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李自成劫持的东宫二王什么结局?下面对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崇祯皇帝原本有7个儿子,其中有4个夭折。所以在崇祯亡国的时候,还有3个儿子是尚在人间的。他们分别是:太子朱慈烺、定哀王朱慈炯、永悼王朱慈炤。
其中太子朱慈烺、定哀王朱慈炯是周皇后所生,永悼王朱慈炤是田贵妃所生。田贵妃连续生了4个儿子,其中3个夭折,以至于她在崇祯十五年就早逝了。
看似挺可怜,但是如果她得知周皇后的下场,那她应该还是蛮庆幸早逝的。因为周皇后是在亡国前,被崇祯给逼着自缢的。而且她的一个女儿长平公主还被崇祯砍断了一只手臂。
那么这两个女人,生下的3个儿子,在李自成入京后,都是什么下场呢?很不好意思,他们都在战乱中失踪,当然这种失踪是有一个过程的。
一、太子朱慈烺,被李自成俘获。崇祯自己没打算跑路,群臣也不让他跑路,但是他得为自己的儿子们着想,所以他把3个儿子都化妆成了老百姓,希望他们能够顺利跑路。
可是你想啊,这3个人,自幼娇生惯养,走起路来都是慢悠悠的,哪里有一点老百姓的样子呢?所以李自成大军一入城,太子朱慈烺就被抓了。
只要不是瞎子,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得出朱慈烺的身份。这哥们皮肤白皙,一双手跟春葱一样鲜嫩,说起话来也义正辞严,俨然就是个贵公子。
所以朱慈烺被抓了以后,李自成把他摁在面前,想让他下跪。结果人间爱朱慈烺还是有点骨气的,死活不肯跪。
不过他甩锅的本事也很强,李自成问他,他们老朱家为啥丢了天下,朱慈烺没有说崇祯的昏庸,反而把责任都推给了百官们,吓得一旁投降的百官们面色惨白。
不得不说,朱慈烺还是很有骨气的。当时李自成打算好好供养他,结果他却一心求死。李自成知道朱慈烺本身是没什么错的,他只是生在了帝王家而已,所以就没有杀他。
此后朱慈烺长期被李自成所控制,没什么自由。不过在朱慈烺的强烈要求下,李自成花钱把崇祯皇帝和周皇后夫妻俩给安葬了。
那么朱慈烺是怎么丢了的呢?当时吴三桂反叛,李自成带兵前往山海关与吴三桂决战,这个时候李自成还留了个心眼,把太子朱慈烺给带着一起走了。
这是有必要的,留在京城,这哥们的身份,可是相当具有号召力的。可惜最后李自成被吴三桂和多尔衮的联军给打败了。
自成曰:汝家何以失天下?曰:以误用贼臣周延儒等。自成笑曰:汝亦明白。太子问曰:何不速杀我?自成曰:汝无罪,我岂妄杀?太子问曰:如是当听我一言。一不可惊我祖宗陵寝,二速以皇礼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杀戮我百姓。又曰:文武百官最无义。---《明季北略》
回来的时候就没那么讲究了,毕竟是逃回来的,太子朱慈烺就这么被李自成给搞丢了。至于是死是活,下场如何,历史并没有给出交代。
二、定哀王朱慈炯,也被李自成给抓了。不得不说,崇祯的娃是真不会伪装。哪怕是逃难,都要摆出一副大爷的样子,结果朱慈炯也被李自成给抓了。
由于他排行老三,所以大家都称呼他为朱三太子。其实这种说法不成立,毕竟太子只有一个,哪来的三太子呢?这就跟哪吒似的,完全是瞎掰的。
李自成打进来以后,抓了朱慈炯,其实还是善待他的。毕竟当时朱慈炯只有13岁,还只是个孩子,没什么主见。
所以李自成觉得这孩子将来可能会成为一张王牌,便将其封为定安公。要是李自成得了天下,这货说不定还真的能安享晚年。
可惜李自成被人家打败了,退出京城的时候,朱慈炯也就这么消失不见了。谁也不知道他的下落如何,可能是被乱兵所杀,也可能是隐姓埋名,这回学乖了。
朱三太子的影响力,并没有因为朱慈炯的消失而不见。整个顺治和康熙朝,都流传着朱三太子的传言,甚至有人拿朱三太子作为反清复明的筹码。
三、永悼王朱慈炤,是唯一逃出去的。朱慈炤是田贵妃活下来的唯一一个儿子,也是崇祯皇帝的所有儿子里,最幸运的一个。李自成入京以后,年幼的朱慈炤就这么跟哥哥们失散了。
有版本传言,朱慈炤跟着一位毛姓将领逃到了河南,并且成功化身为一名合格的农民。此后朱慈炤又被一位王姓给事中收养了,从此改名王士元。
王士元倒过来就是“原是王”,过了一段时间安定的生活以后,朱慈炤又娶了一位前朝胡姓官员的女儿做媳妇儿,从此以后开在余姚过上了幸福的小日子。
生活本来还算美满,王士元教书为生,一直活到了75岁。当时有一妻一妾,还有6个儿子、3个女儿、1个孙子。
丁未。先是奉差查审大岚山贼吏部侍郎穆丹押解贼犯朱三、即王士元等父子六人至京、下九卿詹事科道会审。至是九卿等覆奏: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清实录》
可惜最终由于他给子孙起名字时,依旧按照老朱家的金木水火土来排行,最终被人家给举报了。朱慈炤全家都被清朝给逼死了。
总结:有出息的没逃出来,逃出来的没出息。崇祯的这3个儿子,也算是过了跌宕起伏的一生,从皇子到囚徒、流浪汉,算是比较悲惨的了。不过3个儿子都没能复国,这也是挺悲哀的。
当时南京朝廷这边,一直在等崇祯的儿子南下,否则不会仓促地将朱由崧立为皇帝的。但凡有一个南下,南明也不会是那种下场了,至少这3个孩子,是最具有正统性的,最容易服众。
1、他只是娶了几个别的女人,但是并没有碰过她们,所以没有孩子。
2、该剧根据匪我思存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本是西州国的九公主曲小枫,因为和亲踏上了中原之路,与豊朝太子李承鄞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的故事。
3、《东宫》是由唐德影视、优酷、华录百纳、华视娱乐、美浓影视联合出品,李木戈执导,陈星旭、彭小苒、魏千翔主演,斯琴高娃、罗嘉良、杨恭如特别出演,王志飞特约出演,张定涵、蒋恺、郑晓宁、姚安濂、王传一、吕行、邵峰、于滨、管乐、赵龙豪、娜吉玛、夏娃、王冠联合主演的古装言情剧。
