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王之乱,又称宁王叛乱、宸濠之乱,发生在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为争夺皇位,在南昌发动了叛乱,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隶西南一带,四十三天后,被赣南巡抚王守仁平定。
宁王失败的原因,固然与其实力弱,孤立无援和不得民心有关,但也有军事方面的失误。顾祖禹在军事地理巨著《读史方舆纪要》中分析认为,军事布置失当,先是沿江强攻安庆,后又回师救援南昌,前后都不进图金陵,两步错棋是宁王失败的主要原因。
宁王叛乱是统治阶级内部所进行的一场皇权争夺战,它对明朝的政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首先,叛乱给江南尤其是南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也导致了明武宗统治的结束。宁王叛乱虽然仅43天就宣告失败,然而,朱宸濠在江西的聚敛刻薄及其叛乱的直接破坏,使江西人民深受其害,正如王守仁在杭州向提督军务太监张永所陈述的江西兵乱后的困敝:“江西之民,久遭濠毒,今经大乱,继以旱灾,又供京边军饷,困苦既极,必逃聚山谷为乱。”而明武宗的南下巡游,又使这种灾难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在朱宸濠起兵之时,明武宗以亲自率兵征讨为由,开展了一场空前的南下出巡游乐活动。一路上游山玩水,捕鱼打猎。每到一个地方,文武百官需戎装步行迎送车驾,随行的幸臣江彬还不时传旨征索财物,稍不如意,则羞辱、殴打地方官吏。又派兵士四出至百姓家,矫传上旨,索取鹰犬、珍宝、古玩,甚至夜半闯入民宅抢夺妇女,造成江南一带民间汹汹不安,苦不堪言。
地方混乱
王守仁等擒获朱宸濠;也受到幸臣们的嫉妒,他们一面以搜捕宸濠余党为由,到江西大行株连诬陷,屠戮无辜,甚至连平叛有功的吉安知府伍文定也被抓来捆绑;一面制造流言,污蔑王守仁“与宸濠通谋,虑事不成乃起兵”。当王守仁从南昌出发,准备将朱宸濠献给明武宗时,他们又屡屡遣人进行阻止,要求王守仁把朱宸濠释放在鄱阳湖地区,“待上自擒之”。明武宗一行的所作所为,造成了江西地方人人自危,社会极端混乱。
推进改革
此事件也促成了明朝统治者政治改革的进行。自明武宗逝世到明世宗朱厚熜即位,期间有37天是由内阁首辅杨廷和总揽朝政,面对叛乱初定及各地农民起义的严峻形势,杨廷和用颁发明武宗遗诏、皇太后懿旨和明世宗登基诏书的办法,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停京师不急工务,裁汰锦衣卫、内监局旗校工役人数,减少漕粮,驱逐因恩幸得官者等,这些改革有一定的进步性。及至明世宗即位后,在杨廷和改革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了一系列的善政,政治方面有:逮捕武宗年间作恶多端的宦官;革传升官;尽罢“诸镇守内官”;开放言路,命群臣陈民间利病。经济方面有:罢除额外的征收,以减轻百姓的负担;对受灾地方采取修义仓、置义田、行和籴代赈等办法;清理庄田等。这些善政对革除明武宗时期的弊端,缓和各种社会矛盾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削弱宗族
再次,彻底了结了历代宁王与皇帝间的虬结。从高祖朱权开始,历代宁王与朝廷之间的矛盾重重。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时,为谋得大宁诸军的助战,用计挟制宁王朱权,使大宁边军俱听其指挥,朱棣还哄骗朱权:“事成,当中分天下。 ”燕王即皇帝位后,宁王要求改封苏州、钱塘等南方地方,均遭朱棣拒绝,宁王与皇帝间的矛盾由此而生。朱权死后,其孙朱奠培嗣位,因“增造宫殿及派岁禄于进府县,奏请南昌城内东、西二湖”,被时任左布政使的崔恭抵制而生怨恨,“遂劾奏(崔)恭不法,恭与按察使原杰亦奏奠培私献惠二王宫人,逼内官熊璧自尽。按问皆实,遂夺护卫” 。削去宁王护卫,改为南昌左卫,使自朱权以来与朝廷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朱宸濠反叛失败后,正德十五年十二月,朱宸濠在通州被处死,并遭到了焚尸扬灰的下场,既而明政府废除宁王封国。经过这次剧烈的变故,宁王府这支宗族终于归于平静,彻底安于眼前的地位和处境。
靖难之役发生的时候,燕王朱棣40岁,而宁王朱权只有22岁。一个40岁的中年人,哭哭啼啼跑到这个22岁的小伙子跟前诉苦,显然就是一场骗局。
朱权这孩子不仅当真了,而且还亲自出城送朱棣回去,结果半路上就被朱棣的人马给劫持了。 朱棣果然是一位不需要科班训练的演员,天生演技出众。
那么朱棣为啥要去骗弟弟朱权呢?理由很简单,因为朱权手里有朱棣要的一样东西,那就是兵权。
一、有朱权的人马相助,朱棣才有了底气。 朱元璋多鸡贼啊,老朱家的门户不敢给外人看着,所以就让自己的儿子来镇守。 所以朱元璋在东北设立了宁王、辽王、沈王、韩王等等藩王,清一色都是老朱的儿子。
朱权被封为宁王的时候才13岁。这哥们的封地在大宁,让朱棣眼馋的,除了他手里的8万军士、6千战车外,还有著名的朵颜三卫。
朱权这个人不是书呆子,他时常会同各路兄弟出塞御敌,作战很有手段。年纪轻轻就能够指挥千军万马,不得不说,朱元璋对儿子的教导还是很有分寸的。
我们会发现,朱元璋把太子朱标教育成了治国人才,而剩下的戍边王爷们,全都被教育成了军事人才。这就是老朱的过人之处,他知道哪些儿子该干些什么。不过朱标最后掉链子早逝,这是朱元璋没料到的。
朱棣曾经跑到朱权的防地自驾游了一趟,发现大宁的兵马真是雄壮,士兵们一个个都是肌肉男,如果能拉他们入伙,靖难这事儿才算靠谱。
可人家朱权是藩王中实力最强的一个,凭什么要跟着你朱棣入坑呢? 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让朱权有点动摇了,因为朱允炆开始对叔叔们动手了,甚至还逼死了湘献王朱柏。
因此当朱允炆召朱权入京的时候,朱权主动给拒绝了。朱棣看到了希望,所以果断上演了一场悲情戏,打动了朱权。
朱权被朱棣控制以后,大宁的兵权也就这么落在了朱棣手里。不过朱棣当时为了让朱权宽心,特地表示:事成之后,你我兄弟,平分天下!
