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葛亮和刘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什么仍能做近30年的皇帝?
在大家的印象中,刘禅是一个非常昏庸的君主,面对少量的魏军进攻,他竟然主动开城投降了,而且在被司马昭问道想不想念蜀汉时,他也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令人非常鄙夷,可以说在大多数人眼中,刘禅就是懦弱无能,贪生怕死的典型。大家也经常用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批评他人。但是大家想过没有,为何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是做了将近三十年的皇帝?
蜀汉是由刘备在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创建,不过没过两年,刘备因夷陵大败便撒手而亡了。刘备去世后,蜀汉皇位传递给了刘禅,不过当时的刘禅年纪太小,且能力一般,处理不了动荡的蜀汉,所以蜀汉的大权实际上是归属于诸葛亮的。在诸葛亮的辅助下,蜀汉的国力得以迅速恢复,并有余力开始北伐。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禅继位到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这期间大概是12年。而蜀汉灭亡是在景耀六年(公元263年),也就是说,自从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做了将近30年的皇帝!
这就非常奇怪了,如果刘禅真的如大家所想的那样,他为啥在没人罩着他的前提下,还能做30年皇帝?事实上,刘禅之所以有此成就,主要是以下三个原因!
一、诸葛亮的辅助
诸葛亮不是都死了吗?为何还说他在辅助刘禅?其实这是因诸葛亮在临死前,已经为刘禅安排好了辅助的人选。
《资治通鉴》:福谢:“前实失不谘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可以继之。”
诸葛亮病重前,刘禅曾问诸葛亮,如他百年之后,谁可以继任丞相之事,诸葛亮先后举荐了蒋琬和费祎,而蒋琬在蜀汉执政了十二年,费祎在蜀汉执政了七年,这两人加起来执政将近二十年,也就是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虽然当了三十年皇帝,但诸葛亮就已经为他妥善布置了二十年!也正是因为有蒋琬、费祎等人的尽心尽力,蜀汉才得以继续强大下去。
二、刘禅并不昏庸
刘禅之所以能当这么多年的皇帝,除了诸葛亮临死前遗留下来的人才辅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刘禅这个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昏庸!大多数人诟病刘禅,都是说他重用黄皓、主动投降、乐不思蜀。可刘禅一直处在皇宫,要想知道天下事,就得依靠这些宦官啊,刘禅身为皇帝,肯定是不可能随意出宫的,只有宦官可以随意走动,除了朝中大臣,刘禅获取信息的渠道就是宦官,你说他不信任宦官又信任谁呢?
再说邓艾兵临城下,当时的蜀汉朝堂,坚决抵抗的人都在绵竹之战战死了,剩下的人都想得是撤离或者投降,这种情况,你让刘禅怎么抵挡?而乐不思蜀则更加好理解了,很明显这是司马昭的刁难,如果刘禅回答想念蜀汉,结果会如何?司马昭自然是不会处死刘禅的,毕竟东吴还存在,还需要做一个样子,但那些忠心于蜀汉的臣子怎么办?那些执着于复国的人,岂不就会因此更加坚定信心,反抗魏国?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平添人命罢了。
事实上,就拿刘禅和明代的崇祯皇帝对比一下,就能非常清楚地发现,刘禅这人并不傻?你看大家夸崇祯皇帝勤政、聪明,结果呢?大明代到他手中才十几年就灭亡了,反观被大家认为昏庸的刘禅,蜀汉在人间手上,可是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雨啊!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相比而言,刘禅这人要厉害得多!
三、魏国内斗
魏国是蜀汉的最大敌人,实力远超蜀汉,最终蜀汉也是被魏国灭亡的。刘禅之所以能够在诸葛亮死后,稳坐皇帝大位30年,其实就是因为魏国陷入了严重的内斗。魏明帝死后,曹爽和司马懿争权,最终司马懿获胜,诛杀了曹爽。而司马懿在得到权力以后,也并没有选择把大权归还曹芳,反而是继续独掌大权,打着篡权的算盘。最终,在司马家几代人的努力下,终于击败了所有忠心于曹家的势力,牢牢地掌握了大权。也正是因为魏国内部陷入内斗,才赋予了蜀汉苟延残喘的机会。某种意义上来说,刘禅其实还得感谢司马懿!要不是司马懿家族一直在拖曹魏的脚步,说不定蜀汉早就被灭了!
