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之役是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公元前562年,秦国与晋国在栎地发生了一次冲突战争,以晋国大败告终。下面对百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中原的野望一直被强大的晋国遏制。秦国为了实现霸业,时常与楚国结盟,以对抗强大的晋国,并发生了一系列战事。其中,栎之役就是一场秦国趁晋军主力南下伐郑并压制楚国,而袭击大败晋国的战役。
起因
栎之役,见于史料《左传·襄十一年》的记载。
东周春秋时期,晋楚争霸中原,时常交战,并且还要求其他诸侯从属于自己。
作为弱小诸侯的郑国夹在两大强国之间,不知何去何从。若是附属晋国,势必遭到楚国的攻击;若是附属楚国,势必被晋国侵犯。尽管晋国在城濮之战等大败楚国,在一定程度上是比楚国强大,但是楚国也不是好惹的。假如附属于晋国,那么如何使得晋国着急于我郑国的事,从而使得楚国不敢犯郑呢?
郑国执政的子展有办法,他建议跟宋国起纷争,这样作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必定帅诸侯伐郑,那就跟晋国结盟,附属于晋国。如果楚国生气,发兵攻打郑国,那就又跟楚国结盟,附属于楚国。这样,晋国一定愤怒,并且发兵伐郑。如果晋国能够如此急躁,那我们郑国就可以顺势对楚国说人家晋国朝发夕至,我郑国弱小不敢敌对,只好屈服。而楚国因为晋国的缘故,必定不会再犯郑。
西周末年,周幽王身死骊山之下,西周由此灭亡。随后,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同时开启了春秋时代。
春秋初年,本来有三个受益者,他们分别是秦国、晋国和郑国。秦襄公因护送有功,被周平王正式册封为诸侯,并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地盘;晋文侯和郑武公则因为护卫王室有功,被周平王重用,其中郑武公更是被周平王封为卿士。
按理来说,这三个国家在周平王东迁一事上获得了最大的利益,本应该迅速崛起。但是实际上最后崛起的国家却只有郑国一个。
秦国因为刚刚立国,且国家周围遍布戎狄,所以此时的秦国连自保都尚且困难,更别说崛起了。而晋国地理位置不错,本应该借此机会迅速崛起的。谁曾想晋国在晋文侯死后就陷入了内乱,史称“曲沃代翼”。因此,晋国的崛起也被耽搁了下来。
只有郑国在郑庄公的英明领导之下,消化了这次的利益果实,并逐渐成长为春秋初期的唯一霸主,后世将郑庄公称之为“春秋小霸”。不过,郑国的霸业也仅限于此了。在郑庄公死后,郑庄公的后代终究是没有继承郑庄公的遗志,郑国也迅速地衰弱了下去,直到战国时期被韩国所灭。
那么,郑国在郑庄公时期,再不济也是一个国力雄厚的诸侯国,为什么在郑庄公死后,郑国就迅速地衰弱了下去,以至于在春秋中后期,郑国都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呢?
