垣),号玉仑,又号振宇。生于万历五年(1577),卒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状元。
韩敬 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字简与,一定求仲,号止修。生于万历八年(1580),卒年不详。万历三十八年(1610)庚辰科状元。
周延儒 南直隶宜兴人,字玉绳,号挹斋。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卒于崇祯十七年(1644)。万历四十一年(1613)癸丑科状元。
钱士升 浙江嘉善人,字抑之,号御岭。生于万历三年(1575),卒于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万历四十四年(1616)丙辰科状元。
庄际昌 福建永春人,字景悦,号羹若,原名梦岳。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卒于崇祯二年(1629)。万历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状元。
文震孟 南直隶苏州人,字文起,号湛持。生于万历二年(1574),卒于崇祯九年(1636)。天启二年(1622)壬戌科状元。
余煌 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武贞,号公逊。生年不详,卒于清顺治八年(1651)。天启五年(1625)乙丑科状元。
刘若宰 南直隶怀宁人,一作潜山(今江苏潜山)人,字荫平,一作颖平,号退斋。生卒年不详。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状元。
陈于泰 南直隶宜兴人,字大来,生卒年不详。崇祯四年(1631)辛未科状元。
刘理顺 河南杞县人,字复礼,号湛陆。生于万历十年(1582),卒于崇祯十七年(1644)。崇祯七年(1634)甲戌科状元。
刘同升 江西吉水人,字晋卿,又字孝则。生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卒于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崇祯十年(1637)丁丑科状元。
魏藻德 顺天府通州人,字思令,号清躬。生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卒于崇祯十七年(1644)。崇祯十三年(1640)庚辰科状元。
杨廷鉴 南直隶武进人,字冰如,号靖山。生卒年不详。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状元。
提起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四大才子,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和周文宾。因为自古以来小说、戏曲乃至现在的电视剧,都是这么说的。唐伯虎的风流、祝枝山的阴谑、文征明的憨厚、周文宾的俊美,随着“三笑点秋香”、“王老虎抢亲”之类精彩剧目的演绎早已深入人心。眼下有关明代四大才子的影视剧颇多,讲的都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四位苏州文人的故事,而历史上真实的四大才子是什么样的呢?事实证明历史上没有周文宾其人。
传说中的“王老虎抢亲”
周文宾,传说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但史书中未曾有明确关于周文宾的记载。但在多部关于江南四大才子的电视剧中,都将周文宾和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合称四大才子。
据说周文宾在四大才子中年龄最小,长得最帅。他出身名门,文采飞扬,才思敏捷,少年便中进士。有一年正月十五元宵夜,祝枝山在虎丘搞了场灯谜会,风度翩翩的新科进士周文宾猜谜得第一,获得第二名的是苏州大财主王大户的千金王小姐,那天她女扮男装,风流倜傥,自称王老弟。周、王二人一交谈,均为对方的学识才智所倾慕,于是相约在某日到寒山寺换帖结拜金兰。届时周文宾准时到了相约地点,发现来的是位绝色佳人,仔细一看,原来就是王老弟,爱慕之情顿生,王小姐也频送秋波。
周文宾回到家中,告诉父母自己对王小姐的爱慕,请父母去提亲。周父经过调查,发现王大户治财有方,老实本分,两家也是门当户对,于是决定促成此事,以成全儿子的心愿。但王大户脾气古怪,有许多官宦子弟欲与其女结为秦晋之好,均被谢绝,自己去提亲估计也不成。正在父子对此发愁的时候,唐伯虎给他们出了主意。他说,王小姐有一个哥哥叫王老虎,是个不学无术的浪荡公子,而且好色,可以在这个人身上做文章。
