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有4个儿子,为何要传位给平庸的刘禅?
是因为背后有着比较强大的势力支持,而且刘备真的并不敢废长立幼,不敢改变当时的规则。刘备会选择刘禅,是因为刘禅根本就不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这是大家错误的一个想法。
刘禅背后的势力支持
刘备集团是一个外来势力,外来势力如果想要站稳脚跟,这必然就需要和本土的势力合作,还需要压制本土的势力,不能够让他们爬到一个顶端,否则这些势力很有可能就会被驱逐出去。
在4个儿子中,刘封是养子,早就已经远离朝堂被扔进军队,所以大家根本就不看好。为了能够以防万一,刘备在死之前甚至还处死了刘封!接下来的几个孩子,他们的母亲在史书中根本就没有任何的记载,甚至连出生年月也并不知道,因此背后的势力显然并不是很大。
刘禅的母亲就是甘夫人,严格来说这并不是嫡子,但是因为背后的势力比较大,因此就成为了一个最好的选择。
刘备不敢废长立幼
自古以来一直都是会长利诱,即便是强如曹操也会比较偏爱于曹植,可是也并不敢把位置留给曹植,因为这就是取乱之道。要是真的敢把位置留给曹植,不仅曹丕会动手,其他的这些子弟也会选择动手,此时天下就会大乱。
那个时候刘禅已经17岁,虽然还未成年,可是就能够勉勉强强的处理国家的事情,所以在此时就成为了一个好的选择,从年纪这一方面来看,也只能够选择眼前的孩子。
刘禅并不是昏君
刘禅其实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所以大家对刘禅的印象一直都并不是很好,始终都会拿刘禅的例子去教育后人。其实刘禅根本就不是特别的平庸,这也是三国在位时间比较长的一位皇帝,在看到这里时相信大家就会有所改观吧。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刘备有四个儿子,为什么非要选择刘禅作为继承人呢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但根据历史发展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来看,这样的割据状态并不会持续太久。很快,一番殊死搏斗后蜀国便在刘禅手里败下阵来。对此,有人觉得自关羽张飞死后蜀国便不成大器,加上刘备虽有刘氏正统血脉却只有仁义之心,并无一代君主该有的勇猛果敢与狠心,即使有卧龙先生诸葛孔明相助却也实在内忧外患,无法担任兴复汉室之使命。
而大多数人的看法是把矛头指向了蜀后主刘禅,毕竟蜀国是在他刘禅手中丢的,加之三国演义多少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使世人都以为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话说至此就有人提出疑问了,刘备也不是只有刘禅一个儿子,为什么不偏不倚的就传给了这么个阿斗呢?
除刘禅外历史上有据可考的刘备的儿子还有两个庶子和一个养子,下面我们来分析下刘备这些个儿子到底如何。首先次子刘永:听闻是穆皇后之子,不管怎么说都是庶出,而刘备又是刘氏正统断然不会传位给庶子,再加上刘永也绝非聪明绝顶之人,无才能又是庶出,刘备自然是不考虑他的,后来被封为甘陵王,至此历史上再无更多的记载。
三子刘理:穆皇后第二子,历史上对他的记载更只是寥寥数语,情况也不比他兄长刘永好,后被封为安平王。笔者在此就不过多介绍了。得好好谈谈这个养子刘封:其年岁最长,也最受刘备器重,曾还被封为副将。本来势力能力蒸蒸日上,却因和孟达未援助关羽而不再受刘备重视。
后孟达投靠曹魏并连同徐晃共同攻击刘封,刘封誓不投降,于是战败,因羞愧难当觉得有辱使命便自杀了。其实不知大家发现没,刘封与嫡子刘禅的名字结合起来就是“封禅”,可见刘备早已把使命寄与他们二人,只不过刘封一去,只剩下刘禅,自然传位就给他了。其实刘禅特并非一文不值,《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曾称赞刘禅,说其聪明有智慧。诸葛亮如大家所知绝非阿谀奉承之人,这也证明了刘禅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只不过不是做君主的料罢了。
