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为什么不能复制西汉的成功?下面对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秦末天下大乱。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封为巴蜀和汉中之王,称汉王。大约5年后,刘邦一统中原,成为了汉帝国的皇帝,史称西汉。
大约过了四百年,天下再次大乱。诸葛亮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备奋然而起,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
223年,刘备身死,恢复帝国荣光的重任交到了丞相诸葛亮的手里。然而,同样拥有巴蜀和汉中之地,诸葛亮殚精竭虑11年,蜀汉的生存环境却越来越恶劣。
不仅对手魏吴越来越难撼动,内部高层也逐渐没有统一的想法。可以说,234年,诸葛亮死的时候,蜀汉的命运已经基本注定。
同样是占据了巴蜀和汉中之地,蜀汉政权为何难以复制刘邦的成功呢?
一、真的是外部条件太恶劣?
关于这个问题,除了上帝视角,大多数的观点集中于对手的强大和时代的不同。
第一个观点认为,刘邦面临的是一个分散的中原,而刘备诸葛亮面临的是强大的魏吴。
诚然,刘邦时代,项羽分封了连同自己在内的19个势力,刘邦可以各个击破;而刘备时代,魏吴都先于刘备建立稳固的势力,等刘备占据巴蜀汉中时已经难以撼动。
但这个观点忽略了一点:刘邦时代除了齐地,其余势力也是臣服于项羽的,刘邦面临的并不是完全的各自为政而是首先突破了项羽的联盟才争取到了诸侯的支持;而刘备诸葛亮时代,东吴大部分时间都是蜀汉的盟友,虽然没有太多实际上的军事支援,但两弱对一强至少比刘邦的环境要好。因此,实力反差并没有那么突出。
第二个观点认为,时代不同了
,刘邦时代贵族势力弱小而平民居多,刘邦可以轻易的争取到更多人的支持;而刘备诸葛亮时代,士族政治已经初显端倪,得不到各大士族支持的蜀汉政权在中原难以立足。
子彧以为,这两个观点并非没有其合理性,但都不是根本。
刘备在蜀汉建立2年后就驾崩了。而诸葛亮虽然不是君主,但却之后长期掌握了蜀汉的军政大权,而且诸葛亮时代结束,蜀汉也就基本定型了。因此,如果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将刘邦时代和诸葛亮时代进行一个对比。
实际上,刘备诸葛亮和刘邦的第一个差距在于,刘邦从汉中杀出第一步就稳稳的占据了关中,而诸葛亮倾尽全力仍然留在汉中。
而接下来,刘邦屡次向东,多次败绩仍能够稳稳立于关中和巴蜀,最终取得中原;而终诸葛亮之世,蜀汉再也没能踏入关中一步。
实际上,如果我们纵向对比,占据关中+巴蜀的政权前有秦国、刘邦,后有北周,最终都完成了大一统帝国的建立,而只占据巴蜀的政权诸如成家、蜀汉、成汉、谯蜀、前后蜀政权,在天下大势面前都是任人宰割的。
巴蜀之地不是沃野千里、天下险塞吗,为何总是陷入困境呢?
因为巴蜀之地虽然地理条件优渥,但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
在诸葛亮的那个时代,走出巴蜀和进入巴蜀一样困难。而如果单单只占据巴蜀,很容易就被占据关中或三峡的政权封住出口甚至攻灭。事实上,三峡对面是盟友东吴,曹魏却借用关中,封住了诸葛亮又封住了后来的姜维。
另外,由于巴蜀到关中本身道路崎岖,关中政权的存在,使得巴蜀政权政权需要付出巨大的军需运输成本和劫掠风险才可以实现进攻关中的战略。事实上,诸葛亮历次北伐时间都不长,仍旧有好几次因为军需粮草问题而撤退。
但是,刘邦与项羽相争四年,却几乎没有因为粮草军需问题而导致过败绩,同样地势崎岖,更差的道路条件,为何刘邦没有遇到过这个问题呢?
