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钟会深得司马昭信任,为何要起兵谋反呢

众妙之门 2023-07-06 08:22:02

钟会深得司马昭信任,为何要起兵谋反呢

钟会出身颍川士族钟氏,是太傅钟繇的幼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幼弟。高平陵之变(249年)后,权臣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相继成为曹魏政权的幕后执掌者。钟会早年受到司马师赏识,是司马氏的重要幕僚。根据《世说新语》的记载,同为名门公子的钟会与司马兄弟很可能在年轻时就有所交往。换而言之,不管是司马师,还是司马昭,都对钟会曾经的玩伴比较信任。在高平陵之变后,钟会随从司马师征讨毌丘俭,司马师去世后,钟会献策于司马昭,粉碎曹髦的夺权企图。

并且,钟会还随军平定诸葛诞叛乱,屡出奇谋,时人比之为张良。累拜司隶校尉,插手朝廷大小事务及官吏任免。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之战中,配合邓艾分兵进取,最终灭亡蜀汉。拜司徒,封县侯。功成之后,萌生不臣之心,勾结蜀将姜维,图谋据蜀自立,打压太尉邓艾。景元五年(264年)正月,以郭太后遗命之名,矫诏讨伐司马昭,为部将胡烈所害,死于乱军,时年四十岁。那么,问题来了,钟会深得司马昭信任,又有灭蜀之功,为何还要起兵造反呢?

首先,关于钟会谋反的原因,有几种说法。第一种认为,这是因为钟会“心存魏室”,想帮助曹魏除掉权臣司马昭。毕竟钟会叛乱时,打出的旗号是奉郭太后的遗旨。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一说法显然难以自圆其说。如果钟会真的是曹魏忠臣的话,就不应该帮助司马师、司马昭平定淮南三叛。淮南三叛,事情发生于曹魏后期,由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篡夺了曹魏大权,使得掌握曹魏重镇寿春的统帅先后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这三次分别为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毌丘俭文钦之叛(255年正月)及诸葛诞之叛(257年五月—258年二月)。三次叛乱皆为司马氏所平定。甘露三年(258)正月,诸葛诞兵败被杀。至此,支持曹魏宗室的力量基本被消灭殆尽。

对于钟会来说,如果真的“心存魏室”,那么,在淮南三叛的时候,钟会就应该站到毌丘俭、诸葛诞,而不是帮助司马懿家族消灭这些忠于曹魏的力量。况且,等到蜀汉灭亡后,钟会才起兵造反,这显然让人难以将其叛乱的动机,和忠于曹魏之间联系起来。相对于他的父亲钟繇,钟会对于曹魏的感情自然是相对薄弱的,也即钟繇曾受到曹操等君主的恩惠,但是,钟会则主要依靠司马懿家族才崛起的。

第二种说法是钟会怀有野心。按照《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钟会灭蜀后居功自傲,特别是在邓艾被捕后,他“独统大众,威震西土”。 钟会觉得自己“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率皆在己手,遂谋反”。另外,姜维还在旁边不断的挑唆,钟会这才举兵谋反的。诚然,就第二个说法,要比第一个说法更加容易接受。不过,在笔者看来,魏灭蜀之战结束后,钟会之所以起兵造反,则是和司马昭的逼迫存在直接的关系。换而言之,钟会有野心是正常的,对于古代历史上的名将,在立下赫赫战功之后,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野心。在这个时候,其他外界因素的作用,自然会影响这些名将最终的抉择。

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钟会谋反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迫不得已的,由于他聪慧过人,善于谋划,引起了司马昭身边人的不满。在魏灭蜀之战前,钟会虽然受到司马昭的信任,但是,当时的钟会几乎没有执掌兵权,所以钟会也没有影响到其他武将的利益。不过,在魏灭蜀之战后,钟会不仅执掌兵权,也和邓艾一起成为曹魏的三公。在地位迅速提升的基础上,钟会难以会在司马昭身边树立一些敌人。

