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在与唐宪宗的交锋中死里逃生,再写奏折与之和解。接下来对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接上文,韩愈在给唐宪宗写了一篇宣战书一样的奏章后,气得皇帝暴跳如雷,一定要杀韩愈,由于宰相的求情,唐宪宗决定让群臣一起讨论此事。
满朝文武都被韩愈的气势所震撼,不论信佛与否清一色站在韩愈一面为他求情,这是唐宪宗始料未及的。
不过即使如此,唐宪宗还是气呼呼的说: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感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
韩愈这家伙作为臣子竟然诅咒我信佛就早死,这怎么能赦免他?
大家听了后也很为难,不知道再怎么给韩愈求情了,就这样,韩愈以待罪之身等待惩处。
没多时,这《谏迎佛骨》疏以人尽皆知,出于对韩愈的钦佩,也出于对儒家传统文化的维护,皇亲国戚们也站到了韩愈一面为他说话。
终于,唐宪宗抵不住大家的求情,高抬贵手,放了韩愈一条生路,把他流放到了潮州,用韩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到了潮州后,韩愈再次给唐宪宗上书,不过这次,不是极尽讽刺,也不是严辞苛责,而是把自己在潮州的境遇给皇帝说了下,想请求唐宪宗的同情加怜悯。
文章开篇,先对唐宪宗的宽大处理表示无尽的感激
既免刑诛,又获禄食,圣恩宽大,天地莫量,破脑刳心,岂足为谢!
随后韩愈用自己生动的文笔描述了一下潮州不堪的环境:
臣所领州,在广府极东,过海口,下恶水,涛泷壮猛,难计期程,飓风鳄鱼, 患祸不测。州南近界,涨海连天,毒雾瘴氛,日夕发作。臣少多病,年才五十,发 白齿落,理不久长。加以罪犯至重,所处远恶,忧惶惭悸,死亡无日。
所以说,学好语文很重要,一样的话不同人说出来就是不一样,潮州的为官环境经过文宗韩愈这样一说,唐宪宗都起了恻隐之心,对身边的大臣说:“韩愈当时写奏疏其实真是为了朕好啊,只不过诅咒朕短命不大厚道,哎,算了吧,这样爱护朕的大臣,不能总放到不毛之地,万一真客死到那里,朕还挺过意不去。”
于是,就把韩愈内调为袁州刺史了。
至此,韩愈与唐宪宗的纠葛也就结束了。
题外话:
韩愈虽然在潮州没呆多久,不过还是为潮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治理好了鳄鱼祸患,解放了许多奴隶,深得潮州人民的热爱。
长庆四年(824),韩愈病逝,二十一年后,即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唐武宗下了一道诏书:
秋七月,诏天下佛寺僧尼并勒归俗
这就是佛教"三武之难"的最后一次大劫难,又称"会昌之难"。虽然第二年五月随着唐武宗的驾崩,灭佛运动也宣告结束,但佛教受到严重打击,元气大伤,从此再也不能重现当年盛况。
斯人已逝,然而韩愈在文学上的地位、在儒家中的影响把反佛思想终于推及统治阶层。因此,可以说,韩愈的谏迎佛骨为唐武宗灭佛作了舆论准备。
韩愈被贬: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被苏轼称为“文学八十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没生,李白死了,韩愈两年前生,杜甫死了。孟郊比韩愈稍大。白居易、元稹、柳宗元、刘禹锡都是韩愈同时代的诗人。
韩愈出生于一个官员家庭。他的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官员。韩愈有三个兄弟,大哥韩晖,二哥韩杰,三哥韩愈。韩杰英年早逝,韩愈的父亲在他三岁时就去世了,所以他和大哥韩晖住在一起。后来,韩晖死了,韩愈由他守寡的妻子抚养。韩愈年轻时生活艰苦,但他努力工作,刻苦学习。他说“他七岁生而读书,十三岁就能写字”“先古兴亡,他没有错;天下得失,未留。”从19岁到30岁,他去北京做官十几年。他也是“饥寒交迫,赤身裸体”,“没有资本租房子”。他去了京城,升官了,三次排名第一。25岁第四次升官,终于中了进士。但是,进士只是一个身份,不是一个官员。想当官,必须经过吏部的博学和天鹅部。韩愈在博雅和宏慈部门连续工作了三年,但都没有成功。他给首相写了三封信,要求见一位官员,但没有得到。经过十几年的仕途,韩愈终于在30岁的时候去了汴州宣武节观察和提拔官员,真正开始了他的仕途。难怪他感叹“千里马常见,伯乐不常见”。
贞元十八年,韩愈34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这是韩愈进入京师的开始。在此期间,他积极推荐文艺青年,敢为人师,广教弟子,被称为“汉室弟子”。他的《教师声明》就是在这个时期写的。第二年,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被当作御史。建议‘低秩,广权’,这是对皇帝的特殊意见和建议。他目睹了人民的饥饿,给皇帝写了一封信“关于审查制度,关于遭受旱灾的人民的饥饿”,并要求两个首都城市的人民延期纳税。被权臣陷害,贬为阳山令。找了十年官,二月被降职,却不怨别人。他在阳山工作三年,深入民间,参加村民的农耕渔猎活动,收了大批弟子。韩愈说他“爱民,民生以其姓先”。这是韩愈第一次被降职。据说韩愈改变了阳山,把一个荒芜的县城变成了文化名城。
永元年间,顺宗即位,大赦天下。韩愈参军为江陵法曹。不久,宪宗即位,韩愈享受了他的仕途,被提升为郭子博士。元十二年,韩愈跟随裴度平定淮西叛军武元吉,次年升任刑部侍郎。
