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王敦和司马睿是怎么互相猜忌的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6 06:47:15

王敦和司马睿是怎么互相猜忌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历史上琅琊王氏权利曾一度到达顶峰,直逼皇权,今天对百科小编就来说说东晋王敦和司马睿互相猜忌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就快来一起看看吧。

司马睿能立国于江南,是因得到了南北门阀大族的支持。琅琊王氏在其中更是起到决定性作用,故而在东晋建立后权势极盛。王导内掌朝政,王敦外握兵权,王氏子弟皆位居要职,以致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但也因此引起了司马睿的忌惮。而在同时,王敦亦渐见专擅,如私自擢用降将杜弘,自行加任割据险处的何钦为将军等。司马睿更是厌恶。他为了减弱琅琊王氏的影响力,重用丹阳尹刘隗、尚书令刁协等亲信,并逐渐疏远王导。王敦对此也是极为不满。君臣之间逐渐产生嫌隙。

太兴三年(320年),梁州刺史周访病逝。湘州刺史甘卓调镇梁州。王敦趁机请求以亲信陈颁接任湘州刺史。湘州所处位置十分紧要,素有牵制荆州的作用,司马睿不愿让湘州被王敦所控制。刘隗也建议司马睿派遣心腹重臣出镇湘州,以防备王敦。司马睿遂以宗室司马承为湘州刺史。王敦又上表陈说古今忠臣如何被皇帝猜疑、如何被小人离间,想以此感动司马睿。司马睿却对王敦更为忌惮,但在明面上是还是给王敦增加属官、赏赐羽葆鼓吹等仪仗,提高他的待遇。

太兴四年(321年),司马睿在刁协的建议下,将扬州诸郡的僮客恢复良民身份,以备征役,随后又以戴渊、刘隗出镇合肥、淮阴。[28]他还将所征发的兵卒全部分配给戴渊、刘隗,名义上是抵御北方的后赵政权,但其实是在防备王敦。王敦致信刘隗,表示要和他修好,同心戮力共辅王室,却被刘隗所拒绝。他不禁更为恼怒。而就在当年九月,豫州刺史祖逖病逝。王敦最为忌惮的周访和祖逖,至此全都去世。王敦认为再无人可以在军事上威胁自己,因此决意举兵入京。

祖逖北伐收复河南失地,为什么还被司马睿猜忌呢?

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但英雄又皆有出处,史载祖逖,字士稚。于公元266年出生在一个世代高官的大家族,今天的保定市涞水县人。

古语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屁孩时期的祖逖就是一个孩子王,长至小年轻时,一些诸如:不拘小节,轻财重义的豪侠个性开始展露。

出生于世家大族,读书那是必修课,祖逖不仅是用功非常,更是博览群书,涉猎古今,遂为人称道,赞其有佐世之才。

梦想一说自古有之,相传,祖逖有一位好基友叫刘琨,他们俩曾在同一个地方任职。在此期间他们俩是时常纵论天下大事,祖逖时常和刘琨说起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时,你我二人定会干出一番大的事业。

说来也巧的是呀,乱世还真是到来了。公元291年,爆发了导致西晋最终灭亡的八王之乱。

才能卓越的祖逖先后得到执政诸王的重用,进而一步步的奠定他后来北伐的功业基石。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因前后长达数十年的八王之乱的影响,西晋的国力极度衰落,从而给了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机会,引发了后来史称的五胡乱华。

公元311年,前赵刘聪攻破洛阳,纵容部下大肆抢掠,晋怀帝被俘虏,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被杀者达数万人。

时年四十六岁的祖逖不得已率领了一些乡族到达琅琊王司马睿所在的地区避难,因祖逖的才能司马睿任命为徐州刺史,从而进入了司马睿的团队。

公元313年,刘聪毒死了被俘虏的晋怀帝。在得到晋怀帝已死的消息后,晋室立刻辅佐司马邺在长安登基,史称晋愍帝。

然而好景不长,晋愍帝司马邺的登基并没有彻底改变晋室被掉打的厄运。公元316年前赵刘曜攻破了长安,俘虏了晋愍帝,一年后即公元317年晋愍帝被杀,历时五十一年的西晋正式灭亡。

