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很缺钱的皇帝?下面对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治理天下不能靠他一个人,他总是需要一大堆官员来给他帮忙。而这些官员和他的关系,其实就是老板和打工仔之间的关系,官员们替皇帝办事,皇帝给官员们发工资。工资要是少了,官员们就不会效忠于皇帝。比如汉代,丞相的工资号称万石,即一年的工资是一万石粮食。九卿的工资是二千石,一般的县令是千石到六百石,县长(人口小的县)为四百石。除了这些,还会有其他的一些收入,皇帝也会经常赏赐官员们。其次,皇帝总需要维持一支数量足够庞大的军队,一方面用于抵抗外敌入侵,一方面用于镇压可能的反叛。而养兵当然就更需要钱了,朝廷轻易不敢克扣军人的军饷,对于朝廷来说克扣军饷,那可是致命的。这是两个最大开销,此外,朝廷还会有一些必要的开支维持整个政府系统的运转,这也需要钱。皇帝也会营建都城、宫室等等,这也需要钱。所以,很多时候皇帝都在为钱而操心。
说到钱,北宋的皇帝们真是操碎了心。北宋的经济发展水平比前朝要发达许多,朝廷的税收也比前朝要多很多。但是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北宋养了一支庞大的官僚,在经历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后,北宋的皇帝们为了防止出现地方的分裂,进一步中央集权。明明一个官可以做的事情,偏偏任命两个、甚至更多的人去做,这些官员之间相互起到牵制的作用,从而有利于皇帝的集权。而且,为了维持官员们的忠心,北宋皇帝对官员们的待遇非常之高。官不管事,却享受着极优厚的俸禄,有正禄、禄粟、
职钱
、春冬服、从人衣粮等。例如一个正一品的官员,他的正禄为每月三百贯,禄粟一百石,薪柴1200束,炭一百秤,每年有绫四十匹,绢六十匹,绵一百两、盐七石。除职钱、从人衣粮外,还有茶酒、厨料、饲马芻粟、米面等项。这是薪给制与供给制的混合,甚至还可以包括70名随从人员的衣食也有国家包了下来。另外还会有额外的赏赐和恩典。
外官
除了这些之外还会有公使钱、公用钱、职田、茶汤钱等。
北宋建立后,北宋为了防止再度出现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宋朝的兵役制度将过去的征兵改为募兵。中央的禁军和地方上的厢军在性质上都是政府征募来的职业兵。根据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的统计,968到976,总兵力为378000人,995-997,为666000人,1017-1021,为912000人,1041-1048,为1259000人。国家养活了一百多万的军队,消耗了财政收入的大部分,使财政状况长期处于拮据之中。我们经常看到历史的记载说北宋积贫积弱,其实北宋一点儿也不贫,只不过是朝廷花钱的地方远远超过了前朝。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如何为朝廷挣更多的钱。
这还是在和平年代,一旦遇到战争,那就花钱如流水了。汉武帝时期曾经发动了对匈奴三十多年的战争,到后来汉武帝实在有些打不动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朝廷没钱了。同样,在明朝的时候,崇祯皇帝始终都面临着捉襟见肘的局面。当时,不仅需要对付国内的张献忠、李自成,还需要应付关外咄咄逼人的满洲人,政府不得不扩大军队,而这都需要钱。清朝嘉庆初年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事,为了镇压白莲教,据统计,清朝前后投入超过两亿两白银,相当国库五年的财政收入,使国库为之一空。
皇帝没钱的时候怎么办呢?超发货币是一个选择。但,这是饮鸩止渴。在汉武帝的时期,汉武帝也曾经动过货币的主意,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行皮币,用宫苑中的白鹿皮制成。皮币每张一方尺,饰以彩画,值四十万钱。王莽的时候发行过一刀平五千的刀币,一枚刀币相当于五千铜钱。东汉末年,董卓则是发行小钱,即减少铜钱的分量,汉朝通行的货币是五铢钱,而董卓发行的货币连一株也不到。在有了纸币之后,政府也会超发纸币。比如元朝始终都面临着钞法的困扰,超发的货币远远超过了库存的白银。而到了明朝的时候,明朝的纸币形同于废纸。超发货币带来了巨大的通货膨胀,比如董卓发行小钱以后,谷价涨到数十万,甚至百姓只得以货易货。
至于这个问题问到的银子,在中国历史上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那是明朝中期以后的事情。因为中国是一个贫银国度,我们国家的银矿并不多。在历史时期,银子起到了货币的作用,但主要依靠的是铜钱。皇帝要想铸造元宝,前提是需要有银子。没有银子,从哪里来铸造元宝呢?到了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全球化贸易的兴起,大量白银流入我国,张居正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推行了银本位。在推行了银本位以后,由于银子是硬通货,一般不存在着随便铸造而影响通货的问题。但是,皇帝也不可能无限制地铸造元宝,也是受制于皇帝手里的银子数量。
当超发货币还不起作用的时候,朝廷就会打那么富翁的主意,比如汉武帝时期的算缗、告缗令,其实就是皇帝带头打土豪分田地。这更扩大了朝廷的对立面,也是非常危险的。更何况,土豪们也不愿意乖乖地交钱。比如崇祯皇帝时候,朝廷没钱了动员在北京的官员们捐献,可是他们愣是一毛不拔。等到李自成进北京之后,在皇宫里只找到了十三万两银子,而李自成对北京的官员们进行了一番搜刮,据清朝的史书记载他搜刮到了三千五百万两银子。
