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司马懿既然已经识破空城计,司马懿最后为什么还要退兵

以史为鉴 2023-07-06 08:59:36

司马懿既然已经识破空城计,司马懿最后为什么还要退兵

大家好,这里是对百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空城计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司马懿已识破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何还要撤退?

话说,刘备在得到了诸葛亮和庞统的辅助后,才迎来了自己的事业高峰期。从助刘备夺得益州、汉中,进而建立蜀汉,就不难看出这二人的确不是浪得虚名。

不过,在三国的中期乃至后期,还有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和野心家的能力不输给他们,这个人就是魏国中后期的实际掌权者——司马懿。

司马懿与诸葛亮之间堪称知道颇深,司马懿深谙诸葛亮的用兵之道,也深知自己的能力,因此在蜀魏战场对峙期间基本上针对诸葛亮的弱点——军粮运输来。

他采用最令人发指的计策——坚守不出,任你怎样叫阵,我自岿然不动。就诸葛亮摆下的空城计来说,司马懿已然看破,但看破不说破,甚至还很配合地演了一出退兵的戏码。

那么,为何司马懿不一鼓作气彻底斩草除根,反而放虎归山呢?临终前司马懿道出了真相。今天,咱们就来说一说其中的故事。

仕途多艰的司马懿

司马懿出身河内司马大族,是族内有名的奇才,司马家族家世显贵,因此司马懿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受到家族影响,对天下的事司马懿也非常关心,从小以天下为己任。

司马懿在良好的教育下变得志向远大、胸有谋略,受到很多人的欣赏。在他二十岁那年,他与南阳太守杨俊见面并交谈,一言就让杨俊断定,司马懿未来的前途不可估量,他绝对不是一般人物。

不仅如此,就连其兄司马朗的朋友在看见司马懿之后,都对司马朗说:“你弟弟的才俊真是举世瞩目,你是真的比不上他啊”。众多大臣名士在见到司马懿时,也都感慨司马懿的才华能力举世罕有。

按理说司马懿才俊举世瞩目,声名远播的他应该在仕途上会非常得意才对,但是并没有。司马懿的才名并没有为他提供一张仕途通途的门票,相反,正由于它的才俊声名反倒为他带来了很多祸患。

在当时,汉室衰微,曹操将汉献帝迎到了许都,以天子作为手中人质,挟天子而令诸侯。出身汉室旧臣的司马懿心中对曹操不齿,因此多次拒绝了草草的征召,甚至是装出自己患有风瘫病来迷惑曹操。

当时,曹操没有空闲去处置司马懿,后来内患处理完后,他强制征辟司马懿到丞相府中为官。司马懿见实在是躲不过,只能放弃抵抗出仕为官。

后来,司马懿成为了曹丕的师傅,他悉心教导曹丕,与曹丕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关系。可是,贾诩察觉出了司马懿深藏着独狼一般的野心,他也曾劝告过曹操。

曹操在长时间的相处中,也察觉到了司马懿胸怀大志,日后若大权在握则必然为祸。他多次告诫曹丕:“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赋之大权。”

然而,曹丕出于对司马懿的敬重之情,很多时候都会为司马懿辩解开脱。司马懿本人在各种工作岗位上,也都是尽心尽力地处理,也就令曹操的警惕略微下降。

不由的感慨曹操的识人眼光,不论是吕布、袁绍、刘备等诸多对手,还是他所看重的人才,曹操都给出过经典的评价,而他对司马懿的评价果真在日后应验,只惋惜曹丕并没有听进去。

司马懿与诸葛亮的空城计

在曹操手下为官时,曹操很多时候将司马懿作为贴身随从带在身边,一来是司马懿能力出众,可以帮助自己解决诸多问题。二来,他对司马懿始终都是保持有戒心,也一直不敢给予他大权。

正因如此,司马懿的仕途在曹操时期还是非常坎坷的,同时多疑的曹操出于斩草除根的思想,将司马懿诛杀也是未知数。总之,司马懿在曹操时期可以说是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错误。

曹操去世之后,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后篡汉自立,成为第一位魏国君主。素来尊敬司马懿的曹丕,并没有听曹操的话,对司马懿更是重用,将他看成了心腹重臣,在很多战事中对司马懿委以重任。

在曹丕亲征东吴时,司马懿作为留守大臣留守许昌、辅助朝事;在孟达叛乱中,司马懿神速进击迅速平息孟达叛乱;他也是当时魏国唯一能与诸葛亮掰手腕的角色。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对局开始了,也为后来的空城计埋下了伏笔。话说,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的时候,夏侯楙和曹真都不是诸葛亮的对手。

