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打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打仗时,动辄就是几十万几百万的大军,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在我国历史上记载的古代战争,双方投入的兵力都非常之多,动辄就是几十万到上百万人,但是实际上这些是经不起推敲的。说白了就是虚报人数,以此达到吓唬敌人的目的。其实在古代,那场战争有超过三十万大军的记载都会成为一个传说。越是年代久远,信的人也就越多,时间到了明末,仍然会把人数说得无比的多。据专家考证,其实古代的大军最多最多也不会超过二十万人。
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战争案例,往往都是通过史书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可是史书不是兵书,史官们长于记事,却短于考较。所以他们往往因为立场的原因,才会有意模糊化一些事情,在这同时又夸大一些事情,这样的操作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这些记录在描述战争时,史书上的记录往往会呈现出现代人无法想象的庞大规模。
兵者、诡道矣!兵不厌詐,就是指此!明明带了一个营、偏说是两个团。带了一个团、就要说成两师。其目的就是为了恐吓敌方,达成那所谓的虚张声势!古代带兵打仗的时候明明只带了一万人,偏要提起五万人马。
其实带了两万人、经过一番交流就变成了十万大军。其目的就是要先声寺人耳!在古代,根本没有人有能力供应百万大军同时出现在战场上,其实凑成百万大军的人数并不难,难得却是在后勤的供给上,百万大军的后勤供给,说的再直白点,即便是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上也很难做到。
这个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在古代时候的运输能力是非常弱的。运输基本上都得靠人力去一次次的搬运,战场是往往是几万人的部队给养就需要几十万人来做后勤补给。
比如汉武帝出征漠北时,带的实际战斗部队只有堪堪10万人,但是后勤部队却出了高达50万人,其实这些人在大军出征的时候也是会被计入总兵力人数的。人被逼急了,不论是不是后勤部队,拿上武器就能冲锋陷阵。
不过在古人的历史上最多是号称百万大军,好像还没有发现有几百万的吹牛法,其实让大家都明白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多吹便没有意义了。
另外古代的大军非战斗人员也是非常多的,如果要出征几百里外的城池,往往是需要征调数倍民夫运输粮食军需的,这些人出征也被计入大军。
有了这些人就可以号称五十万大军,可实际上真正的战兵只有三四万左右,剩下的人不过是壮壮声势。
在战国时期,所有的成年男子是都要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并且按照朝廷的命令,定期的去服兵役,这些都可以称之为“预备役”,他们是可以随时变成正规军的。只要战争来临,战兵和辅兵的区分其实就没有那么严格了,如遇紧急情况的话,辅兵也是要上场作战的。
战国时期的敌对势力,双方可都是正儿八经的国家,农民也都是要接受军事训练的,也真正做到了全民皆兵。战国时期,大军的人数是正规军加上受过军事训练的农民,他们都是可以上战场作战的。因此,战国时期的部队那都是货真价实的大军。
古代确实能凑齐那么多的兵力,但是还是有很多战役都是谎报兵力。比如那赤壁之战,这就是一场出名的以少胜多战役,也是三国时期最罕见的战役。
曹军方面号称坐拥80万大军守阵,其实真实情况并没有那么多,他们甚至可能连20万的人都没有,然而孙刘的联军才有仅仅5万。
我国的冷兵器时代,如果是灭国之战确实是需要运到很多人马的。而那时的古人也非常喜欢夸大其词、比如李白的诗歌中就非常能够看到古人的夸张程度了,什么“白发三千丈”啦,还有那“飞流直下三千尺”啦等等。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非常多,动辄出兵几十万甚至数百万的士兵也并不少,就比如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中曹操就派出了百万大军,想要彻底铲除刘备集团,还有淝水之战中前秦军曾派八十万大军。
当然,上面举的两个例子,都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战役。不过看这士兵人数,可想而知那战争规模究竟有多大。而在战国年间的秦国战神白起,更是一生就杀敌超过一百万人,是当之无愧的杀神。
正是因为史书中总是出现这么庞大的数字,所以我们自然而然在看国外的战争时,就感觉有点瞧不上眼了。尤其是对于邻国日本的古代战争,我们随便一看,第一反应,这哪叫战争啊,不过就是两个村落打架而已,这有什么值得载入历史的呢?要是对上我国的战神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将你们湮没。
但是事实究竟是否真的如此呢?为何中国古代动不动就能打一场百万级别的战争呢?
其实答案有些让人脸红,因为这些百万级别的战争,基本都是注水的,而且,古人还动不动就会注水注个几倍数十倍的。
那古人不要脸的嘛?光吹嘘有什么用呢?到了打仗的时候不还是啪啪打脸嘛?这其实,就体现出了古人的智慧,他们擅长心理战。
在开战前,我先吹嘘自己的兵力有多强,足以碾压敌方,敌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那压力可想而知,而且还能给自己的军队加油打气。
当然,也存在吹嘘敌军有多大阵仗的,这同样也是在心理交战。原因在于两个方面——打了胜仗,够吹嘘一辈子的;打了败仗,那是敌军规模太庞大,我也是有心无力啊。
那么,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战国时期,那些出现的数十万大军交战的场面,有可能会出现嘛?
