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三国时期孙权称帝后,诸葛亮为何要派使臣往前庆贺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6 09:14:54

三国时期孙权称帝后,诸葛亮为何要派使臣往前庆贺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诸葛亮一生,才智超群,帮助白手起家的刘备在曹操和孙权等狠角色面前,争到了一块地盘,建立了蜀汉政权,当了皇帝,诸葛亮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让他非常耀眼,没有办不成的事。

然而,诸葛亮一生中,也遇到了很多无奈的事,其中,最无奈的一件事,不是街亭之战杀了马谡,而是因为孙权称帝。当孙权称帝,诸葛亮权衡利弊之后,最终无奈地接受了现实。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先说马谡被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让赵云和邓芝做疑军,出箕谷,牵制曹真主力,让马谡做先锋,去守街亭,结果,马谡不听诸葛亮的军事部署,屯兵在山上,被曹魏名将张郃切断了水源,马谡惨败,丢失了街亭。

事后,诸葛亮左右为难,但是,为了给北伐众将士一个交代,为了大局,为了正军法,还是将马谡杀了,挥泪斩马谡。

当时,要不要杀马谡,诸葛亮心里是非常矛盾的,很无奈的,本来北伐就无人可用,缺乏人才,而马谡是出色的智谋之士,杀不杀?诸葛亮最终还是狠心将马谡杀了。

《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杀了马谡,诸葛亮就大哭起来,心疼,但是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可见诸葛亮的为难和无奈。

而诸葛亮最无奈的一件事,不是杀马谡,而是对待孙权称帝这件事上,诸葛亮被迫妥协了。

诸葛亮一向痛恨曹魏,曹丕篡汉,诸葛亮将曹魏视为汉贼,包括曹操在内,诸葛亮一生都想灭掉曹魏,匡扶汉室,所以,才五次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流尽最后一滴心血。

而孙权称帝,也是背叛大汉王朝,那么,诸葛亮为何不去讨伐孙权呢?

当时,孙权称帝的消息传来,朝廷上下,举国震惊,都要求立即和孙权绝交,讨伐孙权,天无二日,怎么能容得下孙权僭越?

但是,诸葛亮经过理性分析,慎重考虑,权衡利弊之后,还是妥协了,接受了孙权称帝的这个现实。

诸葛亮说,孙权有篡逆之心很久了,我们之所以联合孙权,就是为了形成犄角之势,合力对付强大的魏国,把孙权作为援手,如果现在和孙权翻脸,就会多一个敌人,对我们不利,那时,曹魏再做大,我们就更没办法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被迫向孙权妥协,还派陈震为使,向孙权庆贺。

《三国志》注引《汉晋春秋》记载:是岁,孙权称尊号,其群臣以并尊二帝来告。议者咸以为交之无益,而名体弗顺,宜显明正义,绝其盟好。亮曰:“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掎角之援也。今若加显绝,雠我必深,便当移兵东(戍),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中原。彼贤才尚多,将相缉穆,未可一朝定也。顿兵相持,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

从诸葛亮的决定和行动来看,诸葛亮是忍了这一口气,非常无奈,他做出了一生中最艰难的选择。

汉贼不两立,现在,蜀汉打出了大汉的正统旗号,曹魏本来就是汉贼,现在,不仅是曹丕,又出来一个孙权,两个汉贼,而且,都比蜀汉强大,不妥协,你说怎么办?诸葛亮用心良苦。

历朝历代的权臣中,为何诸葛亮会备受高度推崇?