二、当真平分天下了?朱权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其实朱权听了这句话以后,就应该立刻把这句话给忘了。为啥?因为这话不能当真,更不能再次被提起。
上了黑船的朱权,已经没有回头路可以走了,他除了努力辅佐朱棣,帮他成功以外,就只有兵败身灭的结局了。
所以朱权一直没有再提过这件事,而朱棣更加不可能再提这件事。 他做了皇帝以后,早就把这个约定给忘光了。他反而希望朱权提出来,因为只要他敢提,朱棣就敢收拾他。
朱权表示,你当我傻啊!所以朱权压根就没打算平分天下,甚至连再次带兵的想法都没有了。所以他向朱棣开始索取其他封地,天下的一半我就不要了,给块好地方养老总行吧?
第一次,索取苏州之地作为封地。
真是会挑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朱权想占了半个天堂是不?朱棣偏偏就是不答应他。朱棣的理由很简单, 苏州挨着京城南京,哪能给你当封地呢?
第二次,索要钱塘之地作为封地。
朱权一想,这倒也是,靠着你朱棣,我还担心哪天被你给收拾了!所以朱权就希望能够改封钱塘。真是会挑地方啊,不去苏州,就去杭州,算你厉害。
朱棣还是没有满足他,朱棣这次的理由是,当年朱元璋本打算把老五朱橚封在钱塘,后来想想就算了,因为这地方是国家赋税重地,封给你了,朝廷吃什么?
而且朱棣还列举了朱允炆将他弟弟朱允熥封在了钱塘,你看看他们一大家子的后果咋样?
朱棣看朱权脸色有点难看,所以就给他指了几个地方让朱权挑,最终朱权选定了南昌作为自己的封地。
三、朱棣没有陷害朱权的想法吗? 你别说还真的有,朱权被封到南昌以后没多久,便有人跑去告发朱权了。理由很简单,因为朱权用巫术害人,而且诽谤他人。
这种罪责放任何人身上,都不算个事儿。可是偏偏落在了朱权身上,那就可大可小了,完全看朱棣的态度。
于是朱棣还真的派人偷偷去调查了一番,可惜最后没有找到相关证据。因此朱权就这么躲过了一劫。
从此以后,朱权可就老实了。他知道自己随时有杀身之祸,为了保住小命,朱权过上了闭门读书的日子。每天只在家看看书,弹弹琴,再也没有管过军事和政务。朱棣看这个小弟弟成长得很快嘛!所以就放了朱权一马。
总结:朱权一直活到了明英宗时期。 别以为朱权从此就一直这么老实了,其实他还是挣扎了两次的。当然了,自然是在朱棣去世以后,朱棣活着的时候,这哥们是不敢蹦跶的。
朱棣去世以后,明仁宗朱高炽上台了。这胖侄子是个仁厚的人,所以朱权上书,表示南昌不是他的封国。 意思很简单:你叔叔我要换个好地方做封地,不给苏州和钱塘,那就让我回大宁好了!
明仁宗对此很无奈,他两手一摊地询问朱权:您老搁南昌已经二十多年了,咋现在才想起来要换地方?朱权一时语塞,也就算了。
明仁宗只在位8个多月时间就去世了,明宣宗朱瞻基上台后,朱权又跑出来蹦跶了。 他上书朱瞻基,希望能把南昌城附近的灌城乡土田送给他。隔了一年,朱权又跑出来给朱瞻基提建议,表示宗室不应该定品级。
朱瞻基是个暴脾气,他跟朱棣更像,所以把朱权骂了一顿。 吓得朱权立刻道歉谢罪,知道自己惹了不该惹的人,朱权只好再次闭嘴,从此以后又恢复了闭门读书的习惯。
最终朱权活了71岁,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时期才去世。 朱权熬死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父子孙三代人,也算是长寿了。
参考资料:《明史》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事成之后,平分天下,这是天下最大的饼,也是天下最大的谎。说这话的 历史 上并非朱棣一人,但很可惜,从未兑现过!
明太祖朱元璋是很能生的,一生有 26 子 16 女。在这 42 个子女中,唯有三人名气最大, 一是太子朱标,二是燕王朱棣,三是宁王朱权。 朱元璋儿子们的名字都是木字旁,难道都五行缺木?