在此情况下,司马懿出山了,他成功利用马谡的轻敌,夺回了街亭城,并且一路进入蜀国境内。诸葛亮得知街亭兵败失守后,明白这第一次北伐已经毫无意义,一切都付诸东流了。

败局已定的情势下,诸葛亮连忙做了一系列部署,将失败的损失尽可能最小化。这也就包括了西城的军粮转运,也就是在西城,诸葛亮摆下了空城计。

面对诸葛亮将城门大开的局面,司马懿也在揣摩诸葛亮的用心究竟如何,在他看来,诸葛亮生平用兵谨慎,他敢这样打开城门等着自己进去说明城里面一定有埋伏,自己要是进了城可能就没命走出来了。

但他也怀疑过诸葛亮是不是在故布疑阵恐吓自己,看着诸葛亮兴致勃勃的弹琴,司马懿索性下令撤军。事实上,诸葛亮的背后只是一座空城。

临终前道出实情

或许,司马懿并非没有读出这是一座空城,而是在和诸葛亮一起唱双簧。司马懿看破了这出空城计,却仍然要和诸葛亮一起演一出好戏,二人可以说是心照不宣。

一切都在照着两人的剧本演下去,只是旁边的人都没有看出来罢了,当时世人多以为诸葛亮的空城计对司马懿奏效了,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根据史料记载,司马师和司马昭也多次对这个问题感到好奇,他们不懂父亲为何要要在诸葛亮的空城计前退兵。多年之后,司马懿临终前,他终于向儿子们说出了实情。

他说:“事魏历年,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常言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试想一下,要是没有诸葛亮入侵魏国,魏国无人是诸葛亮的对手,才有司马懿的用武之地。

如果没了诸葛亮,那么自己、还有整个司马家族,在曹氏家族的眼中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曹操一直说自己鹰视狼顾,欲将自己除之而后快,曹叡也防备着自己。

多亏了诸葛亮的存在,才暂时换得司马家族平安,司马懿又怎么能将诸葛亮彻底铲除呢?也正由此,去世前他一直告诫两个儿子要慎之又慎,一定要“养肥自保”。

作为野心家的司马懿,可以说他非常成功,他成功地顶住了曹操的疑心,也成功地在曹氏家族防备自己的情况下,保全了司马一族,并保存了自己的实力。

忍一时风平浪静,喜兴不形于色的司马懿,最后通过高平陵之变成功实现野心,成为了整个三国时期最大的赢家。

司马懿明明已经识破了空城计,为什么还撤军败走


司马懿

孙权曾经用"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一句来称赞司马懿军事才能的高超,用兵的出神入化。司马懿有着各种各样的奇策,也善于谋略,曾经帮助曹操解决了粮食问题;也运筹帷幄解了樊城之围;还在孙权借着魏文帝去世,发兵突袭魏国的时候,击退了敌方等等。

按理来说,司马懿拥有这般出色的才智谋略,一般是不会被轻易骗到的。哪怕对方是博学多思,同样善用计谋的诸葛亮,司马懿也不应该连试探一下都不敢,就直接被一出"空城计"给吓的退兵。而且足智多谋的司马懿真的会看不穿诸葛亮使的手段吗?

司马懿出身于士族,聪明多大略

司马懿,字仲达,出生于司州河内郡温县,是士族子弟。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懿在兄弟当中排行第二,从小就聪慧过人,更是喜爱读书,司马府书房里的书籍统统被司马懿学习批注过。司马懿也非常的博学洽闻,有什么好奇的就会去问自己的父亲司马防和大哥司马朗。


司马懿

南阳太守杨俊一向以知人善任为名,在司马懿20岁之前曾经在机缘巧合下见过司马懿,不由得感叹"此人绝非池中之物啊。"后来司马懿被曹操召入府中,成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等等,可见杨俊真的有慧眼识英才之能。

司马懿有胆有谋,竟敢对曹操用计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正任司空的时候,有人推举司马懿为计掾。曹操得知司马懿才智过人后,便派人召来司马懿,想让其在府中任职。但是司马懿心中抱负可远不止这一点,看清汉朝已经式微,就不愿投奔于曹操的门下。


曹操

于是,司马懿有些犹豫的抬头看了一眼大堂之上的曹操后,低下头唯唯诺诺道:"仲达深知司空的看重,心中自是欣喜不已,只是仲达本无意于朝堂之事,不如让仲达回去好好思量一番,再作答复?"曹操哪里看不出司马懿的小心思,但是为人自负,认为自己已经权倾朝野,没有人会不识好歹,便点头应允,却恰恰中了司马懿的道。