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出于妒忌的心理,不断攻击钟会,才最终引发了这场叛乱。具体而言,司马昭的亲信贾充、羊祜就对钟会表示质疑。甚至连司马昭的夫人王元姬都认为,“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司马昭和钟会在年轻的时候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不过,事关重大,司马昭自然不会感情用事,一旦钟会真的有野心的话,这无疑会威胁司马昭及其家族。众所周知,在魏灭蜀之战前,司马昭因为弑杀曹魏皇帝曹髦,已经遭到了天下士人的非议。

对此,司马昭的当务之急,自然是摆脱弑杀君主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一旦钟会真的谋反,甚至还和曹魏的其他士大夫家族联合,这有可能直接让司马昭家族走向覆灭。从司马昭的角度来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所以需要作出钟会造反的应对手段。于是,公元264年,蜀汉灭亡之后,司马昭给钟会写了一封信,“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在看到司马昭寄来的书信后,钟会大惊失色,他明白了司马昭并不信任他。

最后,对于司马昭来说,派出了自己的心腹贾充来占领汉中等地,并且,司马昭还表示自己将率领10万大军来到长安。众所周知,当时蜀汉已经灭亡了,根本不需要继续派遣兵力了。那么,非常明显的是,司马昭的10万大军,显然不是对付蜀汉的,而是用来防备钟会的。于是,此时钟会现在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个就是束手就擒,等待司马昭的发落。考虑到钟会之前有陷害邓艾的行为,一旦事情的真相被查明,再加上司马昭已经猜疑自己了,很可能就是性命不保了,第二个选择就是起兵造反。虽然第二个选择的风险非常大,不过,相对于束手就擒,一向聪明绝顶的钟会,显然不愿意放弃挣扎的机会。

钟会于正月十五到成都,先送走邓艾。十六日,召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的将士以及蜀国旧官,在蜀国朝堂为魏明帝郭皇后发丧,并假借她的遗命,起兵废掉司马昭。虽然钟会有姜维的协助,但是,钟会在曹魏将士中缺乏威望,加上造反又是匆促行动,最终,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八日,钟会与姜维死于兵变,终年四十岁。总的来说,钟会在蜀汉灭亡后起兵造反,并非蓄谋已久,这一方面是因为立下赫赫战功后,钟会的野心逐渐膨胀,另一方面则是司马昭的防备和压力,促使钟会铤而走险。对此,你怎么看呢?

钟会是司马昭的心腹,为啥后来要起兵反叛司马昭?

中国历史时间长,朝代多,据说造反次数之多,频次之密,在世界历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毫无疑问造反是个高风险的工作,古往今来那么多人干这个,但成功的无非那么几个,剩下的,都免不了悲惨的结局。在这些失败的案例中,有一例显得那么与众不同,令人不忍直视:一个足智多谋的将军,手握二十多万重兵,却仅仅造了三天的反就失败身死。这大概是史上最悲剧的造反行动了。

.持续时间长达三天的造反

公元263年,曹魏发动了对蜀汉的最后一战,十八万大军由三位将军率领,以黑云压顶之势展开了攻击。不久魏国老将邓艾偷渡阴平,直下成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很快邓艾就被人告发有谋逆之嫌,于是此次伐蜀战役的主将钟会派人逮捕了犯罪嫌疑人邓艾,并将其押解北上。

公元264年的正月十五,钟会进入成都。

之后,作为司马昭心腹的钟会给了老板一个大大的惊喜:他反了!

在进入成都的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十六日,钟会把魏国参加战役的高级将领和蜀国的官员请到朝堂上,然后猝不及防地抛出了一道郭太后的遗诏,说是让钟会起兵废掉司马昭。魏蜀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响应。钟会也不客气,让自己的亲信代领诸军,然后把仍在震惊中的众官员关入小黑屋,关闭了城门宫门,派重兵把守。

这时候魏国的诸位将领才缓过神来:这小子是要造反啊!