公者的化身,正者的化身,智慧的化身,人格的化身。

因为有〈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深入人心,所以诸葛亮被神话了,被推崇,使至提深为正义和智慧的化身,只要是中国人都十分推崇和崇拜他,无人能比,当然是要归功于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的塑造。

千百年来,人们对权臣的评价基本上都是负面的,但对诸葛亮的评价基本都是正面的,而且受高度推崇。主要原因有:

一、功高不震主

诸葛亮有开国之才、治人之术,并且年少时立志成为管仲、乐毅那样的人。他以法治国,平定南方内乱,多次北伐中原,使曹魏震恐。

但他并没有篡位的野心,秉持忠心耿耿的臣子本分。可以说,诸葛亮权倾一国,功高而不震主。

二、为官清廉

诸葛亮生前为官清廉。清心寡欲,自身作则,力求改变东汉以来官员企图享乐、浮华淫逸的官场风气。他生活十分俭朴,从他最后一次北伐临终前给后主刘禅上表中,公布自己的财产清单(800颗桑树等),便可以看出这一代权臣、名相是如何的刻苦自持,以端正 社会 风气。

为了反对东汉以来的厚葬风气,诸葛亮遗命将自己安葬在前线的定军山下。不必运会成都、举行国葬,以免铺张浪费。他还明确指示,殡仪从简,依山造墓,能容下棺材即可,入殓时穿平常衣物,不必随葬器物。作为权倾朝野的一代名相,能有如此心胸,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实在令人钦佩。

三、修身养性

诸葛亮学识渊博,并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明白表示自己的治学和修心的想法: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他强调修心在于寡欲,多学才能成才,要立有远大志向,不断要求自己,治学和修心才能真正成功,这也是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基本精神。

四、人格魅力

诸葛亮病逝后,消息传入蜀中,曾因骄奢无度,被诸葛亮奏请刘禅废为庶民的前长水校尉廖立,正迁徙流放于汶山,听到噩耗,大为哀痛地表示: “诸葛丞相死,我一辈子都要老死在这儿了! ”

因为伪造军情被废为庶民的前尚书令李严(当时改名为李平),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更伤心得发病而死。李严被流放后,经常对友人表示,相信有一天诸葛亮一定会原谅他而再度重用他。

诸葛亮这种让政敌都感动的磊落政风,人格魅力,的确是古今难得的大政治家。

五、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现代人一提到诸葛亮就会想到八个字: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唐太宗李世民评价诸葛亮为“忠顺勤劳”。康熙皇帝曾直接表示: “诸葛亮云,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这些 历史 上著名的政治家都对诸葛亮高度评价。周恩来总理评价诸葛亮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优秀政治家。

这也表明,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认为诸葛亮拥有大权,却不失节制,决不跋扈欺上、代替皇帝行事,因此很少人会怀疑他有篡位自立的野心。在当时的蜀汉的那种好摆龙门阵、好拉关系的 社会 环境里,实在不是简单的事。

总而言之,在历代权臣中,诸葛亮做到了以上几点,备受后世推崇。

权臣,顾名思义就是有权势之臣。这类人通常掌握着国家军政大权,相当于国家的实际统治者,架空国家元首(皇帝)权利,致使国家元首(皇帝)沦为名义上的统治者。
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一人身兼数职、要职,可谓最大的权臣。
①丞相、录尚书事、假节,这是刘备称帝之后赋予诸葛亮的权利。丞相,从秦朝设立到东汉后期废除,至此到东汉建安十三年200年间再无丞相,直到曹操复设并担任丞相,整个三国时期,也就曹操、诸葛亮二人担任过此类职务;录尚书事,更重要的是体验一种角色,主要职能就是负责把皇帝的文书和诏令传达给外朝官员,实质就是参与国家决策;假节,就是可以代替皇帝行使职权。刘禅即位后,再次赋予诸葛亮开府建牙的权利,意味着诸葛亮的丞相府是独立中央政权的第二套领导班子。

②司隶校尉,主要负责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秘密监察,掌握着国家的监察力量。这个职位本来是张飞担任的,张飞死后由诸葛亮接任。

③益州牧,也就是集益州治安、民政、军事三权于一身的最高长官。而当时蜀汉政权的底盘主要就在益州,前任益州牧就是刘备本人。

以至于刘备在驾崩之际,将诸葛亮从成都召到身边进行叮嘱:

