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生前为什么就定了自己的庙号?下面对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只有皇帝死后才能拟定的谥号和庙号
在很多电视剧中,皇帝还活着的时候就称皇帝的谥号和庙号,实际上这是不符合历史的,一般来说谥号和庙号都是皇帝死后才有的。
在电视剧《唐太宗李世民》中,唐太宗的台词:“我唐太宗乃一代名君。”引发巨大的历史嘲讽,暴露了该剧编剧史学知识的匮乏,更是不尊重历史的表现。
在《辞海》中对谥号的解释是:“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
对庙号的解释是:“专指皇帝死后,由有司拟定尊号奏上而立的。”
比如“唐宗宋祖”里面的两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太宗和太祖都是他们的庙号,而“秦皇汉武”中汉武帝刘彻,武帝就是他的谥号,按照道理来说每一个皇帝都有谥号,但是嬴政却没有。
因为谥号是有对人物的评价的,《逸周书·谥法解》说:“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然而嬴政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所以就把它废除了。
当然,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称“皇帝”。
综合起来说,就是皇帝的谥号和庙号只能在皇帝死后才能评出,而皇帝是不可能知道自己庙号的。
然而,本文要介绍的这位皇帝,不仅生前就确立了自己的庙号,还将自己的庙号设立为祖号,今天就来看看曹操的孙子曹睿是何德何能,竟然生前就敢称烈祖。
曹操的孙子,魏国的第二任皇帝曹睿何德何能
都说虎父无犬子,从一代奸雄曹操的角度来看,虎爷无犬孙也说得过去。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曹魏政权之下,到曹操的儿子曹丕时期,取汉献帝而代之,成为魏国第一任皇帝。
曹丕死后将皇位传给23岁的曹睿,曹睿在位时期虽然没有曹操那样的突出的事迹,但是相对于曹丕来说,曹睿在位期间也做了很多事情。
诸葛亮北伐期间,正是曹睿主政,面对诸葛亮来势汹汹的北伐,曹睿调兵遣将,沉着应对,尤其是第一次北伐时,曹睿亲自前往长安压阵,稳定局势,张郃在街亭大败马谡后,使得蜀军第一次北伐失利,其后曹魏采取坚守的策略,最终使得诸葛亮多次北伐无功而返。
除此之外,面对来自南方孙吴政权和进攻和内部叛乱,尤其是派司马懿平定辽东,更是稳定了北方边境。
在政治上,曹睿改革汉朝时期的法律,制定新的律法,对刑罚上采取轻罚的思想,减少屈打成招,减少死罪,休养生息。
尽管曹睿也算开明的君主,然而23岁继位,年仅36岁就去世,生前称祖显然是有点不够格。
汉朝时期庙号惜“祖”如金
对于庙号的选定,一般来说不是祖号就是宗号,选定的标准一般是按照唐朝刘知几在《史通·称谓》中说的:“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开山为祖,守成为宗”,说白了就是开国皇帝才有资格在庙号上配祖。
以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这样文韬武略,对国家做出极大贡献的君主,死后都没能称祖号,刘彻的庙号是世宗,李世民的庙号是太宗。
很明显曹睿作为魏国第二任皇帝,是没有资格称祖的。尤其是两汉时期,对庙号的使用更是谨慎的不能再谨慎。
尽管根据《史记·殷本纪》的记载“褒帝太甲,称太宗”、“帝太戊称中宗”以及“祖己嘉武丁之以祥雉为德,立其庙为高宗”记载,早在商朝时期就有庙号。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庙号出现则是刘邦死后,汉景帝时期将刘邦的庙号命名为太祖庙,西汉12帝,除刘邦是太祖外,汉文帝庙号是太宗,汉武帝的庙号是世宗,汉元帝的庙号是高宗,汉成帝的庙号是统宗。
像景帝这样开创“文景之治”二分之一功劳的皇帝连个庙号都没有,可见西汉时期的庙号有多宝贵。