1398 年,朱元璋去世,时年70 岁,干了 15 年革命,当了 30 年皇帝,绝对够本。这时, 老大老二老三都已去世,四子朱棣成为事实上的皇长子 ,皇位似乎唾手可得。但朱元璋仍然固执的将皇位传给太子朱标之子朱允炆,是为建文帝!
21 岁的朱允炆走马上任,年轻气盛,在一众朝臣的鼓动和操作下,开始革他叔叔们的命,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削藩运动。你别说刚开始效果还真不错,不少藩王要么被贬为庶人,要么直接自杀。
(明成祖朱棣剧照)
当然朱允炆的这些叔叔们并非都是软蛋,都是听话的好叔叔,四叔朱棣就是其中一个不听话的。加之与皇位失之交臂,现在又有保命之忧,干脆扯旗造反,开始了长达 4 年的 “靖难之役”。
明史评价“ 太祖诸子,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这话没错。朱棣是挺能打的,但凭借北平一地对抗建文帝的整个天下,加之事起仓促,要想成功实则很难,于是他便想起了住在北平旁边宁王朱权。
(宁王朱权 剧照)
宁王朱权为朱元璋第十七子,母为杨妃,生于 1378 年。朱元璋采取皇子守国门的政策,很多有出息的皇子都被分封到塞北一带,厉兵秣马,打击蒙元残余势力,燕王朱棣的北平,宁王朱权的内蒙多伦都是抗元第一线。加之宁王有雄兵八万,战车六千,实力不可小觑。
朱棣想到了朱权,朱允炆同样想到了朱权,于是急召朱权回京,这一下子就把宁王架在了火上烤。
一边是四哥朱棣,一边是大侄子皇帝朱允炆,跟着四哥搞反叛,似乎也不是一件明智之举,听大侄子的话乖乖回朝廷,小面恐怕也不保。朱权想来想去,最好是保持中立,维持现状,谁也不帮!
(靖难之役形势图)
朱权想中立,朱棣可不给他这个机会。于是朱棣假借会见朱权,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说自己是不得已而起兵,央求朱权代写谢罪奏章,表奏给皇帝。朱权一听就乐了,这就好嘛,知错能改!
朱棣在稳住朱权的同时,暗中收买朱权手下的将领。在城外临别之机,乘势扣押朱权,收了朱权的兵将,一行人浩浩荡荡回北平。所以, “靖难之役”可不仅仅是燕王朱棣,还有宁王朱权。
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朱权也是个狠人,虽是不得已被卷入到这场叛乱之中,到也尽心尽力为朱棣做事。毕竟一旦失败,大侄子可不会分什么主动被动主犯从犯之类,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同时这位四哥还信誓旦旦的对他说,一旦事成,中分天下!不知道当时这位善谋者朱权是否相信?
1402 年,经过 4 年的战争,朱棣进入南京,是为明成祖。朱允炆一把大火烧了皇宫,不知所踪。四哥当了皇帝,似乎对当年那“中分天下”的话给忘了,朱权也不好提,双方都很默契的选择了遗忘。
在宁王朱权看来,半个天下肯定是不可能的,能不能给我换个地方?于是便提出要把苏州作为封地,朱棣说京畿重地不可,朱权又说钱塘怎么样?朱棣说不祥之地亦不可。
这一下子朱权就全明白了,后来被朱棣安排到了江西南昌。南昌虽比内蒙多伦好一点,但比起苏州钱塘等江南之地,南昌的财政收入、富裕水平和文明程度显然要差好几个档次,基本上就算是被流放了。
光是流放还不够,朱棣把南昌破破烂烂的布政使司衙门改为朱权的王府,同时派人严密监视。皇帝的心思大家都懂,于是便有人说朱权用巫蛊害人。朱棣很高兴,马上派锦衣卫前去调查,没想到没有查出什么证据,只好作罢。
有了这些事情,宁王朱权也彻底看开了,于是不问世事,韬光养晦,一心读书。朱权还擅长音乐,精于茶道,写了不少的书籍, 一个善谋的宁王被朱棣活生生的逼成了一位大学问家。时人也用“皇兄称帝,皇弟吃茶”来调侃这对兄弟。
宁王朱权不问世事,朱棣慢慢也就放心了。 1448 年,朱权去世,享年 70 岁。此时,当初那个许诺分给他半个天下的四哥朱棣,早已去世 24 年。
(心学大家 王阳明)
朱棣和朱权都已经过世,但两人之间的纠结似乎还没有完全解开。差不多 100 年后,朱权的后人朱宸濠发动叛乱,史称 宁王之乱或宸濠之乱, 试图挑战明武宗的帝位。
显然,这位宁王比起他的先祖朱权差了很多,不得民心,指挥失误,只用了四十三天,便被赣南巡抚王守仁所平定,朱宸濠最终被处死。
王守仁何许人也?便是那位顶级哲学家,阳明心学的创始人,文武双全的王阳明! 朱宸濠败于这位圣人之手,倒也不冤!
朱棣起兵的时候,曾答应和宁王朱权平分天下。但是我们都知道,结果并非如此。宁王最终什么也没得到。那么,宁王的结局是怎样的?他的家人是否服气呢?
