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秀才的含金量是什么样的,换做现在是什么级别

以史为鉴 2023-07-06 07:02:55

古代秀才的含金量是什么样的,换做现在是什么级别

今天对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秀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古代秀才的含金量有多高?相当于现在什么水平的人?

《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虽然常被郭芙蓉欺负,总是被大伙笑是个穷酸秀才,但是不得不说,吕秀才的地位还是不一般的。佟掌柜花重金送莫小贝去私塾读书,还逼迫吕秀才成为书童,从这两件事就可以看出,在古时候读书能考上秀才,那是天大的喜事。可是处于科举制度最底端的秀才,到底有多少含金量呢?

一、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出现,对于古时候的普通百姓而言就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作为拥有五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国家,每一个新王朝的建立,帝王最关心的就是人才的选拔,几经沉淀,科举制度有了非常完善的选拔制度。

一个书生十年寒窗,通过层层考试,并获得考官的青睐,从众多进京赶考的学子中脱颖而出成为状元,那就是翻身农奴把歌唱,进入仕途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即便没有中状元,能够获得榜眼、探花、进士的人也非常了不起,当个官已经不成问题。

图片:通过科举选拔人才剧照

而在电视剧中,书生进京赶考的路上常常会发生许许多多浪漫的故事,比如《聊斋》当中,狐仙总能在茫茫人海中救下一名奄奄一息的文弱书生,送他进京考试,等到书生金榜题名时却黯然离去;还有《西厢记》中,进京赶考的张生却从此无缘崔莺莺等等。

我们的印象中,古人进京赶考总是风尘仆仆,要历经千辛万苦,家里比较穷的还要举全家之力才能凑齐路费,比如说《清平乐》里做蜜饯很好吃的老妈妈,全家女人孩子干活,也要供体弱多病的梁生去参加科举考试。

这些不顾一切进京赶考的考生,虽然路途艰辛,有些甚至在途中染病去世,却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去京都参加考试的。

科举制度非常严谨,在隋唐时期就分成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就好比我们现在需要先读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之后才有机会参加高考。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为什么一生活得潦草?就是因为他一辈子都是一名童生。童生试每三年举办2次,每次都有四场考试,经过初试、复试,最后才从大批童生当中选出最卓越的几个秀才,这些秀才就是今后科举考试当中的关键人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孔乙己

为什么会有像孔乙己那样大龄的“童生”出现呢?因为,童生试的题库可以用海量来形容。古人开蒙早,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开始识字读书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么多的书都必须要熟读,能理解多少就完全凭借天赋了,而考题就是在这些古文当中挑选出来的,难度相当大。

古时候能在十三、四岁通过童生试考到秀才,就可以被称作天才了。而一辈子都在童生试中蹉跎的人也比比皆是,可以说这些人就是那个时代最可怜的人,因为似乎他们只要努力一下,就能跨入秀才的行列,可每次却名落孙山,想要进一步参加科举难于登天。

古时候写八股文是科举考试的唯一展现方式,同样的一套书,不仅要烂熟于心,还要能够深度理解,甚至连里面的典故、注释都要铭记在心。

在这样的基础上,从中提取鲜明独特的论点,加上健康上进的观点,能够引经据古,将文章写得头头是道才能算卓越,才有机会获得秀才的称号。

因此,那些十三、四岁就考上秀才的孩子真的是不简单。

图片:参加科举写文章剧照

二、秀才的好处

大家不要小看秀才,从等级制度的分配上来说,没错,秀才是科举制度的最底层,可是对于一个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挂在嘴边的古人来说,能够当上秀才已经是相当厉害了,可见童生试难度有多高。

因此,当上秀才的人,一般在当地都小有名气,而且他们还有许多普通百姓艳羡不已的“好处”。

1、家里有个秀才,那就可以改善全家的经济状况。特别是在宋代重文轻武,秀才是可以不用缴纳赋税的,这在以耕作为主的普通百姓看来,那可是天大的赏赐。

2、社会地位高,中了秀才的人即便犯错,地方官员也要慎重处理,还要客客气气“请”他们到衙门里坐坐,让秀才对地方官员下跪,那更是犯了天下之大不讳的做法,用刑更是不能提的,需要做到用证据说话。

