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砍头为什么要选在秋后午时三刻,换做其他时间不行吗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6 12:11:46

古代砍头为什么要选在秋后午时三刻,换做其他时间不行吗

对古代砍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时候,砍头为何要选在“午时三刻,秋后问斩”?

在很多影视剧中,古代的衙门或是君主在判决一个人处斩的时候,总是会说“秋后问斩”。在一般人看来,这就是无稽之谈,因为斩草除根的缘故,很多时候夜长梦多,直截了当的当场处斩不是更好么?

其实非也,古代,斩刑是属于大辟,哪怕是在司法容易有黑幕的古代来说,那也不是那么容易执行的。

古人对于这种涉及人命的刑罚要审慎得多,之所以会流传至今“午时三刻,秋后处斩”这八个字,并不是没有原因的。那么,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时节与天时

“秋后问斩”这个词,流传的历史很久,这个词最早在《左传》中出现。古代的中国作为农业占据主导的大型国家,每年都需要依照时节来进行耕种,古代的稻种也不像现代这样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与此同时,古代也没有先进的施肥、除草等保障技术,农民的耕作必须按照严格的时令季节来进行。只有秋天,一般的平民百姓才会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这就是为何选择在秋天处以斩刑的第一个原因。

有空闲时间的百姓会冲着看热闹的态度去观刑,本来作为死刑,斩首的目的之一就有警示平民,令其了解法典威名不可侵犯。冲着这一点,将处刑时间定在秋天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次,就是在古代,古人们是很重视所谓的天意的。古代生产力和科技并不发达,对于很多现代科技能够轻松解释的现象,在古代却会被视作神异现象。

遇到此类无法解释的事件,古人往往喜欢将之称作天意,认为此乃上天安排,不可违逆,例如灾祸、祥瑞、以及瘟疫和饥荒等,都会归于这一类。

如果有此等大灾荒的出现,君主则往往会先陈述自己的过失,也就是所谓的罪己诏,这是古人迷信思想的体现。在古人看来,一切事宜都应该要顺应天道,得到上天庇佑才有可能成功。

古代君王行动之前,都需要安排人手夜观天象,揣摩所谓的“天意”。如果天意不允准的话,就必须要改日或是更改内容才行,强行违背则会在场堂之上公然制造混乱。

更甚至,违背天意还会引发朝局不稳,甚至于有可能会引起改朝换代,而作为大辟的死刑,则更是要尊重天意。在汉代,将儒学抬高到了正统的董仲舒,曾在自己的著作《春秋繁露》中,留下了这样一段自己的注解:

“望着天道,所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四时,乃通类也。天人共有。以春为庆,夏为赏,秋冬为刑罚也。”在董仲舒看来,君王的行为应当与四时节令相适应。

秋冬正好是万物凋零,自然萧条的肃杀之时,此时天地间的肃杀之气极其浓郁,在此时行杀戮之举正合天时,因此,此时此刻处决罪大恶极的犯人是最适合上天意志的。

秋冬行死刑不违背天道。如果在春夏时节万物复苏生长之时行杀戮之举的话,则与天时相悖,不适合自然。也正由此,古人才会流传下,“春夏当行赏,秋冬当行刑”这样的说法。

鉴于这样的天时时节说法,自汉代以来,死刑犯人只会在每年的秋冬进行处决,立春之后不得再执行死刑。这一条规矩就使得古代本应在十二月就处决的犯人,遇到春天就能再苟活较长一段时间,待到明年秋后才会再次行刑。

在很多情况下,这一点也减少了冤假错案的出现,毕竟为案件的详细调查、取证和审理都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也是对无辜受累之人的一种保护,尽可能避免他们因为冤假错案白白断送性命。

自从汉代以来,“秋后问斩”就被后世的历朝历代所继承,唐朝对汉代所流传下来的律法进行了修订,除了谋逆等所谓的大逆之罪会当场格杀勿论之外,其他的死罪在春夏均不得判处。

这修订后的规定一直沿用到了清末,在清朝,经过多重审核应当处死的犯人也只能在秋季处死。可以说,秋后问斩在汉代之后均为历朝历代以法律的形式所固定下来,流传至今也就不足为奇了。

阳气最盛的时刻

前面讲完了为何行刑的季节会被选择在秋冬两季,接下来还有后面的半句,午时三刻处斩,如果说上面的秋后对应了时节。那么,午时三刻行刑则对应这阴阳说法。

首先,午时三刻在今天所指的正好就是中午12点,并且是中午的大致与12点45分左右,一刻钟大抵相当于现今的15分钟。此时的太阳正当空,也是一天中的阳光最盛,白天最高峰的时候。

选择此时行刑,大抵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来,根据古代阴阳思想而言,通过数千年的天象和天意所记载的时间推断出,午时三刻在一天中是属于阳气最盛的时候。