(靖难之役)
朱棣刚刚起兵,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由于自己的兵力很少,因此他已经看上了宁王朱权的军队。当时朱权守护在辽东一带,兵多将广。朱棣想把宁王的兵收归己有,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他就开始想计谋了。
朱棣首先和朱权不断交好,这自然引起了皇帝朱允炆的注意,朱允炆害怕朱权和朱棣联合起来,因此就请朱权到京城来。朱权当然知道去京城,就是有去无回的意思,所以他就没有动身。因为朱权没有动身,因此朱允炆非常生气,就削夺了朱权的三个护卫队。
这事实上就是朱棣计谋的第一步,让朱权和皇帝交恶。
朱棣开始实施第二步,跑去安慰朱权。朱权当然对朱棣是很提防的,害怕朱棣是一个白眼狼,因此只允许他一个人进城。朱棣当然也就是一个人进城。
他进城呆了一段时间,两人抱头痛哭,朱权好酒好肉招待朱棣。过了几天,朱棣离开,朱权把朱棣送到郊外。在朱权看来,一切都好好的,没想到也就在这几日,朱棣的手下已经悄悄进城做工作,联络朱权手下的那些将领们,那些将领们都倒向了朱棣。所有这一切,朱权还一直蒙在鼓里。
朱权在郊外给朱棣践行的时候,朱棣的军队一拥而上,把朱权抓了起来,一直把他护送到北京,软禁了起来。同时,把他的军队全部夺了过去。
(朱棣)
当然了,虽然说是软禁,但朱棣表面上对朱权却非常好,什么事儿都和朱权商量,请朱权帮他出谋划策。同时他还对朱权说,等将来打下江山以后,将会和他平分天下。显然,朱棣这样做,就是要稳住朱权的心,同时也让其他藩王觉得他朱棣不错,因此不会帮朱允炆反对自己。
不过,后来朱棣夺了天下以后,对朱权却非常不好。当时朱权想留下苏州。但是朱棣说苏州是“畿内”。接着朱权又说钱塘,朱棣也推了,最后把朱权放在南昌。就算在南昌,朱棣差点也没有答应朱权。而且南昌周围就不是朱权的土地,朱权几乎只有一座空城。
后来,朱棣去世了。他的儿子朱高炽以仁爱出名。朱权见朱高炽仁爱,于是就说,南昌并不是他的封国。意思是说,他想回到自己原先的封国。但是朱高炽却说,你在南昌生活了二十多年,怎么还说不是你的封国呢?意思就是让他就住在那里,哪儿也不准去。
朱高炽去世,朱瞻基继承皇位后,朱权又向朱瞻基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说吧南昌周围的土地给他一点。但是朱瞻基依然没有答应。
可以说,朱棣爷孙三人,对待朱权都是非常刻薄的。明明朱权把自己的军队家产全部拿出来帮助朱棣打天下,而且朱棣也承诺过,打了天下和他平分江山,最终却得到了一个偏远之地的南昌,而且南昌也就一座空城。朱权内心的荒凉,是可想而知的。
朱权死后,他的儿子、孙子、重孙都没有说什么;直到朱权的玄孙朱宸濠的时候,心里不平了。他想要把朱棣当年承诺过的那半壁江山给夺回来。
(朱宸濠)
朱宸濠当时觉得他是可以成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当时的皇帝明武宗贪玩好耍,同时他的身边,有一大帮奸臣。明武宗并不听朝廷中那些忠勇大臣的话。因此,朱宸濠觉得,只要把这些奸臣搞定,他就可以获得利益了。
朱宸濠先是花钱贿赂大太监刘瑾,希望能恢复自己原先朱权所拥有的三个护卫队。花了很多银子,可惜最终被明武宗杀掉,他的银子白花了。后来他又贿赂钱宁,也花了很多银子。好在这次成功,他恢复了护卫队。
同时,朱宸濠不断讨好明武宗,让明武宗觉得他是一个好人。他讨好明武宗还有一个目的,因为当时明武宗没有儿子,朱宸濠想把自己的儿子送进京城当太子,这样一来,江山自然就到他手里了。
可惜的是,朱宸濠做事太过于高调,以至于朝中大臣和地方官员,都觉得他是想造反,不断向明武宗上奏。
朱宸濠见有人奏他,所以就打击这些人,这样一来,结怨就越来越多。反对他的人也越来越多。
后来,朱宸濠利用明武宗率军攻打蒙古小明王的机会,公开造反。由于他结怨太多,王阳明在手中无兵的情况下,一声高呼,因此大家都聚拢到他身边,接着,他三下五除二,就把朱宸濠给抓了。
朱宸濠想给朱权报仇,可惜实在没脑子,最终不但没能报仇,反而自己的宁王之位,从此也就没有了。
(参考资料:《明史》等)
建文帝上台后,朱元璋的儿子也已经死的七七八八了。像老二和老三甚至都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同时在建文帝削藩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将周、湘、齐、代、岷五个亲王废为了庶人。
可以说,剩下的藩王,吓得非常老实,更不敢有所动作。唯一还有点实力的也就是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了。宁王虽然比不上燕王,但其势力也不容小觑,当时朝堂中盛传“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可从后来的事态来看,没看出宁王什么谋略,反而被朱棣坑惨了。这也是朱权之所以被绑上朱棣战车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朱棣起兵后,专门去了一趟大宁。虽然两人是兄弟,但自古无情帝王家,两位关系也好不到哪里去,朱权也防着自己的这位哥哥,朱棣一人进了城,把部下留在了城外。
但是朱棣却耍起了手段,暗中收买朱权的军队,轻而易举的拿下了朱权的势力,挟持了朱权。这使得朱权从中立,转而不得不加入他的队列。
当然了,对于宁王朱权来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当时他的日子并不好过。
宁王作为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藩王,要钱有钱,要兵有兵,又被吹嘘的如此厉害。那么建文帝削藩,显然不会忘记自己的这个叔叔。
建文帝更害怕宁王投向朱棣,所以准备把朱权召回南京,朱权一看这情况不太秒,如果真的去了,那么自己很有可能会被软禁起来,说不定也会把命留在京城了。朱权并没有来京,这让建文帝看到了不太好的苗头,开始着手削弱他的军队。
所以,朱权的妥协,一方面是因为朱棣的威逼利诱,另一方面是他本身受到了建文帝的打压。
至于朱棣的那个承诺,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想来朱权也根本没有放在心上。不止如此,朱棣登基后,宁王朱权请求改封南方,不过并没有答应朱权的要求,反而把他封在了南昌。
万幸的是,朱棣在位期间,朱权并没有被朱棣抓
到什么把柄,一直老老实实的,没有遇到什么祸端。
人通常都是自私的,只能共患难,不可同富贵,尤其是帝王,所以就有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说。大家都知道在朱棣靖难之役中,宁王出了很多力,尤其他的朵颜三卫,帮助朱棣所向披靡。那么朱棣继位后,宁王什么下场呢?
