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历史上曹植的文学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众妙之门 2023-07-06 12:37:10

历史上曹植的文学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历史上曹植的文学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建安时期形成了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风骨,而曹植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当之无愧地成为三曹之翘楚。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他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开创之功,并且取得了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巨大的成就。

以《洛神赋》为代表的爱情婚姻题材的辞赋之作,是曹植作品中的巅峰之作,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其成为空前绝后的“千古美文”,古今中外为之驻足观赏,赞叹不已。曹植文学思想已经达到他那个时代最高的水平,因此对曹植文学思想的深入研究必将使我们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一、原始儒学的影响

汉代,随着封建政权的瓦解,士子们的思想也处于一个重新整合的状态中。人们的活动和观念已经逐渐从两汉神学和经学、谶讳之学的控制中挣脱出来,旧的思想已经倒塌,新的意识还未建立,处于一个理论思维转变的阶段。

此时先秦的名、法、道诸子,在沉息许久之后,重新又为人们所探究,人们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新的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发现了自我的存在,“人的觉醒”同“文的自觉”交相辉映,最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自觉的文艺审美思潮。可以这样说,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坚守是曹植终其一生,至死不渝的信仰。

儒家的最高理想是“仁”,一种建立在等级制度上的“博爱”思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儒家思想追求、突出的是人的社会性,惠施于百姓,在国家与人民的整体利益的实现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求实进取,“先天下而忧为忧,后天下而乐为乐”,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

而曹植的一生正是忧患意识如影随形,他一生不论境遇如何,都怀抱救世理想不放,对魏国的现状,甚至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发展都深深地担忧不已。

儒家思想精神的建立

儒家思想一向注重对士人“道德”的要求,在两汉时期,这一要求更是走向了极端,尤其体现在政治用人上,表现为重德而轻才,汉末建安时期,对这一思想有所纠正,变为尚德而重才。不论经历何种变化,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儒家思想重视对人的道德修养的规范与要求。

综观曹植一生,他严守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道德规范。不论是对父亲、兄长或侄子,完全是以真性情相待。曹植的友孝之情是历来被后人所称道的,而曹丕相反,对待兄弟友人,丝毫不念任何情义,尤其是不念手足之情。曹彰之死,曹植在黄初年年屡屡发出的“忧生之嗟”,都是明证,这无疑肯定了曹植的仁厚善良。

君子通大道,无愿为世懦

我们知道,影响诗人诗史地位的因素有二:一是人品,二是诗品。二者相互关涉,对于人品,我们一定要动态地、用发展的、全局的眼光去审视,要客观、公正地去看。曹植一生于儒家思想上用力最勤,得力也最多。

他秉性仁厚,尽管他在严峻时势的面前,时而流露出性格中软弱、甚至儒弱的一面,因而在其对儒家思想的坚守过程中,产生过这样那样的小插曲,终其一生,曹植的思想中有浓厚的原始儒家色彩,贯穿其一生的“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功业思想与“忧患意识”,是其为之终身奋斗、矢志不息的目标、理想。

但是随着生活境遇的改变——黄初年间,曹植的身份发生了改变,由贵公子一变而为人臣,安身立命的思想便成为此期思想的主导,而使其儒家思想开始复杂化了。摄于曹玉手中的权势,曹植反复歌颂曹的“圣德”、“隆恩”,摇尾乞怜,奉承迎合之态必现,人性的软弱于此得以显现。

面对曹对自己的接连迫害,他违心在高调赞扬曹的文治武功之后,引咎自责道:“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畅春风,泽如时雨。”此外,苟命于曹的迫害之下,曹植还违心地替曹魏的受禅正名,赞扬曹的受禅是顺天革命,明显有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影子。

曹植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没有沉迷于两汉经学的繁琐、迷信与庸俗之中,而是在经历了一番内心的痛苦挣扎与沉淀之后,他依然选择了原始儒学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与毕生为之奋斗不息的目标。