接连几日,曹操没有收到司马懿的回复,心中早已不满,便派亲信去将司马懿请来。谁知曹操的亲信来到司马府上,看到的却是卧病在床的司马懿。司马懿面无血色,看到曹操的亲信,连忙想要起身,挣扎了几次无果,只能苦笑着道:"劳烦您告知司空大人,仲达可能暂时无法为司空效力了。"

曹操得到亲信的回复后,将信将疑,思虑再三之后,打算派人再试探司马懿一下,便唤来自己的暗卫派他去刺探司马懿的消息。当天夜黑风高之时,司马懿正和衣而眠,一道黑影突然闪过,匕首闪着寒光直接刺向了司马懿的胸口。


刺客

司马懿似乎没有发现危险的到来,依旧是一动不动,在离司马懿胸口几寸之处时刺客收回了匕首,一个转身消失在夜幕之中。曹操得到了暗卫打探来的确切消息后,就打消了自己的疑虑。

司马懿清楚现在汉朝正在逐步没落,在汉朝自己心中的抱负无法得以实现,所以才故意装病躲避曹操的招募。但司马懿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便以身犯险用命去赌曹操不会对自己下死手。不得不说,司马懿这一次兵行险招用的极为巧妙。


曹操

司马懿为曹操出谋划策,解决掉关羽这名大将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升为丞相后,便使用了强硬的手段,召来司马懿任职

文学掾

。司马懿此时已经看出曹操有雄霸一方的能力,便留了下来,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

等到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被封为魏王太子。又过了两年之后,司马懿就升任为太子中庶子,专心辅佐曹丕。司马懿更是常为曹操父子出谋划策,等到司马懿任职丞相军司马时,曾建议屯田来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得到曹操的应允。


司马懿

之后,司马懿向曹操谏言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为人骄纵,不堪重用,不应当驻守边防,曹操却不予理会。等到同年七月,镇守荆州的关羽借势率军突袭荆襄,胡、傅二人果然趁机投降。

一时间,关羽的声势非常庞大。曹操觉得受到了威胁,想要避开关羽,准备迁都黄河以北。司马懿阻止道:"现如今我们并没有受到什么实质性的伤害,就这样迁都是长他人志气。关羽现在声势这么浩大,孙权定是不愿的,不如把消息透露给孙权,他肯定会有所作为的。"曹操听从了司马懿的建议,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击了关羽,关羽被杀。

司马懿这一计,巧妙的利用了孙权与刘备争夺荆州时产生的矛盾,将关羽推到了矛盾的风口浪尖上。俗话说棒打出头鸟,同样想称霸一方的孙权,自然不能容忍关羽在自己的面前嚣张,于是选择与曹操合作,先灭掉了关羽。


孙权

不得不说,司马懿绝对是一位奇策善谋的谋士,但为何司马懿会因为诸葛亮的一出"空城计"不战而退?司马懿难道真的没有看穿诸葛亮的计谋吗?有专家直言:他不撤军就输了。

诸葛亮的一出"空城计",司马懿明明识破却甘愿被骗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因为不慎错用马谡而失去了战略要地街亭,司马懿率领着几万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方向乘势追击。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一个可以扛起重任的大将,全都是只懂笔墨的文官,跟随着诸葛亮的军队,也有一大半都出去运输粮草了。众人在听闻司马懿率众兵赶来时十分惊慌失措,唯有诸葛亮面不改色。


诸葛亮

诸葛亮看着惶恐不安的众人们,自信一笑,"没事,我有计谋可以对付司马懿。"只见夕阳西下,烟尘滚滚,忽闻一阵悠扬的琴声。在城墙上有一位身披鹤

,头戴纶巾的男子正在低头抚琴,身边有两位小书童一人手捧宝剑,一人手持佛尘。城门大开,偶尔能见到几位妇女和百姓们来回走动的身影,却见不到任何一位士兵。

司马懿派出的侦察兵见此不敢妄动,急忙返回报告给了司马懿。司马懿登高眺望,发现果然是诸葛亮正在悠然弹琴,他的面上虽然是惊疑不定,心中却是淡淡一笑。司马懿立即下达了撤退的命令,跟随着司马懿而来的

二子

司马昭十分不解:"父亲,这想必是诸葛亮慌不择路下故意摆出来的样子,您不要上当。"

既然已经识破了空城计,司马懿为什么还是要坚持退兵?

