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棣和朱允炆相比,朱元璋为什么把皇位传位朱允炆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6 11:45:10

朱棣和朱允炆相比,朱元璋为什么把皇位传位朱允炆

对朱元璋传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元璋为何要把皇位传给朱允炆?

朱元璋把自己的皇位传给朱允炆其实是有两方面的考虑。

一是从私人放来说,朱元璋对于朱标的爱从来没有变过,就是在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也要想方设法地把皇位传给他这一脉。

朱元璋与朱标

朱元璋爱屋及乌。

朱标是朱元璋精心培养了几十年的太子,虽然去世了,但是不阻碍朱元璋对他的喜爱。朱标这个人是一个仁厚的太子,这在朱元璋和满朝文武那里都得到过证实,虽然朱元璋对于自己培养的这个儿子的仁厚,认为是有点懦弱,但是朱元璋也不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明代的将来,一定会靠着仁君发展壮大,而他这种君主只符合开朝立国。这一点清楚之后,朱元璋并没有因为朱标仁厚,不足以震慑群臣而想过废黜。

而朱标的几个儿子,也都是被朱标教育的成为了朱标的翻版,这一点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朱元璋才把朱允炆立为继承人的,尽管朱允炆学到了朱标的仁慈,可是却没有学会朱标的果敢与坚定,朱元璋偏爱也没能改变朱允炆不符合统治大明的事实。

朱元璋剧照

二是从朝廷层面来说,朱元璋是为大明的安稳,为了后世大明皇位传承能够不流血牺牲。

朱元璋最大心愿就是大明能够千秋万世。

朱元璋是一个自信心爆棚的人,为了大明的千秋万世,他不惜犯众怒也要分封藩王,因为在他起兵过程中,他深深地知道到元代之所以迅速灭亡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皇室的力量薄弱,中间奸臣当道,朝廷就是想重振声威也是无能为力的。

因此朱元璋决定分封自己的儿子们为藩王,让他们为大明永守边疆,保卫大明代千秋万世地传下去。并嘱咐他们如果朝中有奸佞出现,你们要起兵勤王,不能让那些宵小篡夺大明的江山。

朱标剧照

大明的千秋万世要怎么传承才能长久呢?

首先,传位制度不能乱。

那么现在皇太子朱标去世了,让谁来做这个太子才是正确的呢?朱元璋左思右想认为按照自己《皇明祖训》中立嫡立长的传位制度,只有自己开一个好头,后面的君主才能按照这个制度走下去,皇位传承才不会因为争夺而流血牺牲。

朱棣剧照

其次,藩王拱卫朝廷的章法不能乱。

自己一心想要为大明的江山设计一种子孙都会用心维护的制度,藩王拱卫朝廷,皇帝坐镇其间,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因此在传承皇位最好就是按照太子家谱继位,朱标虽然去世了,但是他还有儿子,并且这个儿子也不是什么纨绔子弟,留下来一些人辅佐,也是一个治国的好手,朱元璋这样想着。

如果朱元璋找了一个和自己很像的朱棣来做皇帝,那么传位制度就变成了立贤立长,而不是立嫡立长了;作为北边最重要的藩王成为了皇帝,势必让分封出去的藩王对皇位都有了觊觎之心,那么藩王拱卫朝廷的章法就全乱套了,还有什么千秋万世呢?

朱元璋明知朱允炆不堪大任,为什么还要把皇位传给他?

其实并非朱允炆难堪大任,反而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是一个藩镇割据的局面,很难摆平!

朱元璋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布衣出身最终建立大一统王朝的皇帝,在历史上唯一能够与其相提并论的,大概只有亭长出身的刘邦了。

刘邦在前,朱元璋在后,在建立王朝之后,两者有诸多相似之处,刘邦确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郡国并行的地方管理制度,即分封刘姓子孙为王,也推行郡县制。

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之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没有那么紧张,不用分封制也能够管理地方,但是朱元璋还是以巩固边疆的名义大肆分封自己的儿子,朱元璋的儿子在守卫边疆的时候有没有做出贡献咱就不讨论了,但是朱元璋一死,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必然形成。

朱元璋一共26个儿子,优秀的君主往往会有很多优秀的儿子,这些儿子中具有军事力量有很多,拥有战功的儿子也不再少数。

以朱棣来说,在其十岁的时候,朱元璋就封其为燕王,在其成年之后让其驻守北京,坐镇北方边境,在此期间,朱棣与明朝的开国有功将领在一起一块成长,朱元璋还让朱棣娶了徐达的女儿。

