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灭蜀之战是三国后期司马昭领导的吞并战,也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263年十月,在魏灭蜀之战中,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南出剑阁两百多里。邓艾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在绵竹之战中,邓艾击败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绵竹陷落后,蜀军全线崩溃。邓艾乘胜进击,一鼓作气攻陷雒县(今四川广汉北),逼近蜀汉都城成都。在邓艾的大军兵临成都后,蜀汉后主刘禅几乎没有怎么抵抗,就选择了投降邓艾。那么,问题来了,邓艾兵临成都后,刘禅为何轻易投降?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当时存在四大难题,并且刘禅等人都无法解决。
一、蜀汉和曹魏之间实力悬殊
根据《晋书》的记载,在诸葛诞发动叛乱的时候,司马昭表示:“今诸军可五十万,以众击寡,蔑不克矣。”,先生又案曰:合此外将士计之,当不下六七十万人。”由此,在公元263年之前,曹魏可以调动50万左右的大军。而这,和曹魏400多万的人口是相匹配的。与此相对应的是,人口只有90多万的蜀汉,其总的兵力,也只有10万左右。因此,在兵力规模上,蜀汉和曹魏之间可谓实力悬殊。对于这一难题,不仅后主刘禅无法解决,智谋过人的诸葛亮,也不能改变,所以,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原,还是无法重创曹魏。可以这么说,一旦曹魏全力出击蜀汉,后者几乎是无法抵挡的。
二、益州上下不愿意再战
在巨大的实力差距下,益州百姓和士族,在公元263年已经不愿意再战下去了。对于蜀汉来说,本来在国力上就远远不如曹魏,但是,诸葛亮、姜维长期北伐中原,无疑加剧了蜀汉国力的消耗。在此背景下,不管是益州的百姓,还是士族,几乎都承受了比较大的赋税、徭役压力。基于此,在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中,不仅蒋舒、马邈等蜀汉将领选择归降曹魏,对于谯周等蜀汉的大臣,也力劝后主刘禅放弃抵抗。进一步来说,蜀汉不仅缺乏抵抗曹魏的实力,也逐渐丧失了相应的意愿,这让刘禅几乎无计可施。
三、诸葛瞻兵败后,益州震动!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丞相诸葛亮之子。作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蜀汉上下具有非常高的威望。魏将邓艾伐蜀,率领长子诸葛尚、将军张遵、李球、黄崇防御绵竹(今四川德阳市)。在绵竹之战中,诸葛瞻带着蜀汉都城成都最后的精锐力量。但是,这些精锐力量最终都败在了邓艾大军的脚下。在诸葛瞻、诸葛尚战死沙场之后,益州震动,也即遭到了不小地的打击。更为关键的是,蜀汉虽然在永安、南中等地还有一些大军,但已经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了。
四、后主刘禅无法通过迁都来继续抵抗
最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迁都是继续抵抗敌人的重要手段。在三国之前,楚国就通过迁都来躲避秦国的锋芒。在三国时期,东晋、南宋等王朝,也是因为迁都得以延续下去。但是,就蜀汉来说,因为成都以北的地区基本上被曹魏大军攻占了,所以迁都只能向南。但是,蜀汉的南中地区人烟稀少,加上崇山峻岭的地理环境,更是无法合适的定都之地。并且,蜀汉之前也没有经营陪都的准备和实力,所以,仓促之间,后主刘禅根本无法通过迁都的方式,以此继续抵抗曹魏大军。综上,因为这四大难题无人可解,所以在公元263年秋冬之际,后主刘禅在萧瑟的天气下结束了蜀汉的历史。
两汉时期,为官者非常重视孝道,甚至还一度成为了朝廷内提拔官员的主要指标之一,刚入仕的官员也有"孝廉"一称。所以能看见东汉末年,曹操的父亲曹嵩在徐州遇害,随后曹操便以为父报仇的借口进攻徐州,甚至多次在徐州屠城,但很多人觉得这都是正常行为,并没有指责曹操。
作为那个时代另外一个势力的蜀汉,其开国皇帝刘备也因为被东吴击败导致郁郁而终,但新上任的后主刘禅却不为父报仇,再加上他"乐不思蜀"的态度为自己招来了千古骂名。其实这不是刘禅不愿意,而是时代不允许。