郑庄公在位时期,郑庄公就为郑国的衰弱埋下了伏笔
一、共叔段之乱,消耗了郑国的国力
西周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诸侯王的爵位,由嫡长子继承,这个嫡长子就是大宗,而那些无法获得诸侯王爵位,只好接受分封的嫡长子的兄弟们,则被称为小宗。
郑庄公在位期间,郑国国内曾经爆发过一次很严重的内乱事件,史称“共叔段之乱”。这次内乱的起因和晋国的“曲沃代翼”内乱的起因是一样,都是因为小宗的封地太大,从而使得小宗的实力逐渐提高,最后威胁到了大宗的统治。
这两起小宗篡位事件,其唯一的区别就在于,郑庄公最后消灭了试图篡位的小宗,保住了自己的大宗地位。而晋国的大宗则因为打不过小宗,最终被取而代之。
然而篡位事件无论成功与否,其终归是属于内耗。哪怕郑庄公最后成功地消灭了篡位的小宗,这其中所损耗的资源也是属于郑国的。
二、郑庄公四处征伐,消耗了郑国的国力
郑庄公在位期间,曾经多次攻打周边的国家。这在宣扬了郑国强大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消耗了郑国的国力。这些战役包括:
郑庄公攻打卫国。郑庄公二十二年,共叔段之乱以后,共叔段之子公孙滑逃往卫国,郑庄公便借此机会攻打卫国。后来,郑庄公为了报复“东门之围”,再次出兵攻打卫国。
郑庄公攻打宋国。郑庄公三十年,郑庄公以宋殇公对周天子不恭敬为由,发兵攻打宋国。郑庄公三十一年,郑庄公又和齐僖公、鲁国羽父攻打宋国。
郑庄公攻打许国。郑庄公三十二年,郑庄公和鲁隐公、齐僖公一起攻打许国。
郑庄公攻打周王室。随着郑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大,周桓王害怕周王室成为郑庄公的傀儡,于是爆发了繻葛之战。在这次战役中,郑庄公击败了周王室的联军,还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
可以看见,郑庄公在位期间,曾经多次攻打周边的国家,其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在春秋初期是十分罕见的。春秋初期,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并不发达,牛耕技术和冶铁技术尚处于萌芽阶段,这意味着这个时期战争对于各国国力的损耗更加严重。这也是为什么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远远不及战国时期的原因。而郑庄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连年征战,打下了郑庄公的“春秋小霸”之名。
由此可见,郑庄公的这些行为对于郑国的国力损耗有多么严重。
另一方面,春秋初期,虽然周王室的权威已经不足以号令那些实力强大的国家,但是这终归是刚刚开始的,也就是说此时周王室的影响力还是有一些的。否则,郑庄公也无法借助周天子的号令攻打他国。
然而,繻葛之战,郑庄公直接扯下了周王室的遮羞布,这不仅使得周王室颜面无存,更是让郑庄公再也无法借助周天子的命令号令群雄了。因为郑庄公本身就是那个不尊王命之人。
郑庄公死后,郑国国内诸公子为了君位争斗不休,加速了郑国的衰弱
时祭仲与俱,劝使取之,曰:“君多内宠,太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所谓三公子者,太子忽,其弟突,次弟子亹也。——《史记·郑世家》
郑庄公在位期间,郑国固然是强大的,然而在他死后,郑国马上就陷入了内乱之中。内乱的原因包括:
一、郑昭公和郑厉公之间关于君位的争夺,使得郑国无暇发展,渐渐衰弱