也就是说,暂且不论刘备说这番话是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都是从法理上承认了诸葛亮可以取代刘禅,扛起蜀汉这面大旗。

同样在刘禅即位后,也说出了下面这番话:

虽然《魏略》主要记载三国时期魏国的史事,但作者鱼豢身为同时期的魏国官员,也能明确反映出在当时国际形势中,诸葛亮在蜀汉中的地位。
诸葛亮备受推崇,与他拥有的权力,以及最后的结局是分不开的。
拥有如此之多的实权,出任丞相拥有行政权,担任司隶校尉拥有司法权,兼任益州牧拥有首都乃至全国地方大权,诸葛亮在整个蜀汉政权中,充当着当家人、裁判员、运动员的角色,最终能够忍住,没有代替刘禅向权力金字塔迈上一步,并累死在工作岗位上。这样的人物,在后世统治者的眼中,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无疑都是推崇宣传的对象。

我们知道, 历史 上的权臣名声都不好,因为无论权臣怎么做,他和皇权就是一对天然的矛盾,对皇权就是一个伤害。在皇权制 社会 ,权臣本身就是不被允许的。所有的权臣,如果他们不夺取皇位,最终都没有好的结局。比如董卓、霍光、鳌拜等等,结局都是很悲惨的。

可是,诸葛亮的声誉却非常好,他不但生前得到了大家的拥戴,死后没有被反攻倒算,而且大家还一直尊重他,一直执行他的政策。后世对他更是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他作为一个掌控了当时蜀国军政大臣的权臣,一生并没有夺权,而他的命运却还那么好呢?

(诸葛亮剧照)
一、当政期间一直致力于北伐。
诸葛亮在当政期间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他一直在北伐,他几乎一直身处外地,并没有呆在朝廷之中。

他一直待在外地,并且一直做着北伐的事情,有什么好处呢?

一是他可以集中大家的意见。如果呆在朝廷之中,不集中做一件事情,大家必然都闲得没事干,就会对权力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拉帮结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样一来,朝廷中勾心斗角的事情就会发生。而一个人想要成为权臣,他必然要打击排斥那些和自己的意见不一致的人,打击和和自己不在同一个集团的人。

但是诸葛亮因为在北伐,所以大家都把精力用在北伐上。如何排兵布阵,如何负责押运粮草,如何征集兵员等等,这些事情都是非常单纯的。而且一个人的升迁,也主要以他所建立的功劳为准,毕竟功劳是可以量化的,因此不会有人不服气。所以,这使得诸葛亮不会陷入人事纠纷之中。

而且,诸葛亮致力于北伐,他就不能不当权臣。一个军队是需要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指挥的。毕竟军队如果没有统一的强有力的指挥,这支军队肯定不可能打胜仗。因此,没有人觉得诸葛亮当权臣是一件不能理解的事情,恰恰他们对诸葛亮很理解,觉得诸葛亮就应该这么做。如果不这么做,就不能够打胜仗。

可以说,北伐这件事情是诸葛亮能够当稳权臣的绝对保证。

(刘禅剧照)
二、诸葛亮坚决执行刘禅的命令。
刘禅其实很少对诸葛亮指手画脚。一方面是因为他自身不愿意揽事,只喜欢享乐。另一方面,他也不懂军事,不可能对天遥地远的诸葛亮进行瞎指挥。还有一方面,他的权力欲望并不强,从来没有考虑过诸葛亮因为掌控兵权,对他有什么威胁的问题。

当然了,除了刘禅这个君王特殊以外,诸葛亮也做得非常到位。诸葛亮在当政的时候,对刘禅基本上是坚决执行。诸葛亮在打仗的时候正打到紧要处,刘禅让他回来,诸葛亮没有说什么,立刻执行就回来了。这一点,三军将士都看得清清楚楚,大家都认为,刘禅有些过分。而诸葛亮就要这样做,做给所有的人看,表明他对皇权的绝对维护。而刘禅也认识到,他自己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所以,此后他再也不敢对诸葛亮进行指手画脚了。

