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末三国时期,降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群体,也即在魏蜀吴三国的武将中,都有不少降将。比如在蜀汉武将中,王平、姜维、夏侯霸等人,就是出自曹魏的降将,其中姜维更是成为蜀国武将之首的大将军。再比如曹魏五子良将中,张辽曾是吕布的手下,张郃曾是袁绍的手下。因此,对于魏蜀吴三国来说,自然也能接受降将这一群体。而就本文所要说的东吴,也有几位比较著名的降将。就东吴五大降将来说,其中2人勇冠三军,还有3人曾是关羽部下。
一、甘宁
首先,不管是在《三国志》等正史,还是在《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甘宁都是一位勇冠三军的猛将。甘宁(?—215年?220年?存疑),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东汉末年,甘宁曾是益州牧刘焉部下,并在益州任职。兴平元年(194年),刘焉病亡,其子刘璋掌权益州。在刘阖的策反下,甘宁与沈弥、娄发等人起兵反叛刘璋,但被赵韪击败。甘宁便率领八百多人,去荆州依附刘表,留驻南阳(南阳是甘宁的祖籍)。
不过,因为在荆州牧刘表麾下没能得到重用,甘宁于公元208年投奔孙权,成为东吴的一位降将。虽然是一位降将,但是,甘宁的战功完全可以和一些江东老将相提并论。甘宁曾经力劝孙权攻破黄祖占据楚关,随周瑜攻曹仁夺取夷陵,随鲁肃镇益阳对峙关羽,随孙权攻皖城擒获朱光。率百余人夜袭曹营,斩得数十首级而回。在公元215年的逍遥津之战中,虽然曹魏降将张辽大放异彩,不过,甘宁保护孙权蹴马趋津,死里逃生。孙权曾说:“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相敌也”。
正是因为在东吴屡立战功,《三国志》的佐证陈寿在史书中将他列为“江表之虎臣”。不过,比较遗憾的是,甘宁虽然勇猛,最后却只是一个杂号将军。更为关键的是,甘宁还没有获得封侯的待遇,这无疑和三国时期的名将相去甚远,也即甘宁没能获得和战功相匹配的待遇。
二、太史慈
对于太史慈来说,同样是一位媲美赵云、吕布等猛将的三国人物。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名将,官至建昌都尉。在东汉末年,太史慈弓马熟练,箭法精良。曾为救孔融而单骑突围向刘备求援。也即太史慈和刘备之间,显然存在一段交集。当然,比较遗憾的时候,刘备没能将太史慈招揽到麾下。如果能招揽到太史慈的话,那么蜀汉五虎上将,很可能就要增加一位了。
太史慈为刘繇[yáo]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pán],孙策就将镇守南方的重任交给了他。公元200年,孙策去世后,太史慈继续辅佐孙权。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对于曾经和孙策交手,并且不落下风的太史慈,因为没能参加赤壁之战等战役,所以没能获得更高的知名度。换而言之,英年早逝,无疑限制了太史慈在东吴将领中的成就和地位。
三、麋芳
麋芳,生卒年不详,字子方,东海郡朐县(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人。在东汉末年,麋芳本为徐州牧陶谦部下,曾被曹操表为彭城相。后来辞官,随刘备从徐州辗转至邺城、汝南、新野、长坂坡、江夏等地,奔波多年。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麋芳后来背叛蜀汉,归降了东吴。不过,麋芳的前半生,显然是对刘备忠心耿耿的。彼时,麋芳如果归降曹操的话,显然是荣华富贵,但是,面对曹操的招揽,麋芳和他的兄长麋竺,无疑对刘备忠心不二。
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时,糜芳为南郡太守,但受到关羽的轻慢。后来,因未完成供给粮草物资的任务而被关羽责骂,心中不安。在看到将军傅士仁投降孙权之后,麋芳也选择了投降孙权,导致关羽兵败被杀。此后,糜芳在吴国担任将军,并且为吴征伐。当然,成为东吴的降将之后,糜芳并没有立下什么战功,最终的结局也没有相关的史料记载。
四、傅士仁
傅士仁,幽州广阳郡人,刘备手下将领。因为和刘备一样,都是幽州人士,所以傅士仁应该很早就跟随刘备了。不过,傅士仁虽然受到刘备的重用,但被关羽轻慢。在吕蒙袭击荆州时,与麋芳一同不战而降,间接导致关羽被俘身亡。对于傅士仁这位东吴降将,《三国志》记载为“士仁”,《资治通鉴》记载为傅士仁,《三国演义》继承《资治通鉴》的说法作“傅士仁”。来到东吴后,傅士仁和糜芳一样,不仅没有立下什么战功,反而遭到了东吴将士的鄙视和嘲讽。换而言之,相对于蜀汉和曹魏,东吴对于降将的包容程度相对较低的。比如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在关羽被杀后一度来到东吴,同样遭到了羞辱。