而后,多年前就开拓江南的琅琊王司马睿在士族王敦、王导等重臣的辅佐下即晋王位,历史意义上东晋建立。

公元318年,得知晋愍帝被杀后,在一干大臣的所谓劝进下司马睿正式在建康登基,史称晋元帝。

司马睿和王导的关系 晚年生活如囚徒的司马睿如何死的

  遥想当年,汉高祖将韩信从草莽中提 *** ,任命为大将受到高祖刘邦的厚待和信任,韩信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迅速壮大了自己的力量,一度成为与汉高祖抗衡的势力,让深居朝廷的高祖刘邦,心里甚是忧惧,最后由于忌惮韩信的势力,而不得不在宫外处死了韩信。这种君臣之间相互对抗的例子不胜枚举,时间到了西晋,同样的故事也在上演着。

  鲁愚迟钝 无力驭政

  司马睿是中国封建皇朝中最少权威的一位开国之君。他之所以能够称帝于江南一隅,不是凭借他本人的权威或者实力,而是因为他出身的西晋皇室在当时已成为汉族政权的象征。只有在这一旗号之下,北方的大族才能在江南立足,南方的大族才能来自北方的各种势力。在拥立司马睿的大族中,琅邪王氏的势力最强,影响最大,在司马睿建立东晋朝的过程中,他的所有政治活动和各项政策都与王氏家族的关系极大。后来司马睿试图摆脱扶植者对他的控制,但是由于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这种努力不但没有成功,还终于引发了王敦之乱,导致他的受辱身亡。

  晋元帝司马睿(276年——323年),字景文,东晋的开国皇帝(318年——323年在位)。司马懿的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司马睿,公元276年(咸宁二年)生于洛阳,祖父琅琊王司马是司马懿的庶子,魏帝曹芳正始年间,始受封为南安亭侯。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从而控制了曹魏 *** 的实权。之后,司马懿分别派诸子出任境内几个重要地区的都督。司马以宁朔将军之职坐镇邺城。邺城是曹操封魏时的都城,曹魏王公的聚居之地,素为屯兵屯粮的重镇。司马被委镇此地,反映了司马懿对他的重视。

  公元290年,司马觐去世,年仅十五岁的司马睿依例袭琅邪王爵。同年四月,晋武帝司马炎去世。继立的司马衷鲁愚迟钝,无力驾驭政局。而在此时,司马睿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王导,他的出现对司马睿登基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王导字茂弘,出身于北方头等士族的琅邪王氏,公认的名士领袖王衍是其族兄。王氏家族在司马睿的封地里是大户士族,而司马睿虽迟钝没有实权,但偏偏他的琅邪国在西晋里又是大国。

  公元304年七月,“八王之乱”进入 *** 。东海王司马越挟晋惠帝司马衷亲征邺城。时任左将军的司马睿才29岁,他奉命参加了讨邺战争,和好兄弟王导一起奔赴讨伐的前线。此次征伐,司马越兵败,逃回封国东海。惠帝及随军大臣被司马颖劫掠入邺,司马睿也在其中。尤其幸运的是,司马睿居然在此次劫难中,成功脱逃并在江东建立了自己的一个政权。

  公元317年4月6日,司马睿承制改元,即晋王位,改元建武,东晋建立,史称东晋。对于当时杰出的人才,司马睿皆有任命,纪瞻为军祭酒,卞为从事中郎,周为仓曹属,刘超为舍人,张及孔衍为参军。