众所周知,在三国时期有这样一句说法,“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从刘备得到诸葛亮和庞统帮助,进而建立蜀汉政权,能够看出在三国时期,这两位人杰本领极高,不过,实际上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本领能够和诸葛亮媲美,智慧和诸葛亮不相上下,此人正是后期掌控曹魏朝政的权臣司马懿,就空城计一说,其实司马懿早已识破,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已经识破诸葛亮计谋,为何不乘胜追击擒拿诸葛亮,而为何坚持退军呢?临终前他终于说出了真相



仕途多舛的司马懿:

司马懿的祖辈都是有名的人物,因为生在乱世时期,而受到家庭因素影响,经常会有“忧天下之心”,而且,从小就有奇特的情操,聪慧明事理,并且还有远大的谋略,受到很多人赞赏,司马懿二十岁之前面见南阳太守杨俊,他就曾夸下海口,司马懿未来绝非一般人物,除此之外,就连司马懿兄长的朋友都对其赞不绝口



不过呢,正因为司马懿名声远播,但是在当官的路途上却受到很大排挤,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让司马懿看到汉朝国运已微,并不想在曹操麾下继续生存,曾多次拒绝曹操要求,建安十三年,曹操巩固政权之后,用威胁的手段迫使司马懿任职,想利用他的才学教导自己的儿子们,而相处一段时间后,猜忌心很重的曹操,观察到司马懿野心勃勃,甚至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对此,曹操对他也是忽冷忽热,甚至还在曹丕面前强调,以后要提防司马懿,所以在曹操去世之前,司马懿的仕途算是比较坎坷的



不过,曹操去世之后,曹丕登基,素来和司马懿交好的曹丕,早就将曹操的话抛之脑后,甚至还对司马懿委以重任,在战事上,取得不少功绩,当时街亭失守之后,司马懿领着十几万的军队在短时间内连续攻下了三座城,动作非常的干脆,诸葛亮也是被打的措手不及,而且,本来应该一举活捉诸葛亮的,但是,司马懿不仅没有继续强攻,反而坚持撤军,致使诸葛亮“逃出生天”,不过值得一说的是,当时司马懿已经识破空城计,但为何坚持撤军呢?



空城计:

根据《三国演义》中记载,由于司马懿短时间中,拿下了数座城池,致使蜀军大败,而当时的诸葛亮仅仅只有数千兵马,对阵司马懿的数十万大军简直以卵击石,进而诸葛亮略施小计,要求其他将士撤军,独留两个门童守护再侧,面对浩浩荡荡的曹魏大军,诸葛亮不慌不忙进而弹奏琴声,听到琴声之后,司马懿顺势下令撤军,而实际上诸葛亮身后只有一座空城而已



司马懿临终道出真相:

对于空城计,很多人都认为司马懿是上了诸葛亮的当,然而并非如此,据资料记载,司马懿的儿子们也曾多次对这一问题感到好奇,直到临终的时候,司马懿才说出真相:



俗话说“兔死狗烹”,意思就是说兔子一旦死掉,那么猎狗也将会成为烹食,而这里的兔子指的便是诸葛亮,当时,之所以司马家族能够在朝中有地位影响,其实还是因为司马懿才是诸葛亮的对手,而一旦诸葛亮惨败,蜀汉必灭亡,到时候司马懿无用武之地,必将遭受曹氏家族赶尽杀绝,对此,只有诸葛亮活着,其实才能保住司马家族,除了这一点,实际上司马懿还是在隐藏自己的实力罢了,毕竟司马懿的野心比起曹操要大的多,对此你们怎么看?

司马懿识破空城计之后,为何仍要撤军?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谋天下无双,不但用兵如神,还擅长洞察人心。流传于民间最有名的故事,就是诸葛亮的“空城计”。空城计,三十六计之一,意指虚虚实实,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适用于敌强我弱的情况。众所周知,当年诸葛亮使用空城计,将司马懿率领的15万大军吓得慌忙撤退,从而赢得喘息时间,最终顺利撤退。然而,司马懿早就识破了空城计,他之所以撤退,其实是另有算计。

当年,诸葛亮因错用马谡,从而失去了战略要地——街亭。魏军得胜之后,司马懿马上率领15万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袭来。不得不说,司马懿抓的时机真的不错,本来诸葛亮身边就没有大将,只有一众文官,唯一留守的5000士兵还有一半去运粮草了,只有仅仅2500人驻守西城,一旦司马懿攻城,整座城市便会瞬间失守。