如果对应公元前300年到公元300年的历史,第一级阶梯属于中原势力难以触及的范围,而第二级阶梯中西域、陇右、匈奴之地、南中之地都只是中原强盛时期的势力范围,难以成为中原势力的根据地,河东之地相对物产贫瘠。因此剩下的就只有关中、巴蜀之地,中间处于连接之地的是汉中。
因此,从大的方面来说,如果只占据巴蜀汉中的话,关中能够轻易封住巴蜀政权,但如果占据了关中+巴蜀之地的话,地理形势就会完全不一样。
首先,基本上完全占据了二级阶梯的地理优势,这样就可以封闭起来而取得防御上的完全优势,同时也关东政权也难以有效阻断关中+巴蜀的进攻优势。简单点说,占据巴蜀+汉中是难守难攻难扩张,而占据巴蜀+关中是易守难攻易扩张。
其次,巴蜀前往关中的道路没有了地方势力的骚扰,可以有效减少运输消耗和劫掠风险,从而增加了物资的利用率。
这一点,不管是反对北伐的费祎、还是为了北伐而北伐的姜维,都没有看到。诸葛亮的北伐旗号虽然是克复中原这样的空口号,但从其行动和目的来看,诸葛亮是看到这一点的,但是可惜的是,诸葛亮一生也没能做到。
三、完人和枭雄的区别,诸葛亮和刘邦的第二个差距
如果说没能占据完全的地利是诸葛亮看到但没有做到的关键因素的话,那么接下来这一点,诸葛亮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西汉帝国的建立者刘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流氓,在市井层面摸爬滚打多年,别的什么也没有学会,却练就了一身看透人心的本事。即使在秦末诸雄中,刘邦的军政能力十分普通,然而刘邦擅长的事情是,读懂别人的需求、合理分配利益。
这使得刘邦在哪里都能够如鱼得水。实际上,不仅仅是英布、彭越等人与刘邦的合作建立在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连属下的汉初三杰韩信、张良、萧何之所以跟随刘邦,同样是因为跟着刘邦能够承担更少的风险和分配到更合理的利润。
这一点从沛县起兵推举刘邦、称帝后张良劝刘邦分封功臣等事件的细节都可以看得出来。韩信说刘邦将兵不过十万,但是善于“将将”(统领众将)绝不只是一句恭维的话,他本人也碍于刘邦的知遇之恩而没有听从蒯通之言而背叛,就是一个明证。
实际上,汉初三杰和彭英二人的军政能力都有比刘邦突出的地方,而且从后来的表现来看他们并不是什么善茬。
但枭雄的本质在于,善于用利益来驾驭那些能力非凡之人,甚至是跟他一样的枭雄。
实际上,虽然比起刘邦有差距,但从关羽、黄忠、魏延、马超、法正一众文武来看,卖草鞋起家的刘备也是有枭雄之姿的。
与刘邦和刘备比起来,诸葛亮是个完美的人。士族出身,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比较强大的人脉网,还有高洁的志趣,最重要的是,诸葛亮的军政能力比起刘邦刘备来说,强的不是一星半点。
因为他们觉得没人能比自己做的更好,所以都会尽量发布较为详细的命令而不喜欢把事情交给下属去发挥,喜欢参与具体的事务而不喜欢假手于人,处理事件时会尽量减少风险而求稳。
最终的结果就是,虽然刘邦军政能力不如诸葛亮,但其作出的大部分决策比蜀汉要好;虽然诸葛亮本人几乎是个军政全才,但并不是一个好领导。他殚精竭虑,但蜀汉还是没能走出汉中一步,身后还人才凋零,处境越来越困难。
这是诸葛亮和刘邦的差距,也是完人和枭雄的区别。
总的来说,诸葛亮不能复制刘邦的成功,一在于没能进一步拿到关中,形成完整的地利,而被困于汉中;二是诸葛亮是一个完人却不是一个好领导,没有发挥出麾下众将的最大价值。
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守四方。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给诸葛亮的这句结语,和刘邦自己唱的大风歌,如果从本文这个角度来解读,无疑是对诸葛亮和刘邦最好的总结。
把刘备放到刘邦的时代及位置上,想必刘备也能统一天下,同理,把刘邦放到刘备的位置上,刘邦未必能一统天下。时势能创造英雄,时势也能消灭英雄,刘邦与刘备的不同,很大程度在于时势的不同。刘邦所在的秦朝末年,整个天下经秦朝12年高压弹簧式的统治,民怨到了极点,自陈胜吴广点了第一把火后,无论是天下百姓,还是六国遗民贵族,都希望反抗秦,而秦朝的灭亡之所以如摧枯拉朽一般,是因为压力越大,反弹也越大,秦之所以灭亡得这么快,与秦的高压统治息息相关,百姓渴望推翻秦,而建立一个新的朝代,这是大势所趋。
