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项羽自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乌江边项羽为何要自杀?活下去不好吗?
刘邦是个可以说是个江湖痞子,早期没有钱,没有权,还曾在街边当过乞丐。这都是他的劣势, 而且最重要的是和项羽比起来,他没有家庭背景,没有人际关系。但是这些能成为他的优势。他的出身让他懂得更多人情世故,这成为了他结交众多朋友,名人志士愿意为他效犬马之劳的重要原因。曾在街边乞讨让他的脸皮从年轻的时候就变得很厚,厚脸皮的人往往更容易赢,有一句话不是说当你放下面子的时候,成功就离你不远了吗。
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故事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刘邦夺取江山,项羽选择自尽的典故也广为流传。关于这方面的文献丰富,现在这个故事也被拍成过电视剧电影等,被人们广泛讨论。大家都为故事的结局唏嘘不已,一代枭雄在还有一线生机的时候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个曾经的街头乞丐却成为了一大朝代的开国皇帝,这一切是多么不可思议。
而且,刘邦这个人很聪明,有那种普通人的小聪明,也有普通人不能及的大智慧。他在经历事情的时候往往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再加上身边有骁勇善战的人辅佐,自己又善于听别人的建议,相信他很早就保证必定称王的心态和决心了,成大业可以说是稳操胜券,所以后来的结局并不是意外,而是完全在刘邦的意料之内。
相对来说项羽的性格就让他不太符合在那个时代称王,也可以说是遇到了刘邦,所以自己只能败下阵来。项羽不符合听取别人的意见,比如他的叔父,是一个非常有远谋的人,给了他很多建议,但是他只是继续刚愎自用,没有采纳叔父的意见。而且项羽虽然力能扛鼎,其内心却很细腻,甚至还很优柔寡断。他和刘邦相比就没有大男人的当机立断,常常因小失大,所以做出的选择往往不利于自己的前途。
所以,项羽没有刘邦聪明,也没有刘邦善于用人。而且项羽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脸皮太薄。这也成为了他自杀的直接原因。他在逃命的路上遇到了一个老伯,老伯愿意借给他一匹马让他逃走,可是他却认为逃跑太没面子了,即使是自己死了也不要逃跑,还有就是逃跑了之后不了解自己去哪,回到老家又觉得自己没有脸面面对他们。就是这样的想法让项羽在最后的关头选择了自杀。
项羽大家都很熟悉,但项羽的兵败之后,乌江之死却让人弄不懂,不能理解。在乌江时,他本有机会逃回江东,从头再来,胜败还为可知。但他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选择了死。这让后来的人们很是不可理解。为什么要死?真的到了山穷水尽了吗?
有首诗说:生当作人杰,死即为鬼雄。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许他的死与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有关系吧!他太要强了,太刚性了,不会变通。刚者易折!这样的人受不得气,吃不得苦,最关键的是输不起。项羽自起义以来大小丈不知道打了多少次,但从来没败过。从破釜沉舟大胜秦军后,所到之处敌人望风而逃。可垓下一败就完了,一败涂地。兵没了,地盘没了,志气也没了。人要想东山再起,得有不服输,不认输的精神。得有不要脸的精神。可项羽没有!这就像惯坏了的孩子,太娇惯了,受不了挫折,有一天上帝不眷顾他了,就生存不下去了。
也许是他明白了,大势以去了,今后在怎么努力都不能回天了,所以选择最干净利索的方式结束这一切痛苦与耻辱。他不想在打了,他够了,累了。也许正像他说的:三千子弟随我过江,今无一人生还,我无脸见江东父老!他不想苟活,不想认人看不起的活,让人怜悯的活。项羽自尊心太强了。西楚霸王死了,以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方式,在历史上画了个句号。这种死成了千古之谜!没有人读起他时都让人伤感。对这种死,又是崇拜,又是恨。遗恨!
