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人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古代女子读书为何那么难

以史为鉴 2023-07-06 12:23:34

古人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古代女子读书为何那么难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女子和读书,接下来跟着对百科小编一起赏识。女子无才便是德,古代女子想要读书,为何那么难?

明代文学家、画家陈继儒的《安得长者言》中,有这样一句广为人知的话:

“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句话,似乎给封建的古代定了基调,就是女子不能读书,没有才反而是德。

女子不用读书,这算是古代的传统了,早在先秦时期,男子到了年龄就可以去上学,而女子则要在家学习“四德”。清代文学家、戏剧家李渔曾说:

“女子无才便是德,言虽近理,却非无故而云然。因聪明女子失节者多,不若无才之为贵,盖前人愤激之词。”

实际上就是解释了,为何古人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其实女子有才,并不代表她就有德,古人认为女子如果有才,往往更容易做出失节之事,所以不要求女子有才,而是要求她们有德,因此才要学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妇德就是指女子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妇言是指女子应当时刻注意的言行举止;妇容指的是女子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妇功便是指女子在家要担的责任,比如相夫教子之类的。《礼记》中记载:

“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

虽然古代社会要求如此,可女性不是没有思想的,大多数女性,还是想要学知识,成为有才之人的。在这大多数女性中,又有大部分,最终仍然屈服于古代的封建教条中,只有绝少部分,敢于按照自己的意愿而活。

比如东汉和帝的皇后邓绥,她从小就很爱读书,据史书记载其:

“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

可以说除了读书,邓绥再没有其他爱好,可她的母亲却看不下去。她的母亲认为,身为一名女子,就应该学好女红,将来相夫教子。没办法,邓绥只好白天学女红,晚上再读书。

都说唐代是个开放的朝代,然而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唐代对于妇德的重视更加深刻。唐代出了许多有名的诗人,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昌龄等等,但这些男诗人中,就有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人。

其中有一个就是李商隐,他极力反对女子有才,甚至主张女子不应该识字,他认为:

“妇人识字即乱情,尤不可作诗,诗思不出二百里。”

在李商隐心中,女子是不该识字的,那么该学什么呢?他也做出了解释:

“习女工,议论酒食,温良恭俭,修饰容仪,学书学算,小心软语,闺房贞洁,不唱词曲,闻事不传,善事尊长。”

可见女子想要在古代读书识字,成为一个才女,同时得到世人的肯定,是非常不容易的。但讽刺的是,李商隐反对女子识字,他自己却喜欢才女,他的妻子就很会作诗。当李商隐离家时,夫妻二人还会写诗表达相思之情。

宋代初期,对于“女子无才便是德”愈发推崇,但此时有许多文人,已经开始赞同女子读书了。比如司马光就认为:

“然则为人,皆不可以不学,岂男女之有异哉?”

因此两宋时期,渐渐多了些女才子,像李清照、唐婉、蔡文姬、卓文君等等。

女子无才便是德,古代女子想要读书,为何那么难?实则就是整个社会风气造成的,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女子就算有了学识,也起不到多大用处,因为她们的主要责任,就是待在家相夫教子,养家的责任都是交给男性的,话语权也归男子。这种社会现象,便造成了李商隐的“双标”。

但随着这种封建思想的覆灭,女子渐渐可以按照自己心意而活,可以自由恋爱,可以读自己喜欢的书,甚至到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地步。到了今天,女性已经不止能顶半边天了,在许多重要行业中,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加出彩,她们不仅可以养活自己,甚至可以轻松养家。

(参考文献《礼记》《周礼》《后汉书》《简谈宋代女性教育问题》等

为何古语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呢?