五、潘濬
潘濬(一作潘浚)(?-239年),字承明。武陵郡汉寿县(今湖南汉寿)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蜀汉大司马蒋琬的表弟。建安十六年(211年),潘濬被刘备任命为荆州治中从事,与守臣关羽不睦。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关羽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顶级名将,但是,高傲的性格,无疑让关羽和部下之间离心离德,这也是关羽最终败亡的重要原因。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得荆州,拜潘濬为辅军中郎将。又迁奋威将军,封常迁亭侯。
作为东吴降将,潘濬受到了孙权的信任和重用,这和傅士仁、糜芳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区别。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拜潘濬为少府,进封刘阳侯,又改太常。黄龙三年(231年),授假节,与吕岱率军五万平五溪蛮夷叛乱,经三年而斩获数万,使得一方宁静。潘濬为人刚正不阿,在吕壹弄权时,屡请孙权将其诛杀。甚至想亲手击杀吕壹,使吕壹对他非常畏惧。赤乌二年(239年),潘濬去世。对此,在笔者看来,在东吴的降将之中,潘濬的地位和官职应该是最高的。在潘濬担任太常期间,甚至拥有了陆逊平起平坐的地位。对此,你怎么看呢?
三国中灭亡东吴的最大功臣是谁呢?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势力。
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东汉时代正式结束,三国时代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公元263年,曹魏的权臣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三国时期彻底结束。在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中,虽然钟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即牵制了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但是,消灭蜀汉的最大功臣,显然是兵临成都的邓艾。那么,问题来了,消灭蜀汉的最大功臣是邓艾,那么灭亡东吴的最大功臣是谁呢?
首先,对于魏灭蜀之战来说,是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发动的。在这场战役中,司马昭调集了18万左右的兵力,由邓艾、钟会等人率领大军进攻蜀国。
最终,邓艾偷渡阴平,突袭成都,迫使后主刘禅放弃了抵抗。在魏灭蜀之战中,司马昭的儿子晋武帝司马炎,则发动了晋灭吴之战。
晋灭吴之战是公元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吴国,结束三国时代的战争。
晋灭吴之战是公元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吴国,结束三国时代的战争。
在晋灭吴之战中,西晋大军的指挥官包括杜预、王濬、唐彬、王浑、周旨等人。对此,就王濬来说,可谓西晋灭亡东吴的最大功臣。王濬(206年-286年1月18日) ,《宋书》作王璿(王璇),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郡湖县(今河南省灵宝市西)人。西晋时期名将。
王濬初任河东从事。西晋泰始八年(272年),王濬任广汉太守时,发兵讨灭益州叛军,升任益州刺史。王濬因成绩突出,被拜为右卫将军、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当时正筹划平吴,素知王濬奇略过人。便密上表章,请仍留王濬于益州,参与平吴大计。同年,晋武帝司马炎依羊祜之建议,复任王濬为益州刺史。对于司马昭来说,当初之所以先消灭蜀汉,而不是东吴,不仅是因为蜀汉相对较弱,也是因为占据巴蜀之地后,可以顺流而下进攻东吴。
在此基础上,王濬受命借助于长江上游地势之利,治水军,以屯田兵及诸郡兵合万余人,大造舟舰器仗,作攻吴准备。历经七年,王濬建成了一支强大的水军。
而王濬打造的这一支水师,无疑在晋灭吴之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之前,曹魏之所以多次进攻东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一支精锐的水师。