刘备所在的东汉末年,整个天下经过两汉四百余年的统治,汉朝深入人心,黄巾起义是因为部分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打着宗教的旗号对统治阶层的不满而导致起义,黄巾起义代表着部分农民的利益,但与占主导地位的地主士族阶级的诉求不同,导致黄巾起义被残酷镇压而失败,人心仍是思定,百姓渴望安稳,这是大势所趋。刘邦时代,随便打着反秦的旗号,便能聚焦一大帮人,如陈胜的部下周文,陈胜就给了周文一个将军印,一个兵也没给,周文就靠这个将军印一路向西,边招兵边反秦,等周文打到函谷关时,已有战车千辆,兵员数万,而且还被周文轻易打进函谷关,要知道战国几百年,东方六国联合起来也没有打进函谷关过,可见秦腐朽到什么程度。刘邦呢?也靠反秦,聚焦一支实力仅次于项羽的军队,成为刘邦争天下的资本。
刘备时代,皇权衰弱,各地军阀趁势而起,打天下完全靠的实力,什么是实力?名声是实力,如袁绍,四世三公,士族世家,振臂一呼,天下来投。宗室钱财也是实力,如曹操起兵,有一大帮宗室支持,有其父万贯家财支持,很快就拉起一支队伍。兵力地盘也是实力,如刘表、刘璋,割据地方,称雄一方,刘备呢?起兵之初,没有任何值得显耀的地方,只能靠虚无的皇室头衔和人个魅力一步一步艰难的发展。刘邦能统一天下,而刘备不能,总结原因如下:一、时势不同。刘邦时代的大势是反秦建立新朝代的趋势,百姓渴望一统。刘备时代的大势是汉室虽朽,但人心思汉,百姓反对战乱,渴望安稳。刘邦统一天下等于是在乱世中统一,更有利于统一,而刘备要统一天下,等于是要推翻一个存在近四百年的朝代,更难于统一。
二、对手不同。刘邦统一天下最大的对手是项羽,只要击败项羽,其它的对手太弱不足为惧,而刘备统一天下的对手不仅有曹操,还有孙权,对手一个比一个强。刘邦出汉中面对的是项羽分封的不得民心的三秦王,还有散沙一片如墙头草一般的各个诸侯,而刘备出汉中面对的是铁板一块,已经统一北方九州之地的曹魏政权。三、起点不同。刘邦是在陈胜吴广起义的几个月后就开始反秦,经历了三年反秦战争和四年楚汉战争,虽出身不高,但在七年战争中,接收了大量的资源,在那个时代,反秦就能增加大量的经验包,使刘邦成为仅次于项羽的天下第二大诸侯,也就是老大和老二争天下。
刘备虽出道几十年,兵少将寡,势单力薄,还一直没有固定的地盘,在刘备那个时代,要想强大,必须要先有资源,先得有名声、钱财、兵力、地盘,才能强占别人的资源,刘备没有,所以失去先机,等到曹操占有整个北方,孙权雄据江东时,刘备什么也没有,没有和曹操、孙权争夺天下的资本。四、团队不同。刘邦团队人才济济,要啥有啥,有一大帮跟着自已一起打天下的沛县老乡,有投奔而来的四方人才,有萧何、韩信、张良这样的不世之才,有曹参、周勃这样的成长将领,有陈平这样的谋士,这些人一直跟随刘邦到死,不难如此,而且由于对手的政治能力差,天下的人才都流向刘邦,刘邦能统一天下,也正是因为刘邦海纳百川。刘备呢?刘备起点太低,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人才都流向势力更加强大的曹操及孙权处,等到刘备建立政权,人才都已经定型,刘备没有太多的选择,也没有曹操那样有九州之地可以发布求贤令,刘备团队太弱导致在争天下的过程中,没有优势。
同意T.K.Kwan君所言,蜀汉是否计入汉朝之中,自古存在争议。虽然三国志(西晋)﹑资治通鉴(北宋)等书否认蜀汉继承汉朝的地位,但汉晋春秋(东晋) ﹑通鉴纲目(南宋)﹑肃常的续后汉书(南宋)和郝经的续后汉书(元)均以蜀汉为正统。 至于为何有不少史家并不把蜀汉视为汉的延续,主要基于以下四个原因: 一,刘备继位的合法性 部分史家质疑,刘备的皇室血统不清不楚。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而刘胜虽是汉景帝之子,但是庶出的,而刘胜众多儿子中,其中一个庶子刘贞传到 15代而生出的刘备,在宗法上,他的继承权已是近乎零。再者,经过数百年时间,刘备究竟是不是刘胜之后,亦令人有所质疑。毕竟在汉朝,刘是大姓,刘备究竟是混水摸鱼还真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令人质疑。若刘备像光武帝那样,最后ㄧ统天下,那才当是为汉巩固江山,宗法问题迎刃而解,可是刘备偏偏没有。 二,蜀的继承问题 由于刘备政权合法性也非汉献帝(汉正统)所授,甚至也不是汉政权中央官员所举,刘备称帝时,汉献帝根本没死,也没有任何足以代表汉政权的人,将汉政权托付给刘备。其正统地位自然极具争议。