(魏延剧照)
三、诸葛亮对异见者相当容忍。
诸葛亮当政以后,作为他最大的政敌,莫过于魏延和李严两个人。魏延是刘备集团的旧将,是刘备集团中资格最老、能力最强的一位,他肯定是不服诸葛亮的。李严则代表着蜀地的本地集团,他是蜀地本地集团的意见领袖。这两个人对于诸葛亮来说,威胁都是非常大的。

一般的权臣,肯定不会容忍这两个人的存在,必定要把他们给打压下去。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这么做,他对待魏延所采用的办法是:用他,但不重用他。不让他在军队中担任重要统帅,只是把他当成一般将领来使用。比如魏延提出了一个“子午谷奇谋”。但诸葛亮以冒进为由,拒绝了魏延的建议。事实上,也就是不让魏延担任某一方面军的统帅。

诸葛亮对李严的使用也一样。李严本来是掌控军权的,但是诸葛亮让他担任后勤保障。诸葛亮的这个人事安排,没人会说不对。毕竟他作为蜀军本地的意见领袖,筹集和押运粮草,正是他应该做的。后来,因为粮草没能及时运到,让诸葛亮撤军。诸葛亮也不和他计较,迅速就撤军了。后来,李严怕受处罚,抢先恶人先告状。即便如此,诸葛亮也没有对他进行残酷打击,还准备再用他。以至于后来当诸葛亮去世以后,李严还痛哭不已,觉得除了诸葛亮有这样的大肚量,能够容忍他以外,别人是不可能再用他的了。

总之,虽然诸葛亮确实是权臣,但他能把握好分寸,各方面都做得很到位,因此他才会有那样好的待遇。

(参考资料:《三国志》《华阳国志》等)

首先说权臣它不是一个贬义词,权臣指的是权利比较大的大臣。权臣并不一定就是奸臣,往往有一些人权利大了以后,欲望也随着增大,做出了很多出格的事,最后不得善终。

不过 历史 也不是绝对的,很多权臣就直接当了皇帝,第一个权臣当皇帝的就是王莽,看着皇帝不行干脆就自己做,权利大到了连皇帝都可以换。第二个当皇帝的权臣就是杨坚,建立了隋朝并完成了国家一统。

还有几个权臣也有废掉皇帝的权利和能力,自己却不当皇帝,有皇帝之实,没有皇帝之名,典型的就是西汉中期的霍光,也就是霍去病的弟弟。权利也是大到了可以更换皇帝,废了刘贺,扶持了刘病已当了皇帝,没想到最后被刘病已汉宣大帝所除。还有曹操和后来的司马懿他们都是准皇帝。

权臣其实也不都是有了权就像前面几位那样,唐朝的郭子仪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郭子仪先不说了八朝元老,权臣中的战斗机。说一下诸葛亮,刘备死了以后,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和权利绝对是无容置疑的名副其实的权臣。诸葛亮和吕不韦,霍光,王莽,杨坚,曹操,司马懿等等是不一样的。没有依仗自己手中的权力行不轨之事。诸葛亮和西周时期的周公,春秋时期的伊尹一样都是正面典型的代表。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被后人推崇的原因。

为何三国蜀汉诸葛亮会备受高度推崇?

诸葛亮在三国当代确实是能人,但不是完人,在某些方面是演义作者虚构吹出来的,加上后代读者吹捧出来的。用哲学观点看:他是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发明家很多衔头;从另一方面看,他被神化了,成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呼风喊雨,攘星借寿的异人。这些记载纯属时代的产物,谁能相信。最大的质疑,诸葛亮,即便有通天本领,一心助刘备父子二代,没有统一国家,三分天下而终。