这天,周文宾打扮成少女模样,款款细步,招摇过市,出现在王老虎必经之地。王老虎是个好色之徒,哪经得住这般挑逗,就约好了几位纨绔子弟,备了一副花轿,打算强抢。这天中午,王老虎及随从蓦然发现,这个猎物独自伫立在北门桥上,裙裾飘飘,宛如天女下凡。王老虎觉得机会难得,于是让手下人一拥而上,将其绑架到轿中。“少女”见众恶少前来,先是惊慌失措,一句话也说不出。后到轿中,莺啼燕语,自诉是大户人家出身,愿侍奉王老虎左右,但必须要举办婚礼,否则宁死不从。王老虎听了,心花怒放,决定把此女抬进王府,暂放妹妹房中,晚间邀约亲朋好友,举办婚宴,拜堂成亲。王大户听说此事,大为不悦,但又害怕如不举办婚礼,儿子会因抢亲之罪受到惩处,于是只好同意。
周文宾与苏州才女王小姐同处一室后就露出了真面目,并且把计划说与了王小姐。第二天一早,王小姐说男女授受不亲,自己无脸见人,闹着要上吊自尽。王大户夫妇急忙跑来,左劝右劝都不听。此时绸缎布店、木器行、小百货等陆续送来嫁妆。家里正在忙乱不堪、尴尬万分的时候,大才子文征明前来凑热闹,假意欲与王大户做书画生意。由于文征明与王小姐母亲沾点亲,王大户遂把家中丑事谈了一二。文征明听后哈哈大笑,说不如假戏真做,以错就错,将小姐嫁给周文宾,两家门当户对,佳人配才子,是上上婚姻。王小姐听了此话才破涕为笑,王母也无意见,但怕男方不允。文征明说:“周家父子的工作,包在我身上,你们尽管做好迎亲的准备。”王大户到了这时也别无良策,只好答应这桩婚事。不一会儿,文征明前来报喜,称周文宾父母同意即日成婚。这时王老虎也赶回家来,只待晚上拜堂,没想到标致的“少女”变成了英俊的小生。
当晚,周王两家在周家举办了婚宴,周文宾、王小姐有情人终成眷属,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
周文宾查无此人
查《明史》及其他正史,明朝中后期,苏州确有“江南四杰”“吴中四才子”之说。但是据《明史文苑传》记载:苏州四才子是祝允明(枝山)、唐寅(伯虎)、文征明、徐祯卿,而传说中的周文宾在任何典籍中都查不到。所以,可以断定是后人把徐祯卿换成了周文宾。
徐祯卿,字昌谷,吴县(江苏苏州)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国子监博士。徐祯卿出身贫寒,长相难看,但聪明好学,学识渊博。他在四才子中年龄最小,科举功名最高,官也做得最大。他与唐伯虎是邻居,也是“刎颈交”,与祝枝山是“忘年交”(年龄相差十九岁),与文征明是“文字交”。唐伯虎非常赏识徐祯卿的才能,曾将他推荐给画坛领袖沈石田,名士杨循吉等。徐祯卿以诗闻名,与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合称“诗中四杰”,再加上王廷相、康海、王九恩,又称明代“前七子”,在当时及整个文学史上都有极大的影响,《明史》称他为“吴中诗人之冠”。
按理说,徐祯卿记忆力超群,“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还绝顶聪明,少年时代即已“工诗歌”,这些都很符合“才子”的特征,可为什么偏偏要把他逐出“四才子”之列呢?可能有四个原因。
其一,徐出身清贫,他的婚姻状况如何,我们无从知道,但是人们主观地认为,他的婚姻不会那么浪漫风流,相反更可能因贫困而出现家庭危机。
其二,徐是一位丑男。根据史料记载,徐祯卿生就一双三角眼,眼神犀利(“双瞳烛人”),且多眼白。这种长相很可怕,会让人先入为主地认为此人阴森狡诈。所以当他考取进士时,明孝宗本想将他留在身边,但召见之后,便因为他的长相放弃了重用的念头。就长相而言,要他去演绎风流才子的韵事佳话,显然不合格。反之,虚构的“周文宾”风流倜傥,出身富家,与唐祝文三人的传说浑然一体。用周文宾取代徐祯卿,可以使四才子更有名气。
其实,从现有的史料看,徐祯卿虽是丑男却无劣迹,是个循规蹈矩,且颇有建树的文人。这真是应了“人不可貌相”的古训。
其三,与其他三位才子终老吴中不同,徐祯卿中进士之后便留京任职。后来,他的文学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与李梦阳、何景明交往频繁,渐渐“悔其少作”,改而推崇汉魏盛唐,在“前七子”中位列第三,从此跻身主流文人之列,同多少带有叛逆味道的吴中文人分道扬镳。这大概也是他被逐出“才子”之列的重要原因。
所谓“前七子”是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前七子皆为进士,多负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可见,徐祯卿是一个颇有使命感的文人。
其四,在四才子中,唐、祝、文三人,都是文人兼艺术家,如唐寅、文征明的画,祝允明的字,都是各领 *** 、卓有成就。他们尽管也能诗善文,但均不以此为“主业”,其主要成就应该在艺术领域。唯徐祯卿以诗名世,是个纯粹意义上的文学家。就这点而言,徐祯卿与其他三位才子有着较大的差别。这或许也是他最终被逐的一个原因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2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