宁王,朱权,朱元璋的十七子,十三岁封宁王,十五岁去大宁上任,有兵8万,车6千,是藩王中实力最强之一,尤其宁王善于谋略,他的归属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靖难之役的胜败。
宁王手下最厉害的是朵颜三卫,这个朵颜三卫全是蒙古的雇佣兵。骁勇善战,是宁王的王牌,靖难之役来时候,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围攻北京,燕王去宁王处求援,宁王其实想中立,无奈朱棣贿赂朵颜三卫,又硬拉着宁王归附与他,并且许诺成功后要与他平分天下。
就这样宁王在半挟持,半憧憬下,跟了朱棣,朱棣率领北军,放弃攻打北方的重镇,绕过直接攻打京城,最终攻进南京城,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顺理成章登基,成为了永乐大帝。
朱棣当上皇帝后,开始了分封功臣,朱棣现在是一国之君,说过的话一定得信守承诺,他又不想履行对宁王的承诺,就一直也不主动分封宁王,宁王也知道,平分天下那是不可能的,闹不好还会身首异处,不过去个好的去处就藩还是应该可以的,于是他就主动跟朱棣说,想去杭州就藩,朱棣不许,然后又说去苏州总该同意了吧,结果还是不同意,最后被朱棣安排在了洪都,就是现在的南昌,当时南昌就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无奈之下宁王只好服软,乖乖去就藩了,然而心里的怨气是无法躲藏的,他的子孙后代也知道老祖宗的憋屈,也对皇帝心底里埋藏着仇恨,结果在武宗时爆发,宁王朱宸濠造反,结果被王阳明被团灭,由于武宗太爱玩,还出现了放俘虏再抓俘虏的闹剧,宁王从此消失在 历史 舞台。
这种鬼话也亏得朱权能信,一山能容二虎?不过话又说回来,朱权不信又能怎么着呢,跟着朱棣混,如果打赢了,好歹算是有功劳的,多少能期望他念及这点功劳,别把自己整得太惨。
宁王朱权
朱权如果不跟着朱棣混,朱棣倒了,下一个就轮到他朱权了,朱允炆能放过他,藩王们被囚禁的囚禁,被逼自杀的自杀,一个的结果已经可见,另外一个还可以期待一下,所以朱权也很悲哀,他没得选。
可能有人会想,朱权别跟着朱棣混,自己起兵干,说不定还有机会当皇帝,朱权的确有这种机会,但有当皇帝的机会和有敢起兵的魄力是不同的。
朱棣起兵后,朱允炆要朱权入京,朱权不敢去,被削了三护卫,朱棣去找朱权求助时,朱权也只是好好款待朱棣,他的态度很明显,就想要做个中立者,问题在于动荡之时,朱权手握八万甲兵,朱棣,朱允炆都盯着你,想要毫发无损的躲过风波,怎么可能?从朱权的应对来看,他缺少了掌握大局的能力。
朱允炆
朱棣到大宁,说是求救,实际上是盯上了朱权手中的八万甲兵,他早把兵马埋伏在了城外,为了取得朱权的信任,朱棣独自进入大宁,几天后,朱棣的小股人马也进入大宁,收买勾结大宁守军。
目的达成后朱棣才离开大宁,朱权也跟着出城送行,结果中了埋伏,朱权被俘,兵权自然也归了朱棣,朱棣也是在这个时候为了安抚朱权,给他承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
此时的朱权是什么身份,还是称霸一方的藩王吗,说不好听点就是朱棣的阶下囚,这种情况下朱棣许下的诺言能当真吗?生杀都是朱棣一句话。
朱权也不傻,知道平分天下就是糊弄自己的,朱棣登基后,朱权如果敢让朱棣兑现诺言,朱权的死期也就到了,所以朱权只能退而求其次,不敢想当副皇帝,当个有钱的王爷也还是不错的。
朱棣
于是朱权就像朱棣提议,请求将自己封到苏州去就藩,朱棣不放心,就说这里靠近京城,不适合做藩国(此时还未迁都北平),所以朱权又请求分封到钱塘,朱棣又说父皇想把这给我们的五弟没成,建文帝想封给他的兄弟也没成,可见这块地不好,你可以去建宁,重庆这些地方嘛,大明需要你们来建设的。
朱棣就是想把朱权封到偏远些的地方去,最后朱权被分封到了南昌,但朱棣还是不太放心朱权。不久后,有人告发朱权搞巫蛊之术来害人,朱棣见机会来了,就暗中让人到南昌去调查,但最终还是没有调查出任何证据,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朱权经过这件事后,很少在参与朝政,将精力花在了修道,编撰文献上,病逝于正统十三年,也算是善终了。
明成祖朱棣食言了,将宁王分封在偏僻之地,同时派人暗中监视,宁王只得装孙子;
当初建文帝削藩,结果朱棣反抗,直接靖难,导致了连续4年的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进入南京,登基为帝,是为明成祖。而朱棣继位之后,对于藩王也同样警惕,知道这些藩王一旦有兵有权就会威胁到中央的权力。而且有些藩王看到朱棣靖难的行为,不免会有走之前靖难的老路,于是对于藩王来说朱棣一开始进行削藩了。
朱棣一进入金川门,马上就派人将周王和齐王从狱中救出。开始他们很惊慌,以为建文帝要斩尽杀绝,要把他们拉出去宰了,当他们知道这是老四朱棣在救他们时,自然喜出望外。他们把朱棣的胜利看成自己的胜利,以为往日的权势和富贵又会重来。他们没有想到,他们的这位“大兄”是一位削藩更彻底的人物。
只是因为刚进京师来朱棣还需要得到诸王的支持,二来自己因反对建文帝削藩而起兵,自己不能马上再削藩。为了表现出与建文帝的明显不同,他要先对诸王进行安抚。要先对诸王进行安抚。