1. 王冕传文言文及解释 作品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1),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2),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3),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4),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5)。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6),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7)。久之,思母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小儿竞庶道讪笑,冕亦笑。著作郎李孝光欲荐之为府史(8),冕骂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高庭下(9),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
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武(10),冕倚楼长嘨,使者闻之惭。
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
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
北游燕都(11),馆秘书卿泰不花家(12)。泰不花荐以馆职(13),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14),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15),唯两 *** 、一童留燕,伥伥无所依。
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冕既归越,复大言天下将乱。
时海内无事,或斥冕为妄。冕曰:“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乃携妻孥隐于九里山。
种豆三亩,粟倍之。树梅花千,桃杏居其半。
芋一区,薤、韭各百本(16)。引水为池,种鱼千余头。
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尝仿《周礼》著书一卷,坐卧自随,秘不使人观。
更深入寂辄挑灯朗讽,既而抚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17)。当风日佳时,操觚赋诗(18),千百不休,皆鹏骞海怒(19),读者毛发为耸。
人至不为宾主礼,清谈竟日不倦。食至辄食,都不必辞谢。
善画梅,不减杨补之(20)。求者肩背相望,以缯幅短长为得米之差(21)。
人讥之。冕曰:”吾藉是以养口体,岂好为人家作画师哉?“未几,汝颍兵起(22),一一如冕言。
皇帝取婺州(23),将攻越,物色得冕,置幕府,授以咨议参军,一夕以病死。冕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
史官曰(24):予受学城南时,见孟寀言越有狂生,当天大雪,赤足上潜岳峰,四顾大呼曰:“遍天地间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胆澄澈,便欲仙去。”及入城,戴大帽如簁(25),穿曳地袍,翩翩行,两袂轩翥(26),哗笑溢市中。
予甚疑其人,访识者问之,即冕也。冕真怪民哉!马不覂驾(27),不足以见其奇才,冕亦类是夫![1]? 作品注释 (1)诸暨:今浙江诸暨市。
(2)陇:同“垄“,田垄。(3)蹊:踩踏。
(4)策:书册。长明灯:佛前昼夜长明的灯。
(5)恬:安然。(6)安阳韩性:字明善,绍兴(今属浙江)人,其先居安阳(今属河南)。
元代学者。曾被举为教官,不赴。
卒后谥庄节先生。著有《礼记说》等书。
(7)越城:指今绍兴市。(8)李孝光:字季和,浙江乐清人。
至正年间(1341—1370)任秘书监著作郎。府史:府衙小吏。
(9)案:指文书档案。(10)武:半步叫武。
(11)燕都:即元代京城大都,今北京市。(12)泰不华:字兼善,世居白野山。
1341年(至正元年)为绍兴路总管。召入史馆,参与编修辽、宋、金三朝史书,书成以后,授秘书卿。
升礼部尚书,兼会同馆事。方国珍起兵,被杀。
秘书卿为秘书监长官。(13)馆职:这里指在史馆供职。
(14)南辕:车辕向南,即南归。(15)武林:杭州的别称。
滦阳:今河北迁安西北。(16)薤(xiè):百合科植物,鳞茎可作蔬菜。
(17)伊、吕:伊尹、吕尚。伊尹为商汤贤相;吕尚,扶助武王来殷建立周朝。
(18)操觚:执简,这里谓拿起纸来。觚。
古人书写时所用的木简。(19)鹏骞海怒:喻极有气势。
鹏骞,大鹏高飞。(20)杨补之:指宋代画家杨无咎,字补之,善画梅。
(21)缯(zēng):丝织物。(22)汝颍兵起:指元末红巾军起义。
(23)皇帝:指明太祖朱元璋。婺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
(24)史官:作者自谓。(25)簁(shī):筛。
(26)袂(mèi):衣袖。轩翥(zhù):飞举的样子。
(27)覂(fěng)驾:翻覆车驾。犹言不受驾驭。
[1]? 作品译文 王冕,诸暨人,七八岁时,其父要他在陇上放牛,他却偷偷地溜进学舍听学生们念书,听了就默默记住,有时晚上回来竟忘了牵牛。有时会有人把牛牵回来,责备说踩了他的田,他的父亲生气了,狠狠地用鞭子和棍子打他,完了还是不改。