人都有选择的权力,我不是看不起他,责怪他,只是为他可惜。如果让我以那种方式去死,恐怕我没有那勇气与气魄。为什么就不能从整兵马在战一次?历史中失败了,又胜利的例子比比皆是。对待生命,人们的选择是无论如何都活着,要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和精神!项羽还是一路太顺了,没有禁受得了挫折,遇到了失败就一蹶不振,像韩信前期遇到了各种磨难和挫折,一时的失败并不能让他失去信心和希望!
所以,项羽,可惜了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是歌颂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概。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一直被看成是英雄壮举。那么在这英雄壮举的背后,这位悲情霸王自刎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难言之隐呢?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当时楚汉形势。自从固陵战败后,项羽就节节失利,连连败退,一路退到垓下,垓下突围又逃往东南,一直逃至乌江边。由此可见,他早有退守江东之意,并且是一路逃奔。
到了江边,“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由《史记》这一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项羽本来是“欲东渡”的,他之所以会跑到江边也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原来的计划。可叹的是,迎接项羽的只是“一舟一桨一亭长”,摆在项羽眼前的只是“渡江逃命”的条件,并没有“足王”的踪影,见到孤零零的一个小亭长,项羽反倒失去了信心。试想如若来迎接他的是一支大军,估计霸王是会过江的。来接项羽的亭长曾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明显是安慰项王的假话。这对项羽反而是一种不良刺激。更促使了他选择在江边了结自己的生命。从考察而来的当时的楚汉形势,我们还能知道:项羽即使是过了江,即使是手中尚有一些部队,过江后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因为江东早已不是他起兵时的江东了,这时的江东已经是刘邦的地盘了。
朱东润先生的《史记考索·读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书后》讲到项羽败亡时说:“其间堂邑侯陈婴已定豫章、浙江都浙自立为王,羽虽渡江,天下事已无可为者,此则时势所趋,不特愧见江东父老已也。”《史记·东越列传》也有这样的记载:“及诸侯畔秦,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所谓鄱君者也,从诸侯灭秦。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这已经清清楚楚说出了,楚汉战争一开始的时候,东越人已经占有今湖南、江西、福建,以及浙江南部、湖北东南,并且”不附楚”;刘邦攻打项羽的时候,东越人是站在刘邦一方的。江南广大地区已经不是当年项羽起兵时的局面,已经成为刘家天下。项羽手下已经没有多少军队,要在江南重新打下一块地盘已经是十分困难的事了。这些作为西楚霸王的项羽自然早已了然于心。另外一点,“虞姬之死”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项羽是个好胜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一死了之。最后,之所以给项羽这位西楚霸王冠以“悲情”二字来探讨他的自刎真相,皆因“项羽,西楚霸王也”。他有着霸王的高傲和霸气,有着热血男儿的英雄情怀和一代叱咤风云的雄主的豪迈气概,这种霸气,这种性情中人的特点便是他不肯过乌江的性格原因。垓下之围时项羽在知道自己完全失败的时候他想的不是天下,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他最爱的女子和坐骑,一个男人在那种随时会丢命的情况下还能把自己的爱人放在第一位的确是一个好男儿,可惜他不是一个好君主。他缺少了刘邦的“无情”,而多了一份“情义”。在这一“多情”下衍生出来的种种性格弱点,成就了了霸王的悲情命运和悲剧结局。虽然是悲剧,但这种悲剧却受到了后人的欣赏和敬重。 在对江东局势的了然于心,虞姬之死的冲击和性情中人的性格,项羽最终选择了自刎乌江,把一切都结束在悲壮当中。杜牧《题乌江亭》一诗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也许项羽少那么一点霸气,少那么一点高傲,就能渡过乌江,待他日东山再起。但是,那就不是西楚霸王。他的死虽然显得慷慨壮烈,并为后人反复吟唱,在悲情萦绕的历史记载中,就此了却一生的确让人扼腕叹惜,但在历史的书卷中留下了“西楚霸王”的霸气和悲情。