当时郑国太子忽的母亲只是小国出身,背景很小,而公子突的母亲则是宋国之人,有着很大的背景。因此,在太子忽(郑昭公)即位以后,宋国之人为了替公子突谋求君位,就逼迫当时郑国的权臣祭仲,改立公子突为君,是为郑厉公。
郑厉公上位以后,因不满权臣祭仲,于是萌生了杀死他的心思,最后此事败露,祭仲再次废郑厉公,迎郑昭公即位。
然而,此事并没有结束,郑厉公被废以后,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依靠着母国(宋国)赠与的兵力,在栎这个地方据守了下来。而栎这个地方,乃是郑国的大封地。郑厉公这样的行为,已经算是将郑国分裂了。
二、郑国权臣不断的把持朝政,弑君废君,使得郑国无暇发展,渐渐衰弱
在郑国维持多时的君位争夺战中,有两个人物十分关键,那就是权臣祭仲和权臣高渠弥。
权臣祭仲自不必多说,郑昭公和郑厉公多次的废和立,都和此人有关,足可见此人在郑国国内的权势有多么的重。不过,祭仲虽然在郑国权倾朝野,但是他也只敢废立君位。
而权臣高渠弥,则是公然弑君。
郑昭公和高渠弥的恩怨早在郑庄公在位时期就已经产生。郑庄公认为高渠弥是个人才,想要将其拜为上卿,但是郑昭公讨厌他,于是便劝谏郑庄公不要分封他。但是郑庄公没有听从郑昭公的意见,还是将高渠弥封为了上卿。于是,这两人的恩怨就此产生。
及昭公即位,惧其杀己,冬十月辛卯,渠弥与昭公出猎,射杀昭公於野。祭仲与渠弥不敢入厉公,乃更立昭公弟子亹为君,是为子亹也,无谥号。——《史记·郑世家》
高渠弥害怕郑昭公回过神以后, 对自己痛下杀手,于是便提早一步,在郑昭公外出打猎的时候,杀死了郑昭公。与此同时,郑昭公死后,祭仲的反应也很令人寻味。“祭仲与渠弥不敢入厉公”,这句话说明祭仲很可能对于高渠弥的行为一清二楚,只是他没有阻止罢了。
由此可见,郑国国内不仅权臣势力庞大,而且还不止一家,高渠弥和祭仲很可能是互相对立的存在(一个立一个杀),这些足以证明郑国的内部已经出现了巨大的问题。
郑国内乱之时,各国都在相继崛起
郑庄公能在春秋初期迅速崛起,这其中固然有郑庄公雄才大略的缘故,但是更多的还是因为郑庄公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对手。比如晋国,当时还处于“曲沃代翼”的内乱之中,无暇他顾,而秦、楚两国则尚处于刚刚创业的阶段,无力争霸。唯一有能力争霸的齐国,和郑国则是稳固的同盟关系,且两国之间还有鲁、宋等国,没有什么利益冲突。
眼下的情形却正好相反,当郑国正处于内乱之时,其他各国却纷纷开始了争霸之路。从地图上看,阻碍郑国发展,甚至导致其衰弱的国家有两个,分别是晋国和楚国。
一、晋国
春秋初期,晋国因为内乱的缘故,一直无暇发展,以至于郑国都没有遭到什么强有力的威胁。然而随着“曲沃代翼”的逐渐落幕,晋国的内乱逐渐结束,晋献公上台以后,改革军制,扩充军队为两军,晋献公统率上军,太子申生统率下军,由此军事力量大增。
随后,有着强力军队做后援的晋献公又相继消灭虢、虞、霍等国,极大的开拓了晋国的疆域,为之后的晋文公争霸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二、楚国
楚国和秦国一样,一开始分封的位置并不好,楚国也被当时的中原诸国称之为“南蛮”,实力弱小。但是由于楚国长期远离中原文化,因此使得楚国的君王对于西周的各项制度并不是十分尊重。比如在西周周夷王时期,当时的楚君就已经轻视周王室,僭越称王了。虽说后来楚王为了保存实力,又去除了王号,但是也足以说明楚国的不尊礼法。
随着周平王东迁建立东周,礼乐开始崩坏,各诸侯国之间为了利益开始互相征伐。楚国君王意识到机会来了。于是,他们乘着中原各国互相征伐之际,开始朝着中原挺进。楚武王和楚文王时期,楚国相继消灭了一些小国,实力大增。《史记·楚世家》记载:“齐桓公始霸,楚亦始大。”齐桓公可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史记中将齐桓公和当时的楚国相提并论,足以证明当时楚国的强大。