他母亲说:“儿子痴迷这样,你为什么不放任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到寺庙旁居住,晚上就出来,在佛像的大腿上坐着,就着长明灯读书,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数是土造的,狰狞可怖,王冕虽然是小孩子,但他坦然得似什么都不知道,一点也不怕。
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觉得他很奇异,便把他收作弟子,学习儒学,后来成为通晓儒学的人。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对待王冕就像对待韩性一样尊重。
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他就把母亲接到越城去奉养。后来因为母亲想念故乡而回故乡,他买了头白牛,拖。
2. 息庵翁传 文言文翻译 息庵翁,名叫志求,字文健,息庵是他的别号。他的先人是江西清江县人,后来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到了苏州,就在苏州安家了。息庵翁的祖父贻令先生因为擅长书法而在吴中很有名。息庵翁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在他祖父身边磨墨,伺候祖父写字,仿着祖父的字体写字,字写得很有精神且遒劲。他祖父非常惊讶,就教授他写字的方法。息庵翁为人清廉、正直,不符合礼法规定的不说、不做,亲朋好友都特别尊敬他。
息庵翁特别喜欢看书,一旦知道别人有好的古籍善本,就马上去借阅。他把自己的小屋装饰好后独自居住,在桌上点一炉香,放一瓶水,早晚抄录借来的书籍。然而息庵翁心中有雄心壮志,为自己不能及时有所作为而感到羞耻,听到秋风就不禁为这萧瑟所感染,马上扔掉笔站起身来,在屋子里来回走动。等心情平复后却又继续抄书,最后也只是在家中郁郁不得志,他在雍正四年去世,被安葬在黄山。息庵翁由一个儿子、三个女儿,他的子孙都很贫困,他的坟因此得不到修缮儿破败,坟周围种的树也很少,后人也很少去拜祭,但是息庵翁一生所抄录的书籍却都完好保存。
3. 文言文省略句 王冕传 ①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
(王冕)七八岁时,(其)父命(其)牧牛(于)垄上。
翻译:(王冕)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要求(他)(在)田垄上去放牛。
②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王冕)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翻译:(王冕)偷偷进入学堂听各位学生诵读课文,听完之后就默默记背下来。
③暮归,忘其牛。
(王冕)暮归,忘其牛。
翻译:(王冕)晚上回家,忘了带回自己的牛。
④已而复如初。
已而(王冕)复如初。
翻译:停止之后(王冕)又和从前一样了。
⑤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读书声)琅琅达旦。
(王冕)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翻译:(王冕)晚上跑出去,坐在佛像的膝上,拿着书就着长明灯阅读,(读书声)琅琅,一直到早晨。
纯原创纯手打,有用请采纳!有问题请追问!
4. 吴择仁传文言文翻译 谢无逸闲居
【原文】
谢无逸闲居,多从衲子游,不喜对书生。一日,有一贡士来谒,坐定,曰:“每欲问无逸一事,辄忘之。尝闻人言欧阳修者,果何如人?”无逸熟视久之,曰:“旧亦一书生,后参大政。”又问:“能文章否?”无逸曰:“也得。”无逸之子宗野方七岁,立于旁,闻之匿笑而去。此等举子,如何唤作书生?唯不喜书生,故来谒者,但有此等举子。
【注释】
1、本文最早见于宋惠洪《冷斋夜话》,原题为《欧阳修何如人》,明小说家冯梦龙《古今笑史·无术部第六》收入,改题为《问欧阳修》。
2、谢无逸:即谢逸(1068-1113),字无逸,自号溪堂。宋代临川城南(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进士及第。北宋文学家,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与其从弟谢迈并称“临川二谢”。与饶节、汪革、谢迈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 曾写过300首咏蝶诗,人称“谢蝴蝶”。
3、闲居:亦作“间居”。谓避人独居。《礼记·孔子闲居》:“孔子间居,子夏侍。”陆德明释文:“退燕避人曰间居。”《荀子·解蔽》:“是以辟耳目之欲,而远蚊蝱之声,闲居静思则通。”晋陶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
4、衲子:僧人。宋黄庭坚《送密老住五峰》诗:“水边林下逢衲子,南北东西古道场。”明汤显祖《南柯记·禅请》:“不去罢。我看衲子们谈经说诵的,不在话下。”清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衲子请观万年缸,缸在香积厨,形甚巨,以竹引泉灌其内,听其满溢,年久结苔厚尺许。”
5、游:交游;交往。“从某人游”即“与某人交往”之意。
6、贡士:清制,会试中式者为贡士。《清史稿·选举志三》:“次年试举人于京师,曰会试,中式者为贡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六回:“此刻要他写一张借据,那可就比新贡士殿试写一本策还难点了。”严复《救亡决论》:“至于成贡士,入词林,则其号愈荣,而自视也亦愈大。”
7、谒:拜访;拜见。
8、每:常常。
9、辄:总是。
10、何如:如何;怎么样。