这件事是刘禅被软禁在洛阳时,趁着酒兴和身边人说的。父亲刘备因为夷陵之战的惨败导致身体每况愈下,临终前把蜀汉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还让自己任诸葛亮为相父,不论什么事都要听相父的话,更加要像对待亲生父亲一样对待相父。所以当刘禅上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批准设立丞相府,允许丞相开府治事,甚至还把让丞相兼任益州牧,直接把蜀汉的军政大权交给相父诸葛亮。
诸葛亮掌权后的表现极好,当时整个国家实际上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是诸葛亮果断停止战争进行战略收缩。然后对内修生养息,大力发展农桑和贸易,仅仅几年时间就让蜀中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也有了足够的税收。后来和东吴调解完毕,因为曹魏势力过于庞大,吴国蜀国再一次结成联盟,这虽然让刘禅非常不舒服,但实际上他干涉不了。
当内部和外部稳定之后,蜀汉再一次开启战略攻势,但作战目标并不是东吴,而是曹魏。刘禅曾经问过相父原因,得到的回答就是现如今曹魏的实力最强,也最有压迫性。蜀国吴国以两家人联合起来才能有一线生机,假如各自为战的话很有可能会被曹魏逐个击破,到时候连国家可能都要灭亡。
所以在相父的操作下,蜀汉开启了接近时间的北伐战役,期间相父总共领导蜀军六出祁山,曾经也夺取过陇西三郡,为蜀汉拓展了极大的疆域和人口,但因为多方面原因,总是没有好好守住这份战果。直到相父诸葛亮去世之后,国家的军政大权才重新回到自己手里面,但那个时候想要对东吴复仇也没人支持。
相父诸葛亮虽然身死,但他留下来的人都秉承他的志愿。比如他的继位者蒋琬,虽然也是荆州人,自己的家族生意也因为荆州沦陷之后被东吴夺走,但他却不想和东吴对立。他任职大司马主政朝廷的几年时间里,多次派遣使者到东吴巩固联盟。东吴也投桃报李,多次和蜀军拟定作战策略,不是让吴军从荆州方向出兵曹魏,牵制魏军主力然后让蜀军从汉中地区攻击曹魏关中;就是让蜀汉出兵上庸地区牵制曹魏襄樊地区的兵力,让吴军北上攻打寿春。虽然计划看似完善但实际上一无所获。
蒋琬之后的继任者是费祎,他的理念对于蒋琬来说更保守。在费祎看来,现在的蜀汉国力太虚弱了,战争只会加重国家的负担。而且上一届蒋琬和东吴的联手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收获,倒不如彻底变为防守策略,以汉中作为屏障进行被动防御,继续在国内大力发展经济,用心经营南中地区,为国家补充足够的人口并提升实力。
等以后曹魏国内出现内乱,届时我国国力已经强大,再派出精兵强将攻略魏国,再一次扛起北伐大旗。费祎的理念得到了朝廷内大多数人的认可,刘禅身为皇帝也不能左右政局,只能同意。
费祎掌权近十年后离世,而他的继任者就是诸葛亮的亲传弟子姜维,到了姜维时代,曹魏因为司马家族发动政变夺取曹魏政权直接导致曹魏政局混乱,各地起义不断,姜维也趁机请示刘禅可以北伐。刘禅虽然能力平庸,但也能明显感觉到曹魏的虚弱,于是再一次掀起北伐大旗,开启了为期十余年间姜维主导的北伐战役。
其实在姜维请示北伐的时候刘禅并不是没有想过东征东吴为父报仇,毕竟曹魏内乱对于蜀汉来说是进攻的机会,同样也可以减轻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减少了这部分的压力之后自然而然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对付东吴,甚至还可以因为出其不意,像当年东吴夺荆州一样再一次把荆州夺回来。但刘禅能想到的事,东吴也已经想到了。
两家人虽然作为盟友,但东吴多次当过反骨仔,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彻底信任蜀汉。在曹魏爆发内乱的时候,孙权就以从荆州北伐的理由,持续调军队增援到荆州地区,几次调动结果就是荆州部署了2万水军和4万步骑兵。单单在南郡、夷陵、公安三个地区就部署了接近3万兵力。这种阵势哪里是要进行北伐,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东吴担心蜀汉再一次开启夷陵之战,震中部署是用来防御蜀汉的。与其硬碰硬博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不如先北上拓展领土资源,等回头再收拾东吴。