如果刘备是汉献帝直系亲属,在宗法解释上就比较站得住脚;如果汉献帝正式禅让给刘备,也可以视为正统,如果东汉政权大部分中央官员跑到成都拥立刘备继汉,正统问题的争议也可以大致上解决,但事实是以上皆非。因此,不少史家质疑蜀的继承问题,并不把蜀汉视为汉的廷续。 三,三国历史的独特性 另一个令史家不把蜀当是汉朝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在中国存在最少三个各自为政的政权,魏﹑蜀﹑吴三国自立为国,没有一国有绝对的领导地位,也不能令其他二国服从他的统治,三国各自为政,和西汉﹑东汉相差很远。蜀汉在当时,只是一个国家,而西汉﹑东汉,不但是一国,更是一朝,是仍为全国统一的代表,反观蜀,只是其中一国,因此以蜀视作汉的延续,不符合当时的情形。若说是西晋东晋,东晋虽处于南北分裂,但西晋灭亡是因少数民族内迁,东晋仍是当时代表 *** 的唯一政权,所以史官仍把它当是晋的延续,再者,司马睿在群臣拥戴下即位的,他的正统地位更是无容置疑。 四,三国志﹑资治通鉴的影响 虽然有不少史书均把蜀当成是汉的延续,但当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本史籍 - 三国志﹑资治通鉴,均把魏当是正统。 清史学家章学诚说:“陈氏生于西晋,司马氏生于北宋,苟黜曹魏之禅让,将置君父于何地为而习与朱子,则固南渡之人也,惟恐中原之争正统也。诸贤易地而皆然。”三国志之所以把魏当是正统,把蜀汉当成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是因为陈寿是蜀汉亡臣,并且算作晋朝新臣,为了维护晋朝的正统地位,必然要维护魏国这位“禅让者”的身份。如果以汉称呼刘备之国,则对魏国正统的地位产生了撼动。而刘备的汉国自然而然就成了东汉王朝的传承者,而魏国自然成为了逆国,那么晋朝的地位也就是违法的了。出于当时的政治考虑,使得陈寿必须将汉国称为蜀汉或蜀国,这样才能得以在司马氏统治的晋朝得以将蜀汉的历史传承下去。 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陈寿既为晋武之臣,而晋武帝是承魏之统,故陈寿若不以正统归魏,而晋亦白必非正统,此自然是陈寿所不能为的。 至于资治通鉴,则因为成书在北宋,而北宋政权继承的是北方政权,也是禅让得来的,故以魏政权为正统。 五,史书编写 自春秋一书创立编年体后,后世纷纷仿效。史官若用编年体记述历史,必须以正统的政权年号记之,否则会出现年期上下不接的问题。而在三国时代,魏受汉禅让得位,时间上是直接承接汉的,如果把蜀汉视为汉的延续,即蜀汉为正统,那蜀汉灭亡后与晋代曹魏之间将空一年,因此编年体史家均不承认汉为正统。
参考: chanbbs.tiexue/post2_1286458_1﹑sciencetimes/m/user_contentx?id=335548﹑channelchang.wordpress/2007/12/07/%E4%BC%BC%E6%BC%A2%E9%9D%9E%E6%BC%A2%E6%98%AF%E8%9C%80%E6%BC%A2/
史官说蜀汉不是汉的同时,亦有不少史学家承认刘备延续汉家统治! 史官说东汉是完全继承西汉,但认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西汉与东汉之间曾出现过王莽建立过新朝,新朝还作过很多改革。 史官说曹丕受汉禅为帝,因此可视作汉亡。亦有史学家认为只是东汉的结束,刘备还是在西蜀延续汉室,还称刘备作汉昭烈帝。 「受禅正统论」也不是受全部史学家认同的,有史学家说出"后世每多谋朝篡位的权臣美化自己是被禅位",甚至有史学家认为尧、舜、禹的禅让过程是有篡夺成份呢! 以上都说明同一历史事件,是可以有不同观点的!编历史的官员,及民间编史的学者,不可能不受到他处于的时代背景而作出那时代的特定立场。就以编写王莽称帝那段时期历史的史官来说,他受的是东汉朝廷俸禄,就只能为王莽立传,而不能为他作本纪,只能称那段时间作王莽作乱时期,王莽的新朝只好说作是伪朝廷了!否则那史官除了饭碗不保外,更可令整个家族被屠杀。 晋朝编历史的,必定是以曹魏作正统,因为晋是受魏"禅让"过来的,晋国君主不可能会承认自己继承了不正统。 史官仍是值得尊重的,虽然立场被固定了,他仍在尽了一定的努力把较真实的一面保存下来,例如王莽曾礼贤下士,也曾锐意改革西汉遗留下来的社会、经济上的问题都被记录下来了。王莽只能怪自己后劲不继,被刘秀夺去江山,若他能顺利把帝位传子孙的话,他极可能被描述为有雄图伟略的一代开国明君。 个人认为蜀汉是不是汉朝,王莽的新朝算不算一个朝代争论都不会有结果的,不同观众有不同答案,但大家都会承认刘备曾占蜀称帝、王莽统治时期都在中国史上出现过。