11、熟视:注目细看。《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魏勃)因退立,股战而栗,恐不能言者,终无他语。灌将军熟视笑曰:‘人谓魏勃勇,妄庸人耳。’”《新唐书·文艺传上·胡楚宾》:“性重慎,未尝语禁中事,人及其醉问之,亦熟视不答。”鲁迅《朝花夕拾·范爱农》:“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12、久之:很久。
13、匿笑:窃笑,暗笑。暗中偷笑;掩口暗笑。唐韦瓘《周秦行纪》:“太后又谓潘妃曰:‘子亦不来,何也?’潘妃匿笑不禁,不成对。”宋惠洪《冷斋夜话·欧阳修何如人》:“又问(欧阳修)能文章否?无逸 曰:‘也得。’无逸之子宗野方七岁,立于旁,闻之,匿笑而去。”清平步青《霞外攟屑·缥锦廛文筑下·点化故事》:“帅不觉失笑,众亦匿笑而退。”茅盾《子夜》九:“忽然那一道和邻室相通的板壁有人答答地敲着,又有女人吃吃匿笑的声音。”
14、此等:这一等;这一类。
15、举子:科举考试的应试人。《旧唐书·高适传》:“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明陈汝元《金莲记·郊遇》:“举子进科场,全无字半行,烛已相将尽,问君忙不忙?”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先拈阄,得第一者为主考,关防别座;第二者为誊录,亦就座;余为举子。”
16、但:只;仅。
【译文】
谢无逸避人独居时,经常跟僧人交往,不喜欢面对读书人。一天,有一位(会试中选的)贡士(读书人参加会试,中选的参加殿试,最终排定名次,已中选的称为贡士,殿试后分为三等发榜,一甲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均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来拜访,(宾主)坐定后,说:“(我)老想问您一件事,总是忘记。(我)曾听人说起欧阳修这个人,这个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谢无逸盯着那人看了好久,说:“以前也是一位书生,后来参与朝中大事了。”(那人)又问:“(这个人)能写文章吗?”谢无逸说:“也能写。”谢无逸的儿子谢宗野才7岁,(这时)立于一旁,听了这话掩着嘴偷笑着跑开了。这样的考生,怎么能叫作读书人呢?(或许正是)因为(我)不喜欢读书人,所以来拜访我的,只有这样的考生吧。
5. 文言文翻译 原文:
《后汉书·班超传》: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译文: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6. 王冕传文言文及解释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7. 复庵记文言文翻译 前朝太监范养民,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徙步到华山当道士。几年之后,才得以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华山下面的社会贤士大夫,大多和他有交往;华山周围的人都信任他,尊敬他。可是范先生本来并非道士之流的人。(他)自幼读书,爱好《楚辞》;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经书史书涉猎得也很多。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当李自成扶持太子和另外两个王子离开北京,范先生料到他一定要向西逃,于是抛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打算尽自己的职责。但是太子下落不明,范先生就当了道士。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土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了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华山悬崖顶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地可以种菜,有山泉可以取水,不向官府纳税,不列入寺庙的财产登记簿上。华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资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这所住宅)有房三间,面朝东,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太华之山,悬崖之颠,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我曾经在复庵住过一夜。开门远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些山峦)好象拱手站在那儿,(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郊的行为。从这儿向东,是汾河的一个曲折处,绵山在云烟中若隐若现,好象看见当年介子推追随晋公子出逃,公子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这又是范先生有此心而不得实现的。从这儿再向东,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间,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的地方,离那儿非常遥远,尽力远望也望不见了,(只有)彼此垂泪!我写了这篇记,留在山中。以后登此山的先生们,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8. 高士汪沨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节选):