楚国和晋国崛起的时机,恰恰是郑庄公霸业消散,陷入内乱之际。此消彼长之下,郑国的衰弱也是意料之中的。
结束语
其实纵观郑国、晋国和楚国崛起的路线,不难看出:郑庄公的霸业只是将名声打出去了,但是郑国并没有获得实际的利益,因为郑国的国土并没有借此增大。而晋国和楚国的霸业,都是以开疆扩土为核心的。
归根结底,是因为郑庄公虽然凭借着周王室的名号达到了称霸的目的,但是其骨子里还是无法摆脱周礼的桎梏。而在郑庄公打败周王室以后,也在无形中为其他诸侯打破了这层桎梏,所以他们才能无所顾忌的吞并小国,开疆扩土。所以说郑庄公的霸业“成也周王室,败也周王室”。
繻葛之战 :BC707。郑国祝聃射中周桓公肩头的那一战,是诸侯公然挑落王权的第一战。
长勺之战:BC684。齐鲁德比大战,鲁胜。曹刿提出了著名的“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
假途灭虢之战:BC655。晋献公采纳荀息的建议,贿赂虞君,借道虞国灭虢国顺带灭虞。
韩原之战:BC645。秦晋争霸中的一战,秦国胜利,俘虏晋献公。
泓水之战:BC638。宋楚的战役,宋襄公提出了著名的“不击半渡之兵”大败,伤重死。
城濮之战:BC632。晋楚争霸中的一战,也是春秋三大战役之一,晋国退避三舍,一战而霸。
肴之战:BC627。晋秦争霸中的一战,晋国截杀秦国军队,设伏全歼,俘虏秦三将的战役。
彭衙之战:BC625。秦国为报肴山之仇,统兵来战,再为晋国所败的战役。
王官之战:BC624。秦国继续攻晋,晋襄公坚壁清野,秦国获胜。这役秦国沉舟以示决心。
令狐之战:BC620。晋秦争霸一战,晋国阻击秦国于令狐的战役,晋国胜利。
河曲之战:BC615。晋秦争霸中的一战,秦国攻击晋国的羁马,为晋所败的一场战役。
邲之战:BC597。晋楚争霸中的一战,为春秋三大战役之二。晋国军令不一,为楚庄王大败。
鞍之战:BC589。晋国执政郤克重创齐国的一场战役,险些俘虏齐顷公,晋国北霸。
鄢陵之战:BC575。晋楚争霸中的一战,为春秋三大战役之三。晋国胜利,楚令尹子反自杀。
湛阪之战:BC572。晋楚争霸正面冲突的最后一战,晋国胜利。
迁延之战:BC559。晋悼公生前最后一战,十三国联军攻打秦国的作战。晋小胜。
平阴之战:BC555。齐国挑衅晋国霸权的一战,晋国在平阴重创齐军,进而围攻临淄。
鸡父之战:BC519。吴楚战争中的一战,吴国公子光崭露头角,吴国获胜。
柏举之战:BC506。吴楚战争中的一战,吴国由孙武和伍子胥挂帅,大胜,进而占领郢都。
艾陵之战:BC484。吴国争霸和齐国的一战决战,吴大胜,全歼十万兵,俘车八百乘。
笠泽之战:BC478。吴越争霸中,吴国主动迎击的最后一战。吴败,龟缩姑苏,直到灭亡。
晋阳之战:BC455-BC453。晋国内战。韩智魏攻赵,韩魏反水,击败智氏的战役。
桂林之战:BC353。魏攻赵,齐救赵的一场战役。孙膑采用了著名的“围魏救赵“,齐胜。
马陵之战:BC341。魏攻韩,齐救韩的一场战役。此役,魏名将庞涓死于树下。
齐破燕之战:BC314。齐国趁燕国内乱,北伐破燕,几乎灭燕的一战。
伊阙之战:BC293。秦国白起和韩魏联军的作战,全歼联军二十四万军队。
即墨之战:BC279。齐国田单软硬兼施,击破燕军,恢复齐国的战役。
鄢郢之战:BC278。秦国攻占楚国首都的一系列战役,在鄢城击破楚军民十来万。
阏与之战:BC269。赵国将领赵奢击败秦军的一次长距离行军作战。
长平之战:BC260。秦国白起等和赵国廉颇、赵括等在长平的作战,秦重创赵国。
秦国统一战争:BC230-BC221。秦国统一天下的一系列战争,秦国统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5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