皇帝没钱的时候,还会卖官。汉武帝的时候,就曾经下令百姓只要交钱,可以从朝廷买到爵位。很快,原来的爵位不值钱了。汉武帝又推行军功爵,也可以花钱买。汉武帝还好,只是卖爵不卖官。很多时候,朝廷不仅卖爵,还卖官。汉灵帝时候,皇宫失火,他要重修皇宫,就打起了卖官的主意。三公一千万,九卿五百万。各地方官员也都明码标价,甚至可以货到付款,先上任后交钱。清朝入关以后,从康熙的时候就面临着财政紧张的局面。不得已,朝廷向富翁们开放了官职市场,向朝廷捐纳一定数额的金钱,可以出任一定级别的官员。对于这些靠捐纳进入官场的官员,其清廉程度可想而知。至少他要把本钱挣回来。
缺钱的道光皇帝
当朝廷真没钱的时候,皇帝也会号召大家一起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比如大家所熟知的道光皇帝甚至穿着打补丁的龙袍上朝。可见当皇帝,虽说号称富有四海,但也不得不为银子而发愁!
了解历史的同学们都应该知道四阿哥和十三阿哥曾经在江南筹过一次款。而且四阿哥的手段也是非常的高明,江南的牙上们不配合他的工作,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是大家肯定会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黄河有洪涝灾害的时候,康熙皇帝没有钱了,但是从来不像京城中那些欠过款的大臣们去讨要,而非要去问江南的盐商要钱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是什么原因。
首先我们先来想一想,这件事情是不是两厢情愿的。其实在相关的历史记载里面也有过类似的故事,就是嘉靖皇帝没有钱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沈一石的家产,慈禧太后逃走的时候也是要了山西人的钱。所以说历朝历代的君王可能都会从这些富商的手里面要一些钱,不会,首先想到自己的国库,还有一些官员,甚至是因为没有钱,被搞得身败名裂。
而且这些富商们的收入基本上也不是正当做生意得到的。很多都是在地方,非常霸道,随意的搜刮老百姓的钱财。朝廷也很清楚这些钱是怎么来的,因此,朝廷亏空的时候会首先想到这些富商手里的钱,甚至会抄家,换个角度想一想,这也是为人民做好事啊!毕竟从古至今都流传着无奸不商这个词语,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商人在明清的时候,地位是不高的。我们从很多的影视剧作品中也能看出商人的地位确实很低。为了挣钱,什么样的事情都做的出来。
不管是对于民众还是国家,粮食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对于行军打仗来说,粮草的供给是打赢一场胜仗的基础。从古至今,贪污军饷那都是重罪,可见军饷粮草对于一个军队的重要性。在一个王朝的末期,总是免不了一场又一场的混乱,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整个朝堂都很难应对这样的混乱。
就像是明朝的末年,各处都是征战,但是与此同时,却没有相应的军费,导致军队内部不断出现兵变,最终导致了整个王朝毁于一旦。但是与明朝相似,清朝末年同样是战乱不断,大清朝在镇压不断出现的起义和混战时却从来没有在钱粮方面发过愁,这又是什么原因。
首先,第一个原因就是源自明清两个朝代的军制不同。明朝的军队远远多于清朝,开支也远超大清。一个国家是否能够长治久安,除了自身的制度还有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拥有足以令其他国家忌惮的军事力量,没有武力震慑,就算整个国家再繁荣,再团结,都不能够长久存在下去。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便效仿了隋唐旧制,推行?卫所制度?,军队拥有土地,给国家节省了一大笔的军费。据说永乐时期的军队能够达到280万的规模,但伴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军户别破坏,这也导致了国家用于军队的费用剧增。与明朝和其它的朝代不同,清朝军队的规模就小很多。八旗绿营两个正规力量加起来也不过六十万左右,这主要是因为清朝统治者作为少数民族的女真族,本族人口并不多,所以并不会扩充那么多的汉族军队,以防汉族势力的崛起。再说,乾隆和嘉庆时期的国家财政收入可以达到三千到四千万两白银,养活这些军队绰绰有余。
其次除了军制的差别,那就是军费筹集也不同。明朝不是没有钱,只是钱都不在国家手里,更多的钱在官僚、商人那里。崇祯又不能过多征税,因为这些都是国家的根基,而且东林党也不会同意。再说清朝晚期,已经进入热兵器的时代,就算是六十万的军队开始也不可小觑,能够解决巨大的军用开支。
清朝很多政策非常有效,一是兴办团练,地方养兵减轻中央的压力,二是从外借债,联合外力。我们都知道,清朝与各国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除了条约,清朝也向列强借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延长了大清朝的时间,从上可以知道,这两个地方的不同,导致了两个王朝的差异。崇祯打仗时军费不足,国家财力不够,最终葬送了江山。而清朝虽说军费充足,但是军队的战斗力低下,虽说延长了清朝的统治时间,但是最终却因为军阀混乱自己毁灭。
如果把明朝灭亡的责任都推给一个太监,那只是自欺欺人的理由。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洪水是从大堤的哪个缺口钻过系统的缺口的?