汪沨,字魏美,钱塘人。明朝遗民。少孤贫,力学,与人落落寡谐,人号曰汪冷。举崇祯己卯乡试,与同县陆培齐名。
甲申后,培自经死,沨为文祭之,一恸几绝,遂弃科举。姻党欲强之试礼部,出千金视其妻,俾劝驾,妻曰:“吾夫子不可劝,吾亦不屑此金也。”尝独身提药裹往来山谷间,宿食无定处。沨故城居,母老,欲时时见沨,其兄澄、弟沄亦弃诸生服,奉母徙城外。沨时来定省,然沨能自来,家人欲往迹之,不可得。
嗣因兵乱,奉母入天台。海上师起,群盗满山谷,复返钱塘。当是时,湖上有三孝廉,皆高士,沨其一也,当事皆重之。监司卢高尤下士,一日,遇沨於僧舍,问:“汪孝廉何在?”沨应曰:“适在此,今已去矣。”高怅然,不知应者即沨也。高尝舣舟载酒西湖上,约三高士以世外礼相见,惟沨不至。已,知其在孤山,以船就之,排墙遁去。沨不入城市,有司或以俸金为寿,不得却,坎而埋之。里贵人请墓铭,馈百金,拒弗纳。徙居孤山,匡床布被外,残书数卷,键户出,或返或不返,莫可踪迹。遇好友,饮酒一斗不醉。
魏禧自江西来访,谢弗见。禧留书曰:“吾宁都魏禧也,欲与子握手一痛哭耳!”沨省书大惊,一见若平生欢。临别,执手涕下。沨尝从愚庵和尚究出世法,禧曰:“君事愚庵谨,岂有意为其弟子耶?”沨曰:“吾甚敬愚庵,然今之志士,多为释氏牵去,此吾所以不屑也。”
康熙四年秋,终於宝石山僧舍,年四十有八。
译文:
汪沨,字魏美,是钱塘人。明朝遗民。少年时失去父亲,家里贫困,学习努力,性情孤傲,很难跟人合得来,人们称他为汪冷。考中崇祯己卯年乡试举人,跟同县陆培齐名。
甲申事件(李自成攻陷北京)后,陆培自缢而死,汪沨写文章祭奠他,竟痛哭到几乎气绝,于是放弃科举考试。他的亲族想强求他参加礼部的考试,拿出千两银子看望他的妻子,让她促请汪沨起行,汪沨妻子说:“我的丈夫不能被劝服,我也看不起这些银子。”(汪沨)曾经独自一人提着药包在山谷中来往,吃住没有固定的地方。汪沨原来在城里居住,母亲年老,想经常见到汪沨,他的哥哥汪澄、弟弟汪沄也放弃了生员的身份,搬到城外侍侯母亲。汪沨时常来向母亲问安,可是汪沨能自己来,家里的人想要找到他的踪迹,却不能找到。
随后因为战乱,把母亲转入天台山侍侯。海上战事又起,山里到处是盗贼,又返回钱塘。在这时,湖上有三个孝廉,都是高洁之士,汪沨就是其中之一,当权的人都很敬重他们。监司卢高尤其礼贤下士,有一天,卢高在僧舍里遇到汪沨,问:“汪孝廉在哪里?”汪沨回答说:“刚才在这里,现在已经离开了。”卢高很失望,不知道回答的人就是汪沨啊。卢高曾经在湖上划船装着酒,邀约三个高士用世外的礼节相见,只有汪沨没到。不久,知道他在孤山,乘船去拜访他,汪沨仓皇逃走了。汪沨不进入城市,有的官员用自己的俸金给他祝寿,他不能推却,挖坑埋掉它。家乡的显贵的人请他写墓志铭,送给他百两银子,他拒绝不接受。迁徙到孤山居住,除了筐床和布被之外,只有几卷残破的书籍,锁上门出去,有时返回有时不回,没有人知道他的踪迹。遇到好友,喝一斗酒也不醉。
魏禧从江西来拜访他,推辞不见。魏禧留下信说:“我是宁都的魏禧,想和先生握手痛哭一场啊!”汪沨察看书信后非常吃惊,初次见面就好像一生的老朋友。临分别时,相互拉着手流泪。汪沨曾经跟从愚庵和尚探究出世的方法,魏禧说:“您待愚庵这么恭敬,难道有做他弟子的想法吗?”汪沨说:“我很敬重愚庵,可是现在的有志之士,大多被佛教拉拢过去,这是我感到不值得(加入佛教)的原因。”
康熙四年秋天,汪沨终老在宝石山僧舍,终年四十八岁。
1. 阅读文言文看松庵记 龙泉有许多高大的山峰,距它西南一百多里的其他山峰更为高大,有座四周突起中间低洼的其形状像萁筐的,人们因此称之为“匡山”。山上多生长髥松,远远望去高入青云,清新翠绿,光彩照人,就像水洗过一样,松树上杂乱地攀附着薜荔和女萝,纵横扩展几十寻,嫩绿可吃。松根的茯苓,形状其大如斗,又杂生着黄精、前胡和牡鞠,采下就可吃。
我的好友章三益非常喜欢这里,在山中刚修建了庙庵,庵的西南几十步的地方,有两个深渊,蛟龙就潜藏其中,云蒸腾而上,不一会儿就覆盖了整个山谷,白茫茫的如同大海苍茫无边际,大风从东面吹来,云被吹散了,章君又建造了烟云万顷亭。庵的东北几十步的地方,山更高,更峭拔险峻,气势直冲霄汉,向南望闽中数百里的地方,秀美的树木紧贴在地上就像生长的荠菜,章君又建造了唯天在上亭。庵的正南几十步,明亮高远,清朗洁净,东西北三面的山峰,都竞相以形争秀,让人喜爱玩赏忘记疲倦,更可以弹琴、下棋,也可以举杯而饮,没有不可以的,君又建造了环中亭。
章君吟诗读书闲暇之余,身披鹤氅大衣,拄着九节杖,在三座亭子间赏玩,回来坐在庵中,四周髥松就好像元夫、巨人左右拱手作揖。注视很久,精神融合,物我两忘,就好像与先贤豪杰畅谈,于是更为高兴起来穿上谢公屐,每天在万松间歌吟,木屐的锵锵作响和歌声相应和。髥松似乎理解了章君的想法,也轻轻地发出笙箫的声音与之互相娱乐。章君赞叹道:“这是我看松的乐趣。”于是以此命名庙庵。
龙泉的文人志士听到后怀疑他说:“章君有救世立邦的大才,当闽南倭寇侵扰边境,曾经竖起旗帜、擂起战鼓,磨砺兵戈长矛,率领军队击退了他们,这样做大概是有意树立自己伟大的功业来表现自己。今却以看松命名庙庵,好像隐居之士的行为,是鄙薄世间搅扰而不愿接近,还是这些人不足以相交,才去寄意于松树?”金华的宋濂私下却不认为这样。那些植物当中,禀性坚贞刚正的气度,只有松树。曾经私下思考:一旦气势可伸,根部有含蕴,没有不借此机会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等到秋高气清,霜露降临之后,都变黄陨落没有剩余,那些能冒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难道不是松树吗?因此昔日君子常常借它来勉励自己,推求章君的品质,大概也像这样罢了,章君处世与松为伴, 则端庄自立;等到应时而出,刚直忠贞而自持,不被外物议论所改变,最终能成就功业泽被百姓,起初并没有和松柏精神相悖,有人不理解你,强词说君遗世独立,而怀疑出世,可不可以呢?