  人才到位,司马睿无异如虎添翼,更有了放开手脚大干的条件,紧接着,王导又为他制定了“谦以接士,俭以足用,清静为政,抚绥新旧。”的十六字战略,司马睿悉数采纳,一时江东归心。此后,又利用长江天险造成江东地区相对独立的地理位置,休养生息,大力恢复生产,相对于中原的动乱,和平稳定的江东成了士民争相避乱的理想之地,一时间又俊贤济济。

  忧愤交加 撒手人寰

  只不过,司马睿做得最聪明也最愚蠢的一件事情是任用了王导。司马睿即位后,因为在皇族中声望不够,势力单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稳。但是,他重用了王导。王导运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使北方南迁的士族也决意拥护司马睿,稳定了东晋政权,维持了偏安局面。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完全信任王导,叫他“仲父”,把他比作自己的“萧何”,司马睿也知王导为萧何,却不知“成也萧何败萧何”,实在是令人惋惜。

  在司马睿当政的时期,王氏家族出过八位皇后,可见晋朝外戚专权的程度,大权旁落,使得王氏家族牢牢控制着长江中游,朝廷内外的大臣、豪杰多被笼罩在王氏的权力之下。一时间,一抹灰色的云朵逐渐笼罩在晋朝的天空之上,司马氏家族的统治受到了威胁。

  大权旁落引起司马睿极大的不满,他引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试图压制王氏权势,王导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导致司马睿一败涂地。无奈之下,司马睿“脱戎衣,著朝服”对王氏兄弟低声下气,但是王氏兄弟并不买账,反而日益猖狂。晚年的司马睿,明明自己稳坐宝座,却如同囚徒一样被“软禁”在皇宫之中任人摆布。

  他在恼怒中患上了忧郁症,越病越重。有一个大臣叫荀组对他忠心不二,司马睿最后一次挣扎,任命他为太尉兼太子太保,希望能发出一丝光亮。没想到荀组不久就病死。司马睿就此放弃了所有的幻想,322年,也就是建康城破的半年多后,司马睿带着无穷的愤恨和幽怨撒手人寰,终年47岁。

权倾两朝的王敦为何不好好当驸马,却发动政变?

在古代的时候驸马,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才华和有地位的人,在当时权倾朝野的王敦,为何放着这个驸马不做却要发动政变,到底是怎样的目的才让王敦这样的权力之臣,不惜背叛自己妻子,也要发动政变推翻王朝呢。

这件事的起因还是需要从很早的时候说起,在司马睿登上王位的时候,其实并没有什么威严而言。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是谁登上皇位,都比司马睿要强上很多。是在这种情态之下王导和王敦两个人就不断的辅佐晋元帝,想要把当时的局面给扭转过来。

在当时他们一个人负责朝廷的所有政务,另一个人则控制着军队。在很大一方面来说,地位是十分的显赫的,完全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晋元帝并不知道他们两个想要全心全意的辅佐他,认为他们是功高盖主,就按中削减了他们两个的力量。

同时对手握全国兵力的王敦,更是无情的打压,在他的身边安插了很多的心腹,这样的行动让王敦和晋元帝相互之间都十分的恼怒对方,认为自己为什么要被他所牵制。就因为这些种种原因,导致了王敦的叛变。

在晋元帝和王敦的关系变得非常微妙之后,他开始重用刘巍等人,想要依靠他们来逐渐消磨王敦的实力,在很多的方面都打击王敦,这就是王敦在后面迫不得已才发动政变的最主要原因。也许可能他不发动政变的话,在不断的被削减实力的同时,他也会失去现在的地位甚至可能生命不保。

王敦之乱是因为王敦与晋、元皇帝为了权力而互相不喜欢



东晋初年爆发王敦之乱,历时两年。王敦和他的堂兄曾经帮助金、元皇帝在江南树立威望。王敦掌握军权,王导主要掌管朝中的一些事情。金元皇帝希望削弱王在琅琊的影响,提拔其他一些世家子弟,他们要求皇帝削弱王敦。