虽说这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禁锢,但也不排除有些才女的某些做法确实不妥。

大多的“才女“,都不会安于现状,她们会想尽办法证明自己。从大才女“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私奔,到“武则天“的谋朝篡位,还有“李清照“改嫁后又离婚的事情。包括民国名暖“林徽因”“陆小曼”等。无不说明这个问题,虽然这些事情都有原因,却与传统相悖。

中国的传统,对女人的要求是“三从四德“,好女人要相夫教子,做一个贤内助。而一些才女,却总会抛头露面,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这就背离了当时社会对女人的要求,所以才有了这样一句话。

这也是现在一些高学历女人不好嫁的主要原因,本人是就事论事,女权主义者勿喷。

为什么古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的上边还有句话:男子有德便是才。完整的说就是副对联。出处有说是孔子夫人说过,有的说是清人张岱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还有说是明末陈继儒说过,到底谁第一个说的,好像没有定论。爱谁谁吧。至于‘’才‘’指啥也是莫衷一是。有说是指才学,有说是指。。。。。。

古人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男人有才学有知识就是有‘’德‘’,女人正相反,女人没有才学,没有能力,顺从男人就是有‘’德‘’了。古代是‘’男权‘’社会,自然得这么鼓吹,否则女人有了‘’才学‘’有了知识还不得翻了天了?其实就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更好的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而制造的舆论,为了压制奴役妇女制定规则,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江山社稷而张目。这种论调的余孽在当今的社会还有影子,只是不敢明目张胆的鼓吹罢了。社会新闻,八卦逸事,都有所反映。当今社会男权式微,女权地位提升,男女平等,各占半边天,反应了社会的进步。男女都受教育,都为社会做贡献,古人鼓吹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从面上已经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但要警惕有些人骨子里头的封建意识死灰复燃。以上是我的答案。

为什么古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句话实际上本意并不是我们现在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它也从来都没有蔑视女性的意思,但是被后世曲解成,女子没有才能才是有德行的表现,不得不说当时故意去曲解这句话意思的人,到底抱有怎样的一种目的。

这本是夸赞女人的一句话,第一层意思,这句话里的“无”字,不只是没有的意思,而是一个动词,有“不显露”的意思,是一种谦卑的表现既有才华,又很谦卑,自己不认为自己有才华,这才是女人最大的德行。第二,这句话还有一个意思。虽然女子自己没有才华,但是他可以相夫教子,可以培养有才华的孩子,可以帮助丈夫成才,这是妇德,也是一种伟大的德行。

这本是这句话原本的意思,它的本意是美好的,告诉我们有德行的女子应该具备以上的德行,但是自从男权主义的不断发展,后世之中的狂热分子,故意去曲解原本的意思,得到新的解释方式,去约束女子的行为。

这样的想法认为,女子有才易不贞,当女子和男子一样有才之后眼界就会提高,就会不安于室,所以无才的女子才是真正纯洁美好的,才是当世好女子。还有就是统治阶层的需要,这句话开始曲解在明朝初期,刚过去的唐朝不但出来一个女皇武则天,还有一代才女上官婉儿,这样的情况下,统治阶层是不赞同女子有才的。不过在那个年代,有才的女子总是命运弄人的,她们或是生活凄苦,或是英年早逝,总是像流星一样在历史上划过,又迅速的消失。

在古代为何不允许女子读书?

因为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可能根本都没有这个意识说让自己的孩子去读书,都是忙着给家里面耕田种地吧。但是有的古代人可能还是有读书的意识,但是自己确身不由己,其实原因非常多,接下来我给大家的好好的讲一讲。

一、可能是因为古代的这个制度问题

因为古代制度的原因,许多女孩子在当下都是不能读书的。但是以前的思想和现在还是不太一样,以前男生是掌握主导权的,女生没有。所以女生都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更没有从军的资格。虽然那个时候也有花木兰的存在,还有其他一些人的存在,但是这些都是破例的行为,在古代也算是出了杰出的女子。

二、上学的花钱花的多,而且可能不一定会成功。

古代的时候教育,和我们现在的社会还是有非常大的差别的,在那个时候上学的话需要非常多的钱。以前那个时候上学的话是很不容易的,自己连饭都吃不上,怎么可能会让自己的孩子去上学,而且还是女孩子。

但是至少从现在开始大家的思想观念,已经开始慢慢地改变。而且也不会有非常多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说女性的这个地位也是上升了非常多的。其实在古代不让女子去读书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封建专治留下来的结果,当时人文水平还不是特别的强的,就算是男人去读书了,但是真正能够当官或者是上一个状元的话是难上加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0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