被关押的将领里有一个叫胡烈的,想办法给儿子胡渊发了条短信,说钟会挖了个大坑,要把魏国的士兵都杀掉然后推坑里埋了。胡渊一看这不得了啊,就把这个消息散布了出去,一夜之间,几乎所有魏兵都听说钟会要杀人埋尸了。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了,于是士兵们自发组织起来,在正月十八这天发动了反叛乱的叛乱,钟会及其一小撮造反集团很快就死于乱军之中。

至此,此次造反行动正式宣告失败。从正月十六起事,到正月十八失败,两头都算上,也只有三天。

短短三天时间,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武将谋反持续时间最短的尴尬记录,这是任何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反叛者都是无法接受的。

毫无疑问,钟会是个很聪明的人。

他生长于名士之家,自幼才华横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对他非常赏识,曾被司马师称赞为“王佐之才”。

他出仕后的经历也很亮眼:曾参与平定两次淮南叛乱,在平叛过程中屡出奇谋,被人比作西汉谋士张良,可谓出了不少风头;帮助司马昭粉碎了魏帝曹髦的夺权企图,成功成为了司马氏的心腹;公元260年升迁为司隶校尉,官位虽然不高但很有实权,朝廷大小事无不插手;公元263年魏国发动灭蜀战役,被任命为大军的主将。

由这份履历表可以看出,钟会确实是个聪明且有能力的人。按说这样的人一般都谋定而后动,滴水不漏。现在搞个叛乱竟然三天就玩完,这发挥实在是太失常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钟会(225年-264年1月),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谋士、书法家,太傅钟繇之幼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弟。自幼才华横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对他非常赏识。

钟会的造反为什么会失败?

可能很多人都能感觉出来,钟会这次造反,准备不充分。

这确实是行动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但准备不充分的原因就比较奇葩了:造反这种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大事,他竟然是临时起意干出来的!

具体来说,在魏国的灭蜀战役取得胜利之后,钟会确实有了反心;但在灭蜀战役之前,甚至在邓艾攻下成都之前,钟会应该都没有想过要造反。

这要从魏国攻蜀的起因说起了。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两国之间的冲突,这场战争的背后,是政治上的诉求。

这场战役发生的三年前(公元260年),当时在位的魏国皇帝曹髦由于实在无法忍受司马氏的专横跋扈,准备武力讨伐司马昭,结果被司马昭反镇压,年轻的皇帝也被司马昭的手下弑杀。

这件事一下子把司马昭顶上了风口浪尖。

虽然当时的情况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从名义上讲毕竟曹为君司马为臣,这种赤裸裸的弑君行为是政治上不正确的,严格说来属于大逆不道。

司马昭为了撇清自己赶紧杀掉了直接弑君之人,但仍然处于巨大的道德和舆论压力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昭只能想办法把内部矛盾转化为外部矛盾,并立下大功,才能摆脱舆论危机,进而在政治上进一步积累篡位资本。

于是司马昭看上了蜀国这个软柿子。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子、晋景帝司马师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父。

所以,伐蜀之役的政治意义要大于军事意义。

司马昭一开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场大战役获取政治利益,而不是非要把蜀国怎么样。

钟会作为司马昭的心腹,对此洞若观火。他并不是个老实人,此时也确实已经有些飞扬跋扈,但他是明白领导的真实意图的,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没有太多想法。

也就是说,他在战役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要搞大事,因为他对伐蜀战役的定位和司马昭一样,也是积累资本,而并非要借此谋反。

蜀汉面对魏国的攻势全面收缩防守,姜维等一干蜀将放弃了汉中,全力退保剑阁,使得钟会久攻剑阁不下。此时魏国已经得获取了汉中之地,司马昭也因此而进位晋公并加九锡。

九锡是什么东西大家都懂的,可以说这时候司马昭已经达到了积累政治资本的目的,战争主要目的已经达成,所以钟会已经准备拍拍屁股走人了(史载“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这进一步说明直到此时钟会都还是没有野心的。