宪宗皇帝非常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佛教在中国兴盛起来。佛教的过度盛行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当时相当一部分人是僧侣而不是生产者,导致社会生产力和财富的短缺。同时,相当一部分信徒用自残的方式忏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元十四年,宪宗大搞佛教活动,派使者到陕西凤翔法门寺瞻仰佛骨,沿途修路建庙,放弃官、商、民捐助,造成北京佛教信仰的狂热。说:“王公和文人都是普通人。因为害怕被落下,他们逃跑时放弃了。人们破产了,破产了,燃烧他们的武器,寻求支持者。”韩愈不喜欢这种浪费金钱和人力的愚蠢行为,对没有人热衷于儒家思想深感痛心。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韩愈以极大的热情写出了著名的《新唐书》。他说尧、舜、禹都不信佛,皇帝都长寿。佛教传入中国,但皇帝短命,不短命者被杀。那佛骨不过是块脏死的骨头。陛下,你“今天把这烂东西拿走,你自己看着吧。”“群臣没有说错,历代帝王的历史也没有提到这一点。群臣惭愧。”它要求骨架要“付之适当,抛之各种火与水,永不根本。”“这不是很好吗?”这不是很快吗!“韩愈是大文豪,奏章是随口写的,现在的宗皇帝可不这么想。他看了之后,非常生气,立刻把韩愈斩首。韩愈被裴度等人劝阻,才幸免于死。他被贬到千里之外的潮州当刺史。韩愈被押解出京不久,家人也被赶出长安,12岁的女儿被驿道撞死。
当他骑马出了兰关,他的侄子来和他告别的时候,他胸前的木块在他的笔底变成了波浪。韩愈写《移兰观左显侄项》:一封打了九天的信,潮州路8000号夜间降级。如果你想消除圣人的缺点,你会愿意拒绝,珍惜剩下的岁月。云秦岭的家在哪里?雪挡住了蓝马。知道你在远方,应该是故意的,好让你去河里收我的骨头。年过半百的韩愈心灰意冷。
到了潮州,他发现潮州不仅偏僻,文化落后,而且农耕方式原始,学校落后,还有很多古老的习俗。一般来说,贬谪的官员和罪人一样,不积极参政,但韩愈没有。新官上任后,大胆连续为百姓做了四件好事。一是赶走鳄鱼。潮州有一条河叫鳄鱼溪,因为河里鳄鱼很多,经常吃人。人们也称之为“恶溪”。韩愈也写过一篇文章《旧唐书》驱赶鳄鱼。二是在北方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第三是赎回奴婢。命令奴婢用工资还债。如果钱债相抵,就给了人自由,没有还清的就用钱赎,以后不准养奴隶。第四是立教育,请立学校。韩愈之前,潮州只有三个进士。韩愈到南宋后,进士172人,是对韩愈的一次大教育。八个月后,韩愈迁居袁州。但潮州人视韩愈为神,鳄鱼崇拜的地方叫汉浦,渡口叫汉都,鳄鱼溪叫韩江,对面的山叫寒山。经过八个月的潮州历史,韩愈使潮州所有的山川都以韩为为姓。许多人以此为姓,街道、商店、学校和树木也以此为姓。后人建祠堂庆千年。如今有一首模仿者的诗说:“一封信,早上九次上天,晚上八千次下潮州路。”八月,民享四益,全国姓韩。
元十五年,宦官唐宪宗被杀,穆宗恒立即位,但政府由李德裕和牛僧孺统治。韩愈以国子监的身份回到北京。清朝元年,任兵部侍郎。第二年,韩愈冒着生命危险宣传镇州之乱,史称“三军统帅”。没有一兵一卒,他化干戈为玉帛,平息了城镇和州的混乱。很快成为了官方的侍郎。清三年一月,韩愈升为太医。韩愈统治下,北京社会安定,盗贼不起,米价不涨。后来诗人贾岛因读书《关于佛骨》打韩愈的马头,两人被列为知心好友。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这一年,韩愈先后出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韩愈和唐穆宗死于长清长安,享年57岁。
纵观韩愈一生,我并不欣赏他那种险象环生的诗风,也不提倡“载道”的文风。相反,我对他的政治自豪感印象深刻。他“不喜物,不自怜”,始终以民为本,“为官一方”。圣人已逝,他的精神在我心中闪耀了1200年。
1、政治主张。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袁州刺史。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一个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2、教育思想。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一度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进和提携人才的文章,不失为一位有创造性见解的教育家。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
3、师说。柳宗元曾赞叹说:“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在教育方面的论文主要的有《师说》《进学解》和《杂说四马说》等等。在这些文章中,他强调了求师的重要性,指出“人非生而知之”;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命题,认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他还提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至理名言,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马,指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阐释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韩愈这种识别人才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举贤”、老子“尚贤”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封建贵族那种选人唯贵、用人为亲的腐朽思想进行的有力批判。