中国 历史 ,无论前朝,后代都有出类拔尖的能人:前朝名人春秋有管仲,乐毅,伍子胥;战国有苏秦,张仪,孙膑,吴启,西汉有张良。后代大明有刘基都是华夏髙才辅政能人。

诸葛亮同前朝后代相比之下,读过史书的人都明白,很多名人,名垂青史。诸葛亮曾自比管仲,乐毅之才,可惜没有管仲乐毅之功(亮太自信了);诸葛亮在刘备东征战事上来衡量,前不及伍子胥,后不及刘伯温。刘备东征亮没有显现奇才,说服主上罢战,这是刘备不能统一全国的至命伤。比了前朝吴越相争,越王败亡,勾践被擒,在吴国故苏当奴隶,三年后吴王扶差见越王勾践比较老实,同意放其回国,这时丞相伍子胥谏劝,不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吴王执意不从。伍相无法劝醒吴王,自认无才,无颜苟活世上,吊死在故苏城门上,遗言:‘’我要看越王再次来吴‘’。越王回国‘卧薪偿胆’,若干年后,越王起兵,打败吴王,扶差被杀,吴国灭亡。伍子胥忠心死谏,主上昏庸而失国,越王下令将故苏城门命名为胥门,至今还保留,伍子胥流芳千古,对比诸葛亮,不能说服主上东征有所不及吧!

后说刘伯温。朱元璋起事在安徽凤阳,几年后已兵强马壮,章元璋提议要出兵江州(现江西九江)同元未最大的军事集团陈友良争夺江州,当时刘伯温力劝不可。呈说:陈友良军事实力强大,有水师屯扎鄱阳湖,且有友军张士诚盘居苏州,二军合围对我军不利。建议大王先占领南京,定部称帝,同时筹建一千艘战舰在太湖操练水师,以斗抗陈友良鄱阴湖水师,以南京为根据地,先消灭苏州张士诚,然后再攻打陈友良。刘伯温的战略步聚,朱元璋全盘照办。占领南京,活捉张士诚,太湖水师进入鄱阳湖,二军水战,陈友良亲自指挥,在舰楼窗户探头暸望巧中流矢身亡,兵无头而降,陈军全部覆灭,最后统一全国,刘伯温功不可抺,后有人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所以,诸葛亮既不及前贤,又不如后秀。当然,也必须说明,三国同前朝后代的时局不同,也有很大关系,应该说,诸葛亮是能人,而不是圣人。

诸葛亮除了才智超人,更见忠君勤政。特别值得后人推崇的还有那前后《出师表》。陆游有诗曰:“出师二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我认为,权力大到可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甚至废主自立的权臣,诸葛亮为何备受推崇,原因就在于他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他一生廉洁奉公,德治仁政,匡扶汉室,志在一统,所以得历代敬仰。

历朝历代的权臣中,为何诸葛亮会备受高度的推崇呢?诸葛亮备受后世的推崇,多少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而从真实的 历史 来分析,诸葛亮也确实应当受到后世的尊崇。原因有几个。首先,诸葛亮能成为权臣是通过“真金白银”换来的,也就是尽心尽力的辅佐刘备(不像 历史 上的某些权臣,是因为先有特殊的关系,例如是皇帝的岳父、舅哥等外戚关系,才成为权臣的),屡建功勋,并获得了刘备的信任,才在“白帝托孤”后成为了权臣。第二个原因,诸葛亮在成为了权臣之后,再到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眉县)的十一年(公元223年四月—公元234年八月)的时间里,诸葛亮为了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做到了“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第三个原因,在诸葛亮病逝后,家无余财,也就是除了靠正常收入所积蓄的财产外,没有其它的来路不明的财产。最后一个原因,诸葛亮的子孙(诸葛詹和诸葛尚父子),虽然远不具备诸葛亮的能力,更没有能拯救蜀汉政权,但都在公元263年年底,在绵竹(今四川省德阳)保卫战中双双奋力战死。这又与 历史 上不少的权臣的后代尽干些丢人显眼的事,形成了显明的对比。这又为诸葛亮脸上增了光添了荣。诸葛亮正因为,这些原因才会使他在 历史 中的权臣们中,被后世高度的推崇。

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威武霸气!孙权为何要给他这个机会?