斩首乃是杀生之事,自然无比凶厉阴鸷,午时三刻开始,地表的气温达到了最高峰值,阳气最盛的时候,选择在此时处决人犯,能够有效地抑制人贩被斩首后产生的戾气。

也能够抑制因戾气过重而形成的厉鬼,因为在阳气作用下鬼魂无所遁形,也保的监斩官和执行的行刑人员的平安。二来,对于人犯来说,这也算得上是出于人道考量。

就像现代的注射执行死刑的初衷一样,古人也很重视犯人在受刑时所受到的痛苦,午时三刻的时间乃是正午时分,此时人的困意是最重的时候,更不要说是在烈日之下暴晒眩晕。

外界的环境因素在行刑时就充当了帮手,对犯人的感官进行了削弱,令犯人在疼痛的感知上会小很多,人的首级即使与人身分离之后,躯体也会在短时间内感觉到剧烈的疼痛感。

正是出于减小这份疼痛感以及痛苦,才会选择了在午时三刻进行死刑的执行。让犯人能够最为痛快地走向死亡,不必再去经受一些不必要的折磨与痛苦。

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作为立国之本的法律,其权威都是不可动摇的,如果有人蔑视法纪,蔑视他人的生命,随意作践他人的生命,危害国家、危害黎民百姓,那么等待他的都将是法律的严惩。

极刑,作为一种备受争议的刑罚,其存在是有道理的,对于一些为害社会,为害人民的穷凶极恶之徒,极刑的作用远比其他任何的事物都要有效。

当然,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执行刑罚的手段也都相对温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为什么古代砍头的时候都要在午时三刻呢?

旧时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当然了,只有评书小说里大量使用午时三刻这个说法,并不是官方规定的。连清朝的一些小说里,都是说清早行刑。鲁迅小说写夏瑜被杀,也是清早。

古代砍头为什么要等到午时三刻?有什么说法吗

  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往往呈现昏昏欲睡的状态,处于要睡着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在被砍头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


  午正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45分,太阳正当空,从而使周围环境温度大幅上升的时候,人的精神状态处于薄弱阶段,也少了抵抗能力,如此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也有一些体谅犯人的考虑,体现了古代严酷法治下尚存的一丝人道主义。


  我们在看电视剧或者小说时,时常看到那些被判死刑的犯人都会在午时三刻被斩首示,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其实古代犯人行刑并不是都在午时三刻的,小说演义、电视剧看多了。于是我们就认为古代犯人斩首都在午时三刻。


  古人认为杀人是一间阴气非常重的事情,倘若被杀之人心存怨念,则极易化身成为厉鬼,不论是对判决者还是对行刑者都有不好的影响,午时三刻作为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刻,太阳直射地球,地上的阴影最短,所以此时杀人阴气能够及时消散,不能化为厉鬼,也是一种封建迷信的产物吧。


  在古代传统的轮回思想下,认为人死了是会变成鬼魂的,因此,一旦变成鬼魂,那么必然回来找这些判决的官员,监斩的官员或者刽子手,而在午时三刻杀人,被认为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这个时候杀人要么使得鬼魂烟消云散,至少也可以克制住其阴气,使得被杀之人即使变成鬼魂也没办法来报仇。


  在斩首之前,古代都会给犯人一顿丰盛的美食,让他们不做饿死鬼,而吃完饭到了12点,所以才会有斩首都是在午时三刻的说法。

  


  

古代斩首为什么会选在午时和午时三刻

说到午时三刻这个事情很多网友都知道的这个是古代的一个时辰了,大家看电视剧的时候也发现了,很多犯人什么的都是会选择在午时三刻问斩了,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单独的要选择这个时辰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可一定别错过了!

古人斩首一般有两个时辰,一个是午时,一个是午时三刻

古人比较信奉阴阳之说。而在阴阳说当中,午时三刻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古人信奉鬼神之说,认为杀人是阴事。杀了人,那么被杀者的鬼魂就会来纠缠活人,所以要选在在阳气足而阴气衰弱的时候斩首。因为阳气最强的时候正是鬼魂之力最弱的时候!这个时候做阴事才不会被鬼魂给缠绕!

被斩首的人,就算罪有应得,可还是会有一口怨气,死了之后会去纠缠刽子手,或者下令的官员,所以古人就将斩首时间定在午时三刻,借阳气抑制阴气,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行刑者或者下令官员。同时,你会发现,古代斩首犯人的地方,往往会选择在闹市区,之所以选择在此,并不是主要起到以儆效尤,杀鸡给猴看的目的,而是在闹市区,人来人往,人群聚集之处,阳气旺盛。同样,也是为了集聚阳气。

还有另一层意思,人的精力在“午时三刻”,处于“伏枕”的边缘,就比如我们很多时候,站在中午刺眼的阳光下,不过多久,眼睛就会泛酸,意识就会有些朦胧。

所以此刻斩首犯人,犯人也会有些昏昏欲睡,脑袋落地的瞬间,可以减轻几分痛苦,如此说来,也不失为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

还有后来神鬼小说中常用的概念:

在午时三刻开刀问斩,阳气最盛,阴气遇则消散,如果要斩首的是罪大恶极之犯,或许"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再说明确点儿,就是说让他无法接触到阴气,死了就死了,连鬼都让这个犯人做不成。

所以这跟上边所说的人道主义相反,属于对罪犯的加深惩罚。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说斩刑在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

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

皇城的午门附近毫无遮挡物,阳光直射,阳气最盛。

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其实说白了,都是一种震慑作用,用这些神鬼玄说,让世人对大刑本身产生恐惧,从而抑制犯罪,就古代的封建迷信大环境来看,这种做法其实很奏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0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