2. 看松庵记整片翻译 参考译文:
龙泉有很多大山,在它西南方向一百多里的诸多大山更为幽深。有些大山四面奋然而高耸起来,中间凹下,形状像箕筐,人们因此称它为“匡山”。山上有很多枝叶像虬髯一样的松树,满眼望去高入云天,新鲜的翠针映照着人如同被洗过一样。松树上攀附的薜萝纷披弥漫,横向衍生成几十丈长,叶子嫩绿可以吃。松根上寄生的茯苓,有的很大如同斗器,其中杂生着黄精、前胡及牡鞠等植物,采下可吃。
我的朋友章三益君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不久前在山里盖起了一座庵庐。庵庐西南方若干步远,有两个深潭,蛟龙潜藏在水里。水面上云气精华向上腾涌而起,顷刻间就覆盖了山谷,它的颜色是那种纯白色,就像大海一样苍茫而无边无际,大风从东面吹来,云气就会消散,章君因此建起了一座烟云万顷亭。庵庐的东北方向若干步远,山更加高峻,峰峦更加峭拔尖耸,那种气势如同想与霄汉连在一起。向南可看到闽中几百里远,嘉树帖服在地上如同荠菜,于是章君又建造了唯天在上亭。庵庐的正南方又是若干步远,地面明净阔远清爽干净,东西北三个方向的各座山峰,都摆出秀丽的情形争相竞斗,让人喜爱玩赏忘记了疲倦,再加上在这里可以弹琴可以下棋,可以带着酒具来喝酒,没有什么不适宜的,于是章君又因此盖了一座环中亭。
章君读书的闲暇,经常披着鹤翅一样的大衣,拄着竹杖,先后游历三座亭子,回来就坐在庵庐里,回望虬松,看到它们如同善士、巨人一样在左右作揖。章君注视很久,精神凝定聚合,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仿佛同古代的豪杰在千年之前互相交谈。章君心情大好,起身穿起谢灵运当年一样的木鞋,每天在万棵松树间歌啸行吟,木屐的声音铿锵有力合中节拍,同歌声互相应和。虬松仿佛了解章君的心意,也发出轻微的如同笙箫一样的声音来互相娱乐。章君赞叹道:“这就是我观赏松树的乐趣啊。”于是他用“看松”二字来命名他的庵庐。
3. 《宋濂看松庵记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看松庵记宋濂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
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
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
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①①,历游三亭中。
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
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君唶②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
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 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
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 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注]①九节筇(qióng):一种竹杖。
②唶(jiè):赞叹。参考答案: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之可茹茹:吃B。
皆竞秀献状秀:开花C。被鹤氅衣被:通“披”,穿着D。
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 狎:接近【答案】B【解析】B选项中的“秀”为“秀美”的意思。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人因号之为“匡山” B。
蛟龙潜于其中不如因善遇之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C.可挈尊罍而饮 D。今乃以“看松”名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答案】D【解析】A“因”:因此;趁机。
B“于”:在;比。 C“而”:表修饰;表转折。
D“乃”:竟然。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一组是①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②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③嘉树帖帖地上如荠 ④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⑤日歌吟万松间 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A。 ①③④ B。
②③⑤ C。 ①④⑥ D。
②⑤⑥【答案】C【解析】②是说薜萝,③只说是嘉树,⑤说的是章三益。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
它景色优美,引人入胜。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想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宋庵”。 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
【答案】B【解析】原文中只说“兼之可琴可奕、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前面两亭并未提及。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看松庵记宋濂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 1。
D2。D3。
C4。⑴我的朋友章三益君很喜欢这个地方,于是就在这儿建造新的草庐。