到了咸宁五年(279年),王濬上书请求速攻吴国,促成晋武帝司马炎于十一月发兵大举攻吴。次年正月,王濬自益州成都出发,率水陆军顺流而下。
公元280年二月,王濬越过建平,以大筏带走吴军置于江中之铁锥,以火炬熔毁其铁链,攻克丹阳,继续前进。
在杜预等的支援和策应下,王濬率领大军顺利攻占西陵、夷道、乐乡、武昌等东吴设立的都督区,比如西陵这座重镇,就是东吴名将陆抗曾经镇守的地方。
公元280年三月,王濬与另两路晋军共同进攻东吴都城建业。不久之后,在王浑击破了吴国中军主力之后,王濬率先进入建业西石头城,接受东吴皇帝孙皓投降,于是吴国宣告灭亡。也即如同邓艾接受后主刘禅投降一样,在晋灭吴之战中,王濬接受了东吴皇帝孙皓的投降。
此战,西晋准备周密充分,善择战机,兵分多路,水陆并进,发挥强大水军作用,临机果断,一举获胜。
最后,在晋灭吴之战中,面对王濬率领的西晋大军,孙皓准备亡国之礼,驾着素车白马,缚住双手,衔璧牵羊,大夫穿着丧服,士人抬着棺材,率领着太子孙瑾、孙瑾弟鲁王孙虔等二十一人,到达军营门前。
在此背景下,王濬亲自为孙皓松绑,将孙皓送往洛阳。王濬收了吴国的图书簿籍,封了府库,军中无所私获。
由此,相对于邓艾,王濬作为晋灭吴之战的最大功臣,在处理孙皓和东吴上明显更加谨慎。
比如邓艾在消灭蜀汉后,没有经过司马昭的同意,就对蜀汉后主刘禅以及百官进行册封。
或许是吸取了邓艾的教训,王濬没有居功自傲,而是立即将孙皓送往洛阳,交给晋武帝司马炎来处理。
当然,即便如此,因为立下消灭东吴的大功,王濬还是遭到了西晋部分大臣的嫉妒,乃至于有人指责他违诏不受王浑节度,应坐大不敬罪,交付廷尉。
对此,晋武帝下诏说:“不要追究。”拜王濬为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职务。对于王濬来说,遇到了更加宽厚的司马炎,所以在东吴灭亡后,王濬没有遭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一样的结局。
在消灭东吴后,王濬在西晋王朝累官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散骑常侍、后军将军等。太康六年十二月(286年1月),王濬去世,年八十。葬于柏谷山,谥号为“武”。在结局上,获得善终和厚待的王濬,自然要好于消灭蜀汉的邓艾、钟会等人。
一说到“五虎上将”,我们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就是三国时期刘备手下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位名将,这主要是得益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的功劳,书中将这五名将军的事迹描写的太过厉害,使得人们就有了一说到五虎上将就想到这五人。但是其实要说“虎将”这个词,并不是三国时期才有的,而是在《汉书》就已经有了描写,原文是这样的:"莽拜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号曰'九虎',将北军精兵数万人东,内其妻子宫中以为质。"这里就是在西汉和东汉中间,王莽篡位时期吗,他就已经册封了九位大将为虎将了,并将他们成为“九虎将”。
由此看来,“虎将”这个词就是赞赏骁勇善战的将军的代名词,而并非只是三国时期这五个人的专属。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五虎将更是比三国还要早上几百年,并且和这五位应该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人物,他们就是西楚霸王项羽手下的五大将领。他们分别是龙且、季布、钟离眛、英布、虞子期。这五个人都是项羽麾下最勇猛的五位将领,其实从文学创作来说,这五个人是在清代末期小说家蔡东藩的笔下才演变成为一个整体,也就被称为“五大将”,历史上龙且、季布、钟离眛、英布都是实实在在的人物,只有这个虞子期是一个虚构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项羽手下的五虎将最后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三国五虎将之首是关羽,而这个项羽手下的五虎将是龙且。龙且又称司马龙且,姓偃,龙氏,名苴,今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当地人为了纪念龙且,还建立了龙苴镇。在龙且年轻之时,就开始追随项羽进行南征北战,讨伐秦朝,攻打刘邦,可谓战功赫赫。举例子来表现他的勇猛,他刚参加项梁的起义,联合田荣大破秦军于东阿。在九江王英布背楚归汉之时,龙且率军十万击败英布。那这位猛将的结局如何呢?