4、文学成就。他的古文众体兼备,举凡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乃至传奇,无不擅长,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其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名篇如《谏迎佛骨表》、《原道》、《原毁》、《争臣论》、《师说》等;记叙文则爱憎分明,抒情性强,名篇如《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等。韩文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尤善锤炼词句,推陈出新,许多精辟词语已转为成语,至今仍保存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韩诗成就虽不如其散文,在中唐亦占有重要地位,对宋诗影响颇大。
5、古文运动。后人把他与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曾巩、欧阳修、王安石合称为唐宋八大家,并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2]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韩愈积极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使这一运动获得重大的成功。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改变汉魏六朝以来的骈体文,恢复先秦时代的散文体。韩愈把古文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韩愈提倡古文的目的,就是:“通其辞也,本志乎古道也。”以古文来振兴儒学,恢复“圣道”。韩愈认为,“文以载道”,文和道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应该首先重视的是道,“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韩愈以“物不得其平则鸣”为根据提出了一条理论,认为人“有不得已而后言者”。韩愈认为,文体上应该学习古代圣贤之为文。但必须“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还提出,写文章应该“唯陈言之务去”,去陈词滥调,务争有所创新。韩愈领导唐代古文运动是成功的,从此“古文自唐以后为一大变”,一改淫靡的文风。苏轼据此称是“文起八代之衰”。韩愈的文学主张,对于后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学实践活动都有积极的影响。
6、文学创作。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进学解 [唐代] 韩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古文观止 译文及注释 译文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除去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优秀人才。具备一点优点的人全部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选拔优秀人才,培养造就人才。只有才行不高的侥幸被选拔,绝无才行优秀者不蒙提举。
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只要担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
赏析 韩愈《进学解》,旧说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是年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进学,意谓勉励生徒刻苦学习,求取进步。解,解说,分析。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文章分三段。第一段是国子先生勉励生徒的话。大意谓方今圣主贤臣,励精图治,注意选拔和造就人才。故诸生只须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便不愁不被录用,无须担忧用人部门的不明不公。“业”指学业,读书、作文都属于“业”。“行”指为人行事,所谓“立言”即发表重要见解也属于“行”。
解析 本文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文中通过学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学习、捍卫儒道以及从事文章写作的努力与成就,有力地衬托了遭遇的不平;而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
按本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语,凝聚着作者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从“沉浸醲郁”到“同工异曲”一段,生动表现出他对前人文学艺术特点兼收并蓄的态度。韩愈作为散文家,也很推重汉代扬雄的辞赋。本文的写作即有所借鉴于扬雄的《解嘲》、《解难》等篇,辞采丰富,音节铿锵、对偶工切,允属赋体,然而气势奔放,语言流畅,摆脱了汉赋、骈文中常有的艰涩呆板,堆砌辞藻等缺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2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