说法一:项羽认为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所以羞愧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应该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了,很多人都认为项羽本身就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汉子,当初项羽把这些子弟兵们从江东带出来就曾经承诺过他们必将会让他们满载荣耀而归。但可惜事与愿违,最终在项羽和刘邦的角逐当中还是刘邦提高一招。而项羽自己更加是无言面对江东的父老乡亲们,他把这些子弟兵们带出来,却不能够完完整整的带回去,所以他愧对这些父老乡亲们,最终才会选择自刎而死。
说法二:项羽想要以自己的死来结束这些纷争。很多人认为第以种说法不太靠谱,因为这些部分人认为项羽如果真的是羞愧难当,想要自稳而死,早在战败之后就应该直接自杀,而不应该带着自己的士兵一路逃亡到乌江。所以这部分人认为,最终夏宇在临死之前可能是想通了,认为只有自己的死才能够换来和平才能够结束中原这么多年的战乱纷争。
说法三:项羽根本就不是死在乌江,而是死在定远城。项羽乌江自刎这是我们从小就熟知的一个故事,但是近些年来,开始有学者在质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甚至很多学者认为项羽根本就不是死在吴江,而且也不是自冷而死。有一部分学者认为项羽在垓下突围之后,便跑到了定远城,原本项羽以为能够逃过一劫,但是没有想到灌婴却带人过来了,并且把项羽团团围住,而最终项羽也是在搏斗的过程当中死在了他的手中。
其实不管怎么说,项羽应该都是历史上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英雄,而现如今楚汉之争的战火早已经消失在尘埃之中,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所需要做的就是铭记这段历史。
其实项羽到最后实际上他是一直是心存生的观念的,在被围该下,他帅军突围只带出骑兵一百多人,到阴陵迷路被老农故意指错路,陷入沼泽耽误时间与汉军激战后,又到达东城一座山,只剩28骑,而追击的却有上千人。最后在乌江边自杀。
影视剧中的项羽
为什么说项羽一直抱有生的希望,就在于他一直在突围,如果不抱生的希望,完全可以在该下与汉军决一死战,但他没有,但随着他层层突围,以及跟随的士兵越来越少,直至仅剩二十几位,他逐渐改变了求生的意志,虽然有乌江亭长为其准备船只可以让其过江,但他最终拒绝。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项羽是有一个思想变化的,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短暂的反思:
影视剧中的韩信
【一】反思自己的不善用人。自己虽然身经百战,可以说在历次大战中战无不胜,人人都怕,但是孤掌难鸣,仅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的,许多刘邦阵营里的大将和主力都是从他这里离开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韩信,他也是该下之战围追自己的主力,曾几何时自己帐下的人,只因自己不能用人,导致投奔自己的对立面,成为绞杀自己的主力。
【二】反思自己的刚愎自用。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总是自以为是是项羽性格的一大弊病,本来就不能知人善用,而唯一跟随他的老参谋范增为其设下的鸿门宴,借机杀掉刘邦 ,就是因为他的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措施大好实时机,让刘邦得以逃脱。就如范增所有说: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三】反思自己行事过于狠毒。项羽作战风格和秦国的白起有些类似,喜欢坑杀投降的军士,而且喜欢屠城,任士兵们在城中烧杀掠夺,不知道收买人心,只知道任性而为。为何最后老农故意指错路,可见百姓对其的态度。坑杀军士、烧杀掠夺,这种不得人心之举怎么可能得到人们的拥护,而不得人心者必然不能得天下。即便过了江东,江东父老知道他如此行为,还有多少人会支持他重新来过呢?
霸王别姬
【四】项羽十分好面子。自从起兵以来,身经百战,可谓是风光无限,而今一败涂地,曾经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大军,如今只剩区区28骑,何等的惨烈。在《史记.项羽本纪传》中,项羽说过: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如今孤家寡人,还有自己的乌骓马,如过江得以求生,江东父老如何看待自己,曾经的霸王现在变成光杆司令,曾经的不可一世,到现在成为丧家之犬。况且自己带出的三千江东子弟全军覆没,一个不剩,苟活对于好面子的项羽来说这比杀他还让人难受。况且连自己最爱的人都保护不了,还算什么男儿大丈夫。
所以,在本来求生的过程中,项羽慢慢认清了自己,意识到即便过了江东,自己注定也是一个失败者,他怎可忍受如此大辱,遂于乌江边自刎而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8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