《出师表》中诸葛亮劝说刘禅“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诚益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可见,刘禅德行应该不错,只是真的无君主之才而已。如此,刘备传位于刘禅就无可厚非了。但是笔者还是认为,我们评价某段历史应当着眼于全局,绝不可听取一面之词而枉加判断古人,毕竟我们不曾生活在乱世,那样不仅是对古人的不尊重也是对历史的蔑视。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群雄逐鹿。各路诸侯国纷纷趁汉室衰颓之际,招兵买马,意图问鼎中原。最先造反的是董卓,其把控汉献帝,大肆惑乱朝纲,使得高至朝堂,低至江湖,都怨声载道。于是各路诸侯纷纷纠集人马,于虎牢关讨伐董卓。而随后便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继续把控天下局势了。而自曹操开始,孙坚、刘备等人都开始了征伐之路。
而在经历了多年征战,各诸侯彼此征伐的时期后,天下局势最终被魏蜀吴三国所稳定。而三国之中,各自的继承形势也不大相似。曹魏传位于心思深沉,才能不俗的曹丕,东吴传位于才华横溢的孙仲谋。但是唯有蜀汉,在先主刘备逝世后,由资质平平,甚至有些昏庸的刘禅继承大统。许多人不由得对此感到疑惑,刘备明明有四个儿子,为何会传位给资质平平的刘禅呢?以下便是个人的观点。
第一、分析刘备其他三子的情况。刘备一生共有四个儿子,一个义子刘封,其他三位则皆是亲子,分别是刘禅、刘永、刘理。先说刘备的义子刘封,刘封原本是罗侯寇氏之子,武功高强,能力不俗,也正是因此,刘备见其十分喜欢,又因为此时的刘备还没有自己的亲生孩子,便收了刘封作为义子。或许当时的刘备还有将基业留给刘封的打算,但随着刘禅的到来,刘封自然也没有多大竞争力了。
而刘封自身也是明白事理的,在刘禅出生后,便一心一意的为义父刘备征战天下。然后,这样的局面后来却因关羽而改变。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在襄樊之战中,由于兵力不足,曾多次向占据上庸的刘封和孟达二人请求派兵相助。但刘封、孟达二人却以上庸刚定,需要人员驻守维护秩序为由,拒绝出兵救援关羽,最终导致关羽败走麦城,死于孙吴之手。
而后来孟达更是投靠敌营,多种因素相加,就导致了刘封的死亡。而接下来再说刘备的另两个儿子刘永和刘理。据史料记载,公元214年,刘备娶了吴懿之妹吴氏,而吴氏则为刘备生下了刘永、刘理两个儿子。但据史料记载,刘永和刘理的资质与刘禅相差无几,甚至于在刘禅之下。自然而然的,在刘禅的四个儿子中,刘备无奈之下也只能选择刘禅。
第二、蜀汉当时有诸葛亮辅佐,谁为继承人,并不十分重要。再回到蜀汉当时所处的大背景来分析。三国时期本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大乱世之一,即便在后期魏蜀吴三国已经稳定下来,但三国之间恐怕也是明争暗斗,风云涌动。而从大局考虑,当时跟随刘备建立蜀汉的一众将士,无疑是对刘禅的印象更为深厚的。毕竟刘禅是在他们的保护下才得以成长的,自然也会更的将士们的喜爱。
所以若立刘禅为后主,一众将士也能更用心的辅佐他。除此之外,刘备在病逝白帝城之时,曾嘱咐诸葛亮替他好好管教刘禅,并命刘禅认诸葛亮为相父,好让诸葛亮一心一意的为蜀汉服务。而蜀汉既然有了诸葛亮的辅佐,无论是谁坐上那个继承人的位子,蜀汉的江山都是不会有很大动摇的。况且诸葛亮等一众大臣也都是希望立长子刘禅为帝,这样的安排,自然也是不错的。
第三、刘备死时,唯有刘禅年长,其他儿子年幼,不宜继承大统。从时间上来看,公元214年刘备娶了吴氏,而在公元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时,便封了吴氏为皇后。而此时的刘永与刘理,恐怕也才几岁,尚为童稚,而相比于公元207年便出生的刘禅,自然是刘禅更为年长。而上文也提到了,蜀汉当时面临的局势也是十分严峻的,立下长子刘禅后,仍有大臣觉得新帝年幼,没有威严。若是真立了刘永或刘理,那蜀汉岂非更加困窘?
