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真实的周厉王是什么样的无道暴虐之君还是“中兴之主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3 06:54:39

真实的周厉王是什么样的无道暴虐之君还是“中兴之主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周厉王的文章。

公元前八四一年,在我们历史里实在是一个颇为重要的年份。司马迁作《史记》时,以这一年为开端编了一个《十二诸侯年表》。这一年,也就成为我们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据《国语•周语上》的记载:周厉王姬胡任用“好专利”的荣夷公做了执政的卿士,“国人”很不满,还制造了“国人暴动”;也是在这一年。姬胡最终被赶到了彘地,十四年后,死在那里。

厉王“无道”罪名的由来

也是因为这一系列的事件,姬胡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无道”暴君,还给他定了两个罪名:其一是出自《史记•周本纪》的记载,称厉王暴虐,致使“国人”诽谤,于是厉王从卫国找来一个巫去监视他们,有敢于诽谤,就会被杀了。直吓得“国人”们在即使在路上相遇,也只能去确定一下眼神,再不敢多说一句话了。召公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规劝于他,他还是不听。其二则是厉王任用“好专利”的荣夷公来敛财。

以上的暴虐行径,最终在盖棺定论的时候,给他赢得了一个“厉”的谥号。据《尚书•逸周书•谥法解》上说,“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愎狠无礼曰厉、扶邪违正曰厉、长舌阶祸曰厉。”这样以来,厉王的罪名也就妥妥地背下了,直背了几千年。

然而,历史上的周厉王真的是这样吗?周厉王谥号“厉”的由来

我们不妨先从他的谥号说起,《白虎通义疏证•右论帝王制谥之义》称“天子崩,大臣至南郊谥之”,就讲得很明白了,原来厉王的谥号是由大臣和贵族们给他定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一头雾水。因为我们看惯了和珅那般专拍乾隆马屁的大臣;也听说过“三家分晋”那般当着国君的面分了国君家产的大臣,而周厉王身后的又是怎样的大臣呢?那我们就很有必要从西周时的“封建制”去简单了解一下西周社会的各个阶层及君臣的关系了。西周社会各阶层及君臣的关系

西周克商以后,所有的土地和人民自然也就成了周王室的囊中之物。根据“分封制”,周王将这些土地、人民分成一些份,分别赐予他的一些亲戚、子弟。并要他们带着他们各自的族人、周王赐予他的人民去受封的土地上建立一个新的国家。这就是金文《大盂鼎》铭文所载的“受民受疆土”了。

《说文》称:“国,邑也。”(值得醒目的是,此时的“国”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国家”的“国”并不是一回事)国君们在“邑”的周围筑起围墙,围城内称之为“国”,贵族、诸侯的族人以及服务于贵族的小手工业从业人员居于其中,称之为“国人”;围墙以就是“野”,居住着周王授予的殷商移民、受封地的原住民,还称他们为“野人”。

何兹全在其《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一书中说,最初的“国人”是包括了贵族的,因为贵族们也居住在“国”中。到了西周末年、春秋时期,贵族才逐渐从“国人”中分化出来。尽管如此,还是保留了氏族民主制的影子,“国人”还有强大的社会势力,对政治问题很有发言权,而且可以参与政治活动,过问国家大事。甚至都有“询立君”,即废立君主(据《周礼•小司寇》)的权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国人中是包含了一部分贵族的;同时,“国人”们所具有的权利,自然也可以为贵族、大臣们所有了。

同时,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又是层层分封的。即天子将土地分给诸侯,诸侯又将受封的土地分成几块授予卿、大夫。这便是孔子所说的“诸侯有国,大夫有家”了。

这样层层的分封所形成的诸侯、卿、大夫都被授予一定的爵位或者官位,同时享有其受封土地上所得利益的绝对支配权。他们定期向其封建主进贡,并随同封建主进行征伐等。当然,天子、诸侯也会留下一块自领的土地,由自己的家臣代为掌管,并依托这些土地获得经济利益。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的君臣关系,也不像我们所熟知的帝制皇权时期,君主对大臣们有绝对的权威,甚至是杀罚的权力。更像是一个以土地大所有者为中心的所有土地所有者共同构成的统治团体。所以,他们是有足够大的权力可以废黜厉王,进而送他一个“厉”的谥号做恶名的。

周厉王、荣夷公所推行“专利”的具体举措虽然在《国语》、《史记•周本纪》中没有做正面交代,细玩文义,我们大概可以断定,不过是周厉王将山林川泽之利收到了自己手中,使“诸侯不享”(据《国语•周语上》)。由此我们似乎可以讲,正是因为厉王“专”了山林川泽之利,侵犯了贵族、“国人”的利益,才致使了“国人”们的反抗,贵族们在其死后还不忙送他一个“厉”的谥号。

历史上真实的周厉王应该是怎样的呢?

那么,厉王君臣“专”了山林川泽之利,这个事件本身是否可以视之为“厉王虐”的理由呢?或者说,厉王君臣的“专利”,是否有他合理的理由呢?

《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竹书纪年》称:“厉王无道,戎狄寇掠”,“厉王无道,淮夷入寇”。《多友鼎》铭又称严允入侵。以上的引文中称“厉王无道”,导致了内忧外患似乎是不太合理的。因为这种戎狄侵掠的情形是早在厉王当政之前已经出现了的,并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钱君倒以为,正是因为迫于内外交困的情形,厉王不得不四处征伐才最终落了一个“无道”的罪名才是。

如《史记•楚世家》中说得就很明白了,“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由此,我们已经有足够的理由讲:厉王于周王室内外交困的情形之中继位,通过一系列抵御戎狄侵掠战争的胜利,才暂时缓解了这一局势的每况愈下,进而促成了宣王时期的中兴。

当然,凡是战争总会有利有弊,总要难以避免导致国家财政的捉襟见肘。如此看来,周厉王、荣夷公所推行的“专利”也是无奈之举,厉王未必应该独任其咎呢。正如汉武大帝的赫赫战功,又何尝不是以国库亏空,百姓生灵涂炭为代价的呢?

有没有周厉王止谤的原文及翻译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选自《国语·周语上》 译文 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政。召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这样的暴政了!”厉王发怒了,找来卫国的巫师,派他监视那些指责朝政的人。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厉王就把被告杀掉。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以眼神示意。 周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老百姓的指责议论了,人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 召公说:“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严重。河流壅塞而崩溃泛滥,伤害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通畅流淌;治民的人也应开导他们,使他们畅所欲言。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公卿以至列士进献讽谕诗,让盲乐师进献乐曲;让史官进献史籍;让太师进献劝谏的箴言;让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让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让各种乐工进谏,让平民百姓把他们的话传上来;让近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员弥补天子的过失,监察朝政;盲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之言教诲天子;让国内元老将这些意见加以归纳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这样做事就不致违背情理。 “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财物用度都从这里出产;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食物也从这里出产。人民用嘴发表意见,政事的好坏就列举出来了。推行好的防止坏的,就能使财用、衣食增多起来。老百姓内心考虑的事能说出来,在考虑成熟之后自然就表现在言谈中,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还有多少人会关心政事呢?” 周厉王不听。从此以后,老百姓再也不敢说话了。过了三年,老百姓就把厉王流放到彘地去了。

周代的中兴之主是()。

周代的中兴之主是()。

A.周厉王

B.周宣王

C.周夷王

D.周幽王

正确答案:B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