可以说,朱元璋对朱标继承皇位的决心是肯定的,但是对其他儿子也很重视,这就是典型的坑自己的儿子。

当然,对于朱标来说,也许不是问题,假如朱标登基,对付自己的弟弟还是绰绰有余的,但是这个隐患甩给了朱允炆就不得了了,压得年纪轻轻的朱允炆喘不过气来。

所以不是朱允炆难堪大任,而是压根就没有给朱允炆机会,表面上看朱允炆得位很容易,实际上这份容易的背后充满着诸多质疑。

朱允炆在登基一年之内,就连续搞掉了五个举足轻重的藩王,然而对于朱允炆来说,削藩之路还是很漫长的,尤其是年龄大的几位藩王更是棘手。

朱元璋看似给朱允炆留下一个好的班底,实际上在临死的时候将有能力的功臣一波带走了,造成朱允炆是新皇帝即位却没有厉害的人辅佐,而藩王却都是长期生活在军营,对作战这一块是相当在行的。

结果就是在靖难之役中,朱允炆的中央没有干过朱棣的地方,所以这种子孙相残的局面还是朱元璋一手造成的,结局早就已经埋下,只不过过程有点反转。

朱允炆继承皇位到底符不符合古代皇位继承顺序?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标志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嫡庶之分一直是古代社会的根基所在,因为没有法律制度能够稳定社会秩序的时候,就依靠这种出身来建立秩序。

然而在皇位继承上,嫡长子继承制也只是参考,真正到了实行起来大多数都是扯淡,两汉时期33位皇位,只有7位是嫡长子,唐朝21位皇帝,只有2位是嫡长子,宋代18位皇帝,只有3位是嫡长子。

由此可以看出,嫡长子只是皇位继承的一种重要的标准,而不是绝对的,嫡长子继承制却在明朝时期发挥了巅峰作用,不得不说程朱理学对明朝统治秩序的影响还是很深刻的。明朝一共16位皇帝,有5位皇帝是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的。

这里面最有争议的就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以皇太孙的身份继承皇位,到底符不符合礼法,符不符合古代的皇位继承。

正常来说,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下来择立储君。说具体点就是在正妻皇后所生诸子中,选立长子为继承人;如果嫡长子早殇而有子,则立其子;长子无子则由其嫡次子顺序继承;在皇后无子的情况下,选择庶子中的长子为继承人,如果嫡庶子皆无,则依照亲疏昭穆顺序选定继承人。

朱元璋的皇位继承就是其中的如果嫡长子早殇,就应该立嫡长子的儿子。

但是这个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在历史上皇帝死后直接由孙子继承皇位的太少,比如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因为巫蛊之祸被逼自杀,汉武帝因此立刘弗陵为太子,在刘弗陵死后,因为刘弗陵没有子嗣,最终立了刘据的孙子为帝,如果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解释起来,刘弗陵的地位压根就不是合法的啊!在发现刘病已的时候,刘弗陵就应该退位让嫡啊!

还是那句话,嫡长子继承制压根就是参考,真正想要立谁为储君,还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在立朱允炆的问题上,并不是言之凿凿就一定是朱允炆,在这个问题上,朱标死后,朱元璋和大臣讨论了好几个月,最终才拍板定下了朱允炆,可以说这个安排也不是那么固定的,变数很多。

关于为啥最后选择了朱允炆,不是规矩定的,而是朱元璋的心路历程决定的,在朱标死之前,朱元璋重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一直都认为朱标是最适合的皇位人选,从来都没有质疑过,奈何自己太能活,没有给朱标继承皇帝的机会。

这个时候,让朱元璋再次选择显然也是对其内心的再次打击,因为朱标在世的时候很孝顺,而朱允炆的身上又有朱标的影子,所以为了保证朱标这一血脉,朱元璋选择了朱允炆为皇储。

从根本上来说,选择朱允炆并非明智之举,是朱元璋一生当中少有的以感性认知来做出的决定。

有些人解释朱元璋选择朱允炆,而没有选择朱棣,是因为朱元璋认为明朝需要仁治之君,这其实是TM的扯淡,朱元璋是对历史看的最透彻的人,所有的妇人之仁都不是皇帝的最佳人选,只有手段强硬的君主才能够带来稳定的统治,才是老百姓的福音,朱元璋假如认为仁治是治国之本,那不是哪芭蕉扇打自己的脸,啪啪啪啪啪啪的响!

所以,朱元璋选朱允炆还是感性大于理性的不明智之选。

朱元璋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朱允炆,而不是朱棣呢?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在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统治下,国内动荡的局势渐渐被平定,为后来的盛世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可见,他是一个十分有能力的人。但是,在选定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却做出了令后世十分费解的决定。

  

  朱元璋十分重视自己的嫡长子朱标,在称帝后便将他立为太子,可惜,朱标却没有等到继承皇位就病逝了。于是他便另立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那么,运筹帷幄的朱元璋为什么不选择更有能力的燕王朱棣继承皇位呢?

