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晋王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司马家族运营四百年才得来西晋,为什么半个世纪就灭亡了?
西晋是司马家族在魏国运营四百多年才攒出来的朝代,司马炎成为皇帝之后不到短短半个世纪西晋就灭亡了,西晋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跟西晋的统治失败有很大关系。
首先,西晋朝廷以贵族利益为先。
根据《三国志》记载,贾充等人非常赞成司马炎成为新皇帝,后来经过一番运作成功让魏国魏元帝禅让。司马炎也特别感激,不久后就将贾充等人奉为贵族,而且凡事以贵族为先。
由此可见,西晋朝廷是以贵族利益为先的,这样贵族就会压迫百姓的利益,百姓逐渐就会产生怨言,甚至不愿意支持西晋的统治,西晋的灭亡就开始了倒计时。可以说,西晋的灭亡,跟它贵族利益为先有关系。
其次,西晋朝廷无力治理天灾。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292年以后的时间里,气候一直处在小冰河世纪,而且中原地区连年大旱,还有蝗虫等灾难发生,百姓开始易子而食。而西晋没有及时的处理问题,甚至有些无动于衷。
由此可见,面对天灾西晋朝廷根本无力之力,而这样就会造成百姓民怨沸腾,进而逐渐开始否定西晋的统治,等到所有百姓都否定西晋统治的时候,西晋的灭亡就进入了倒计时。可以说,就因为西晋无力治理天灾,所以西晋才会灭亡。
总而言之,西晋的灭亡跟西晋朝廷统治的失败有很大关系。无论是错误的代表了利益群体,还是无力治理天灾让百姓受苦,都是西晋的统治出现了巨大的问题,有此问题灭亡也不稀奇。
这也告诉我们社会只有以百姓为首先考虑,才能让一个国家走得更加长远。只有这样才能全国上下一心,众志成诚共同面对问题。
司马炎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316年,长安失守,西晋被匈奴人灭亡。西晋皇室司马睿在建邺延续晋朝,史称东晋,420年,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266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政权,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此时塞外的众多少数民族也趁此机会休养生息,陆续建立了数个政权。
公元311年,匈奴皇帝刘聪派兵攻破洛阳,杀死晋怀帝,晋愍帝于长安继立帝位,刘聪派刘曜持续攻打。316年晋愍帝投降,最后受辱被杀,至此西晋灭亡。
317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谥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东晋偏安南方,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公元404年,桓玄叛乱,废晋安帝,自立为天子,后为大将刘裕所平,拥立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之手。元熙二年(420年),宋公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历史评价
在政治方面,晋朝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晋朝的三省制,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础 。司马氏原为曹魏世族,后司马炎建立晋朝后统一中国,施行的政策虽然造就了太康盛世的短暂和平繁荣,但没有彻底解决浮华奢侈的社会问题及贪污腐败的政治风气。
在文化方面,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
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边疆民族的草原文化与晋朝的中华文化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回顾一下西晋的建立:公元249年,隐忍了几十年的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一族,掌握曹魏实权,两年后251年,司马懿病逝,长子司马师继续进行篡魏之路,无奈突然死亡,弟弟司马昭接棒。公元263年,司马昭攻灭蜀国,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建立西晋。280年,司马炎灭亡东吴,完成三国统一大业。直到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司马家族三代四人苦心经营的西晋王朝为何存在短短51年就土崩瓦解了呢?
西晋王朝面临的几大隐患:
一、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出于兵源和劳役的需要,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加上北方天气进入冰河期,南匈奴、鲜卑、羯族、羌族、氐族不断南迁,进入河套、陕西、山西等地居住,至西晋时期,规模十分庞大,关中百万人口,夷戎几乎占一半。如此庞大的人口,始终是一大隐患。
把少数民族吸引了进来,西晋并没有与他们和睦相处,而是把他们当作奴隶来压迫、剥削和贩卖,更不让他们参与考试,步入仕途了。这激起了与南迁民族激烈的矛盾,当这种矛盾积累到临界点时,必然要爆发出来。
外族一旦反叛,必然依靠本族人民形成割据。这是“五胡乱华”存在的一个内在逻辑。
二、司马家族得国不正,为了防止权臣篡夺王位的情况出现,司马炎再次拾起了分封制的旧习,希望关键时刻宗亲诸王能够拱卫中央。司马炎一口气册封了二十七个藩王,准许他们有军队和税收,这难免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三、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只是诛杀了曹爽一族,对其他曹氏子孙并没有一网打尽,为何?