朱棣一即位就宣布,凡是被建文帝削去王号的诸王,一律恢复旧爵。这样,周王、齐王、代王、岷王都恢复了旧封。湘王因在建文时被逼自焚而死,建文帝给他的号为“戾”,显然带有贬意,朱棣改谥其为“献”,这就有褒义了。不仅这些王都复了旧爵,他们遭牵连的部下也都得到复职。
但诸王们很快就发现,他们在朱棣手下只能安分守法,不能骄恣放纵,更不能干任何危害皇权的事。否则,朱棣削起藩来比建文帝要坚决果断。前面说了,宁王朱权的三护卫都是剽悍的骑兵,为朱棣的靖难立下了汗马功劳。朱棣借兵的时候跟朱权说了,如果以后推翻建文帝,跟朱权中分天下。但是朱棣即位后,开始君临天下了,就不太愿意兑现什么“中分天下”,甚至连个较好的封地也没有给他。
而宁王也很有自知之明,自然也不敢提什么中分天下的事,于是就提出只要求封到苏州这里当藩王。苏州处于江南之地,在这里油水这么充足,你宁王来了还了得啊,于是朱棣以苏州为机内之地,没有答应。
宁王又说能否分封在钱塘,就是杭州,这跟苏州有什么区别,于是朱棣又说他们的父皇曾打算封五弟(周王)到钱塘,最后也没实现,所以现在也不能封给他。于是宁王好说歹说,最后朱棣将宁王分封在南昌,因为当时的南昌还属于比较偏僻的地方,穷山恶水。对此,宁王朱权自然快快不快,但是也没办法,形势比人强,胳膊拗不过大腿。于是宁王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就封,结果不久就有人告,说“权巫蛊诽谤罪”。宁王朱权听说后非常害怕,于是朱棣派人去核查,没找到确切的证据,又见宁王那么担心,似有悔改,未予惩治。从此以后,宁王“日韬晦”,以鼓琴诗书自娱,在永乐一朝总算平安。
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的为什么,有的人本来就那么厉害,没有谁规定书生就不能带兵打仗,理科生就不能成为大画家,不然达芬奇又怎么解释呢?
“仲尼有文事,必有武备”的王阳明
少年时代的王守义就怼兵法展现了出了偏爱。据《王阳明出身靖乱录》中记载:“十二岁在京师就塾师、不肯专心诵读,每潜出与群儿戏。制大小旗帜,付群儿持立四面,自己为大将,居中调度,左旋右转,略如战阵之势。”
14岁“习学弓马,留心兵法,多读韬韬钤之书 。尝日:‘儒这患不知兵 。仲尼有文事,必有武备。区区章句之儒,平时叨窃富贵,以词章粉饰甜品,临事遇变,束手无策,此通儒之所修也。‘’
成化二十二年,他在京师独自出游了当时的军事要塞居庸关。史载:“出游居庸关,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然而,15岁的王守仁不仅感慨一番塞外的大好风光,还对当时各种关隘及边防情况进行了考察,而且和少数民族青年一起骑马射箭。
王守仁对兵法的热爱不止停留在少年时代的兴趣爱好层面,青年时代的他对军事开始了自觉理性研究。弘治十年,26岁的王守仁开始潜心研究古代兵家留下的军事文献。凡是兵家的书籍,他都会认真地去研读。这个时候对兵法的研习,在后来王守仁带兵打仗时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没有人是能随随便便的成功,王守仁也不是那种生下来什么都会的人,同样是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变成那样优秀的人。弘治十二年,28岁的王守仁考中进士,观政工部,奉命为功勋卓著的的威宁伯王越督造坟 墓,王守仁运用兵法安排民工的工作、休息和饮食,在施工之余,还利用民工演练各种阵法。这个工作虽然不是正式的带兵打仗,却对他研习兵法的切身实践,对王守仁日后行军打仗具有重大意义。
“剿匪达人”王守仁
在平定宁王叛乱之前,王守仁就有这丰富的军事经验。正德十一年,45岁的王守仁在兵部尚书王琼的推举下,升督察员左金部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专门负责剿匪工作,这 是他军事生涯的开始。
王守仁深知作战情报工作的重要,他到任之后并不急于用兵,而是首先对匪军和官军情况进行详细的情报搜集,调查研究,为以后的剿匪作战做好准备。为尽可能充分地掌握敌情,王守仁随即发文,条例16项攸关抚剿暴民的事宜,问计与所属大小衙门。他的调查项目边框山川地利、道路险夷、风俗善恶、匪军据点分布,敌我对比、兵力来源、军饷筹措、军事设施以及队伍建设等。可能说涵盖了与作战攸关的种种情况,以求达到“知己知彼”的理想境地。
广泛的战略情报、战场情报和战术情报是正确决策、获取战争胜利的重要前提。王守仁通过战前大梁的情报搜集,获得了对敌我双方情况的详细了解,为下一步制定军事战略方针,采取军事行动,制胜敌人赢得了主动。
于是乎老王同志从赣州,一路剿匪到广东龙川,又剿江西暴民,盘踞三省之地为祸多年的老匪被他一举剿灭。
跟朱宸濠打心理战的心学掌门人
正德十四年一月,王守仁因功升为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月十五日,王守仁奉命前往福建处理卫所军人作乱时间、行至丰城县,惊闻宁王朱宸濠已于十四日在南昌起兵称乱的消息。
朱宸濠在攻取南康、九江后,其在江西的势力可以说是如日中天,集兵号称十万。而朱宸濠已经在江西经营多年,南昌城是他的根据地和大本营,可以说此时的江西已基本是朱宸濠的势力范围了。