二、老庄思想对曹植的影响

曹植的一生,于儒家思想用力最勤,得力也最多,但是除此而外,老庄思想与汉末的神仙道教对曹植同样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虽说儒学是曹植思想中的主要方面,但道家思想同样也对曹植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儒与道,共同构成了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共同地塑造出曹植典型的儒道互补的人格特征。建功立业,报国报恩是曹植一生的理想与追求,但是当遭受迫害,功业理想无法实现,甚至有了性命之忧时,曹植的思想取向就出现了动摇。而这种动摇,就是思想向老庄学说的倾转。

道家思想精神的影响

曹植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其性格与人生观也是复杂而多变的,应该说,作为两大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文化,为曹植性格与人生观形成的根源之一。在其人生的早期,作为“不及世事,但美遨游”的公子,他风流自赏,无拘无束,任性率真,整日里过着斗鸡走马,宴饮无暇的享乐淫逸之生活。

《斗鸡》是其早期的诗作,“游目极妙伎,清听厌宫商。主人寂无为,众宾进乐方。常宴坐戏客,斗鸡观闲房。”在作品中曹植把斗鸡场景尽情地加以描述,丝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声色犬马的喜好之情以及放纵的个性。

曹植的这种放逸的、任性的、无拘无束的个性、性格固然与其淳真自然的天性有关,但是道家思想对其性格的影响应该说更大、更深。如果曹植的思想与性格仅限于此,那就不是日后“衣被词人”,“天下才十斗,曹子建独得八斗”的那个群才之英,建安之杰了。他任性、追求享乐,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却从不沉迷于其中,总能理性的把自己从沉迷的边缘拉回到现实中来。

曹植对道家思想态度的转变

曹植对道家思想的态度,有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转变过程。在其人生的前期,他对道家思想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

《辨道论》是他此期比较著名的一篇文章,曹植在文中极力地为父亲曹操进行辩解,在直言“神仙之术,道家之言”是“为虚妄甚矣!”的同时,肯定父亲曹操四方网罗方士的举动,称之为防止方士欺众惑民的政治举措,而“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鲜明地表现出自己对于道家思想的否定态度。

正如古人所说,天下最难知的是人,因为人“厚貌而深情”,思想最为复杂。而曹植在对道家思想的态度上,就体现出了其思想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后期随着生活境遇的改变,曹植对神仙之说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释疑论》就是其思想发生改变的一个重要作品。

在文章中出于对人生的失望,他因而改变了对神仙之说的态度,表达了自己“但恨不能绝声色,专心以学长生之道”的神仙思想,只是对于《释疑论》是否为曹植所作,历来颇有争议。虽说神仙道教思想与老庄道学还不是一回事,但二者必然地具有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在对道教因好奇而产生兴趣时,曹植对于老庄之道学,亦表现出天然的亲近,比如人生后期所做的游仙诗,皆表现出对老庄道学与神仙道教思想好奇、向往之情。

请大家提供有关曹操曹否曹植的资料,逸事和诗文

分类: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问题描述:

最好都是名句,有解释为上

谢谢大家

解析:

三曹(上)

一、曹操

(一)生平、思想:

1、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曹操二十岁举孝廉为郎,后在汉末大乱中聚集兵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武装。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

2、儒法兼取、礼刑互用的思想

曹操出身微贱,对两汉以来重视家世、经术的传统,并不一味默守。于政教军事,颇杂刑名;取用人才,不拘资限,甚至不拘品行。史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参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举贤勿拘品行令》。

但另一方面,曹操亦不愿以汉相之尊,承担篡逆的罪名。为制约诸侯,协调本集团内部的等级关系,曹操更无法全然否定儒家的伦理纲常与道德规范。因此,他对儒学、礼志又有一定的认同。

在进取天下的同时,曹操目睹汉室的倾颓、生民的不幸、命运的无常、人生的短促,又常怀感慨与惆怅。因此,王霸并用、思接庄玄,也构成曹操思想矛盾的一个方面。

3、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

一方面,曹操在经学方面有较深造诣。其据有二:光和年间因家人被诛杀,坐免官,“后以能明古学,复征拜议郎。”其今存著述,引用《诗经》《论语》《尚书》《楚辞》等典籍的情况并不稀见,仅《诗经》即不下数十处。