从刘禅上位到退位的这41年时间的表现来看,他其实也算是知人善用,也善于采纳意见。自己心里对东吴有仇恨不假,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皇帝的原因强行左右国家发展,而是赞成绝大多数人的意见,算得上一个明君。
但为何蜀汉最终还是被灭呢,这其实怪不了刘禅,也怪不了当时的大将军姜维或者是其他将领,而是蜀汉和曹魏两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太大,被歼灭其实也就是时间的问题而已。从这一点来看,刘禅其实也是挺悲哀的。毕竟身为一个皇帝却保不住国家,身为一个人子却不能为父报仇,又有人多少人知道他的苦呢。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刘禅没有打仗的经验,根本不是曹魏的对手;二是蜀国和魏国的军事力量悬殊太大;三是为了保护家人和百姓受到战争的摧残。
刘禅作为蜀国的皇帝,一生没有带兵打过仗,确实没有实战经验。而且一直受到刘备的宠爱,能力比较差。而且在他继位以后,诸葛亮、姜维等将才都已经去世,没有可以领兵打仗的人才。对于这种情况,刘禅自然很清楚。而相对于魏国而言,曹丕深得曹操和司马懿的历练和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很突出。加上魏国将才如云,人才济济,刘禅确实不是对手。
其次,蜀国经过诸葛亮、姜维等人的多年北伐,国家已经被掏空了。不仅国家财力不济,而且兵源匮乏,很难组织一支强队的部队。而对于魏国而言,经过曹操多年的经营,国力已经非常强盛了。而且魏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具备雄厚的经济基础。由于魏国早有野心统一全国,所以建立了一支强队的部队。面对如此悬殊的军事力量,刘禅自然不敢轻易的作战,只有委屈求全了。
再者,刘禅虽然无能,但是对家人和百姓比较关爱。刘禅作为皇帝,肯定有很多妃子和家属,为了他们的安全和性命,也不敢面对战争。而且蜀国有千千万万的百姓,一旦打起仗来,百姓难免遭受战争的洗礼。到时候,自己的家人和百姓肯定会遭殃,也有可能被杀掉,这是刘禅不愿意看到的。即使蜀国奋起抵抗,也不会坚持太久,早晚都会被魏国灭掉。在这一点上,刘禅确实是一个好皇帝。他能够放下身段,委屈求全,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还是令人敬佩的。
蜀汉最后灭亡的时候,成都还有10万的守军。在外面还有姜维的部队。可以说在刘禅投降的时候是有兵有将,并且进攻蜀汉的邓艾军队已经是兵断粮绝。如果刘禅能坚持一下的话,那么这次的进攻完全可以抵挡得住。但是最后他选择了投降,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由于大部分的壮丁都被姜维送到前线去了,他们当时认为魏国不可能会打到成都,因此在成都的守军战斗力不是很强,并且成都城内基本上都是一些老弱病残,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战斗力的。
第二,当时蜀国之中荆州系和益州系的派系之争。这两个派系多年来相互一直争斗,在诸葛亮死了之后,益州系就非常的活跃。如果没有姜维存在的话,那么他们很有可能就会逼迫他禅让帝位。而在后期的时候,这个派别也表现得特别的活跃。益州的的代表认为跟着蜀汉是没有好下场的,他们希望反制和曹魏进行合作,所以当时的刘禅是非常尴尬的,如果他不主动投降的话,那么可能就会被益州系的代表杀掉然后把他的人头送给魏国当做他们投降的资本。
第三,就是当时国库的粮草已经不够了。据统计,当时国库的粮草只够使用两个月,而备用金也不足5000金了,这是什么一个什么概念呢?当时诸葛亮入成都刘备就他的钱就比5000多,也就是说,当时的蜀汉的钱甚至比不上当时诸葛亮一个人的工资,所以说这样的局面刘禅也是必须要投降的。
最后,刘禅比较爱民。对于北伐,打打杀杀都是别人的意见,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要让自己的子民参与战斗,所以在最后的关键时候,他选择了投降。正是为了蜀国的子民考虑,他选择了投降,而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不战而降的骂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3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