得知朱宸濠反叛的消息后,王守仁急忙易服潜至临江(今江西省清江县)返吉安。十八日上疏朝廷宁王叛变之事,一面马上与吉安知府伍文定调集兵粮,制造兵器船只,准备作战;一面发出征讨令,揭露宁王之罪,呼吁列郡起兵勤王。
王守仁在战前动员会上分析了战局:“贼弱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如果朱宸濠直接袭取南京后,进而兵犯北京,两京将仓猝无备。所以,关键是如何用计加以阻挠,使朱宸濠迟留半月,以赢得作战准备时间。
为迟滞朱宸濠的行动,防止他以速度取胜,以给官军留下足够的军事准备时间,王守仁运用了一系列行间、用诈、反间、布疑等情报计谋,使他虽处绝对劣势却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建立了不世之功,从而成为后人叹服的“儒者之用”的典范。
首先,王守仁使用“私间”,迷惑敌人。朱宸濠起兵造反,在道义上是站不住脚的,所以他对自己的反叛也没有十足把握,自然会对自身的实力有所怀疑。
王守仁抓住了朱宸濠这一心思,早在丰城时就让当地官员打造进攻南昌的声势,并亲自安排几名“死间”潜入省城,先给他们白金足以安置嫁人,将伪造的“两广机密火牌”缝入他们衣服中,谎称各道勤王兵马正分道而来,并详细嘱咐“死间”被抓后怎么说才能使朱宸濠最大程度地生疑。
王守仁担心朱宸濠抓不到这几个间谍,于是故意捉放了朱宸濠第一军师李士实的家眷,让她“见证”了王守仁与各路勤王部队的联络过程,并故意让她逃跑。李士实的家眷火急逃到南昌报告朱宸濠。朱宸濠抓到这几个“死间”后,仔细审问,后来果然疑惧,不敢轻出。
之后,王守仁散布虚假情报,跟朱宸濠打心理战。他派了很多间谍到各个府县散播消息,说朝廷汇集了十六万大军,马上直捣南昌,这让朱宸濠一位王守仁已经掌握了大量可用之兵,从而不敢轻举妄动,达到了“惑敌”让对手摸不着虚实的目的。
同时,老王同志伪造朱宸濠亲信李士实、刘养正的投降秘状,四处散布,还专门写回信,感谢他们“精忠报国之心”“然机事不密则害成,务须乘时待机有发乃可”。引发朱宸濠集团内部的互相猜忌,在李士实坚决主张出兵取南京、即大位时,朱宸濠却留守南昌,按兵不动,王守仁的反间计成功地为官军争取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等到七月三日,朱宸濠意识到中了王守仁的“缓兵之计”,开始发兵攻打南京时,王守仁已经准备好了应对之策,即“围魏救赵”,直接攻取老巢南昌,迫使其回援。战事的进程一如王守仁的料想,南昌被攻下,朱宸濠在回援过程中被生擒,仅仅35天就彻底平定了宁王的叛乱。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朱元璋为了把皇太孙朱允推上皇位,把各个儿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规定他们不能随意进出封地。一来可以帮助建文帝固守边疆,二来可以防止藩王们起兵造反。这看上去,似乎是个完备无缺的方案,但是不料,建文帝登基的那年七月,公元1399年,朱棣便以“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为理由,在北京起兵反叛,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朱棣放着这堂堂的藩王不做,却要铤而走险,走上反叛的道路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吧。
第一,姚广孝的鼓舞。马哲里面说外因(周围环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先来看看朱棣身边的谋士姚广孝吧。姚广孝,史书上记载此人三角眼,面若病虎,乃是相貌丑陋,狡猾凶狠之人。他是朱元璋安排给朱棣的主录僧人,平时帮助他做一些法事。姚广孝的法名叫道衍,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了,说此人在84岁临死之前,要求朱棣放了建文帝的主录僧人宗泐和尚 ,朱棣答应了。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僧道衍是本是读书人,生长在元朝末年,这人屡试不第,感觉前途失意,便出了家。出家后却仍然关注天下大事,是个胸怀大志,一心要做一番大事业的人。朱棣21岁就藩北平之时,道衍和尚主动要求跟随朱棣一同去北平。朱棣有些纳闷,道衍和尚说了一句,我要留在你身边,我要送给你一顶白帽子。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朱棣本身是藩王,“王”字上面要加一个“白”的帽子,就是“皇”。朱棣听后,大惊失色,不料眼前的道衍和尚竟然说出这等叛逆的话来,但是随后两人一拍即合,一同上了北平。
姚广孝还推荐了好几个人到朱棣身边,其中一个叫袁珙,史书上记载说袁珙第一次见朱棣的时候,冲过去就趴在地上说:“大王,您怎么跑到这儿来了?”朱棣很纳闷,两眼望着他。袁珙继续说道:“我看就相貌不凡,将来年过四十之时,胡须过胸,你就能登上皇位了。”朱棣听了连忙说道:‘这个话可不能随便说!“虽然朱棣嘴上叫别人别说,但是恐怕他内心深处一直是这样想的吧。