另一方面,对书法、音乐、围棋等都相当精通,可谓多才多艺。王沈《魏书》云其“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还曾收罗人才,对几乎失传的汉代音乐、歌舞进行了整理。

或许正因如此,他才能延揽天下文士于其幕下。

(二)曹操的诗

1、曹操乐府诗概述。

曹操诗今存22首,包括作者存疑的3首。全部是乐府诗。乐府诗进入到文人乐府诗的阶段,曹操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曹操诗歌的题材内容

A纪事: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卷七)《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

《苦寒行》写东征高干之役,既自比周公东征,志在必胜,又极写其苦寒之状与内心的进退犹豫,并不故作豪语惊人。

B述志:政治主张、社会道德理念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对酒》、《度关山》、《短歌行》等。如《对酒》,描绘了他理想中太平盛世的图景。

C 游仙:曹操又有游仙诗《秋胡行》、《精列》、《气出唱》。学界对它们的理解颇多歧见。一种观点认为,抒写人生苦闷,却并不流于消极。有的意见说,寄寓诗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但或许并无太多寄托,只是其求仙欲望的真实表现。

D咏史:《善哉行》、《短歌行》(之二)等,吟咏史实、人物,结合个人现实体验。

3、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

①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②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全篇以比兴手法,反复申说诗人时不我待的焦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曲折抑扬,感人至深。

(三)曹操的文

1、文章雅化、骈化过程中的异响。鲁迅说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让县自明本志令》: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自述生平之志,毫无掩饰造作之笔。虽是实情,然非他人所敢言。《祭故太尉桥玄文》、《举贤勿拘品行令》、《遗令》。

2、清峻、通脱的风格

(四)曹操诗文的地位与贡献

1、汉魏之际,承上启下。

2、乐府文学的新阶段——文人乐府诗阶段。

3、开创“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

二、曹丕

(一)曹丕的诗文

1、曹丕诗的题材内容:曹丕诗现存约40首,可分三类:纪事抒情、游宴、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

《黎阳作》、《陌上桑》写征伐之事,既有克敌制胜的豪情,也有征人行军之苦。述宴,如《芙蓉池作诗》、《于玄武陂作诗》等,描摹细致,文词富丽,在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一类成就最大,属代人立言的拟作体。《燕歌行》抒写思妇之情,音节和婉,修辞精美,是曹丕的代表作。《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言离别之苦,凄婉动人。可见诗人生逢乱世,对人间别情,是有切身体验的。

2、曹丕诗的风格

曹丕诗有文士气,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因而颇得《古诗十九首》的风致。《古诗源》:“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此语概括较为准确。

3、曹丕的文与赋

辞赋现存26篇,建安文人中仅次于曹植。可分两类:述军国大事;记个人情怀。

文章的成就不在诗赋之下,代表作《典论》、《与吴质书》、《答繁钦书》等。《典论·自叙》叙写生平,通脱而生动。《与吴质书》叙朋友间生死离合之情,兼有随感式的文学评论,是过去的书信之文所没有的;《答繁钦书》描写美人舞乐,辞极绮丽,近于辞赋,即在曹丕文章中,也是别具一格的。

4、曹丕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诗体方面,曹丕《燕歌行》首创七言歌行体,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诗韵方面,曹丕不独已认识到诗歌当有音韵之美,而且在实践中还进行了多种有益的尝试。

《燕歌行》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典论·论文》,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批评著作。

三曹(下)

一、曹植的生平与个性

1、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的弟弟。卞氏所生第三子。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在建安文人中,他的作品留存最多,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最大。后人评价也最高。

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早年即有“绣虎”雅号。一度受到曹操的信任,几被立为太子。最后终于失败。曹操立曹丕为嗣,诛杨修,曹植荣宠日衰,曹丕即位,杀丁氏兄弟,曹植也受到迫害,屡改封地,名为王侯,行动却不得自由,动辄获咎,如同囚徒。黄初之世,始终处在生命恐惧之中。

曹丕死,明帝曹睿即位之后,曹植的处境有所改变,他一度焕发希望,上表请求自试,终不为所用,于太和六年,抑郁而终。

思想方面,前期以儒为主,后期多老庄。

2、丕、植文学观念之异同

曹植的文学见解,见于《与杨德祖书》。“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颂为君子哉?若吾志不果,吾道不行,已将采史官之实录,辨世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同好,此要之白首,岂可以今日定乎!”

