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平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长平之战,秦国击败赵国四十万大军,为何不趁机灭了赵国
长平之战,几乎所有的史书都认为是三年,主要是长平赵国方面和秦国方面都换了主将。秦将是胡杨到白起,赵国是廉颇到赵括。无论是时间跨度还是空间,三年是最准确的。战国时代虽然战争频繁,但是不是每个国家都年年打仗的,一般几年十年干一次,一次积蓄打个一年半载还是没问题的。如果半年赵国不可能三五个月就粮食出现问题,前期对峙兵力并不多,后期增兵才有这么多的,前期两个国家也就十几二十万对峙。
三年的可能性更大,从冯亭降赵到赵括被围攻长平。战国时期攻城战争常常是倾国而出,或者十万大军累月经年都不一定能拿下一城一寨。正是由于攻坚作战付出巨大和收获甚小,赵国不出一兵一卒而占有17城,这也是为什么平原君力劝赵王发兵接收17城拒抗秦军的原因。在视坚城如朽物的火炮未出现之前,攻打守备完善的城池是任何一位将军的噩梦。白起拒绝攻打守备完善的邯郸,乐毅十万大军二年拿不下即墨和莒城。
长平之战,赵国防守秦国远征,长时间拉锯放血,对其他五国是好处大大的,虽然秦国粮食产量比赵多,但是秦国是远征,消耗的数量也远不是赵国能比的,这种情况下双方势均力敌,也别说其他五国给赵国送粮,那时候国家粮食生产总值哪有那么容易被别国了解的。赵国的情况他们也不可能全部了解。
在其他几国的眼中,双方势均力敌,互相放血,赵国有长平关在,只要不出关,不会有大问题,要了解即使是白起也不敢说强攻长平关,所以只要等到秦国撑不住撤军,这就是一场削弱两个霸主的战争,其他五国的选择是最有利于他们的。问题就出在谁也想不到长平之战赵国会输得这么惨,除了白起谁敢想象能一战灭了赵国几十万人?秦王估计都没想到能赢得这么彻底。
从长平之战到邯郸之战,秦廷的战略规划可以说是相当混乱,在不具备碾压国力,东方列国相对和平的情况,挑起对赵国的战略决战,完全无视了魏楚干涉的风险。白起是站在大军的立场上,秦国确实可以花一年时间吞并赵国,但是带来的却是国内的忧患,这并不适合秦襄王的政治立场,如果吞并赵国,秦国第一时间就必须要面对国内的缺粮,赵人反扑,以及其他五国的战力,内忧外患,秦襄王才同意了范雎的撤军。
可以说这次撤军对于秦国而言利大于弊,弊端是无法吞并赵国,利处是保存了国家体系的健全,为始皇帝一统立下了基础。如果不撤军,秦国5成以上的男丁都在战场上,次年春耕秋收秦国会面对灭顶之灾,更别说外交立场,其他五国不会眼睁睁看着秦国吞下赵国还能安心发展内政。
秦国男丁全在战场上,已经影响到了春耕秋收,生产力倒退(被廉颇阻挡两年,这两年秦襄王没有第一时间上白起,而是拖不住了才让白起挂帅,赵国则是出了个菜鸟赵括)哪怕啃下赵国,秦国实力也会倒退,到时候面对的绝对不是一个赵国,也是其他五雄。所以范雎秦襄王二人顺坡下驴,让白起撤军了。武安君心有不忿第二次伐赵干脆打算不去了,但是秦襄王已经打算除掉白起,所以武安君终究还是难逃一死,大军发言权过大,功高震主。打不下赵国只是一个借口,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有外援的赵国根本不可能一口气吃下。
长平之战后,赵国又坚持了32年。如果算上公子赵嘉(赵悼襄王之子)建立的代国,那就是38年。在这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面,赵国之所以一直都没有被秦国灭掉,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秦国元气大伤,一直都没有恢复;
第二、魏国意图重振雄风,主动挑事,攻伐各国,客观上替赵国挡了枪。
当秦国元气恢复,魏国又被秦国打残后,赵国也就被秦国灭掉了。
▲邯郸之战期间的总体局势▲
一、秦昭襄王的失策
在长平之战的相持期间,赵王曾经想跟秦国议和,但是被秦王耍了。然后,秦国派人四处宣传,造成一种秦赵已经议和的假象。当时其他五国害怕秦赵联手,因此就对?私下已经与秦议和?的赵国没有进行增援。
事后,各国都发现被秦国忽悠了,但是木已成舟,再出兵也来不及了,也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赵国被狂揍。
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惨重,武安君白起极力建议趁机灭赵,不要给赵国喘息之机。
当时的情况是,秦国元气大伤,赵国的元气也是大伤,邯郸城内无人不戴孝。为了应对秦国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攻打邯郸),赵国便提前做好了三手准备。
第一、整军备战,准备与秦军决一死战。
第二、派人到楚、魏疏通关系,请求楚魏出兵支援,撮合赵与魏楚三国共同抗秦。
第三、派人到燕国与韩国讲解大义,请求它们出兵帮忙。即便不愿意出兵救援,也希望不要在秦国揍自己的时候浑水摸鱼。
然而,其他五国都害怕秦国,有点犹豫,不愿意出兵帮忙。甚至于燕、魏、楚三国还认为赵国败的还不够惨,希望秦国继续削弱赵国,好方便自己在秦国吃肉的时候,也趁机能喝一口汤。
所以,白起趁机灭赵的成功率是很高的。
不过凡是也有个例外,当时韩国的桓惠王比较有眼光,他意识到:如果秦国灭赵,那么秦国下一个攻击目标肯定是自己。失去了赵国这个强援,韩国根本无法单独抗秦。
于是,就在秦国欲兵分三路灭赵时。韩王和赵王单独商量了一下,派出了在诸侯间享有盛誉的苏代到秦国游说,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秦国的宰相范雎。
具体的说服办法就是离间范雎,挑拨范雎和白起的关系,并向范雎表示?赵国愿意主动割地给秦国?。
由于范、白二人本来就不和,加之赵国愿意割地。因此在苏代的挑唆下,白起灭赵的建议便被范雎给搅黄了。