因为魏国是曹氏一族创建,依附在曹氏子孙身上的门阀望族众多,把曹氏祖孙一网打尽,必然失去民心。从司马懿到司马炎都需要收复民心,需要曹氏子孙扮演禅让的政治角色。如果赶尽杀绝,那就成了赤裸裸的夺权,必然激起激烈的反抗,弊大于利。所以,司马炎把曹家后人集中在邺城居住,没有伤害他们的性命。
由于得国不正,司马炎需要豪族权贵的支持,对他们多有纵容,这进一步带坏了朝堂风气,士大夫阶层只喜欢空谈,多以处理朝政为耻。如此作风的官僚系统,怎么可能治理好国家?
四、司马炎选傻儿子做皇帝。由于长子司马轨早逝,司马炎选择次子司马衷为皇太子。而司马衷毫无治国才能,天下大旱之际,竟然说出“老百姓为何不吃肉和米”的话来,这样的君主,臣子如何能臣服?司马炎看好了自己的孙子司马过,认为他有先祖遗风、司马懿之才。儿子再不行,孙子总能振兴国家吧!
由于没有处理干净生前身后事,司马炎死后,危机爆发。
首先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炎的叔叔汝南王司马亮与司马炎的老丈人陈骏掐架,结果被司马炎的儿子司马玮杀害。而司马玮又被司马衷的妃子贾南风杀死。楚王司马欣诱骗贾南风杀死了不是自己亲生的太子司马过。而司马欣又借口给太子报仇,率军进入京城诛杀贾南风一族,自己称帝。这样一来其他藩王肯定不服,群起而攻之,藩王之间也互不信任,相互攻伐,“八王之乱”由此而起。
在八王之乱的过程中,各位藩王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有把南迁而来的少数民族拉拢进来。
受压迫的少数民族顺势起兵造反,“五胡乱华”又接踵而至。
于是,遭受接连打击的西晋王朝仅存51年就寿终就寝。
? 我们大家看过三国的都知道,司马家族在功成名就之后就起兵造反顺理成章的掌握了曹魏这一片天下,可是司马家族费劲夺取的天下却在很短的时间就灭亡了。
? 在三国后期,魏国内形势不太乐观,于是司马昭就暗中的聚集属于自己的势力并且依靠着他的父亲曾经在朝廷当中的实力,顺利的推翻了魏王朝,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但是他所建立的王朝所统治的时间并不是很久,这主要是因为司马昭这个人疑心很重,因为他是靠着篡位成功夺权的,所以司马昭非常害怕其他人学他的行为并且篡位,正是这样的疑心太重,整个朝堂之上都是司马家族的人,他们对于外来者十分排斥甚至都不愿将权力让渡给别人。
尤其是在司马炎当上皇帝之后便实行了宗亲制度,将国家的所有权利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家族当中并且司马炎对于自己的家人,他很放心,并且把国家权利交给了他们,可是对于那些没有并不属于司马家族的有才之人,却在朝廷当中得不到提升,更不用说他们能够掌握实权了。
? 正是因为这样司马家族的族人野心渐渐强大起来,他们凭借着皇帝对他们的信任,无休止的扩张自己的军队并在后来他们的实力越来越强大以及领地越来越大,在这个时候,有些野心勃勃的人不甘心一辈子只当王侯,他们也想当皇帝,可是每个朝代的皇帝只有一个皇,于是他们便起兵造反,企图通过武力来当上皇帝,随后便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正是因为司马家族各大势力开始混战,每天都在爆发战争,所以才导致西晋的国力日益衰弱,不久便被消灭了。
司马懿子孙建立的西晋王朝为何会迅速灭亡?答案很简单,娘胎里带出的毛病,根儿不正。不过请注意,这个“根儿”不是说“篡位”。事实上,作为正统政权系统,或者说一个“王朝类型”来说,曹魏、西晋、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其实是一脉相承的父子兄弟。
我们只是浅白地观察这些王朝的命运,都能发现,哪怕是时间最长的东晋,其实也一直处于政局动荡的状态,要么就是权臣门阀操纵皇帝,要么就是地方强藩凌虐中央,再不就是外镇宗王谋反,还有就是北方强敌逼近,濒临亡国灭种。
无独有偶的是,上述的各个王朝,几乎都有类似的问题。
为什么?