而除此以外,三国时期众多的经验教训也在警告蜀汉立长不立幼。当年刘表死前,因为宠爱幼子,曾废长子刘琦,改立幼子刘琮,最终导致内部分裂,手中的荆州也是拱手相让。而曹操当时宠爱年纪更幼的曹植,导致曹丕做下"七步诗"之举,这些不都是明摆着的经验教训吗?而若是真立了幼子,恐怕蜀汉的一举一动,都要被人误解是否有大臣夺权。如此看来,还是立长子刘禅更为合适。以上便是为何刘备传位于资质平平的刘禅的原因了。
诸葛亮曾经评价年少的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并没有任何记载说刘禅继位前愚钝、荒唐。而在他即位后,表现也并不差。
最初,诸葛亮主政,在北伐的关键时刻,刘禅对其充分信任,从没有发生过信任奸佞夺相父权力之事,这说明刘禅识大体,懂大局。
刘禅成为皇太子,绝不只是因为他的出身,更在于他背后的支持者十分强大。在刘禅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人都给过他帮助。刘禅是刘备亲生的长子,于公元 207 年出生,在长坂坡被赵云所救,其母为甘夫人,后早逝。刘禅是刘备和甘夫人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所生,而甘夫人又早逝,这种父子之间的情感基础是极为深厚的。
刘禅出生后的第 2 年就发生了赤壁之战,后辗转入蜀。与诸葛亮,关羽,张飞以及荆州派均有交集,有情感基础。而刘备去世时刘禅已 16 岁,更符合作为一个乱世中偏远小国的继承人。正是出于血脉,年龄及共同的情感基础的考虑,刘备选择了刘禅作为继承人。同时获得了荆州派的支持和拥护,便于团结巩固蜀汉政权。
刘禅没有传说中那么昏庸,刘永刘理未知数太大。都说蜀汉输在了刘禅手中,一句“乐不思蜀”,把他钉在了耻辱柱上,似乎要是刘永、刘理即位,就可以避免蜀汉灭亡了。其实这个说很扯淡,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夸大了事实。
首先刘永和刘理年幼,谁敢水他俩就一定比刘禅优秀?史书没有这方面的记录,说明至少他俩年幼时没有过人之处。其次刘禅真的昏庸无能吗?刘禅属于中等资质的皇帝,不算优秀,但绝不昏庸,几个例子就可以说明。
诸葛亮掌权十一年,刘禅老老实实听话了十一年,期间君臣之间没有任何龃龉。要知道诸葛亮可是权臣,威望高,权力大,换做任何一位皇帝,都难以容忍。可是人家不受挑拨,坚定地站在诸葛亮身后,这是昏庸之主吗?
刘备有四个儿子,但是最后继承蜀国的却是刘禅,这个在人们心中留下愚笨没有才能的一代皇子,主要原因是当时其他刘备的三个儿子的不可控因素和刘禅的优越性。第一个原因是,刘禅在刘备去世的时候,也年仅十六岁,所以可想而知刘禅的两个弟弟年纪更小。即使有才华,在其他的能力上胜于刘禅,但是在刘备死后,政局不稳定的时候,如果打破了嫡长子继承制,为了稳定朝中大臣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综合考虑还是选择了刘禅来继承蜀国。
第二个原因是,刘备的两个儿子,也就是刘禅的两个弟弟,也处于争论之中。在当时的历史中,出现了不少的打破原来的原则,立岁数小的儿子为君王,之后直接导致的就是与嫡长子发生冲突。而且朝廷中不少恪守规则的人,对这个事情肯定是不满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当时君王的统治。所以对比看来刘禅在当时是最好的选择。
第三个原因是,刘封是刘备的义子,虽然刘封继承了蜀国,当时的蜀国还是刘氏家族的天下,但是刘备从内心里肯定是不想让一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继承的。刘封的年纪也比刘禅大,在一方面也满足了继承的要求,而且在这四个儿子中也是最出色的,最有能力的。但是最后不但没有继承蜀国,还丧命于此的主要原因是刘封的自身的性格原因。关羽当时一直主张刘封这个义子不适合继承蜀国,这也让刘封一直怀恨在心,所以意气用事有就导致了作战时的判断失误,直接导致关羽丧命于此。刘备也就因此一气之下将刘封处死。
第四个原因是,刘备还留下了不少的亲信来帮助刘禅统治。就像诸葛亮等人,定是不能威胁刘氏家族的统治,也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