(建议得分点: “乐”、状语后置)⑵因此以前的君子每每把情志寄托在松树身上来勉励自己,探求章君的志向,大概也像这样罢了。 (建议得分点:“托之” “自厉” “求”,整体句意)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D项,秀:峻秀。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2。试题分析:②是松林里薛荔与女萝的状态,③是闽中数百里范围内的好树,⑤是章三益在松间歌唱。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因为庵正南诸峰间可以弹琴、下棋、喝酒,才建了环中亭。
选项错在将环中亭混淆为三个亭子,又弄反了因果关系。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龙泉县里大山很多,它的西南一百多里处的各个山峰,尤其生得幽深可爱。有四周奋然突起,而中间忽然下陷的,形状很象撮箕竹筐,人们因此称它做匡山。
山上髯松特别多,(举目一望),满眼(髯松峻峭挺拔),高入云霄,(它们)翠绿得光可照人,好象刚被水洗过似的。松林里薛荔与女萝长得枝叶交错,茂盛极了,旁枝斜出,横起铺开大约有几十尺远,嫩绿得象可以酌取一样,松根上长着茯苓,大的有斗那么大,黄精、前胡和牡菊的幼苗,杂生其间,把它们采摘起来,可供食用。
我的朋友章三益君很喜欢这个地方,于是就在这儿建造新的草庐。在看松庵的西南面若干步远的地方,有两个深水潭,蛟龙就藏在潭水中。
有时水气蒸发象云气上腾一般,眨眼间就遮盖了山谷,它的颜色是白的,好象一片茫茫云海,无边无际,一阵大风从东吹来,云气就飘走得无影无踪了。 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一座烟云万顷亭。
距看松庵的东北若干步远,山更高峻,峰峦越是陡峭笔直,好象要和天空相连接似的。朝南面看,可见闽中几百里,美丽的树木长得整整齐齐,象贴在地上的荠菜一样。
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一座唯天在上亭。庵的东南面又若干步远,在林木相交的阴凉处,深青色的丛林,泛起一派翠色,繁茂得象要向人扑来似的,凉风吹来,即使在夏日炎炎,十分酷暑的时候,也使人顿生寒凉之感,产生要披棉衣的念头。
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清高亭。在庵的正南面又若干步远,地势宽阔开朗,令人感到凉爽干净,东西北几面的各个山峰,都在争着比赛它们的俊秀,呈献它们的壮美,这些风景令人爱玩得忘记了疲劳,加上在这儿可以弹琴,可以下棋,可以端起杯子喝酒,没有一点不适宜的地方,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环中亭。
章君作诗读书的闲暇,披着鹤氅衣,拄着九节竹手杖,游遍了三亭之间,回来后坐在庵庐中,回望髯松,就像元夫、巨人在左右拱手作揖。章君久久地注视着,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惚间就像和古代的豪杰跨越千载而一起交谈。
章君高兴极了,起身穿上谢公木屐,每天在万松之间歌吟,木屐之声锵锵的声音合乎节拍,与歌声相应和。 髯松好像也了解章君的想法,也轻轻地发出笙箫一般的声音来相互娱乐。
章君感叹道:“这是我获得了看松的乐趣啊。”于是用“看松”二字为他的庐舍命名。
龙泉的人士,听到这件事怀疑地说:“章君怀有济世的大才,福建贼寇压境的时候,曾经树立起旗帜,磨砺兵器,率领众人击退贼人,大概是有意建功立业而扬显自己的。 现在竟然以“看松”来给房屋命名,和隐居的人做法一样,这是鄙弃世间的混乱而不与世人亲近吗?或者是世人不值得交往呢?”金华宋濂私下里认为不是这样。
植物之中,具有贞刚之气的的,只有松树最多。曾经暗暗思索:春天一来,蓄藏或者收敛草根,没有不舒展叶子开出花朵在一时间卖弄自己的美丽;等到秋高气清,霜露降落以后,就枯黄陨落而什么都剩不下了。
那些能够冒着岁寒而不改品行的,难道不是松吗?因此以前的君子每每把情志寄托在松树身上来勉励自己,探求章君的志向,大概也像这样罢了。章君所处之地,与松树为伍,就有高峻自立的办法;等到他因为时局而出世,以刚正贞烈自我克制,不因为外物和议论而有所改变,最终能建立功业又泽惠百姓,开始的时候也不曾和松柏的品格相悖离。
有些人不了解章君,硬要说章君忘了世人,而在他的作官与隐居间有疑问,可不可以呢?。
5. 看松庵记中的字词解析 九节筇:一种竹杖。
唶:赞叹。 茹:吃 。
秀:秀美 。被:通"披",穿着。
狎:接近。"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的翻译为:章三益具有济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的翻译为: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
6. 初中文言文翻译《松风阁记》 原文: 松风阁在金鸡峰下,活水源上。
予今春始至,留再宿,皆值雨,但闻波涛声彻昼夜,未尽阅其妙也。至是,往来止阁上凡十余日,因得备悉其变态。
盖阁后之峰,独高于群峰,而松又在峰顶。仰视,如幢葆临头上。
当日正中时,有风拂其枝,如龙凤翔舞,离衤徒蜿蜒,轇轕徘徊,影落檐瓦,金碧相组绣。观之者,目为之明。
有声,如吹埙,如过雨,又如水激崖石,或如铁马驰骤,剑槊相磨戛;忽又作草虫鸣切切,乍大乍小,若远若近,莫可名状。听之者,耳为之聪。
予以问上人。上人曰:“不知也。
我佛以清净六尘为明心之本,凡耳目之入,皆虚亡耳。”予曰:“然则上人以是而名其阁,何也?”上人笑曰:“偶然耳。”
留阁上又三日,乃归。至正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记。
译文: 松风阁在金鸡峰下,活水源上。我今年春天才到那里,又留宿了几夜,却又是遇到下雨天。
只是昼夜听见波涛汹涌的声音,没有能够完全观赏到她的奇妙之处。到了这次,我到阁观看了十余天,于是才具体了解到她的变化之态。
松风阁后的山峰,独高于其他的山峰,而松又在山峰顶上。仰视,如幢葆临于头上。
当日头正中时,有微风拂他枝,就好象龙凤飞翔跳舞,离衤徒蜿蜒,轇轕徘徊,影落檐瓦,金碧辉煌相互组成绣丽。观看她的人,眼前一亮。
有声音,如吹埙,如下雨,又如水激崖石,或如铁马驰骤,剑槊相磨镲戛;突然又作草虫鸣切切,一会大一会小,若远若近,不可以说出其状态。聆听得人,耳为之聪。
我那这些问上人。上人曰:“我也不知道。
我佛以清净六尘为明心之本,凡进入耳目的东西,都是虚无缥缈的罢了”我说:“然而上人为什么以松风阁命名呢?”上人笑曰:“偶然罢了。” 又在阁上住了三天,才回去。
至正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记。