《知否》当中明兰的堂姐淑兰嫁了个秀才,娘家贴了好多嫁妆、店铺,可是秀才和他的母亲还是气势汹汹,每次说起来就是:我儿子是秀才,那是今后的举人、状元。

并且这个秀才还养外室,怀了孕,可即便这样,淑兰还需要通过长辈的威慑力才能逼迫秀才和离,白白送给他一半的嫁妆。这个秀才之所以敢这样肆无忌惮,还得益于他的社会地位,到处都有人尊他敬他,不敢拿他怎样。

3、被评为秀才的人如果家中境况较好的人,这个时候就可以买些丫鬟奴仆来伺候自己和家人了,并且还能定制一些不一样的服饰,突出不同于常人的秀才地位。

拥有这么多好处,难怪古人怎样都要凑钱让孩子去私塾开蒙读书。

图片:《知否》秀才剧照

三、那些当高官的秀才

其实秀才的本意指的是那些“才能突出的奇异之士”,在西汉时期就有了这种称呼。秀才一直都是人们对于学识渊博之人的尊称,但是能够考上秀才就当官的并不多。

在隋朝就有好几个,这并不是因为隋朝有什么特例,而是隋朝时期的科举考试特别难,一年能出两三个秀才就已经很好了,这些“高水准”的秀才自然会受到重用。

比如隋朝的杜正伦兄弟三人,都是秀才,官位品阶都相当高,而整个隋朝只有10个秀才,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名秀才能成为朝廷大官了。

可以说,当时的秀才,就好比现在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学生,竞争的岗位是招聘最少,最热门的部门。

当然,迂腐在很多秀才身上也常常显现出来,毕竟他们写的都是八股文,相对而言,更倾向于讨好上级领导喜好,真正能够言国家时事的基本上都不会被大领导喜欢,这也是为什么封建王朝终将落寞的最大原因了。

古代秀才的含金量究竟有多高?放到如今普通本科可以算是秀才吗?

古代秀才的含金量是非常非常的高地,因为在古代有句话叫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当时的读书人他们的功名等级分别是秀才,举人,进士,当时考上秀才,就说明这个人他离做官就10分的近了,所以当时谁中了秀才,人家可是会去巴结的。

我们都学过范进中举这一篇文章,我们当时有看到范进他当时是中举了以后,他整个人都疯了,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范进中举他中了秀才以后这对于他而言是一件非常欣喜的事情,但是我们后面其实有说的,当时范进他考上了举人,然后有人就会给范进送宅子,还有一些逃难的人还到范进家给范进做奴仆,还有人给范进他送了各种礼物,那么但是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代中秀才这件事情是10分厉害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在清朝年两百年间,清朝一共出了460万名秀才,而当时清朝的人口最多的时候才4亿,而清朝的200年间才中了46万个秀才,所以按比例来换算的话,这个秀才中的概率是10分的困难的,如果换算到现在来说的话,相当于是我们考上了博士生。并且当时古代的时候,不是所有人他们都能读书的,所以能考中秀才,就说明这个人是特别的厉害的。

并且在往前推的时候,隋朝选举的秀才也不过10个人,所以当时的秀才是10分的少的。所以古代和秀才的话他们是凤毛麟角类的人物,并且当时秀才,他不是属于官职,但是他会拥有一些特权,或者说是考中秀才的人,他们在他们所在的地方的身份和地位会得到的其实是大大的,所以古代的秀才的含金量是非常非常高的。

古时的秀才到现在是什么职称

一、秀才,相当于高中毕业,没有官职,中了举人之后才可作官。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 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下诏求贤,云:“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茂”本作“秀”,东汉人避光武讳,改作“茂”。举秀才始此。