“根儿”,其实在曹丕建立的曹魏身上。
曹丕不但创造了礼仪最为完备的皇帝禅让的制度,还对自秦国商鞅变法以来,流传了500多年的秦汉政治、社会体制进行了全面的修正。
很多人不了解的事实是,秦律在秦朝灭亡之后,被汉王朝所继承,经萧何之手,作汉律九章,历经汉武帝、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等多次的调整和增删,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汉律管理体系。
这个体系,在王莽篡政期间被破坏了一部分,到了东汉建立,虽然用了汉的国号,却并没有把“前汉”的政治继承下来,而是结合汉光武帝所依赖的诸多世家大族,以及平定天下的元从士兵,对前朝的政治制度进行了修正。
但这种修正,只是很大一部分前朝“律令”被束之高阁,而非废除,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在长沙跑马楼发现的“三国吴简”中户籍记录,仍然存在“二十等爵制”中的爵位,更有意思的是,所有成年男性的爵位都是第八级“公乘”。
也就是说,在“二十等爵制”的所有特权、意义全部消失之后,户口本上仍旧要给每个人登记爵位,这种情况就类似于在今天的个人信息表上填写“家庭成分”,贫农或者资本家。
这部分社会管理的制度遗存,与西汉中后期开始兴起的儒臣掌握国家的趋势,并行不悖,已经被贬低到贱役资格的百石以下小吏们,与二百石以上的儒学身份长吏,已经成为两个阶层,尽管按照“前汉”的制度逻辑,他们都是国家的公务员,甚至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还写着“吏员自佐史至丞相,十三万二百八十五人。”
但是,在逐步形成的士族社会、豪族社会之中,每一个流传了四百年的名词,都不再是原本含义。
而在汉末大乱之后,经过曹操的筚路蓝缕,曹魏政权雏形渐具。
曹魏政权是“篡”来的买卖,在进行政治和社会架构的过程中,无不以吸引原体制中精英阶层向自己的“不合法皇权”低头为前提。
为了保障“最支持”自己的士族门户可以维持权位,大搞“九品官人法”;为了保障自家对地方的武力优势,确立“世兵制”,将兵户变成皇帝的部曲;为了保障皇权独大,把迫不得已封王的兄弟子侄们,当做犯人管着。
整个帝国的结构,则是皇帝掌握国家部曲(兵户出兵)和平民(出粮),压制高级士族,高级士族压着低级士族,低级士族压着寒门豪族,所有“家族”都借着国家权位侵夺平民百姓,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宗族圈子和壁垒,他们手里有人口,有土地,有粮食,甚至于有武装。
为了在社会层面上与这些“支持者”取得共识,曹魏政权又重新删定了汉律,添加《新律》18章,变成《魏律》,彻底实现了法律层面的儒家伦理化。
此后的数百年间,上述政权,其实就是在曹魏的这套制度底子之上,前进、后退,西晋政权为了防止自己被权臣篡位(因为强大的中军就在洛阳,一旦被权臣掌握,就是江山易主),才搞出了宗室诸王领兵的改革。
而西晋的这通改革,在“八王之乱”的最初并没有显露出恶果,早期的权力斗争,还是依赖洛阳的禁卫搞宫廷政变的模式,但是随着宗室诸王的一步步介入政权的争夺,拥有地方兵权的诸王们,愿意去拉拢有战斗力的一切盟友。
比如匈奴汉刘渊其实是成都王司马颍的支持者,而鲜卑诸部则和东海王司马越关系不错,而日后肆虐中原的羯族石勒,则是臣服于匈奴汉的大贼。
当西晋王朝赖以镇压天下的中军武力逐步消耗干净,首先进入的是群雄割据的状态,而非“五胡乱华”的图景,比如控制兖州的苟晞,晋阳的刘琨,幽州的王浚,荆州的王敦以及散居河洛、关中的诸多晋朝显宦。
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匈奴汉政权只有“平阳”都城周围的一小块地盘,哪怕同在今天山西省的“晋阳”,也就是太原都不在他们的手中,偏偏散居天下各处的晋朝高官显宦们,根本没有聚合力量,一举殄灭之的兴趣,而是自己杀来杀去……
这种景象,也就是所谓的“中枢失权”,在曹魏一直到南陈的几百年间,可谓屡见不鲜,归根结底就是自汉代发育起来的高门大族,已经成为集学阀、军阀、大地主、大官僚一身的以家族为纽带的“怪物”。
这些怪物的存在,让任何政权的统治,都是“以力服人”,力最强者(能压倒所有家族的)为皇帝,比如曹丕、刘裕,力最强者(不能压倒所有家族的)为权臣,比如王敦、桓温。
如果没有这样的武力强人出场,则是大族共治的脆弱平衡,比如王导、谢安,直到有新的强人出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5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