知道这件事后,王敦给他们写了一封信,希望和他们一起修,却被粗暴地拒绝了。为了防备他,皇帝还让新任命的官员以假装防备北方的方式领兵。种种举动激怒了王敦,他决心起兵反抗。


随着王敦逼近首都,皇帝亲自准备战斗。但他的部下认为首都没那么容易攻克,于是建议先攻打石头城。这是一个离首都不远的军事要塞。城内守军溃逃,不久被王敦俘获。皇帝命令几个将军一起攻打石城,但是失败了。京城里的官员大部分都逃走了,皇帝只好向王敦求和,他被迫被提升为王敦的军衔。王敦很快回到武昌,整个朝廷都被他远程控制。不仅来自各方的贡品进入他的政府,他还任命自己的人担任重要官员。王敦病重,机会来了,在金的房间里反击。他任命堂兄王敦为对付王敦的首席军阀,皇帝和首席军阀都谎称王敦已死,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士气。晋军全力以赴进攻,终于打败了王敦。等它进城的时候,王敦已经病死了,但是他的尸体却被拉到了公家。人们烧了他的衣服,把他的尸体放在膝盖上,用刀砍下他的头,挂在城门口,从而结束了王敦之乱。


金朝皇室一心扑在王敦之乱上,无暇顾及北方的入侵,导致东晋北部大片土地被北国夺取。而平定王敦叛乱的功臣也逐渐强大,成为第二个王敦。


王敦起义的原因


王敦之乱是东晋时期的一场暴乱。当时王敦是琅琊王家出来的有权有势的官员。他以杀刘维为名,开始在建康地区发动战争,很快就打败了朝廷派来的军队。之后当上了当时的宰相,杀了一些以前的重要大臣,控制了武昌一带的国家大事。然而,明成祖在这场战争中继位后,王敦很快面临失败。可能很多人听说过这次大起义,但对王敦起义的起因并不太了解。那么王敦叛乱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敦之乱始于司马睿的登基。那时候晋武帝和袁都没有什么威望,很多人都不怎么尊重他。在这种情况下,王导、王敦不断辅佐、帮助金元皇帝,逐渐扭转了当时的局面。他们分别掌握朝廷的政策事务了吗?另一个主管军事,在当时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但是,晋武帝和袁都很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他认为王势力大不是好事,于是开始提拔等士族官员,希望暗中削弱王的势力。同时,他也非常害怕控制军队的王敦。


王敦也察觉到了晋元帝的目的,于是开始在朝廷各处安插自己的心腹。这些让晋武帝和袁非常恼火和厌恶,双方都对对方的行为感到有些厌恶。被重视的刘魁不希望王敦的实力更强,于是在金元帝的建议下开始攻打王敦,金元帝很有防御性,防止王敦惹事,这就是王敦叛乱的起因。


王敦混乱的目的


王敦之乱也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叛乱。这件事发生在晋成帝年间。可以说,王敦之乱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时局都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很多人都很好奇王敦造反的目的。他在当时已经是一个有权有势的大臣,他和王导都因为对国家的贡献而成为众所周知的英雄。那么王敦起义的目的是什么呢?


其实,王敦之乱的目的只是为了改变前期朝中大臣与他的对立,国君与他时刻提防这种局面。当时王敦和王导作为开国时期的老牌功臣,在朝中的威望几乎比金成帝还高,因为当时的金威望不大,帮他的多是王导和王敦。当时他们分别掌握了国家大事和军事两个方面。但随着东晋局势的逐渐稳定和发展,晋成帝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他们,尤其是对掌握军权的王敦。他还开始提拔刘魁等士族官员,这使得他与王敦的矛盾更加深刻和突出。


随着实力的上升,实际上王敦叛乱的目的发生了一些变化。当初,我只希望铲除刘魁等人的势力,改变金成帝的态度和看法。但他的目的逐渐转变为希望自己能长期掌控国家大事,甚至产生了更换皇帝的想法。但是最后王敦叛乱失败了,他没有达到目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3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