二、从秀才考到状元:
儿童开蒙读书,读熟四书五经,学习八股文制艺,通过考试,成为县学的生员,习称秀才,经过岁试及格者,方可参加乡试。乡试的考试地点在省会,经考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在被录的举人中考试第一名者称为解元。点秋香的唐伯虎被称为唐解元,即是他在省级乡试中考取过第一名。只有中了举人,才算取得一种出身资格,方可参加全国性的会试。即使你未能在上一级会试中取得进士资格,你也进入了“人才库”,可以通过“拣选”、“大挑”、“截取”等途径当官了。乡试的目的是解送人才到京师参加会试,故称为解士,会试中考取第一名者称解元。
取得举人这一“职称”后,方可参加会试。会试的地点在京城。全国各地的举人赴京会试,旧小说和传统戏中称“大比之年各地举子进京赶考”。会试的目的在于向朝廷进贡人才参加殿试,故合格者称为贡士,贡士的第一名称为会元。每次“录取”名额通常是300名,各省名额以到京应试人数及省的大小、人口多寡而酌定。会试揭榜以后,得中贡士者须于下个月应殿试。
殿试,亦称廷试,考试地点在太和殿,由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在殿廷上亲自发策问。殿试考过之后,该成绩分为三甲,得中者称为进士。一甲录取3名,赐“进士及第”,其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称“传胪”,实即殿试成绩的第四名。三甲若干名均赐“同进士出身”。至于为什么第一名称为状元,是因入京师应礼部考试,须投“状书”,故第一名称为状元。
值得注意的是乡试、会试并非每年都举行。明清两代,每3年在各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乡试,每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在每正科3年中如遇有朝廷庆典则加试一科,称为恩科。会试也是每3年一次在京城举行,每逢辰、戌、丑、未年为正科。如遇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举行会试,叫作会试恩科。乡试的考试时间,在八月举行,称为秋闱;会试的考试时间,在二三月间,称为春闱。封建社会,以八股文取士,,很难使有才之士脱颖而出,加之每3年才取一名状元,委实是太难了。旧小说戏曲中动不动就有某书生中了个头名状元,哪有那么容易?《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自19岁考得县、府、道第一名,屡应会试不第,终也没有获得举人这一“名分”。

在古代中了秀才、举人和进士的人,在现代相当于什么地位?

科举考试在我们古代就非常的流行,在公元797年,已经有46岁高龄的孟郊考上了进士,于是写下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的千古名句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我们在现在的影视作品中可以看见,常常会有人考中秀才、举人、进士这样的称谓。这些称谓是对古代一些读书人的认可,古代的读书人,只要考中了这些称呼,就可以进朝做官,最后光宗耀祖,而这些也是这些读书人梦寐以求的。



其实中国的科技制度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在隋唐时期开始并且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前后一共经历了1300多年。在科举考试中,秀才、举人、进士等人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标志,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称谓是怎样来的吧。



在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下,秀才并不像现在我们所想的那样是最低等级的功名,其实在考取秀才之前,还有一个准备阶段,分别是县试和府试。每当古代的读书人准备考取秀才时,必须要在每一年的2月份去完成由当地县令主持的县式,如果通过,还要在4月份参加由知府监考的府试。在两项考试通过之后才能进行近视的考试,如果不通过就只能被称为童生,如果通过了,你才能被称之为秀才。在考中秀才之后依然要读书,并且每年还要参加岁试,然而岁试也依然分等级,一共分为6等,只有前两等才能参加科试,其中科试也同样分为6等,只有前两等,才能去参加乡试,通过乡试之后才会获得举人的称谓。中了举人之后,在古代就可以被称为老爷,因为中举之后就可以彻底踏入仕途。



考中举人之后可以选择做官,也可以选择继续参加会试。会试是三年举行一次,古代的书生如果要参加会试就必须要去京城,因为会试是由礼部主持,如果在会试中通过就可以直接进入古代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殿试。考试通过之后就成了进士。他的功名分三等,在古代又称之为三甲,一甲取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和探花,这三个称谓的人是直接可以留在皇帝旁边做官的。



那么秀才在当今对应的级别,就是现在的大学生了,大概在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就很像古代秀才的现状,然而举人放到现在,就好像是硕士和博士,最后的近视的话,在现在的教育中貌似还没有这种繁华的程度,如果一定要比较的话,只能说是中科院的院士才能很接近这样的一个级别,由此说来,在古代能考中状元的的确是非常的不容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4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