等到魏国稍微平稳一点,开动战争机器,蜀汉就抵挡不住了。最终钟会军队虽然被姜维挡在了剑阁,但邓艾却率领奇兵从阴平小道杀入,成功地打到了成都城下。而此时的蜀汉,承平日久,朝臣早就失去了抵抗能力,最终刘禅只能选择投降,结束他的皇帝生涯。
结语
总的来说,诸葛亮死后,刘禅之所以还能做将近30年的皇帝,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诸葛亮在去世前就给刘禅准备了蒋琬、费祎两个大才。二是刘禅本身算不上是昏庸的君主,顶多算是平庸。三是魏国陷入内斗,无暇进攻蜀汉。对此,你是否有不同的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资治通鉴》)
一提起刘备的儿子刘禅,世人都会不屑一顾,因为在世人的眼中,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更有甚者,称他为“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那么,真识的刘阿斗究竟什么样的人呢?
刘备病逝白帝城后,刘禅就任蜀汉皇帝,他总共在位41年,是三国时期各国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其中诸葛亮只辅佐刘禅11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刘禅还做了30年的皇帝。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动乱时代,就凭一个昏庸白痴的阿斗能执政这么久?
所以,千百年来,世人都误解了刘禅,不了解刘禅的真正面目。那么,刘禅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过人之处呢?
首先,刘禅大勇若怯。
刘禅继承帝位时年仅17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意思是让刘禅把诸葛亮当成父亲来看。而且,还让刘禅“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就是所有的事情都遵循一个原则一一按丞相说的办。所以,当时的诸葛亮可以说是大权独揽。而大度的刘禅也确实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作为一个皇帝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后来刘禅年纪渐长,按照王朝常规,诸葛亮应当逐渐地将大权交还给刘禅,让刘禅顺利“转正”。后来诸葛亮主张北伐,刘禅虽然不赞成,但还是为诸葛亮鼓劲加油。可以说,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充分领会并严格执行了刘备的教导以及对长辈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团结了内部领导班子,保持了领导集团的稳定。
其次,刘禅大智若愚。
刘禅执政期间知人善任,最开始全权委托诸葛亮来治国,就是他聪明的地方,除去穷兵武的问题,诸葛亮可谓治国有方,即便在诸葛亮死后,刘禅仍然继续延用诸葛亮的措施,甚至重用诸葛亮选拔的人。同时,他颇有政治头脑,在诸葛高死后,刘禅废除了承相制,以费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又,相互牵制,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军政及内政大权不再由同一人一把抓。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刘禅绝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大权旁落的尴尬局面。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自摄国事”,总统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达19年之久。
这一系列举措以及背后体现的治国理念,都证明刘禅绝不是一个智商低下的人,更不是一个昏君,而是一个大智若愚的聪明人。
世人对后主刘禅的评价归纳起来是8个字:软弱无能、贤愚不辨。其中主要理由是刘禅不战而降、苟且偷生,被俘后“乐不思蜀”。
据说,刘禅降魏后,司马昭在一次大宴蜀国君臣时,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音乐,以观察刘禅的反应。蜀国旧臣听后无不现出悲成之容,只有刘禅一人不悲反笑,开心得不得了。司马昭当时就跟人说,一个人没有心肝怎么可以到这种地步!后来司马昭又去问刘禅,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马上回答了6个令后人责垢的话:“此间乐,不思蜀。”