事后白起知道是范雎搞得鬼,大骂范雎,但对秦昭襄王的命令也是无可奈何。于是,赵国也因此躲过了一劫。
长平之战过去一年后,秦国派人向赵国索要当初承诺的割地。然而,这时候赵国已经有所准备,便拒绝向秦国履行割地的约定。秦昭襄王大怒,遂以五十万兵攻赵,邯郸之战爆发。
最初,昭襄王想让白起挂帅,但是白起认为打不赢,就拒绝了。昭襄王心里很不爽,但也无可奈何,便派了不善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五大夫王陵担任统帅。
秦军在王陵的统帅下,打的磕磕绊绊,在邯郸城下损失了四万多秦军。此情此景让秦昭襄王很是尴尬了,他再次让白起挂帅出征。但是白起依旧拒绝,并且还劝诫昭襄王,让他罢兵。
秦昭襄王依然没听白起的劝诫,因为这时候退兵,就等于长平之战就白打了。于是昭襄王改派王龁顶替王陵,继续围攻邯郸。结果秦军在邯郸又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五国伐秦,收复失地▼
赵国将领出现问题
赵国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之下,迅速成为了战国中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也是秦国军队最强大的对手。在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经常进攻其他国家,但是只有赵国的军队有能力和秦军一战,马服君赵奢还击败过秦军,所以导致赵国有很多年轻将领并不畏惧秦军,比如赵括;而在秦国进攻赵国的时候,赵王派遣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抵抗秦军,廉颇主张驻守长平,等待秦军退军,但是秦军和赵军近百万军队在长平僵持了几年的时间,已经将赵国国力几乎透支了,于是赵王启用年轻主战派将领赵括,导致长平之战大败。
长平之战由白起指挥
在赵括接任赵军主将之后一改廉颇的防守战略,开始主动寻找战机;而秦军方面也开展了换将,将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换为主帅,和赵军交战;白起在得知赵括指挥赵军之后明白赵军会进行进攻,于是白起设下一个巨大的口袋阵,而进攻的赵括正好被白起军队困住,双方僵持了三个月的时间赵军已经弹尽粮绝,甚至到了杀马充饥的地步,这个时候赵括选择突围,但是在突围过程中赵括也战死,导致赵军没有主帅弹尽粮绝只能选择投降。
赵国士兵只能任人宰割
虽然赵国有被围困士卒40万,但是赵国军队还在饥寒交迫之中士气已经十分低下了,根本没有想着反抗只想着吃口饱饭;同时秦国军队的数量比赵国投降士卒还要多,还全副武装,所以赵国士卒是没有办法反抗的;而秦国虽然获胜了但是对秦国的国力也有很大损失,而这四十万士卒回到赵国依旧会对秦国造成巨大祸患,所以最终白起坑杀四十万军队,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白起已经请命兵发邯郸了,此时邯郸守备兵力已经不足,白起如果急袭是可以拿下邯郸,但秦昭王考虑到国内粮草、兵力消耗已经不敢打了,所以议和,提一句,赵国长平一战过后,燕国趁火打劫仍然被赵打了个大败,白起此时根本不可能亡赵,只能说打下邯郸,一年后,秦昭王发兵打赵,此时已经不具备灭赵时机,长平坑杀20万降卒太过骇人,赵国全国同仇敌忾,列国震惊,此时应侯就算再能邦交,也阻止不了合纵,长平秦能离间合纵是因为秦赵均是虎狼之国,看看长平之战前赵国对周边国家的用兵就知道了,其他五国大有坐山观虎斗的意思,唇亡齿寒?不存在这事,所以长平之战时,秦军补给线没被韩魏掐断,但一年后邯郸之战就不同了,一旦赵国完蛋接下来就是它们了 因此不得不救。
公元前262年,韩国难以抵抗秦国的进攻,国君韩桓惠王决定把上党郡割给秦国,以求和平。但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最后把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强烈不满,于是,秦国出兵攻打赵国。
一、长平之战
赵国名将廉颇率兵迎敌,在和秦国的数次交手中,均告失败。根据敌强我弱的这种特点,廉颇坚守不出,秦军无可奈何。
最后,秦国使用反间计,在赵国散布谣言:?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国国君赵孝成王恼于廉颇之前的作战失利,于是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担任主帅。
秦军统帅白起,战功赫赫,从无败绩。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引诱赵军主动出兵,最后切断赵军粮道,又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赵军数战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垒,等待救援。
图1 长平之战决战图
前260年九月,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自相残杀,溃不成军。赵括无奈,只得组织士兵,组成部队突围,轮番冲击多次,仍旧被困。
最后,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乱箭射死。赵军群龙无首,剩下的士兵只得投降。白起挑选出200多名年龄较小的士兵放回,剩余士兵全部坑杀,诸侯震惊,而赵国的实力也被严重削弱。
长平之战是历史上规模宏大的战争之一。在战国后期,七国加起来总人口才只有2000多万,然而秦赵两国投入的总兵力就超过了100万,而被白起坑杀的赵军就有40多万。
长平之战,赵国可以说是惨败。那么赵国当时为什么没有被白起直接灭掉呢?