  首先,朱元璋的想法受到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嫡长子继承制是一种早在周朝就已经形成的皇位继承制。朱允炆身为前太子朱标的嫡长子,也没有明显的失德之处,是皇位继承的最佳人选。而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即使不在孙辈中选择继承人,这个皇位也不会落到朱棣的头上。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这就是朱元璋为何不选择朱棣做继承人的原因之一。

  

其次,朱元璋更希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据史料记载,燕王朱棣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能征善战的人,立下了赫赫战功,是一个难得的将才。但是,此时的朝政已经在朱元璋的治理下变得生机勃勃,需要一个仁慈的君主来治国,这样才能让国家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当时的朱棣显然不是合适的人选。

  第三,朱元璋要避免众皇子因皇权而自相残杀。从古至今,因皇位而产生的斗争不在少数,而朱元璋一生有20多个儿子。在建国初期,他便效仿西周时期的统治者,将众多成年的皇子和一些亲戚分封到了全国各地,并赋予了他们一定的兵权。如果他在皇子之间选择继承人的话,很容易会引起不满,甚至挑起争端。这样看来,身为太子嫡子的朱允炆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第四,朱允炆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并且“而诚纯孝”,很得朱元璋喜欢。据记载,朱允炆曾在为父守孝期间因为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还用“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来安慰他。此后,朱允炆还上书请求朱元璋修改《大明律》中多条过分严苛的规定,此举深得朱元璋的心,更加坚定了传位于朱允炆这个“仁君”的心。

  于是,朱允炆顺利登上了皇位,只可惜,朱元璋却忽视了儿子朱棣的野心,在他死后不久,朱棣便举兵攻进皇城,成为了大明朝的第三位皇帝,而朱允炆则下落不明,留下了千古谜团。

朱元璋为何跳过儿子们,直接传位给孙子朱允炆呢?

朱元璋好不容易打下大明江山,并殚精竭力将其打理得井井有条,本想着把这大好河山交给嫡长子朱标,谁知道,那小子没有福分消受这美好人生,先他而去。痛苦中的朱元璋最终选择了让皇孙朱允炆接了自己的班。

至于朱元璋的这个选择,历史上和诸多看客也都有些疑问:他为什么就选择了当时才21岁的隔代人,而没有把皇位传给和自己一样有着丰富战争经验和能力、年富力强的朱棣呢?让我们来认真剖析一下。

朱允炆真的不是第一顺位人

朱元璋开辟大明江山对于皇位传承,他继续遵循?嫡长子?即位的基本原则,同时确定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帝无子嗣,兄终弟及?的渐次补充规定。顺着这条线,我们来梳理一下谁才是?法定?继承人?

首先朱元璋的第一顺位人应该是儿辈而非孙辈,朱元璋直接跳过儿辈直达孙辈这本就不符合规矩。因为朱标是牺牲在太子位上,一天皇帝爷没当,朱允炆压根就不在选择之列;如果朱标是死在皇帝岗位上,朱允炆继位那是天经地义,毫无争议。

那么谁才最有资格继承呢?先看看马皇后在朱元璋死后还有没有嫡子,历史上关于此事的记载有点乱,众说纷纭,我们先来看看。


《明史》记载,马皇后前后生五子:长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五子朱橚;明末清初史学家潘柽章在《国史考异》中说:太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第五个儿子周定王,是孝慈高皇后所生的;而明朝汪宗元在《南京太常寺志》中说:?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朱棣), 孙贵妃生周定王(朱橚)。?


上述无非两个结论,其一就是马皇后不能生育,一个儿子也没有,那么按照这个结论,就得遵循?无嫡立长?,长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都不在世,朱棣就是庶长子了;其二,马皇后有嫡,五个或两个,不过巧合的是,朱棣都是首选。

综上所述,朱元璋走时,无论嫡庶,朱棣在家族尊序上均为诸王之首,他应该是继位第一人选,这也是为什么他登基后将建文帝直接抹去,延续朱元璋洪武年号的原因了。

朱允炆继位是朱元璋的暮年决策

朱棣明明就是摆在面前的接班人,可朱元璋为什么没有?录用?,不按套路出牌,转而把大馅饼给了孙子呢?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逝,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悲痛万分,已经监国理政的太子就这样没了,自己的算盘一下子乱子。他觉得对朱标有愧疚,同时又十分喜欢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恻隐之心加上朱允炆已经成年且颇有仁君之气,所以朱允炆也就成了候选人之一。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朱棣打小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军事能力无可挑剔,但他也知道这小子狠毒甚至有些残暴,他想有一个太子朱标一样的仁义君王来治理天下。因为朱元璋明白,打江山的活他已经干完了,接着就是要把国家治理好,继位者得有学问、得有仁治天下的能力,而不是一个继续打打杀杀、弄得民不聊生的暴君。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朱元璋的权威至高无上,他的心思和朱允炆的能力大家都能明白,所以也跟着投朱允炆的票。比如,朱元璋曾询问刘三吾:


?皇长孙幼,立燕王为储,如何??刘三吾说:?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


就这样朱元璋的决策在一言九鼎之上又追加了民意,所以朱允炆接班就成了铁板钉钉的事情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0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