相对于西汉来说,东汉庙号相对还能普及一些,原因就是王莽篡位建立新朝的时候为了宣扬自己是正统,就把祖宗都追封为各种各样的祖。
到东汉时,光武帝刘秀被定为世祖,其余六位皇帝被称为宗,就这样东汉末年的蔡邕(蔡文姬的父亲)还认为“和帝以下,功德无殊,而有过差,不应为宗。”就是将汉和帝后面的穆总、恭宗、敬宗、威宗的称号给免去。
由此可见,两汉时期庙号是十分珍贵的东西,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即使有了,如果没有功绩,别人还会质疑。
曹睿活着的时候就称烈祖
曹睿的庙号之所以不寻常,首先是不符合礼法,其次是不符合资格。
从资格上来看,只有开国皇帝庙号才有资格称祖,两汉时期的皇帝称祖号的只有刘邦和刘秀,而曹睿是魏国的第二任皇帝,严格上来说是曹魏政权的第三任接班人。显然是不够资格。
从功绩上来说,曹睿的确有一些政绩,但是要说到开疆拓土,奠定曹魏政权基础,曹睿显然也没有做到,因为曹睿托孤不慎,还导致曹魏政权被司马家族篡夺,对于曹魏政权来说,曹睿不但无大功,反而有大过。
从礼法上来说,只有死去的帝王才能够有庙号,曹睿这个庙号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他是活着的时候就有了,直接推翻了帝王死后才有庙号的定律,堪称“千古一帝”了。
《三国志·魏书》中记载主管曹魏礼仪的官员在给曹睿上表为烈祖时,是这样跟曹睿说的:“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帝制作兴治,为魏烈祖,乐用章斌之舞。三祖之庙,万世不毁。”
意思就是曹操“拨乱反正”(狭天子以令诸侯)可以称祖,曹丕“和应天受命”(谋权篡位)可以称祖,而曹睿是“制作兴治”,所以也可以称祖。
简直就是不要脸坐公交到站,不要脸到家了,这种公开吹捧曹睿的方法,反而被曹睿所认可,受之不疑,因此就将死后才能得到的庙号提前得到了。
曹睿也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在活着的时候知道自己庙号的皇帝。
总结:
从两晋开始,庙号开始泛滥,不但每一个皇帝都有,而且只要当个皇帝就要称个祖,否则就感觉到下面去了对不起列祖列宗。
据纵横查阅资料显示,从刘邦之后,庙号被加上太祖的皇帝就多达36位,高祖21位,世祖17位,其他各种祖号多达68位,不止是皇帝能称祖,皇帝的祖宗阿猫阿狗也能称祖。
可以说,在古代君主集权的封建社会,想要形成一种评价皇帝的文化体系,显然是很难的,经常为君主个人意愿喜好所左右。
谥号,读音:shì hào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得称号,如“武”帝,“哀”公等。 [编辑本段]谥号的历史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现在得到广泛认同。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片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们差不多,所以叫成祖,另外玄烨被叫做圣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后来才开始出现,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琪祥,是肃顺他们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给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手握大权,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是权宜之计,不大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指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
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
始皇倨傲废谥法
