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清廉的宰相:揭秘张俭的生平事迹,下面对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在古代,宰相是皇帝的辅佐,是最高的官职。这个有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的官职,到了明朝才废除。宰相这一职位废除,意味着中央集权制度到达顶峰。
历史上有名的宰相很多,比如张居正、魏征、长孙无忌等等。今天要说的这位宰相,叫张俭。他并不著名,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不足六百字,但是他却为一代帝国奠定了丰厚基业。
汉人才子远走契丹,原因是被“献宝”?
张俭是汉人,还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生活的时代,石敬瑭已经把燕云十六州割让出去。导致宋辽两国分而治之。
张俭在宋太宗时期通过辽国的科举考试,在山西大同一个节度使手下做官。作为汉人,考上辽国的进士并不容易,可见张俭这个人十分地有才能。在山西为官后,他名声很好,才干突出,深受同僚和上司好评。
当时,宋朝和辽国以黄河为界,分割而治,辽国统治着黄河以北,而宋朝统治黄河以南,张俭所在的地方正好是两国的交界地区。
一天,当时的辽国皇帝辽圣宗游访民间。主管张俭的这个节度使对圣宗说,有一个宝贝要进献给他。辽圣宗正因和宋朝割地和亲被拒绝而烦恼,听说有宝贝,以为是什么奇珍异宝,没想到,节度使送来的是个大活人,这个人就是张俭。
辽圣宗本来很纳闷,一个地方官员算什么宝贝?但是听了张俭的名字以后就感兴趣了。因为辽圣宗为了和宋朝周旋而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有四个仆人,一人喂两口饭。
在古代,“俭”字是一个人字旁,右边上下三个人字头,一横,两个口。这不是正对上了辽圣宗的梦吗?辽圣宗非常高兴,认为张俭是天降祥瑞,是来帮他的圣人。加上张俭胸藏文韬武略,在大殿上对答如流,恳切建言,提了三十多条建议,个个切中要害,深合圣宗的心意。于是圣宗重用了他。
高歌猛进,一路升迁,成为辽国最年轻的正国级领导
圣宗派他到大辽首都上京,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担任监察御史。这是个七品小官,但比从前担任地方官的幕僚要好上很多,这给了张俭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
上任后的张俭没有让辽圣宗失望,屡建功绩。遗憾的是,或许是辽国的官员缺乏编撰史册的能力,或是因为史书流失,张俭的丰功伟绩没有明确的记载。史上唯一能证明这个人卓越才能的,就是他十多年高歌猛进的升迁之路。张俭在正七品位置上待了没两年,就升迁为次五品司门外郎。
47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张俭丁忧三年。终于回朝后,皇帝看见张俭就像看见久别重逢的情人一样热情,立马任命他为礼部郎中、知制诰,入职枢密院工作。掌管了辽朝文化宣传、教育、外交等一系列工作。张俭此时就相当于副部级干部了,皇帝还给了他柱国的封号,意思是身负重任的大臣。
两年后,张俭奉命出使宋朝,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外交成果。回来后,皇帝很高兴,封他当政事舍人、知枢密直学士,相当于辽国汉族地区事务及对宋战略委员会首席专家。
短短十几年,张俭从一个幕僚,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的领导。证明这个人能力确实不可小觑。
衣服上的窟窿带了一年,皇帝惊了!
一个汉人,在辽国的升迁速度比辽国本国的人都快,这当然会引人嫉妒。加上张俭这个人非常廉洁,很容易被人质疑。所以有人说,张俭是假模假样地在皇帝面前装清廉、装好人,实际上是个奸佞小人。
这话开始没人敢传,因为张俭是圣宗的心腹大臣,是皇帝的高级幕僚,但是在张俭六十九岁那年,辽圣宗因病去世了,他的儿子耶律宗真即位了。传谣言的人一看,新皇帝即位了,觉得是个中伤张俭的好机会,于是就把这些话想办法传到了新皇帝的耳朵里。
其实张俭作为圣宗留给兴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很得兴宗的信任的。但是这谣言传播甚广,激起了兴宗的好奇心。兴宗把这话听进去了,他也有心想试试这个俸禄多到拿不过来的大臣,到底是不是如同传闻中那样的清廉。
一天议论国事,兴宗跑了一会儿神儿,他发现张俭总穿着同样的一件皮袍子上朝,这个年轻的皇帝玩心大起,他故意在张俭的衣服上烧了一个小窟窿,张俭无知无觉,还在认真地研究国事。
暑往寒来又一年,又是兴宗召见大臣们议论国事。他记着去年在张俭衣服上烫了个洞,他就特意去看去年烧坏的那个地方,这一看兴宗就惊了——那个洞还在衣服上!已经一年了,张俭都没换一件冬衣。
按说张俭可不穷啊,他当时有“食赋三百石”的待遇。别说买一件皮袍子,他就是一天买一件他也买得起。辽兴宗一问才知道,这件皮袍张俭穿了三十年!