公元前203,韩信已经将河北收入囊中,并且很快夺取齐、赵,从而使得韩信从北方开始威胁到项羽,于是项羽派遣龙且率兵20万出击,自可惜龙且虽然勇猛,但是他这次遇到的对手是“兵仙”之称的韩信。到了公元20311月,龙且与韩信开始了潍水之战。韩信连夜派人做了一万多条袋子,盛满沙土,壅塞潍河上流。随后率一半军队涉水进击龙且之阵,龙且出兵迎击,韩信佯装败退,龙且以为韩信怯弱,于是率军渡江进击。这时韩信命人决开壅塞潍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龙且的军队大半没有渡过去。这时韩信挥军猛烈截杀,龙且被灌婴手下丁复斩首。一代名将就此结束自己的名将生涯,龙且的死给项羽造成巨大震动,也从某种意义上敲响了西楚的丧钟。
我们接着来看季布。人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说的就是这位将领。接下来我们看看季布,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在项梁举兵起义,身为楚人的季布也投奔了项羽,
并且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这也是在《史记》中有记载:"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也真是因为季布如此让刘邦没有面子,所以在项羽兵败之后,刘邦更是悬赏千金要季布的人头,并且为了防止有人会窝藏包庇他,下令如果有谁敢窝藏季布就要诛灭三族。
而季布从一个将领最后被沦落为佣人,不过后来在刘邦手下大将夏侯婴的劝说之下,他劝说刘邦应该原谅季布,因为季布也是为项羽效力,更何况如今刘邦已经夺得天下更应该有宽宏大量的胸怀。刘邦最终同意了夏侯婴的意见,不再追杀季布,并且封季布为中郎,此后季布又历任中郎将、河东郡守。季布最后的结局应该是项羽手下最好的一个的。
我们再来说钟离昧,此人和龙且一样都是来自楚地的朐县,并且两人都是从项梁起兵就跟随项羽,可谓忠心耿耿。但是虽然钟离昧对于项羽是一片赤心,奈何项羽自己没有计谋头脑,最终中了陈平的离间计使得这些忠心将领逐渐疏远,最终逃离项羽。而到了最终决战的——垓下大战,钟离昧已经彻底被项羽抛弃,失去了信任,而钟离昧也在最后时刻投奔了韩信。钟离昧本可以为了项羽选择战死,但是失去信任的项羽对他来说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而在公元前201年,韩信被人举报谋反,这个时候钟离昧又变成了韩信为了表达自己忠心的棋子,准备将钟离昧杀掉,钟离昧得知后悲愤交加,于是自刎而死。
最后我们来说英布,早年坐罪,受到黥刑,俗称黥布。起初也是跟随项梁起义,迎娶吴芮之女,拥立楚怀王继位,封为当阳君。项梁阵亡后,成为项羽帐下将领之一,屡破秦军,封为九江王。不过,待到项羽和刘邦开始争夺天下之时,他却开始做起了墙头草,他先是多次拒绝了项羽的出兵请求,后又被刘邦说服最终投靠刘邦,辅佐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封为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不过英布虽然是刘邦的功臣,却也是降将,所以在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和这些异姓王矛盾就激化了。
公元前197年,作为刘邦手下的第一功臣韩信被吕后诛杀了,接着彭越也被诛杀并且株连三族,眼看着这些开国功臣一个个都被刘邦给除掉了,英布内心是害怕和惶恐的,他觉得与其自己这样等死,不如自己先做好防备。所以他开始暗中调集军队防止有什么风吹草动。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英布觉得自己的小妾与部下贲赫私通,给自己戴了绿帽子,就要杀了他。而这个贲赫为保全性命就跑到刘邦那里说英布要造反了,这下子是瞒不住了,索性英布直接就起兵造反,而刘邦也御驾亲征最终打败了英布,结束了英布的性命。说完了这四个真实存在的人物,最后就剩下了虞子期,前面我们说过此人是项羽美人虞姬的哥哥,但却是虚构的人,在小说中他是最后陪伴霸王走完最后的人物,在垓下之战随项羽一起战死了。
所以综上所述,项羽手下的五虎将,龙且和虞子期在他乌江自刎前就已经战死了,钟离昧、季布和英布一个因为失去项羽信任、一个是苟延残喘、一个是见风使舵都投降了刘邦,换言之他们的结局都是悲惨的,将军本就应该战死疆场,马革裹尸,如果你最终是以残兵败将的姿态投降,最终你的结局都不会好,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4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