然而,诸葛亮却不慌不忙,他下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不允许士兵大声喧哗。此外,他又将四个城门打开,让士兵打扮成老百姓的样子,洒水扫街,他自己则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安然坐下,慢慢弹起琴来。不一会,司马懿率领大军到了门口,他笃定诸葛亮一定是故布疑阵,城中必有埋伏。于是,司马懿果断下令退兵。

实际上,空城计只是诸葛亮、司马懿两个聪明人合伙演的一出戏,打从一开始,诸葛亮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压在了司马懿的智商上,他不怕司马懿发起进攻,他只怕司马懿看不懂他的意思。幸运的是,司马懿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期望,在两人对视的一瞬间,司马懿就读懂了诸葛亮摆出“空城计”的意图,于是下令退兵。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司马懿的兵力占据绝对优势,正所谓“一力降十会”,无论诸葛亮有没有伏兵,他都可以轻松获胜,甚至拿下诸葛亮的项上人头。另外,就算司马懿再谨慎一些,他完全可以采取试探性攻击,比如围而不攻、派兵查探周边情况等。西城只是一座小城,就算有伏兵,城里能有多少?只要周围没有伏兵,诸葛亮就成了瓮中之鳖。

不过,司马懿何许人也?他和诸葛亮一样,都是拥有着长远战略眼光的人物。司马懿之所以会重新出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魏国没有人能对付诸葛亮。换句话说,如果司马懿杀了诸葛亮,他最终也逃不过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实际上,诸葛亮和司马懿早已连成了命运共同体,况且他们俩都明白这一点。

然而,司马懿不能在众目睽睽之下,公然放走诸葛亮,他需要诸葛亮给他提供一个可以放他离开的理由。因此,诸葛亮摆出了空城计,只等他前来配合。事情后来的发展走向不用多言,司马懿借坡下驴,不仅保住了自己一条命,也让诸葛亮安然离去。怪不得专家说:司马懿不撤军,必定会死。

在识破了空城计之后,司马懿为什么还是选择了撤军?

前言由民间故事改编攥写的《三国演义》第九五回情节中,街亭失守,司马懿大军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御敌,却大开城门,并在城楼抚琴,司马懿疑有埋伏,遂退兵。对于这一情节,有人却认为,实际上当时司马懿已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但仍然选择了撤军,这其实也是司马懿的计策。



空城计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曹魏的权臣,历史上评价他善谋奇策。《晋书·宣帝纪》中记载其:“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据《三国志》中记载:“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之任。懿力尽节,以宁华夏。又以齐王聪明,无有秽德,乃心勤尽忠以辅上,天下赖之。”可知,司马懿不论是在政治、军事,还是在经济上都是一位极聪明的人。早期深得曹操信赖,但终究因为野心膨胀,选择做了一位权臣。



一出《空城计》后,世人皆是赞叹诸葛亮的算无遗策,智勇过人,几乎成为了神话一般的人物。然而,却无人知晓当时的城楼下,司马懿在决定转身撤军之前,有过怎样的思虑与考量

一个是蜀国大将,一个是魏国主帅,二人皆足智多谋,聪慧过人。在战场上,他们是棋逢对手的敌人,在立场上,他们却更像是惺惺相惜的知己。前有敌军需要攻陷,后有主上时时猜忌。他们都是为国而战,却又怀有不同的心思。



司马懿比起诸葛亮,多了几分野心,也多了几分为自己考量的小心思。他早早便明白,自己如今的地位与权势于魏帝而言已是心腹大患。自己更多的只是魏帝用来牵制诸葛亮,牵制蜀国的一枚棋子。然而自负才华的司马懿又怎会甘为一名被猜疑,且时时都有可能丢掉性命的臣子呢?他不仅要活着,他还要掌握政权,自己当政。



司马懿早就识破了“空城计”故而,司马懿当时很有可能已经识破了“空城计”。

当司马昭问到:“莫非诸葛无兵,故作次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时,司马懿以”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为由引兵离去,将计就计故意放了诸葛亮一马。



有专家认为,司马懿当时如果不撤军,很有可能活不到最后。因为诸葛亮是蜀国将才,是魏国的劲敌,而只有司马懿能够与之匹敌,诸葛亮活着,他还有利用的价值。如果蜀汉失去了诸葛亮,司马懿很可能就会面临被卸磨杀驴的境况。那么司马懿的处境就会变得很危险。

相反,司马懿假意没有看出诸葛亮的计谋,一方面能够给魏帝营造一个他胆小多疑、优柔寡断的印象,使之放松警惕。另一方面,他还能够继续一边与诸葛亮周旋,一边等待时机,筹谋自己的宏图大志。这也充分表明了司马懿的深谋远虑和战略远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6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