图2 白起(??公元前257年)
二、胜利后,秦国退兵的原因
按理说,长平之战后,秦军一鼓作气拿下赵国,是最佳时机,战神白起也是这样打算的。这时,赵国已经到了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迫于无奈,赵国派了苏代前往秦国游说。苏代,是著名纵横家苏秦的弟弟。
苏代找到了相国范雎,范雎的在秦国,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战略,这对于秦国灭六国,影响深远。长平之战中,用反间计散布谣言,让赵国换将,也是他的主意。
范雎和白起,在秦国可谓是一文一武,都是国君秦昭襄王的左膀右臂。但是他们两人却有一些过节。滴水之恩不忘,睚眦之怨必报,这正是范雎的性格。当时白起已被封为武安君,地位已经很高了。
范雎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于是就去劝秦昭襄王收兵。虽然秦昭襄王也是一代明主,但是最后还是听从了范雎的一面之词。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图3 范雎(?-前255年)
首先,秦国综合国力消耗巨大。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当时唯一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就是赵国。赵国在?胡服骑射?之后,军事实力也大为提升。这就是为什么赵国敢于接手上党郡,赵国已经提前做好了和秦国一战的准备。
长平之战打了三年,长平这个地方,离赵国很近,而离秦国很远,要有几千里的后勤补给线。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秦国的国力。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长平之战打的非常惨烈,秦国虽然胜利,也是惨胜,最后伤亡也达20多万。所以,战争结束之后,秦昭襄王不得不考虑休养生息的问题。
图4 长平之战遗址 山西晋城高平市永录乡
其次,当时秦国的强大,已经让其余各国感受到了威胁。为了对付秦国,其他六国不得不采用合纵的策略,集体对抗秦国。赵国的惨败,使其他各国人人自危,大家都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如果秦国继续攻打赵国,必定会引起其他五国的联合。
长平之战,使得赵国人民对秦国非常的仇恨,很多女人失去了兄弟、丈夫、父亲。虽然赵国主力被灭,但是还有一部分武装。如果秦国继续进攻,赵国上下必定同仇敌忾、誓死抵抗。虽然最后可能打下赵国,但是秦国会有更大的损失。这时,其他五国再趁机攻打秦国,可以说秦国就很危险。
最后,赵国人民的自救,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苏代游说范雎成功,长平之战后,秦国收兵,这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错失了最佳灭赵时机。
图5 战国七雄
三、赵国的自救
长平之战中,虽然赵孝成王换掉主将廉颇,导致战争失败,但赵孝成王并不是一位彻底的昏君。战后,他深深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听从了虞卿的建议,不再割地求和,而是奋起反抗。然后重用廉颇,继续领兵,抵抗外来侵略。终于否极泰来,使赵国没有彻底塌下去。
赵国还有一些人才,对赵国的生存发挥了重要作用。平原君是赵国相国,也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后来秦国又攻打赵国,正是平原君带领着门客前去楚国游说,最后毛遂自荐,成功说服楚国帮助赵国。
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国信陵君的姐姐。长平之战后,面对危机,她数次向魏国求救,魏国发生了?窃符救赵?的故事,帮助赵国度过了难关。
图6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
战国除了有四公子,还有四大名将,即秦国的白起、王剪,赵国的廉颇和李牧。廉颇就不用说了,长平之战后,继续带兵抵抗。廉颇死后,李牧成为朝廷重臣。
前246年,李牧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后来,李牧又多次击退秦国的进攻。而且,对于前来挑衅的燕国、韩国、魏国,也都大胜而归。可以说,李牧的存在,保障了赵国的安全。
长平之战后,赵国上下一心,君臣同仇敌忾,保住了岌岌可危的赵国。而反观秦国,将相不和,相互争名夺利,最后名将白起被杀。这使得长平之战后,赵国没有被立刻消灭,又苟延残喘了30多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8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历史上的年妃为何令雍正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