但一根筋邓艾却很不解风情,他偷渡阴平,一不小心把成都连锅端了。这下瞬间把事情搞大了。蜀国政权已经不存在了,当把邓艾拿下以后,钟会几乎成为了这片土地的主人。于是他的野心也一下子膨胀了起来,对一个参谋型人员来说,如果错过这次机会,以后可能不会再有机会了。应该说,直到此时钟会才有了反意,才开始做造反的准备工作。

说实话这样的机会确实难得,但也确实是个意外,所以没有给钟会太多的准备时间。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参谋型人才毕竟不是造反的料,钟会在准备过程中简直昏招频出。

他没有花时间争取魏国参战将领的支持,而是简单粗暴地将他们一概关押起来,这就相当于给自己埋了个大雷。姜维曾建议他干脆把这些将领全杀了以绝后患,他又犹豫不决,没能下手。

魏军士兵大多是关中人,心恋故土,钟会也没有想办法安抚军心,而是放任谣言流传。可以说钟会在匆忙之中连一些关于造反的基本常识都忘了,在联系旧部、打压异己、构筑工事、征集粮食、据守城池等准备工作统统没有做——或许来不及做——的情况下,项目就匆匆上马,此时作为钟会头号心腹共谋大计的人竟然是蜀国人姜维,真是件非常滑稽的事情。

所以钟会的造反,主谋本人几乎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和规划,起事之前基本上没有做任何准备工作,也没有获取全国全军上下的任何支持,失败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钟会为什么要造反?

钟会为什么造反,这个问题也是历来争论的一个焦点。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与爱,更不会有无缘无故的造反。只有足够充分的理由,才会支持钟会即便万分匆忙仍然要干上一票。

首先,钟会的行为,是有社会基础的。

大家都知道,钟会的老板司马氏,和司马氏的老板曹氏,其得国的手段都是不太光彩的。曹氏架空了汉朝皇帝,最终篡位;司马氏又架空了曹魏皇帝,眼看着也要上位了:这都给臣下作了个很不好的榜样。你能做初一,我为什么就不能做十五?

当时的政治土壤,是很容易滋生反叛的种子的。

从王凌到诸葛诞,已经反了好几拨了,钟会只能算赶了个晚集。所以在当时的环境下,钟会手握大量资源之后会有些想法,并非不可理解。

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认为钟会是忠于曹氏的,他造反的目的是为了复兴曹魏。

个人认为这个观点非常值得商榷。

钟会跟司马氏的关系不是小好,而是大好,无论是司马师还是司马昭时代钟会都非常得到重用,并且双方私交也甚密。255年司马师在征讨毌丘俭的时候病亡,魏帝想趁此夺取司马昭的兵权,也正是钟会出谋划策,一举粉碎了魏帝抢班夺权的阴谋。

从这些史实中,很难看出钟会有忠于曹魏的迹象。

钟会造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出于对自身利害的考虑。

钟会曾说过,“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归乎?”

他担心的是自己功高震主,难免鸟尽弓藏。

他虽然是司马昭的心腹,但这种关系在巨大的政治利益面前是不靠谱的。

史书记载在钟会带兵前后不少人都提醒司马昭要当心他,当时的钟会虽然未必有反意但这种风声他不可能没有听到,也不可能没有想法。同时他作为司马昭心腹的位置逐渐被贾充等新贵所挤占,这都加深了他的危机感。

魏国(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事实证明司马昭对钟会确实也并不放心。

钟会刚进入成都就收到了司马昭的来信,信中司马昭表示他担心邓艾不服命令,于是亲自率十万大军驻扎在了长安,并表示“咱俩很快就能见面了”。

明眼人都知道邓艾是个幌子,司马昭担心的其实正是钟会。以当时的通讯速度,司马昭进驻长安肯定是在钟会进入成都之前,也就是说司马昭早就对钟会不放心了,不等钟会明确表露出反迹就已经有了行动。这自然吓到了钟会,成为了他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地域加成。

蜀地交通不便,外面想打进来还是很困难的。

钟会本人就是这样,要不是邓艾兵行险招,他很有可能连成都城墙的边都摸不着。所以说蜀地就是容易让人有搞割据的想法,汉末最早形成割据势力的军阀之一就是益州牧刘焉,后来刘备也据此而立国,三分天下有其一。

钟会觉得自己就算造反不成功,也能退回蜀地学刘备偏安一隅。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试一试?

