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在古代日常生活中,文人墨客是如何对竹子挥毫吟咏的

众妙之门 2023-07-06 06:34:20

在古代日常生活中,文人墨客是如何对竹子挥毫吟咏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就因其四季青翠、傲雪凌霜的习性倍受文人喜爱,因而与梅、兰、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在古代日常生活中,文人墨客是如何对竹子挥毫吟咏的?

竹子又被称为冬生草,因为古人认为竹子是草的一种,并且凌冬而不凋。《国风·卫风·淇奥》有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对竹子的相关记载了,而且古代还有着“怒写竹,喜画兰”的说法,因此历朝历代关于竹子的诗文在经过传承以后,可谓是难以尽数。

那么在古代日常生活中,文人墨客是如何对竹子挥毫吟咏的呢?如同陶渊明爱菊一样,苏轼也同样爱竹,而且写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句,甚至还创造出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不仅如此,宋代著名学者王禹偁就曾自造竹楼,并写下《竹楼记》:“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所助也。”

而除了苏轼这位对竹子极为痴迷之外的文人之外,清代画家郑板桥几乎有三分之二的人生都在画竹子。他曾写有诗句“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而且在晚年回到扬州之后,还将家搬至城北的竹林寺,过上了与竹为伴的生活。

此外,根据史籍记载,中唐时期,竹子就已经成为了绘画的主要题材之一,为此中国绘画史上还诞生出了一大批诸如北宋文同,元代柯九思、高克恭、倪瓒,明代王绂、夏昶、徐谓,清代石涛等画竹大家。

最后照例再给大家附上一首关于竹子的诗词,唐·杜牧《题刘秀才新竹》:数茎幽玉色,晓夕翠烟分。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碍入帘云。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从古至今,“竹子”得到人们的青睐,为什么?

就竹子本身而言,竹子的用途也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吃的竹筷子,我们吹的笛子,还有如竹篮、竹篓、笔筒、笔架、芦苇叶、席子、手杖等等,都是竹制品。竹子有广泛的用途和深刻的含义。不仅古代人喜欢竹子,现代人也非常喜欢竹子。他们喜欢竹子的抑扬顿挫、虚中有实、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中国传统中,竹子与梅花、兰花、菊花并称 "花中四君子"。长期以来,它以其空旷、挺拔、正直的特点受到人们的赞誉,成为中国人民所推崇的谦虚、正直的美德的一个生动写照。竹子象征着生命的顽强、长寿、幸福和精神的真实。竹子,精致优雅,四季常青,象征着永恒的青春和年轻。竹子是空心的,象征着谦虚。性格谦虚,自强不息。竹子的性格是屈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着刚柔并济的原则。

中国古人赋予竹子中空、挺拔、四季常青等生长特征以人格化的优雅、纯洁、豁达、端庄、正直等精神文化象征,用竹子来体现其个人性格、文采等。直到近代,竹文化也是许多文人墨客的题材。

竹子有非常丰富的历史。竹子是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换句话说,竹子在七千年前已经被人们使用。据记载,在距今约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村遗址 "仰韶文化 "出土的文物陶器上就出现了可以清晰辨认的 "竹 "字符号,说明当时人们对它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广泛的应用,所以人们创造了专门的符号来指代文字。

竹子的传承在于它的应用。据研究,早在商代,人们已经将竹子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竹简,这也间接导致了 "有文化的人有五车 "这一说法的出现。

人们用竹片写字,用绳索连接成书。竹木简,特别是竹简的出现,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上的突破。它比丝绸手稿便宜,降低了人们的阅读成本,同时竹简比木简容易制作--《史记》、《礼记》、《论语》等大量珍贵文献都保存在竹简上。在殷商时期,人们把竹简称为 "竹书",把竹简上的文字称为 "竹报"。他们甚至发明了竹笔--所有这些都是研究人员在挖掘学者时发现的。

竹子阅读短文,第二自然段是围绕文中哪句话写的。

竹子
竹,又叫竹子.竹子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是森林资源之一,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  
  中国是竹的故乡,竹类植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在世界 60 多属 1100 多种的竹子中,我国占 37 属近 500 种.  
  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中国古今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众多.早在东晋就有陶渊明的“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到唐朝杜甫的“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再到宋朝王安石的“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  
  在我家乡屋前也有几棵竹,每次我见到她,她都是着一身绿衣裳,直挺挺地站在那.她有松树那挺拔的竹杆,有柳树那样多的枝叶,还有梅花笑迎风霜雪雨的坚强品格,更有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美德.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说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有一年夏天,刮台风,有十级之强烈,当时我想:如此强的风,老家门口的那些竹子会不会被他们折了腰,断了骨?她能在如此的台风之下毅然挺立么?她会因此而变得一蹶不振吗?台风过后的一个星期,我回到了老家,果然他们抵挡不住台风压倒性的力量,但令我吃惊的是,他们只是弯了腰,并没有被折断.竹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她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刮台风的第二年,我再去看她时,她又穿上绿衣裳屹立在我面前.  
  虽然一年四季他都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她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新笋就悄悄在地上萌发了,一场春雨过后,竹笋 破土而出,直指云天,所谓“清明一尺,谷雨一丈”,便是对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的写照.当春风拂去层层笋衣,她便象个活泼的小姑娘,婷婷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到了盛夏,她舒展长臂,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临风起舞,炯娜多姿.暑尽寒来, 她仍绿荫葱葱,笑迎风霜雪雨.我爱竹子,爱它的顽强.每当狂风暴雨来临,它们个个精神抖擞,毫不畏惧.即使狂风吹落它们的枝叶,暴雨折断了它们的“脊梁”,它们仍然不肯向暴风雨低头,高高地挺立着,将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它们像一排排坚强不屈的士兵一样,不肯向敌人投降屈服.  
  啊,竹子,你是生命的象征,是坚贞不屈的使者!

竹溪六逸为什么要以竹为名 竹溪六逸以竹为名的原因

1、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两在祖徕山竹溪隐居,他们在此纵酒 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诗思骆荡,世人皆称他们为竹溪六逸。他们都有 着隐士与逸民的特点,性之所至,高风绝尘。他们寄情于山水林泉,梁鹜不驯,放 旷不羁,柴门蓬户,兰蕙参差,妙辩玄宗,尤精庄老,那是一种悠然自在的文化态 度,更是一种理想而浪漫的生存方式。

2、竹与中国文化渊源深远,古代文人墨客多喜倚竹而居,还喜以竹为名。竹枝杆 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备受中国人喜爱。人们喜把竹子的形态特征与 人的精神风貌联系起来,如虚心、气节等,其内涵已形成了一种民族品格、享赋和 精神象征。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 的品格。正是因它那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使诗人能借此充分表 达自己的君子之风。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节操;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 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历代文人墨客对竹吟咏不断,创造出大 量咏竹文学作品,如谢眺的《秋竹曲》和《咏竹》。

3、竹之挺拔、常青不凋之色以及竹的摇曳之声和清疏之影,尽人诗人之怀,并可借以象征与表现虚心、高洁、耿直、坚贞、思念等情志和思想,构成情志依附于竹 意象、情志贯注于竹意象、情志超越于竹意象几种文学符号类型,表现出清新淡 雅、幽静柔美的审美特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3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