也许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汉唐盛世的富国强兵是一个大国,国库殷实,充实。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中国的剩余力量能远播西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强大的经济支撑。但明清时期,军队经常陷入中央与地方的秘密妥协中,经常看到缺钱缺粮的症状。历朝都去了朝鲜,天启王朝抗了后金,崇祯王朝镇压农民起义。
如果一个宦官亡国的作用是建立在崇祯为了逃避责任,使国家不朽而被后人无限放大的基础上,明朝会不会也落得一贫如洗?
众所周知,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皇帝会有私库,也就是皇帝的私库从全国各地的税收中直接送往故宫。在最后的军事对抗中,崇祯皇帝建议所有官员放弃钱财,冷处理。每当出现这种情况,后人的历史评论就会直接把矛头指向此刻的崇祯。
这是明朝朱氏家族的天下。无论是燕党还是党,如果崇祯作为国家最高元首在民族危机面前还贪图一点私利,那么国君亡国只能是崇祯皇帝一手导演和表演的闹剧。
那么崇祯有多少钱呢?
需要澄清的问题是:明末崇祯的钱有传言中那么多吗?如果不是,内库是否如崇祯自己所说完全空了?还是崇祯虽然有一些资金,但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
最流行的说法是来自万历皇帝的遗风。
明代银锭_图
一般来说,皇帝的私人收入主要来自每年一百二十万的金银币。但每年需要向首都的武将支付二十万两左右的金银币作为薪水,以及应付各种皇家开支。所以,皇帝真的没有多少钱。
当然,万历初年是张当政的十年。当时国内外政治环境稳定,没有军事行动,国库充实。但贪婪的万历皇帝将户部国库资金挪用为己用,使个人年收入接近一百万两白银,并派大量宦官下放到地方直接征收矿税,使个人年收入增加了二十万两白银。万历皇帝执政40多年,藏品之丰富可想而知。
然而,万历皇帝虽然在国家大事的使用上非常吝啬,却浪费了自己的开支。史料表明,万历皇帝为了自己的宠爱,为了公主们的婚礼开销,花了很多钱修建自己的陵墓。
最终万历皇帝内部金库留给后人的只有700万两左右的白银。
明代地图
正如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税收》所写:1620年他驾崩时,紫禁城内的库房被发现藏有约700万两白银,其中大部分被他的两位继承人太常皇帝354和天启皇帝转移到各部。结果万历巨款还没交到崇祯手里就剩了,差不多消耗完了。
魏忠贤和小沈阳经常被同时提及。百姓愿意讲他们灭亡的原因之一,就是皇帝是他们财产带来的最大既得利益者。
魏忠贤死了,他所有的财产都由崇祯皇帝掌管。所以,掌握魏忠贤的财产,也是崇祯中知钱的关键之一。不幸的是,魏忠贤是一个强大的宦官,他可以在他的声望达到顶峰时发财,但
在建国初期,张也是一位大权在握的大臣。他的财产后,他的家产折抵约19.58万两金银,另有良田8万多顷。在此之前,张的盟友没收的财产,相当于约100万两白银。
再往前追溯,在世宗时期的严嵩,被没收的财产是“黄金3.2万两,白银2千两,农田2.73万亩。”严世蕃的财富,“追了二百万两”。
从上述有权有势官员的财产来看,魏忠贤的财产在一百两左右应该比较可信。
魏忠贤_图
当然,与魏忠贤的高级宦官刘瑾相比,魏忠贤还是有可能聚敛更多的财富。魏忠贤时代,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即使拥有与刘瑾同等价值的财富,通货膨胀也会让魏忠贤拥有比刘瑾至少多40%的白银。明末百万银两的富豪也不是没有。
某种程度上,魏忠贤的团队就是官僚体制的翻版。两个工厂的系统维护,保安和太监的日常开销,员工的奖励,都需要魏忠贤的慷慨解囊。所以魏忠贤能留给崇祯皇帝的财产应该没有传说中的一千二百万金银那么巨大。