可是他的俸禄都去哪了呢?他都拿去接济亲友和穷人了,自己依然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习惯。
兴宗这才相信,张俭是真的人如其名,非常节俭,非常清廉。他大受感动,立马让内官去开国库,告诉张俭,国库里有的,他想要的,尽管拿。
张俭呢,也不贪婪。他只拿了三匹布就出来了。兴宗一看,张俭放着绫罗绸缎不拿,拿的是三匹粗布就更感动了。张俭用自己的行动,一力辟谣,从此以后再也没人质疑他的德行了。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为外人的言行所影响,有自己的人生准则和行事风范,这才能得到独立的人格。其实俭以养德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如果一个人能坚持俭朴的生活,不贪婪,这是需要强大的自制力的。
一个自制力强大的人,就不会做出有损他人利益和自己人格的事情。这也是俭以养德这句话的由来。我们虽然不用像张俭一样,三十年不买一件新衣服,但是在浮躁的世界里,保持一份初心是非常必要的,你说呢?
孔褒、孔融兄弟争死。名士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记恨,密令要州郡捉拿张俭。张俭与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却不在。当时孔融年仅十六岁,张俭认为孔融年轻,并没有告诉他自己的处境。孔融看见张俭窘迫的样子,对张俭说:“哥哥虽然在外未归,我难道不能为您的东道主吗?”因此留张俭住在自己家。后来事情泄漏,自国相以下的人,都秘密的压下此事,张俭得以逃脱,孔褒、孔融则被逮捕入狱。但不知他们二人是谁获罪。孔融说:“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我心甘情愿。”官吏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一门都争着赴死,郡县迟疑不能决断,于是向朝廷请示。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而闻名,他哥哥就这样死了。
这个宰相叫张俭,皇帝在他的衣服上专门烫了一个洞,就是想试探他是不是真的如大臣们所言,有那么节俭,到了第二年皇帝发现这个洞果真的还在,就发现张俭真的很节俭,就下令说打开库房给张俭拿些好布料,给他做一件新的衣服。
张俭,他这个人既不是出身名贵家族,也是权贵家族,他只是一介草民,但是年轻的时候很喜欢读书,于是发奋读书希望通过考官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所以就发奋准备科举,后来天下不负有心人,他以状元的身份考中了官员,他当官也是十分的勤俭,当地老百姓对他的印象都很好,因为清廉的为人,也是收获到了老百姓的信任,所以这样的人,肯定路会越走越远,最后他也是成功的当上了宰相,要知道当上宰相的俸禄可不低,但是拿着高收入的他,在生活方面还是一如既往的勤俭。
大臣们都觉得他这个人很怪,他冬天的时候只穿一件棉袄,许多大臣在下面议论,难道皇上给你的赏赐还不够多?连一件衣服都舍不得做?你这样的行为是想欺骗皇上又给你俸禄吧,但是他却不理会这些人,依然保持着自身的好习惯,上朝的时候也只穿一件衣服,而且翻来覆去都是这一件衣裳。
后来皇上听大臣们的吐槽了,就想看看他是不是真的节俭还是装的,所以就有一次悄悄的在他衣服后面烫了一个洞,就看他注意没注意到,看他换不换衣服,开始皇帝也是注意,后来皇上忘记了这件事,到了第二年,皇上突然想起来了,就看他,发现这个洞居然还在,这下皇帝真的就相信了他是真的节俭,于是就让人打开库存,给他拿一些好的布料,并做好了衣服给他。
这位宰相今天穿着破袍子上殿,并不是想要宣扬自己当做一个宰相还没有钱花,而是他别有用心,他想要通过自己没有换衣服的这个行为,来告诉君王,作为一个君王,要生活节俭。
当然我们知道之前有很多的君王,他们的生活都是比较富裕奢侈的,从而导致百姓的生活比较节俭,而且有许多百姓还面临着吃不上饭的局面,用这些百姓和君王作对比,就可以看出来,如果君王更加奢侈,百姓就更加穷苦。
而且如果百姓穷苦的话,正是可以反映一个朝代的情况,如果当时群众一再抱怨,就会有人上报给君王,会导致民心涣散,从而没有办法让君王的统治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张俭每一次都将自己的旧的袍子穿在身上,而且一穿就是30年,比起皇帝每逢佳节都要更换新衣的情况,他可谓是节俭。
不得不说他用这一个方式来说明现象,比直接告诉君王更加有用。既没有伤害君王的面子,又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治理结果,可谓是一举两得。所以君王在之后减少了宫廷中的一些吃穿用度,让自己的嫔妃和大臣们与自己一起节俭。而且他也搜过这个大臣的屋子,发现他也是比较节俭的一个人,于是他就理所当然的将这一个行为延续了下去。
其实在古代的时候,官员们节俭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他们这样节俭,可以让百姓生活的比较好一点,而且让他们的名声在百姓评价中也很好,在后人的眼光中,他们是明智的人。就是因为他们的节俭,为中国的政治增添了一份力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6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何能支撑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