秦代皇帝嬴政看到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皇帝”比上谥更加溢美,所以历朝最高统治者欣然接受。西汉又恢复了谥号。 希望对你有帮助
汉献帝刘协,字伯和,是汉代第24代皇帝。建工二十五年,即公年220年,他禅让给曹丕,结束了大汉王朝的历史时间。大家今日叫法他为汉献帝,来自曹军给的谥号“孝献皇帝”,后人省去“孝”字,称“汉献帝”。但很有可能有些人不清楚,蜀国也给他上过谥号,那便是“孝愍皇帝”。那麼,为何后人挑选了曹叡给的谥号,而无需三国刘备给的呢?三国刘备或是汉室宗亲啊。
不应给在世皇帝起谥号最先,三国刘备是在刘协还活着的情况下给他起的谥号,这一点就十分不符合规定。说白了谥号,就是指对远去的君王、重臣的毁誉参半。谥号规章制度的产生,多觉得追朔至西汉初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及的周公英制谥。听说,周公旦做谥法,每一个君王去世后依据他死前的个人行为,给他一个代名。但郭沬若在1932年出版发行的《金文丛考》中提出异议,觉得《逸周书》是战国时期的伪书,收集前代君主的称号,穿凿附会弄出了谥法,导致了很多谥号有多种多样表述这类嘲笑。但是,《逸周书》即便为假,历史时间上星期皇室和春秋时期的确普遍实施谥法规章制度,直到始皇帝觉得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行为,才把它废止了。直至汉朝创建后,在儒家思想专家学者的提议下又修复了谥号。
谥号依据贬褒水平,分成上谥、中谥、下谥。上谥全是赞美之词,比如“文”,表明具备“经纬天地”的才可以或“社会道德博厚”“勤奋好学”的品行,如西伯侯;“武”为有开创局面、辟疆拓土等盛业,如汉武帝刘彻。
中谥,多见怜悯类谥号,比如蜀国怀帝刘禅的“怀”,表明“慈仁短折”。下谥,即抵毁类的谥号,比如隋炀帝的“炀”表明“好内远礼”,周厉王的“厉”表明“暴慢无亲”或不吉利,鲁荒王朱檀的“荒”表明“好乐怠政”“内外从乱”,汉灵帝的“灵”表明“乱而不损”。
假如一个皇帝担心自身去世后被装上一个下谥,一般会出现二种做法:一是当政时提心吊胆,尽可能推行善政,避免恶政;二是健在时为自己定好谥号,但是几千年来只有一个皇帝那么干过,那便是魏明帝曹叡。他在死前就为自己定好了庙号和谥号,庙号“烈祖”,谥号“明帝”。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不符合规定的,但是后人为了更好地重视逝者死前的意向,也就没有变更。
《三国志》中记述,曹丕称帝时,三国刘备听见刘协遇害的传言,深信不疑,追谥刘协为孝愍皇帝。“愍”在《谥法》中的含义是:“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囏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忧伤曰愍。”意思是,皇帝自己没有创建丰功伟绩,并不是自身没有工作能力,只是造化弄人,没有充足的资源去整治好我国,乃至都没有充足的工作能力去保护自己。因而,三国刘备针对刘协的遭受,是一种同情、怜悯的心态。
蜀国丧失正统性从中国历史上的“正统”观讲,三国时代的蜀和吴都并不是正统,仅有魏是正统。刘协传位给曹军,因而仅有曹军能够 给刘协起谥号,别的政党给刘协起的谥号也不合规管理。说白了正统性,最开始发轫于远古传说中华“诸夏”与四夷的“华夷之辨”。
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根据编写《春秋》,围绕尊王、攘夷两大主题风格,严格执行中华民族正统与政冶正统。自此,这类核心理念被西汉时代的秋春公羊学充分发挥得酣畅淋漓。在其中,政冶正统的牙根是帝位正统,帝位正统确保了皇室血缘关系的正宗,也就是血系上的嫡子承继制,比如《汉书·郊祀志下》记述“宣帝即位,由武帝正统兴”,意即宣帝乃武帝嫡子之孙,因此合情合理。
儒家思想在论历代皇帝是不是正统的基本上规范有三:一看是不是统一天下;二看是不是居天地之正;三看是不是合五德之运。第二条规范是抽象性的社会道德规律,第三条是玄而又玄的哲学基础理论,全是言人人殊的规范,无法量化分析。仅有第一条规范,是不是一统天下,莫得见看得清。