东晋之所以于割据而非大一统的情况下仍归两晋
皆因东晋之时只有唯一一个 *** 政权。 东汉之所以归入两汉是因为东汉皇室力求得民心而坚持正统
自古千百年来称其为西汉之续。 唯曹魏开创的三国时代并存三个 *** 政权割据
则不能以少于三分一的土地的某国代表整个中华和该时代。 正如战国七雄割据亦略相似。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楚汉争霸期间,刘邦凭借着巴蜀和汉中之地,击败了众多诸侯,并且在垓下之战中击败了强大的项羽,从而建立了西汉王朝。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刘备同样坐拥益州和汉中之地。但是,蜀汉却成为魏蜀吴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更为关键的是,公元263年,蜀汉就在曹魏和东吴之前就灭亡了。由此,对于后人来说,经常拿刘备和刘邦进行比较,并提出了蜀汉最终没有一统天下的疑问。那么,问题来了,刘备与刘邦都占据了巴蜀与汉中,为何蜀汉最终失败了,刘邦却成功了呢?
一
首先,内因和外因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原因和动力的一对基本范畴。内因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原因,即内部矛盾;外因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即外部矛盾。对于刘邦和刘备来说,导致结果不同的原因也分为内因和外因这两个方面。一方面,就外因来说,刘备和刘邦面对的外部环境是显著不同的。就刘备来说,虽然打出了匡扶汉室的旗号,但是,当时的曹操已经占据了北方中原地区,拥有最广阔的疆域和最多的人口。相对应的,在士兵规模上,曹魏也超过了蜀汉和东吴之和。而在夷陵之战败,蜀汉在整体实力上甚至落后于东吴,成为最弱的一方。
二
与此相对应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刘邦等人消灭了秦朝,进入关中。项羽假借楚怀王之名,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其中包括后来的汉高祖刘邦,也包括秦朝名将章邯、汉初三大名将之一的英布等。由此,虽然同样占据了巴蜀和汉中,但是,刘邦面对的诸侯数量较多,在此基础上,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实力也相对较弱。在楚汉争霸期间,刘邦这一诸侯的实力是排在中游的,加上项羽因为齐地的叛乱而焦头烂额,这给刘邦、韩信不断消灭各路诸侯赢得了有利的时机,这是刘邦能够成功的重要外部因素。
三
另一方面,就内部因素来说,就个人能力来说,刘邦要比刘备更能发掘人才,而且对于手下的忠言劝谏,刘邦基本上都能听进去,而且可以去执行。比如攻破了秦国都城咸阳后,在张良、樊哙等人的劝谏下,刘邦和关中地区的百姓约法三章,这为刘邦之后顺利攻占该地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夷陵之战上,刘备不愿意听从赵云等人的劝谏,执意和东吴开战,导致蜀汉元气大伤。除此之外,在手下的人才水平上,刘邦也要明显强于刘备。
四
最后,在汉高祖刘邦手下,即拥有韩信、樊哙、夏侯婴等战将,也拥有张良、萧何、曹参、陈平等文臣谋士。特别是韩信这位千古名将,放在任何时代都是最顶尖的将领。与此相对应的是,因为庞统、法正等人的英年早逝,刘备的可用人才只有诸葛亮、关羽等人,在数量和质量上全面逊色于刘邦。总的来说,对于刘邦和刘备,虽然同样占据了巴蜀之地和汉中之地,但是,前者拥有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底下的人才众多,从而击败各路诸侯,并击败了西楚霸王项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7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唯一陪皇帝走过金婚的女人,她是谁
下一篇: 张飞在蜀汉的地位有多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