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三国的朋友们都知道司马懿和诸葛亮就是两个死对头,两个人可以说是再三国晚期就是一直在斗,其中出现了许多经典战役,比如说被后人称赞诸葛亮厉害的摆空城的战役。那么这一战就真的如那些人所吹嘘的,诸葛亮是多么多么的厉害,司马懿又是多么多么的无能吗?其实非也,根本就不是司马懿无能他的机智你们无法想到。
首先来看下司马懿这个人的能力如何,他的能力可以说不在诸葛亮之下,而他最擅长的是什么?是工于心计,他最厉害的地方就是看穿人的心思。要说诸葛亮是第一次和他交手,他不了解诸葛亮还好,但是要知道他跟诸葛亮两个人可是老对手,他对诸葛亮的了解可以说已经是胜过了任何人了。所以诸葛亮的这个小计他肯定看出来了,只是他不愿意揭穿。而他不揭穿的原因无非就是下面几个。
首当其冲的就是他不希望诸葛亮这快的就死去,他还要借助诸葛亮威胁让魏国来依靠他,这样她才能稳固自己地位,魏国的朝堂之上才能有他的一席之地。所以他不是没有看出诸葛亮的奸计,而是他想利用诸葛亮而已。其次就是如果他杀了诸葛亮的话他的功劳将会到达一个巅峰,而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在蜀国地位同时也清楚,一个臣子要是功高盖主的后果。所以司马懿是多次放过诸葛亮,其中也就包括了这一次,而他的每次放过诸葛亮大部分大都是为了自保。
最后就是诸葛亮对于他而言可是个好对手,像他们那么时期的人,都有着英雄惜英雄的豪情,他们有时候就是那么的在乎自己的对手,甚至是对手死了他们比谁都要伤心。所以司马懿也是不想他的这个老伙计这么快的就陨灭在自己的手上,他还想和他的这个老伙计,好好玩一下。
所以说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实并非是司马懿被唬住了,而是他根本就不想动诸葛亮,要是说三国之中谁最不希望诸葛亮死,那么无疑就是他司马懿了,因为诸葛亮对其实在是意味着太多太多了,而且他对诸葛亮的情感也是远超了对手,可能两个人都已经把对方当作了自己朋友了。
这个问题本来在同时期的人看来不是一个问题。即便是在司马懿尚未发动颇有争议的高平陵事变之前,就有人提出司马懿之于魏,不如诸葛亮之于蜀。在『默记.述佐篇』里面张俨如是说:
魏氏跨中土,刘氏据益州,并称兵海内,为世霸王。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托身盟主,或收功于蜀汉,或册名于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杖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因为张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司马和诸葛尚且并称二相,于是张俨对他们进行了比较,结论就是『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诸葛亮还是比司马懿强一些的。
但是到了现代,大家脑洞开多了,这个问题仿佛又有争议起来了。今天我们把『到底谁厉害』这个引战问题先放一放,看看谁是最先挑起这个争议的人。
话说,唐太宗李世民给晋书宣帝纪写的志,把司马懿可谓是批判的一塌糊涂,但是对司马懿顿兵不战诸葛亮,却有点和三国时人不同的看法。
制曰: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 这一段先是以宏大背景开头,描述三国乱象,然后突出宣帝文武才略,一时之雄,不过这里面有句话『情深阻而莫测』似乎有点不那么伟光正,我们接着看。
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 接下来李世民点题,司马懿是伪忠臣,真欺诈,接下来的论述其实都是围绕着这两句话。
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这就是经常被引用来证明诸葛强于司马的句子了。但是仔细看李世民的遣词造句,并不那么简单。李世民是在说:看宣帝英明神武,百日平公孙,克日擒孟达,这应该是用兵天下无双了吧;但是一旦到了西拒诸葛的时候,就压抑自己兵将的斗志,直到诸葛亮送了妇人的服装的时候,才爆发出一点血性,然后千里请战被挡,又开始龟缩,这本来就是诈欲示威啊!
李世民接着说:宣帝在雍凉掌管的是天下精锐的秦兵,和柔弱的蜀兵相比,本来就有优势,并且自己又是以逸待劳,一切的天时地利都向着宣帝,所以『以此争功,其利可见。』但是宣帝却不敢争锋,诸葛生,不敢打,诸葛死,不敢追而自己跑了,这能称得上是良将么?
光看这一段,李世民似乎是在抬诸葛亮而数落司马懿,先是描述了宣帝之前的英明神武,然后话题一转到和诸葛对峙,马上就陈述了诸葛的不利的方面,说宣帝占据大好优势,活生生的被打成了龟缩战略。但是李世民的话锋一转,说完了武,开始说文:
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 开始数落宣帝辅弼三朝的事情,说曹丕把你当萧何,曹睿让你当霍光,曹睿当时还『忍死待君』,而你又怎么报答如此信任你的先帝呢?这怎么可能是『贞臣』呢?然后李世民开始总结:
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 说宣帝一样是征讨,为什么在东边威武万分,在西边这么愚钝龟缩?为什么在曹丕曹睿在世的时候如此伟光正,一到高平陵就凶相毕露?李世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耻欺伪以成功,笑奸回以定业。』原来所谓『西愚』和『前忠』都是欺诈之术!
现在颇为流行的『司马懿玩寇自重说』的始作俑者,已经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大唐文皇帝李世民!通观李世民写的这篇制,司马懿不是打不过诸葛亮,而是有目的得不和诸葛亮打。虽然李世民这个看法未必是正确的,因为李世民起自关陇贵族又受封秦王,对所谓『秦兵』可能比较有信仰,加上自己本身也是一流的军事统帅,关键同时代也没有一个敌对的类似诸葛亮的人能够在同样的实力下给他巨大的压力,所以李世民认为宣帝是不愿意打,而不是打不过倒是情有可原的。
这么一整理,李世民的这一篇制的逻辑就通顺了,最后李世民继续深刻的阐发『奸诈』和『不忠』的坏处:
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锺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馀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这篇制文写得朗朗上口,很多时候某些句子会被单独拿出来作为李世民支持诸葛优于司马的证据,但是通观全文,李世民只是在强调宣帝大奸似忠,真的没有说诸葛军事能力上强于宣帝这个意思——虽然从时人的角度上看,确实如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5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马超投靠蜀汉后,都立下过哪些战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