东北辽东战场,国内为王而战的叛军都需要白银的支持。羊毛出在羊身上,军饷的分配无疑会回归到百姓的税赋中,从而诞生了所谓的“辽饷”。
康熙皇帝被贴上勤政的标签,今人给崇祯贴上“君亡于国”的标签。当然,负面评价少不了正反相持,也就是廖翔的加入所掩盖的人药膏的收集。但遗憾的是,皇帝的收入毕竟是不同官员的收入。
明朝特勤组织东厂梅花令牌_图
崇祯年间,征收三率最高时,年收入达2100万两白银。按理说,崇祯应该比其祖先有更好的机会获得这笔财富。但2100万元只是纸面上的预算,实际收取的可能不到60%。据黄仁宇分析,这是明政府长期的低税政策,但它并没有藏富于民。大量的利润被官员和地方士绅瓜分,农民仍然只够温饱。明末政府的加税政策,一方面把农民逼上了绝路,另一方面也侵犯了官员和士绅的利益。简而言之,收税受阻,抵制。当时政府对国家的控制力大大削弱,对此无能为力。更何况相比于无底洞的军费,三率解决不了问题,崇祯更是没有机会据为己有。
贪官搜刮、剥夺百姓财富,无非是以国家利益为代价换取个人利益的权钱交易。但对于皇帝来说,国家利益才是他的最大利益。江山社稷是一个姓氏,皇帝本人没有理由背叛自己的最终利益。
皇帝个人收入的执行只能通过文官系统和宦官系统来操作。如果用文官制度来收税,必然会遭到文官们的严重阻挠。即使是皇帝也不能无缘无故提高国家税率,这样的操作必然会在历史上留下记录。
如果拿宦官制度来说,虽然可以避免收入数字的公开,但是宦官制度也是公开名义收税,因为任意扰民,影响正常的税收,也会受到严厉的批评。而且是不可能隐藏的。
明朝官员_图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在收税的时候,在原材料和劳动力方面是相当灵活的。建造宫殿需要更多的时间,而修复宫殿需要更少的时间。是否可以理解为“加校”可以成为政府的额外收入?
黄仁宇解释说:认为这些额外的派别代表政府的净收入是错误的。明朝后期,政府的控制能力非常有限,税收居然达到了
由此可见,明朝后期政府的税收总量似乎已经固定,一个方面的征收必然带来其他方面的减少,或者大量的拖欠。明朝末年,欠税非常严重,政府征收从未超过额定值的80%。
万历皇帝,朱翊钧,即明神宗_图
万历皇帝非常吝啬。他一生聚敛白银数千万,但开销也是巨大的,奢侈浪费相当惊人。即便如此,万历皇帝去世时,仍留下约700万两白银,但被光宗、熙宗用来支付银钱,分配给各部,万历皇帝留下的财富再次被削减。直到熙宗在位,魏忠贤的垄断彻底掏空了万历的占有。
所以崇祯不可能国库有钱。
崇祯时期财政压力没有万历时期那么宽松。崇祯皇帝发财的唯一机会就是没收魏忠贤的财产,没有公布,缺乏史料记载,只是一些不切实际的猜想。但比起明末的情况,补这点钱是杯水车薪。至于其他的财富来源,相信明末面对巨大的财政压力,就算是皇帝也不会轻易搜刮私房钱。
接手一个烂摊子真的很痛苦,所以崇祯可能真的是山穷水尽了,除了自杀来换取名声。
崇祯皇帝景山公园自杀_图
钱永远只是一个数字,但正如美国开国元勋之一汉密尔顿所说,“资本从不睡觉”。一张简单的纸背后,往往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或者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关系网。
人创造钱,人从不睡觉,钱总是动的。就算崇祯皇帝看着景山之上紫禁城的大火,拿着血书送别,也不知道除了那些俸禄,明朝帝国还有多少钱。因为崇祯选择了闭眼,而那些真正有钱的人还在帝国的某个地方风起云涌,不会和崇祯一起来景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0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揭秘,明朝的粮长制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