所以,钟会的造反,在行为上看虽然是临时起意,但从动机上讲,却也是事出有因。

只不过他对形势判断不准确,准备不充分,虽有地利但毫无人和,匆忙行事,以至于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悲剧,还搭上了自己和邓艾、姜维三大牛人的性命,真是令人慨叹不已。

钟会明知自己羽翼未丰,为何他还要起兵进行谋反呢?

钟会参与高平陵之战,为司马家服务。后来司马师死后,当时的皇帝曹茂想借此机会从司马昭手中夺回曹家军权,或者钟会、傅托帮助司马昭夺回军权。对于钟会来说,如果你真的有一个“心中的魏氏”,那么钟会应该在淮南三叛之时站在吴、诸葛诞这一边,而不是帮助司马懿一家消灭这些忠于曹魏的势力。此外,只有在蜀汉灭亡后,钟会才奋起反抗,这显然使他很难将反抗动机与对曹魏的忠诚联系起来。与父亲钟繇相比,钟繇对曹魏的好感自然相对较弱,即钟繇一度受到曹操等君主的青睐,但钟繇主要依靠司马懿家族崛起。

马超还在旁边不断挑唆,钟会这才调兵造反。诚然,第二种说法比第一种更容易被接受。但笔者认为,魏国灭蜀后钟会造反的原因与司马昭的迫害直接相关。换句话说,钟有野心是正常的。对于古代历史上的名人来说,在取得巨大成就之后,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野心。某种程度上,钟会的叛乱是被迫的。因为他聪明,善于计划,他引起了司马昭周围人的不满。魏国灭蜀之前,钟会虽然受到司马昭的信任,但当时钟会几乎不掌管兵权,所以钟会并不影响其他武将的利益。

作为司马昭的心腹,钟会被任命为镇西将军,概述讨伐蜀。但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邓艾带着两千兵和马偷偷潜入蜀国,让蜀国措手不及,然后用尽全力拿下了蜀国。钟会与姜维在剑阁相持已久,即将退兵,却有一大功劳落在他头上。邓艾带了2000人的军队,让后主刘禅投降。这个突出的成绩虽然不是钟会立的,但是他是魏的统帅,值得表扬。聪明人钟会脑子一热,终于生了叛乱。蜀投降后,钟会也主动拉拢姜维等大臣,以博取他们对自己的好感。邓艾灭蜀后,发生了钟会的各种行为;所以不难发现,钟会真的生出了谋反自保的念头。

魏国大臣钟会为什么会谋反?他谋反有什么目的?

钟会是三国后期魏国非常重要的谋臣,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家。他曾经不遗余力地支持司马昭攻打蜀国的计划,并且亲自上阵主持伐蜀,可以说,灭亡蜀国的事情中,钟会贡献出了非常大的力量。可是后来,他的态度却发生了大转变,成了一个反叛者,起兵讨伐司马昭。这到底是为什么?钟会为什么要谋反呢?

钟会,三国时期的魏国的著名将军和书法家。他打小就才华出众,不论是群臣还是皇帝都对他非常欣赏。在讨伐诸葛诞的时候,曾多次巧出计谋,多次被人比作西汉的张良。

在景元年间,钟会曾独立支持和协助司马昭的征战蜀国的计划,蜀国灭亡后,他多次大力结交名人名士,沉重打击了邓艾一干人。他的人生经历也颇为丰富,在245年,就担任了秘书郎的工作,随后在249年时担任中书侍郎一职。直到254年,曹髦在帝位时,就被赐予了关内侯的爵位。