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威武霸气!孙权为何要给他这个机会?

赤壁之战开打之前,江东地区的孙吴一直是没有表示自己的态度。刘备这时候坐不住了,他一个人的势力,根本没有办法和曹魏对抗。

不过此时,孙吴内部也有一些人坐不住了,曹魏拿下了荆州等地后,已经是把一只手伸向南方,此时的江东不再安全,随时都面临着曹魏的压力。出于保险起见,他们也不得不提前做一些准备,与刘备联络,也是为防患于未然。

不过他们并没有表示要正式参战,只不过是暗中搞一些动作。面对他们这种暧昧的态度,刘备也只能提前出击。必须要想办法让孙吴明确站在自己这边,否则他根本没有办法应对曹魏接下来的攻势。

诸葛亮就担任起了说服孙权的任务,可他到了江东后就发现,此时的孙吴内部反对派声势浩大。尤其是张昭这些人都是孙吴内部的骨干,他们带头反对联蜀抗魏,这就给诸葛亮非常大的压力。

孙权一开始也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先让诸葛亮,去与自己手下反对派的这些臣子们进行辩论。

这就是非常有名的舌战群雄,最终的结果当然是诸葛亮获胜了,他靠着自己厉害的口才,成功让这些反对派没话说了。但是,很多人都不理解孙权的这个安排。他为何要安排这么一个场合,专门给诸葛亮与张昭等人来辩论呢?

其实诸葛亮赢了,这些人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态度的,后来张昭这些人还是坚定要投降,那么诸葛亮这么做不就没有什么作用了吗?

其实孙权的安排还是非常有深意,首先张昭这些人当时的身份有些特殊。他们很多人并不是孙权的心腹,而是原本孙策时代的心腹,还有一些人是吸纳进来的本地士族。

这些顽固派在国内有着非常强的力量,甚至连孙权都不能完全控制他们,而且这个时候他们倡导的投降,在道义上来说是站得住脚的,因为曹魏此时还没有完成篡位,他们代表还是汉室。曹操大军南下打着天子的旗号,那么孙家原来就是汉臣,投降是理所应当的,反而坚决作战是违背道义。

我认为这才是孙权最头痛的地方,反对派抓住这个理,不断在国内制造投降的声势。其实孙权他心里肯定是不愿意投降的,否则他根本不会犹豫,早就投降了。他之所以犹豫,就是因为自己不想这样就放弃称王的机会。

可是孙权又没有办法说服国内这些人,更何况他们在力量上就是处于劣势的,他自己想打都找不出打的理由来说服众人。

孙权这次等于就是借了诸葛亮的势,因为诸葛亮这次前来,肯定是早有准备的,但诸葛亮虽然是来寻求联合,也必然会有自己的一些谋划,孙权并不清楚他们的情况,也不明白他们的底线。

所以他安排了这么一个场合,一方面借助张昭等人,来试探刘备的筹码,另外一方面,借助诸葛亮与张昭等人辩论的机会,在国内制造一下声势,他利用这次辩论,成功把主战的声势给拉起来了。

孙权也没有打算让诸葛亮一次就说服所有人,他的打算是只要你能够打压他们的气势,拉起主战的气势就可以了,借机在国内营造联盟舆论。

出现了这么一个奇怪的情况,诸葛亮完成了任务,孙权也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因为他借势还不够,他还需要借此来拉拢主战的实权人物。直到后来掌握实权的主战人士坚决抗魏,孙权才定下决心联蜀作战。