对文学地位的看法,二人似异实同。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第一,子建的文章做得好,一个人大概总是不满意自己所做而羡慕他人所为的,他的文章已经做得很好,于是他便敢说文章是小道;第二,子建活动的目标在于政治方面,政治方面不甚得志,遂说文章是无用的了。

二、曹植的诗文创作

今存诗歌约90首。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故、曹丕继任魏王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一)前期创作

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以诗歌成就为大。

(1)功业精神与报国信念;《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游宴、唱和之作;《名都篇》(也有不同意见,如郭预衡认为是后期对青年时代的追忆)、《公宴》

(3)抒写友情之作。《赠丁仪》、《赠王粲》、《送应氏》

(二)后期创作

1、诗歌创作:曹丕以魏代汉,对曹植的猜忌与迫害日益加剧,无可奈何的愁苦之外,更加上一分罹害的恐惧,这使得他后期的诗歌形成了悲愤哀怨的基调。

(1)在政治迫害之下,曹植诗歌更多有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赠白马王彪》、《三良诗》、《远游篇》、《朔风歌》、《野田黄雀行》。“此诗(《赠白马王彪》)景中有情,甚佳。”(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2)又有一类闺怨诗,抒写女性的相思与隐忧,其间颇寓自己遭忌被弃的感慨。

《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怨诗行》

(3)游仙诗。

《五游》、《升天》、《仙人篇》、《苦思行》

2、辞赋创作

代表作《洛神赋》,作于黄初三年。或以为“感甄”之作(尤袤《李注文选》刻本),或以为“托词宓妃,以寄文帝”(何焯《义门读书记》)。按其序云:“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遂作斯赋”。赋云“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后说为是。

三、曹植的文学成就

1、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骨气奇高,辞才华茂”,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把五言诗的艺术提高到更高的地步。钟嵘《诗品》:“陈思为建安之杰。”

2、曹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尤其长于五言,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窈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曹植通音律,一些诗句平仄调协,音节铿锵,可见从五古到五律的音律规范痕迹。此外,曹植已不同于《十九首》诗人的无意为诗,而开始着意于炼字造句,显示出他把观察事物、体验情感与选择词藻、精心修辞相结合的用心。

3、曹植对乐府诗的贡献

4、建安时期的辞赋大家。在两汉体物大赋向魏晋抒情小赋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主力作用。

在建安时代,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最为巨大。

四、“汉音魏响”

曹操属汉音,丕、植属魏响。这是一般的意见。

*** 为诗的特点。文人诗表现手法的重新确立。胡应麟《诗薮》。《诗源辨体》。

沉德潜《古诗源》卷五:“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曹操《短歌行》等,“ *** 乐府本色尚存”。

“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古诗源》)

钟嵘《诗品》评价曹植:“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曹植其人

谈及曹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七步成诗。身为曹氏家族的一员,他很好的遗传了曹操在诗词歌赋方面的天分,甚至有过之而不及。而作为三国时期魏晋著名的文学家,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与代表人物,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坛上,已经被推尊到典范的地位。他的代表作,如《洛神赋》,《白马篇等》等,无不脍炙人口,为人称颂。陈寿在《三国志》中称“陈思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无疑是对他文学素养极大的赞誉。最近因为个人因素,恰巧得空可以对其深入探究一番。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的第三子,他的聪慧从小便初见端倪。年仅十余岁,就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并对于先秦两汉辞赋颇有研究。当时曹操势力弱小,在北方尚未站稳脚跟,缺乏可以固定发展的根据地。所以经常带兵出征,四处奔波,家属也只能随军行止。正是这种戎马生活,磨砺了曹植的品行和思维,早早地激发了他内在的文思和才华。所以十来岁的曹植,谈锋健锐,文思敏捷,在应对问题的方式上,表现的像一个成年人。