刘备起谥号的目的刘协传位以后,被曹丕封为山阳公,属司隶河内郡,“邑一万户,位在列侯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君王车服郊祀乾坤,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之浊鹿城”。
曹丕还对卫臻说:“天地之珍,吾与山阳共之。”整体看来,曹丕对刘协给予了比较丰富的工资待遇。刘协过世后,曹叡给他的谥号“献”,在《逸周书》的表述是:“聪慧澼哲曰献。”这还真并不是一家之言,袁术也曾点评刘协“圣主聪叡,有周成之质。”
曹丕仅仅驱使刘协禅让,并不是弑君。从营造本人善良品牌形象的视角考虑,曹丕也会对外开放宣传策划刘协安然无事,而且日子过得非常好。三国魏国的政冶趋势,三国刘备不太可能彻底不清楚。因而,三国刘备极有可能了解刘协活著。他往往要给活著的刘协谥号,可能是想为此来昭告天下,汉帝被曹军谋害了,期待天地的人本未倒置。这一“愍”也非常有深刻含义,它代表着刘协在曹军遭到到侮辱和摧残,既能主要表现刘协的万般憋屈、委曲求全,也可以主要表现曹军的冷酷无情、目无君上。
公年234年4月21日,三国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同一年,刘协病逝,寿终五十四岁。曹叡闻讯后,“素服发哀,遣使持节典护丧礼……追谥山阳公曰孝献皇帝,册赠玺绂……车旗服章丧葬礼仪,一如汉氏故制”,并公布大赦天下。
自从先秦以来实行皇帝和大臣的谥号以来,除了秦代例外,其他的都是按照这一思路展开的,现在,我就自己的心得来简单谈一谈,不当之处,请指正之。 秦始皇认为皇帝的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所以,废止不行,这个典型的独夫民贼连自己的儿子都信不过,就是死后还要钳制天下人的口舌,所以,不免二世而亡。刘邦虽然是无赖出身,但是,权谋远在始皇帝之上,所以,汉朝恢复了谥法制度,不仅如此,刘邦还给死的不明不白的楚隐王陈胜祭扫坟墓。开立了一个很好的先例,至少让人看到这位君临万国的天子的气度,所以,后人以为史迁敢于给项羽列为本纪是史家的第一勇气,其实,刘邦的力度也不在太史公之下呢。 先说说庙号。皇帝的庙号不是随便就给予的,而是有相当的讲究,虽则昭穆制度的制约,但是,更是封建礼法的必须,所以,西汉十二个皇帝有庙号的不过是六七人而已。特别搞笑的是身膺中国第一个封建治世大名“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居然也没有身后的庙号,究其原因也是情有可原的,汉景帝误杀晁错、激杀周亚夫、废杀刘荣,如果上面没有个好爹汉文帝,下面没有好儿子汉武帝,汉家的江山最初的断送者就一定不是汉元帝而是这位仁兄了。但是,为什么汉景帝没有庙号,历史也没有做明确的交待。不过,最为热闹与滑稽的是三国时代,魏国的有司不知道是喝多了还是睡过了,居然在曹睿活着的时候就给他上庙号,而曹睿也居然受之不疑,成为有史以来唯一在皇帝本人健在的情况下知道自己庙号的君主。 1.高祖。 这个庙号通常给开国皇帝,比如刘邦,比如李渊、比如杨坚等,特别是刘邦,称呼为汉高祖,但是,庙号又作太祖,为什么呢?其实,只要看过《汉书详解》一书就知道内里了,书中介绍说:“盖邦配天地,是为高祖,而尊号加之于上,虽昭穆之太祖庙,此亦高祖之庙也。”换言之,就是刘邦既是汉高祖,也是汉太祖,太祖之于高祖同义。但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连儿皇帝石敬瑭这样的也得配高祖庙,显得有点子滑稽了。而且,这期间是高祖庙号大盛的季节,像刘知远等死后一律是高祖,连割据一隅的箿尔小国创建者也频频使用高祖的荣誉。当然,庙号本身就是皇家自己的买卖,和大小以及疆土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2.太祖。 这是自从宋元以后开始大规模使用的开国皇帝的庙号,虽则在此之前皇帝开国立功也曾配以此号,但没有后来那样的规模。 3.太宗。 这是仅次于太祖的所谓昭穆制度最为重要的环节。历史上谥号太宗的从汉太宗算起,总计大小十余几,晋太宗(司马昭)、北魏的明元帝、南朝的宋明帝、南梁的简文帝、唐太宗、宋太宗、辽太宗、金太宗、夏太宗(李德明)、元太宗、明太宗、清太宗等除了个别的如宋明帝、梁简文帝不能有所作为之外,其他的都是本王朝的佼佼者和开创者。