也正是因为这样,“乐不思蜀”这个成语让刘禅彻底被定格为一个没皮没脸的窝囊废。然而,结合当时的客观原因,我们会发现,刘禅“乐不思蜀”的作为并不是他软弱无能,而是因为他懂得能屈能伸的道理。当时曹魏兵围成都,刘禅衡量双方实力后,心里很清楚,要是自己拼命抵抗,士兵的伤亡一定非常巨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让百姓遭殃。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刘禅决定开门投降,之后被俘北上到达洛阳,被封为安乐公。
所以,这能说是刘禅胆小吗?不是。他大可以为一己私利而不断地鼓动老百姓为自己卖命,最后即使国灭,自己仍是被俘,仍然可以乐不思蜀,却落得一个好名声。但刘禅选择了主动投降,这样一来,自己背了一个卖国的骂名,却保全了百姓的性命财产。
亡国之后,刘禅自家生命掌握在人家手里。为了活下去,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的才能,最终以“此间乐,不思蜀”6个字保全了自己,最终得已善终。
如果你不是通过历史资料来了解三国时期历史的话,那就很容易将刘禅当做是那个时期最懦弱无能的君主来看待。因为在很多小说和影视作品中,刘禅的形象就是如此。所以说,受这些做过后期加工的信息的影响,刘禅其实相当于一直在蒙受"不白之冤"。如若不然,他又怎么会在失去了孔明的辅佐之后,还能保国将近三十年之久呢?如果你还想了解更为详细的内容,那就请认真将下面的内容读完。
刘备在世的时候,实在太过于勤快。凡是跟蜀国有关的大小事务,他往往都会去亲自打理。所以纵使刘禅有心或者有能力插手,他也插不上去。后来等到刘备病危,他便将蜀国的未来和刘禅都一并托付给了孔明。于是从此,蜀国表面上虽然是刘禅当家作主,但是实际上,真正掌握着蜀国大权的人却是孔明。也就是说,刘禅此时只不过相当于从一个爹的手里被过继到了另一个"爹"的手里罢了。而且他过继给的这个"爹",明显要比他自己的亲爹对他还要不温柔很多。
孔明掌权之后,虽然也总是督促刘禅学习治国之道,但是他看刘禅的心态,其实跟刘备看刘禅的心态一样,总是很恨铁不成钢,却从来都没有真正给过刘禅施展才华的机会。而刘禅这个人呢,生性也不是很胆大。纵使心里对孔明感到一万个不满意,嘴上也不敢说什么,更不要提为自己做些什么了。所以,孔明在世的时候,刘禅就只能屈尊于他之下。至于孔明去世后,刘禅为何能继续保国将近三十年,其实主要跟下面这三个原因有关。
一、当时依然处于三国鼎立的稳定局势众所周知,因为有三足鼎立势力格局的形成,才最终导致三国时期的出现。虽然孔明和刘备为统一天下的大业图谋了一生,但直到他们都去世了,也并未将这一理想给变成现实。也就是说,孔明去世后,天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处于三足鼎立的稳定局势。这样虽然魏蜀吴三方势力在争夺地盘的过程中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情况,但不管怎么发生变化,在那段时间内,这三方的势力一直都处于比较均衡的状态。因此,纵使蜀国没有了孔明的支撑,也照样能够继续保国将近三十年的时间。
二、曹魏内乱的爆发给了刘禅喘息之机孔明去世之前,一直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与曹魏角逐中原的北伐战争上。可直到他去世的时候,他主张发动的北伐之战都没有获得胜利。所以正常情况下,蜀国失去了孔明这么一个军师,就相当于失去了主心骨,曹魏明显可以趁着这个大好时机对蜀国下手。可是实际上,曹魏并没有这么做。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个胆子,而是因为当时的曹魏爆发了两次内乱。国内情况太过糟糕,令曹魏的当局者们都无暇顾及与蜀国的恩怨了。
三、刘禅本身就具有颇高的治国才能历史上的刘禅,虽然能力确实不及他的父亲和孔明,但是却也并不像后世各种小说或者影视剧中描述的那样不堪。最起码他在孔明去世后,在蜀国实行了两大有效的政策。一个就是废除了丞相这个职位,另一个则是禁止全国再行北伐之事。而就是因为这两个政策实行的比较及时,才让蜀国保存住了基本实力,甚至还有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机会。所以,从刘禅在蜀国实行的这两个政策来看,他本人在治国方面的才能还是蛮高的。如果当初刘备和孔明在世时,能够多给予刘禅些施展才华的机会的话,估计蜀国日后的发展情况就不会仅止于此了。
虽然在即位将近三十年后,刘禅依然带领着蜀国臣民去归顺了魏国,但他这一举动,至少保全了整个蜀国臣民们的性命。而且在他归顺魏国后,并非每天只知道享乐,而是花了大把时间在思考如何与总是想着办法来试探他的人做斗争。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刘禅,日子过得相当不容易。不仅要承受被自己国家的人骂无能的压力,还得面对魏国人接连不断的羞辱和试探。所以,别再说刘禅懦弱无能了。最起码他没有在紧要关头做出弃蜀国臣民于不顾的事情来,这对于一个从小就不被看重的国君而言,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8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