虽然戎马倥偬,但是曹操对于教育却一丝都不放松。他经常召集儿子们,询问时事政治,诗词歌赋。面对曹操的提问,曹植常常出口成章,对答如流。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的文章,大为惊喜,半带疑惑地问他:“这是你找人代笔的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了文章,只需要当面询问便能知晓,何必请人代写呢?”文学素养可见一斑。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对曹植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这不是空穴来风。曹植早年的文风以浪漫华丽,明朗富丽为主,如他在铜雀台落成时所作的《登台赋》。这与他所处安逸富裕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成年以后的曹植开始独当一面。他也开始领兵出征。四处作战。在无数场战争当中,他意识到了现实的残酷和战争带来的不幸。百姓生活的疾苦,人民在战争的铁蹄下水生火热。到处是残垣断壁,荆棘丛生。现实的景象不仅仅带给曹植视觉的震撼,更多的是心灵的转变。使得曹植从原本的浪漫主义诗人,向现实主义转变。这一阶段的曹植,奠定了他一生的诗词风格的基调。相较于曹操“治国平天下”的军旅风格,曹植的文章多以“恩怨相汝尔”的离愁别怨为主。

曹植是个有抱负有理想的知识分子,而且能够带兵打仗,称得上是文武双全。但是他身上文人放荡不羁的气质,阻断了他通往更高地位的途径。各种没有规矩的不理智行为,让他开始被曹操厌恶,最终在世子之争中落败。曹植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甚至算的上军事家,却绝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今天我们不谈孰是孰非,但能够肯定的是,在政坛上的日渐势微,不得重用,让他文学上的风格发生了第二次的转变。原本仅仅是忧国忧民,抒发自己报国的拳拳之心,现在却又多添了一分难以自拔的苦闷与悲愁。作品中的豪迈激昂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悲凉与哀愁。例如《野田黄雀行》、《当墙欲高行》、《赠白马王彪》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曹植在兄长的猜忌之下,处处受到限制和打击,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在迁往封地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用纯洁美丽的女神来象征自己崇高的理想,以恋爱失败的描写,寓意自己对于理想不懈追求的最终破灭。他开始感慨人生短暂,命运多舛,以及对于自由生活和追求的向往。曹植从一位满怀抱负的热血青年,转变为用个人悲惨的命运来理解整个社会苦难的思想家。虽然他的诗词歌赋依然大气磅礴,却多一分不忿与苦闷。这一时期的曹植,像极了李白。

因为不被信任,曹植只能以做诗文为乐,写出了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苦中作乐的他甚至创制了梵呗,这是中国本土赞呗的起源,意义深渊,贡献巨大。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曹植的文学素养是极其深厚的。他对于文学的推崇,与兄长曹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丕倡导实用主义,强调文章的实用性。而曹植则更加天马行空,文风华丽。这与个人的禀赋有关,也和多年以来长久的文学积累有很大关系。

曹丕的去世带给了曹植在政治上的一丝新的希望,他暗藏于心中的抱负又开始蠢蠢欲动。但是魏明帝曹睿却没有给予他丝毫的信任,仍然对他处处猜忌,无视他慷慨激昂的上书,不给予他政治上的任用。最终心灰意冷的曹植,放弃了最后一丝幻想,全身心的投入到文学的研究中去,潜心钻研儒家经典。

这是曹植个人的不幸,却成为文学史上的万幸。曹植的一生像极了李白,都是才华横溢,都怀有报国之心,却都因为与时政不和,从高处跌落,最终熄灭了心中对于从政的火苗。曹植的一生短暂且复杂,他经历过荣华富贵,也遭遇了人情冷落。但是没有放弃自己对于文学的喜爱,用诗词歌赋来抒发和寄托自我的情怀。曹植在文学方面的建树,是我们难以企及的,可他的个人文学素养和对于文学素养的积累,却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优秀品质。天赋很重要,勤奋和注重积累比天赋更重要!我们在平日的学习过程之中,必须懂得积少成多的道理。对于曹植诗词歌赋的深入研究,也许是我们学习他优秀的文学素养品质的最佳途径。

[三国·魏] 曹植的资料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作为《诗品》全书中品第最高的诗人、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在诗史上具有“一代诗宗”的历史地位。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1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