其中像李世民完全可以称得上千古一帝了。而明太宗朱棣之于明王朝也是一个最大的分水岭,从他开始算起,明朝开始着力经营北方,政治中心北移,形成了后来几百年的政治格局。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比较值得一提的荒唐事就是西晋、东晋虽然是一个祖宗,竟然有两个太宗,西晋的太宗是司马昭,而东晋的 太宗则是简文帝司马昱,礼制之糊涂由此可见。 4.世宗。 世宗的本意通俗的说就是统绪自此开始,自此开世的意思,汉武帝死后就是庙号世宗,而汉家的统绪也是从汉武帝开始发生新的转移,我们都知道汉景帝本来是准备传位给长子刘荣的,只是因为长公主的离间,才使得一个普通的胶东王得以继承大位。接下来的晋世宗司马师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司马昭活着的时候经常说:天下是景王(指的是司马师)的天下,我之后此座就是桃符的(指的是自己的幼子司马攸)。可见,没有司马师,西晋还不可能完成司马懿的遗志的。西晋之后五胡十六国,北魏统一北方,北魏的世宗是宣武帝元恪,这个人是使得孝文帝改革功亏一篑的重要人物,也是北魏中衰的始作俑者,但是,他本来也是没有什么可能成为太子的,只是原来的太子元恂死于非命,才让他捡了便宜。唐朝因为要避讳李世民的名字,所以,既没有世祖,也没有世宗,宋朝延袭了唐朝,所以,也没有世宗。不过,宋朝要是严格上说,宋英宗应该是宋朝的世宗,因为从他开始仁宗一系断绝,帝系从新转为真宗以下的子孙。就南宋来说,孝宗也是世宗的规格,因为从他开始太宗一系重新转为太祖一系,更为重要。明世宗和清世宗,大家想来都很熟悉了,也就不多说了,原因大抵同上。另外周世宗柴荣的故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故而不赘。金世宗、辽世宗也都是类似的意思,辽世宗是辽国帝系重新回到东丹王耶律倍一脉上来的关键人物,而金世宗则是自太祖以来帝系回到宗辅一系的关键人物。
曹操做为三国时期的奸雄,是军事家,是政治家,更是诗人,这些都足以说明曹操的了不起。
曹操通过自己的努力统一了北方,安定了民众,可以说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实现了自己最终的权利欲望,成为了魏王,并且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自己的子孙奠定了继位的基础,这也才有了曹丕,曹睿。
但是终其曹操一生,曹操都不敢称皇,而只敢成为魏王罢了。但是他的儿子曹丕可就没有那么多的顾忌了,直接让汉献帝进行了禅让,成功当成了皇帝。在当了皇帝之后,曹丕自然不敢忘了打江山的老爹曹操,曹丕给父皇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武皇帝。这一称谓自然也是十分合适的,武皇帝,曹操是军事家,并且统一了北方。而曹丕自然也是一位十分有能力的皇帝,在位虽然不能像老爹一样打仗,但是他的文采,还有一些治国理念自然也是非常了不起,是一位非常合格的皇帝。
但是可惜的是曹丕寿命不长,在短短的三十几岁就魂归天下了。之后他的儿子曹睿继位,给他父皇上的庙号是高祖,谥号是文皇帝,这一称谓自然也是非常合理的,曹丕虽然是首位皇帝,但是却并不是打天下的,所以自然也就成为了高祖。在曹丕死后他的儿子曹睿继位,曹睿也是十分英明的皇帝,对于许多军事的判断,还有朝臣的运用,尤其是司马懿的运用,都可以说达到了君御臣下的这一宗旨。
但非常可惜的是曹睿也活的不长,甚至没有他老爹活的长,就这样这位英明的君主也早早的离开了人世。曹睿的庙号是烈祖,谥号是明帝。
也就是归纳下来,曹操是太祖,曹丕是高祖,曹睿是烈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1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在战国时期,最先进行变法的诸侯国是谁
下一篇: 在中国古代,私自宰杀牛是犯法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