答案是绝对的否定。
因为第一个问题就很难解决——几十万人甚至是百万级别的军队交战,那规模是有多恐怖,光是找一个能够容纳这么多人站立的平原,都非常困难。而且,最尴尬的是,古时候又没有现代的即时通讯设备,这数十万人该怎么指挥呢?等到层层指挥的时候,估计人都死完了。
而这第二个问题,更加现实。因为打仗不仅仅只是士兵的事,要想供得起数十万士兵去打仗,那所需后勤就需要更加庞大。
在《孙子兵法》中,就有过对于军队所需后勤的记载——要供养十万士兵的部队,就要少说七十万以家庭为单位的后勤人员来运作。即使是古代,按更少的来算,那也得要有三百万人。
看到数字对比了嘛?十万士兵打仗,就得影响三百万人,那要是一百人士兵,那就是三千万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更何况,就这,还没有算上在补给线运送以及保护粮道所需的后勤人员。
可见,要打大规模的战争,光是后勤,就可能将一个国家直接打败。
而且根据计算,按照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能力,古代中国的动员率必须保持在5%以内,3%以上,一旦超过,整个国家就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这个数字可能比较难理解,就以二战时期为例,中国当时出战士兵是一千万,但是有四亿人口,也就是动员率在2.5%。而军事能力更加发达的苏联是接近14%,法国14%,日本14%,英国和美国都在10%以下。
可见,即使在科学技术已经很先进,交通已经很方便的近代社会,各国的动员率也只在10%左右。
要是按照历史书中的记载,中国出动百万级别的兵力,就需要影响到两千万人,按照中国古代人口鼎峰的大唐时期,那也将影响四分之一的人口。这种情况,即使是国家遭到灭顶之灾,都没有任何可能。
引言: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三国演义》的话,就会发现《三国演义》中一旦打仗就会出动几十万的军队。这是真实存在的吗?我们在真正的战争中,可以出动几十万大军去打仗吗 ?
一、出动几十万大军的真假?
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小说,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一些案件,所以在小说中出现着打仗就有几十万的军队,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在当时的一个环境下出动几十万大军是不可能的,当时的人口并没有那么多,所以不可能用做那么多的人去进行打仗。而且在当时三国的一个背景下,如果出动几百人或者几千人去打仗都是一个非常不小的规模了,所以在小说中所描写的一旦打仗就会出动几十万大军是不会在真正的历史中所发生的 。《三国演义》并不是真实案件,它只是一个小说,仅仅代表着作者的想象力,所以出动几十万大军只是作者所想象出来的 。
二、当时三国打仗的真正情形?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人口的损伤还是非常大的,而且在当时农业也受到了很大的挫折,所以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招兵买马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更别提养兵了。如果在当时有着几万的人马,已经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大军阀。在当时东汉末年,吕布和曹操发生的争夺战,其实两方的兵力也没有很多,而两方最后一次在打野战的时候,吕布其实也只有几万人马而已,曹操的兵力就更少了 。
三、小说中人这么多的原因?
其实《三国演义》是因为罗贯中写的,罗贯中是元末明初朝代的一个作家,而它所经历的元末时期,有很多的战争都是非常多的人,有十几万或者几十万。但是那只是他自己时代的时候儿,罗贯中也没有经历过别的时代,所以在写作的时候,就加上了自己时代的感觉,凭着自己的感觉所写。
古代打战部队分三种,一种为战兵,顾名思义就是负责作战的部队,一种为辅兵,平时负责辎重,押运粮草,守备据点,战时为预备队,最后为民壮,负责转运粮草,修建营寨,开山搭桥。
而且古代打战时,有一点很有趣,就是有时候喜欢把辅兵和民壮的数目也拉入军队总数,说起来好像是几十万几十万的,但真正打仗的时候,其实也就几万人捉对厮杀。这种情况,基本是兵力不足时,一种战略欺骗。
如果真是几十万人的会战,那么基本就是外围交兵的那层在打,又或是敌人突进己方兵阵才有可能与内部的士兵交战。古代打战其实胜负就在几万人之间,一旦几万士兵溃败、后逃会带动后方士兵一起溃散,而如果此时主帅命令突击,那么就会出现自己人相互践踏,等于自毁灭亡。
因此,并没有小说中的动辄死伤几十万,那是不可能的,真正杀死大规模敌兵的,只有事后处置。比如秦国白起坑杀40万降卒,还有项羽坑杀20万秦兵。这些都是战胜后处置敌兵造成的大规模杀敌。在古代战场上,一次十万人(双方总和)以下的会战,死个几千人就差不多可以决出胜负了。以少胜多往往是利用敌军自己人自相残杀或是追赶战术来获得胜利的,否则就算几十万人站着不动让你砍,那也要砍个几天吧,更何况他们还会反抗。而古时行军安营,几十万人的军队往往都是覆盖几十里,这还是抱团的,那么如果几十万人混淆在一起,那么谁是谁根本无法辨认,出现误伤的可能太高了。而一字排开,那么战场就延伸百里之长了,主帅怎么指挥调度?各自为战只会让人各个击破。
所以,在视野之内是必须的,那么士兵肯定无法完全展开。所以古代打战,个人认为应该是交替式的拼消耗、士气、毅力的战争。就是前赴后继,直到一方完全覆灭或是溃逃。也许有些士兵根本没有与敌人交手就胜利了,也许直接被溃兵裹挟逃跑了。
所以由此得出,之所以夸张点,目的第一虚张声势,第二打仗是要靠后勤补给的。古时候运力不发达,都是靠人力脚力运输搬运的,还有武器制造修理医疗,打扫战场等等。这些都是算在作战人员里面的。
如果有五万人作战,后勤等就要到十万人能够用,实际上在冷兵器时代人多并不一定取胜,这个已经很常见了。而且大多数战争并不是靠怎么人多的大战来取胜的,多数拼打的是国家的实力,多数失败方都是国力或政策的失误造成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5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城濮之战中,导致楚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