诸葛亮的简介 孙权的简介 70-80字

三国时政治家、文学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水县南)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早孤,随叔父至豫章(今江西南昌),后又往依荆州牧刘表,躬耕于南阳隆中(今湖北襄阳城西)。素有大志,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草庐,请他出山共图大业。次年,在诸葛亮的谋划下,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击败曹操。其后又进占荆州,袭取益州,形成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刘备称帝,拜他为丞相。刘禅继位后,蜀汉事无巨细,都取决于他。他曾南征,平定了诸少数民族地区,有七擒孟获等事。后又率诸军北驻汉中,六出祁出、多次伐魏,终因兵少势单,且粮草不继,未能成功。最后病逝于军中。谥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
诸葛亮的文学成就主要以散文著称。其代表作有《出师表》(又称“前出师表”)、《建兴六年上言》(又称“后出师表”)、《正议》等篇。

东吴大帝孙权 东吴大帝·孙权(182-252)
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生于徐州下邳(今江苏邳州),卒于太元二年(公元252年)。[1]中国兵法家孙武二十二世后裔。生来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形貌奇伟异于常人。自幼文武双全,早年随父兄征战天下。善骑射,年轻时常常乘马射虎,胆略超群。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兄孙策病死,孙权继位吴侯、讨逆将军,领会稽太守,开始统领江东。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208年),三伐江夏太守黄祖,并于其间收得大将甘宁。同年,汉丞相曹操南征,大败宜城亭侯、左将军、豫州牧刘备。曹操占领江陵(南郡治所)后,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鲁肃、周瑜为首,主和以张昭为首。张昭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孙权却有意与曹操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周瑜及时返回,说明曹操的种种弊端,战有望获胜。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与曹操决战。周瑜用黄盖谋,以三万人于赤壁大破曹操。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战后,孙权与曹操多次在合肥、濡须一带对峙,各有胜负。其间孙权联合刘备,将妹妹嫁入荆州。又从鲁肃之计,将所据荆州部分的南郡暂与刘备。215年五月,征皖城,虏获庐江太守朱光。同年刘备取蜀成功,孙权讨还荆州,刘备不从。盛怒下的孙权以吕蒙为将,连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亦起兵五万赴公安,关羽将三万于益阳与鲁肃对峙,大战一触即发。然曹操于此时拔汉中,刘备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与孙权议和,归还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土地。 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孙权
219年,刘备荆州守将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这时的孙权看着刘备逐渐做大,并以相当的兵力对自己构成威胁,旋即改变战略,向曹操称臣联盟,拔掉门口这颗定时炸弹。以吕蒙为都督取下刘备所据荆州地,潘璋、朱然擒杀关羽。 220年,曹丕取代汉称帝,建国号大魏,史称曹魏。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并随即兴兵问罪讨伐东吴。孙权果断任命39岁的陆逊为大都督,迎击刘备,于彝陵之战大破蜀军。 222年,曹丕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使其节督荆扬交3州诸军事。同年,曹魏三路伐吴,其中两路各有胜败,魏军整体局面占优,然朱桓重创曹仁军,扭转了整个战局,魏军不如预期,只得引退。(曹丕时代,对孙权四次用兵,皆不如意) 223年,刘备病逝,蜀、吴互通使臣,关系缓和。226年,曹丕病逝,孙权乘机攻江夏,不克而还。 229年,孙权于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为皇帝,建国号大吴,孙吴王朝正式成立,旋即迁都建业(今南京市)。 234年,孙权响应了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御驾亲征合淝,却败于扬州都督满宠。229年后,孙权多次出兵北伐,战役较多,各有胜负。 孙权称帝后曾大规模派人航海,加强对夷州(今台湾)的联系。又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了江南土地的开发。晚年的孙权日益骄奢,宠信吕壹,赋役繁重、刑罚残酷。立嗣之争,孙权也犯下极大错误,多数名臣死于非命。自孙登夭折后,孙权先是废了孙和,又赐死孙霸,最后立幼子孙亮,这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 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1岁。谥号大皇帝,史称东吴大帝。庙号太祖,在位24年 (注:若从孙权称吴王在位算起,则在位为32年)。 孙权自200年继位吴侯统领江东到逝世为止,前后共52年,长达半个世纪左右,是三国时代在位最久、最长寿的帝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6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