我一直觉得这姚广孝并非贪图富贵的人,史书上记载朱棣举兵成功,登基为帝之时,曾命姚广孝蓄发还俗,被姚广孝拒绝。明成祖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你说这样一个不贪图富贵的人,却要主动鼓舞朱棣谋反,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个人认为姚广孝是因为想名留青史,想证明给天下人看,我虽然屡试不第,但是我却是个人才,可以帮助别人取得天下。我个人觉得这个人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不惜挑动别人造反,致死天下大乱,没有菩萨的慈悲心肠,不是出家人所为。
二是文帝削藩。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说有一次,朱允问朱元璋,说分封诸王后,叔叔们帮我镇守边境,边境自然无事,但是有一天叔叔们要是起来闹事,我该怎么办?朱元璋听后,无言以对,反问了一句朱允该如何处理?朱允静静地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再不行就只能派兵讨伐了。朱元璋闻言后,沉默了一会,淡淡地说“无以易此矣”,意思说也只能这样了。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朱印文对诸王还是极为担忧的。
朱允一登上大位后,便和文臣们一起商量削藩的问题,削藩怎么削比较妥当?最后,他们决定先由易变难,先削周王,因为燕王实力最强,而且是藩王之首,他们不敢拿燕王先下手,但是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削了周王就削了燕王的手足,然后再削齐王、代王、岷王、湘王。这些藩王在封地里平日里为非作歹,劣迹颇多,朝廷手中掌握证据罄竹难书,所以不到一年之间五个王死的死、废的废,一时之间,各地藩王人人自危。
我个人这个削藩的方案是不恰当的,如果朱元璋在世的时候,肯定不会同意的。因为你先削弱小的藩王,那么朱棣必然会出头,主动联合其他藩王一起反抗建文帝,那么建文帝就要同时对付那么多藩王,局面很难控制。但是如果建文帝一方面暗中笼络住其他藩王,另一方面先拿最强大的藩王朱棣开刀,那么到时候即便其他藩王不会帮着建文帝来打朱棣,也决不会跟朱棣一起反叛建文帝,局面就容易控制多了。
三是朱棣军中威望极高,还是藩王之首。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战绩显著,还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生擒了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而且他每次战斗身先士卒,在军中威望极高。到了朱元璋的晚年,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三子晋王的先后去世,朱棣在家族尊序上成为诸王之首。因此,朱棣在军中威望高,而且还是藩王之首,从客观上来讲,有一定的实力对抗建文帝。我个人认为,按照嫡长子制度,这个时候他便是朱元璋的嫡长子了,也便成了合法继承人了。
四是朱棣早有反叛之心。马哲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原因,内因才是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姚广孝等人一味地鼓动朱棣谋反,固然影响着朱棣,但是我想让朱棣日后走上反叛之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他自己。或句话说,他内心深处也想夺取皇位。前面我们说到过,朱元璋出了个“风吹马尾千条线”的上联,朱允对出了“雨打羊毛一片毡”的下联,而朱棣对的是“日照龙鳞万点金”。从这里就能看出朱棣的气魄,非一般人所能比,有帝王之相也。史书上还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情,说有一次,朱元璋上朝一看,燕王朱棣站在左边,朱允站在燕王朱棣的右边,按照明朝的规矩左为上,左边应该是朱允才对。但是朱棣敢让朱允站在其右边,显然是没有把他的侄子放在眼里。朱元璋对此很生气,狠狠的责骂了燕王朱棣,并把他赶出了宫。史书上还记载,朱元璋临终的时候,还对朱允说“燕王不可不虑”,或许那时,朱元璋就看出四子朱棣有反叛之心。从这三件事情上可以看出,燕王朱棣并没有把年少的侄子朱允放在眼里,或许那时他就有谋反之心了。
总之,我个人认为虽然客观上姚广孝等人一定程度上鼓动了朱棣,建文帝的削藩,朱棣乃是各地藩王之首等外因对朱棣日后谋反起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朱棣自己。或许即使没有建文帝的削藩,也没有姚广孝的鼓动,朱棣照样会走上反叛的道路。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2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