“王凌风节格尚,毌丘俭才识拔干,诸葛诞严毅威重,钟会精练策数,咸以显名,致兹荣任,而皆心大志迂,不虑祸难,变如发机,宗族涂地,岂不谬惑邪!”这句话正是陈寿对他的评价。他一生坦荡,自从他有了一定的功绩时,认为自己的功名天下人无人能比,不愿意在屈于人下。于是将兵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你,假传圣旨,准备谋杀司马昭,但最终还是失败了,终年40岁。

政治方面的他才华横溢,他在书法上也是有一定工笔的。钟会的父亲是著名的书法家钟繇,因此,钟会在书法上也是相当有水平的。张怀瓘曾称他是:“稍备筋骨,美兼行草,尤工隶书。遂逸致飘然,有凌云之志。”其次,钟会在自己已有的水平上,善于模仿他人的书法笔记,曾经还伪造过邓艾的书信,使得司马昭心生疑虑将邓艾收押。

史上有名的“钟会之乱”,当时是在蜀汉将领姜维的协助支持下,反对曹魏的一件事。那时的钟会自作聪明认为自己能够战胜司马昭,夺取天下。可是,这场叛乱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瓦解了。

在公元263年,邓艾,钟会一起参加了魏灭蜀的战争。他们两个人在攻打蜀国期间相互扶持,彼此衬托,钟会命令由剑阁进军,邓艾选择了走阴平的路。这样的局面吓到了姜维,于是下令调动所有的军队去阻止钟会。结果,邓艾迅速的追赶,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了成都。才使得刘禅投降。

自从这以后,蜀地被占领,钟会的态度开始出现傲慢狂妄的样子。他认为自己已经足够不在屈居于他人之下,而受到身边人的背叛。深受钟会厚待的姜维暗中联络刘禅,计划诱使钟会作乱,来削弱魏军的战斗力,然后再将钟会杀害,重新夺取政权。然而,一直被蒙在鼓里的钟会并没有发觉什么,当他发现的时候,已经成功的掉入了自己部下设计的陷阱里。景元五年的时候,钟会和姜维一起死在了兵变之中,年仅40岁。这场战乱曾在罗贯中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里有体现。

关于这次的战乱,民国学者吕思勉认为钟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复兴魏国,跟姜维同样是名烈士,还评价钟会是个文人,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学者,并不什么不知义理的武人。所以说他想要尽忠于朝廷,是在合理范围的。因此钟会也是个忠臣,而不是有什么野心。

三国时期的邓艾和钟会两个人物为什么都没有善终?相比之下的很多三国人物来说,他们的名字没有被后人所关注,但这两个人物却刷新了历史。在公元前263时期,他们两个人一起带兵灭了蜀国。

事实上他们可不算是无名小辈。邓艾是魏国时期的重要杰出人物。若生在刘备时代那会,也同样是不可多得的将士之才,无论地理文化,他都是样样精通。当然每每谈到邓艾,就不能不提他的死党姜维了。姜维是诸葛亮的接班人,他的胆气和正气连他的顶头上司司马昭都感到肃然起敬。他一生英勇,但还是栽进跟头遇到一个和自己旗鼓相当的对手。

当然还有一个人物不得不说,那就是钟会。钟会是一位军事天才,他上演的第一个好戏就是造船,当初也是为了引人耳目,让大家都认为他要攻打的是吴国,事实上要攻打的是西蜀。当然,他所造的船为后来魏晋过长江立下了悍马功劳。

之后在战争中,钟会成功的牵制住了姜维的主力,从而让邓艾有机会占了姜维的便宜。虽历史早已远去,但每每回想起钟会的死以及姜维自刎的画面依然能够想象到历史的惨烈。

如果说历史上钟会的死是悲壮的,那邓艾的死就如同轻如鸿毛了。那日钟会的手下见钟会一死,便连忙赶去救邓艾,而看守邓艾的监军害怕将来邓艾会死机报复,于是派了军队将邓艾处决了。身首异处的邓艾,与他之前出征时的潇洒相比是多大的反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5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