7. 复庵记文言文翻译 前朝太监范养民,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徙步到华山当道士。几年之后,才得以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华山下面的社会贤士大夫,大多和他有交往;华山周围的人都信任他,尊敬他。可是范先生本来并非道士之流的人。(他)自幼读书,爱好《楚辞》;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经书史书涉猎得也很多。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当李自成扶持太子和另外两个王子离开北京,范先生料到他一定要向西逃,于是抛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打算尽自己的职责。但是太子下落不明,范先生就当了道士。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土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了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华山悬崖顶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地可以种菜,有山泉可以取水,不向官府纳税,不列入寺庙的财产登记簿上。华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资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这所住宅)有房三间,面朝东,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太华之山,悬崖之颠,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我曾经在复庵住过一夜。开门远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些山峦)好象拱手站在那儿,(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郊的行为。从这儿向东,是汾河的一个曲折处,绵山在云烟中若隐若现,好象看见当年介子推追随晋公子出逃,公子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这又是范先生有此心而不得实现的。从这儿再向东,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间,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的地方,离那儿非常遥远,尽力远望也望不见了,(只有)彼此垂泪!我写了这篇记,留在山中。以后登此山的先生们,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8. 初中文言文翻译《松风阁记》 松风阁记译文(一)雨、风、露、雷,都来自天空。
雨、露有形体,万物等待它们来滋润;雷没有形体却有声音,风也是这样的。 风不能自己发出声音,藉着东西而发出声音。
不像雷的震怒号叫,在虚空里就发出了大声。就因为风附藉着物体而发声,所以它的声音完全随着物体而改变;响亮、微弱、清晰、溷浊、轻快、恐怖等变化,就都随着物体的形状而产生了。
土石贔屭太坚实,风虽吹过它们上面也不能发出声音,山谷空阔广大,那声音就雄壮凄厉。水流汤漾温和,那声音就喧嚷吵杂。
都不能算中正和平的声音,让人觉得胆战心惊。所以只有附藉着草木发声才合适。
因为松这种植物,本干挺拔枝柯纠绕,叶子纤细而修长,奇特而葱茏,舒展而茂盛,交错而精巧,所以风吹过它的时候,不滞塞不激汤,流顺通畅,具有自然的和谐,故以听了可以消除烦恼忧虑,洗净昏沉污浊,使人精神旷达心情愉快,舒和澹泊,宁静安闲,自由自在在天地间生活,跟大自然相往来。难怪爱好山林的高士,喜欢松而不能离弃它了。
金鸡峰上有三棵松,不知有几百年了,微风轻吹,声音如幽静的泉水淙淙地流过石滩,风稍大,就像演奏典雅的古乐。那大风来的时候,就像翻扬的波涛,又像击鼓一样,低沉而有节奏。
方舟上人在金鸡峰下建造了一座楼阁,取名为松风阁,我曾到访而住在那儿,舒畅得意的像要长住下来而忘了回去。因为此阁虽在山林之中,可是离人境不远。
夏天不太炎热,冬天不太寒冷,观赏松可以使我眼睛舒服,聆听松可以使我耳朵舒服,慢步徘徊从容地游览。自由自在地徜徉其中,没有外来的事物扰乱心境。
使人欢喜快乐,使人愿意终日如此,又何必一定要像许由那样到颍水边洗耳才算高洁,像伯夷、叔齐那样爬上首阳山不食周粟才清廉呢? 我是四处寄居的人,脚步从不安定于一处,可是对这座楼阁,却不能忘怀,所以在要跟上人道别时,忾了这些作为松风阁记。时间是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
(二) 松风阁在金鸡峰的下面,活水源的上面。我在今年春天才来到这里,留宿了两夜,都遇到下雨,只听到波涛般的声音响彻白天黑夜,没有能完全观看到它的奇妙之处。
到这时候,来来往往住在松风阁上共十多天了,因而能够完全知道松风阁景色变化的不同情状。 松风阁后面的山峰,在众多的山峰中特别高,而松树又生长在山峰的顶上,抬头向上看,就像饰有鸟羽的旗帜和车盖笼罩在头顶上。
当太阳在正当中的时候,有风轻轻掠过那松枝,松枝就像龙凤在飞翔舞蹈一样,长满茂密松针的枝条萦回屈曲,交错纠结,来回摆动;阳光把树影洒落在屋檐瓦楞之间,金黄碧绿的颜色交叉错综,编织成美丽的花纹。使观看到这种景色的人,眼睛都因此明亮。
有声音,像吹埙篪一样,像阵雨迅急经过,又像水流冲激着山崖石壁,有时像披着铁甲的战马在奔驰,剑和长矛在互相撞击;忽然又发出草虫鸣叫的“切切”声,忽大忽小,像在远处,又像在近处,无法用语言形容那种情状。使听到这种松声的人,耳朵都因此灵敏。
我将自己的这种感觉去询问上人,上人回答说:“不知道啊。我们佛门把使六境清洁纯净作为使心思清明纯正的根本。
凡是耳朵听到、眼睛看到的,都是些荒诞无稽的东西罢了。”我说:“既然这样,那么上人用“松风”给这个楼阁取名,是为什么呢?”上人笑着说:“偶然这样罢了。”
我在松风阁又留宿了三天才回来。元惠宗至正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写此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1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曹操手下13个大将,几个能抵挡住关羽
下一篇: 秦昭襄王为什么容不下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