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官员贪污由来已久,今天对百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要提起朱元璋这位皇帝,可谓尝尽世间百苦。农民家庭出身不说,荣登皇位之前还当过小和尚,在寺庙中整日做苦工,后来战事紧迫,又被寺中住持赶了出去,开启了三年的行乞生涯。
正是因为看惯了这些世态炎凉,导致朱元璋在上位之后对于贪官污吏丝毫不讲情面,即便官阶再高,只要触及到贪污,都将严惩不贷。面对这样的行为,许多人发出了质疑的声音,爱财乃人之本性,况且天下贪官那么多,又怎么能杀得完呢。而朱元璋的回答只有五个字,可谓字字珠玑。
01
朱元璋早年生活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出身于贫农家庭。说到他的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觉得迷惑,其实,这个名字的来历与元朝传统有关。这一点在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中就有记载:百姓中不能上学者,应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因为朱元璋父母年龄相加等于八十八,所以他这个名字也就来的理所当然了。
朱元璋的一生十分波折坎坷。据说,他曾因为得罪了负责税收的官员,导致家中欠下纹银上千两。这样一笔数目,恐怕连很多富人都难以承担,更别提一个普通贫农家庭。
年少时正值元末,瘟疫爆发,同时家乡水患严重,百姓颗粒无收,战乱四起。朱元璋虽然侥幸活了下来,但是父母兄弟接连死去,连买棺材板的钱都没有,朱家已是穷途末路。唯一有能力帮助他的恐怕只有地主刘德。
但是他不仅没有得到刘德的帮助,反而遭到一番毒打。这刘德深知朱家此时的情况,这钱必定是有借无还的。此时,朱元璋可以说得上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好在邻居可怜他,施以援手,这才解决了燃眉之急。
在这之后,朱元璋无处可去,只好到皇觉寺出家做了和尚。但是这个决定也让他在后面几年的生活中尝尽了苦头。寺庙的几年之中一切脏活累活都归朱元璋,即便这样,他还是没能逃过被赶出寺庙的命运。因为在这样的动乱年代,住持连自己都快养不起了,还哪有闲心管他呢。
迫于现实,朱元璋不得已做了乞丐,这三年的行乞生涯彻底改变了他,最终,他决定从军打仗,做出一番事业。
02
苦尽甘来,登基称帝
公元1368年,在击溃各路起义军后,元朝最后一位皇帝逃往草原,支离破碎的大元朝政府宣布投降,各路起义军难以与朱元璋的队伍相抗衡,只能归顺或败逃,再难成什么气候。
同年,朱元璋带领队伍一路高歌猛进,在南京正式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彻底结束了蒙古人自成吉思汗起长达162年的统治地位。
大明建立后,朱元璋做出多项举措,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与民休息,同时恢复经济生产,另一方面就是严惩贪官污吏。
03
严惩贪官
与其他生来就身在皇庭之中的王公贵族相比,朱元璋明显要有更多的见识,经历过的黑暗也远超常人。官场上尔虞我诈,贪污受贿之风盛行,王公贵族不懂得民间疾苦,无数平民百姓只能默默承受这些压榨,在悲哀中惨死。
正因如此,朱元璋上位后尤其注重整治贪官污吏,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胡惟庸案。
作为开国元老,大明左丞相,胡惟庸可谓是占尽了风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朝中之事无论大小,都必须经过他手。久而久之,胡惟庸也就越来越嚣张跋扈,甚至一步步试探朱元璋的底线。
他首先从小事做起,平日里常收些小恩小惠,帮下属打点关系。当然,对于这些问题朱元璋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予理会了。但是胡惟庸却不知收敛,从最开始小心翼翼,到最后居然明目张胆,丝毫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
他利用职权为自己大谋私利,甚至将明廷中为数不多的马匹拿来自己使用。朱元璋看在他是开国重臣,若是轻易杀之,势必会落下个不容人的话柄,所以并未有什么实际行动,只是予以痛斥。
未曾想这番痛骂不仅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让胡惟庸愈加放肆。他将戍边将士慢慢发展成了自己的卫队,甚至吞掉了大量戍边军费。这下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倘若自己再不有所行动,恐怕将来这大明王朝就要改姓胡了。
公元1379年,胡惟庸试图谎报贡品数量,以图从中获利,未想事情败露。但是胡惟庸却毫不畏惧,甚至将自己撇的一干二净,声称自己是受到他人指使。可是他贵为当朝左丞相,从来只有他要求别人,别人怎会有权来指使他呢。
胡惟庸的丑恶嘴脸彻底激怒了朱元璋,他当即下令将胡惟庸打入死牢。但是,朱元璋此前绝不会想到在胡惟庸的背后,贪、腐早已成风。所以,在这件事上他拿出了自己作为开国之君的魄力,不仅下令处死胡惟庸,甚至将与其有关的人全部斩首。这场历史上有名的胡惟庸案,涉案人数共三万余人。
行刑前,胡惟庸几近崩溃,他质问朱元璋,爱财乃人之本性,况且天下贪官那么多,又怎么能杀得完呢。朱元璋闻听此言并未多加思考,只淡淡说了一句,“怎知杀不完”。这短短的五个字,已是将他惩治贪污腐败的决心表露无遗了。
04
胡惟庸案后,再也没有人敢在朱元璋面前嚣张跋扈,朝中忠臣多对他忠心耿耿,生怕自己有朝一日也会步了胡惟庸的老路。朱元璋用自己的行动给他的后世子孙树立了一个榜样。但是不得不说,他这一行为确实不适合常拿来使用,要想彻底解决贪腐问题,恐怕还需要从长计议。
朱元璋出身贫寒,自幼遭受元朝贪官的敲诈勒索。他的父母和大哥死于残酷的剥削和瘟疫,从小被迫出家。所以他加入起义队伍后,发誓一旦当上皇帝,就要先把天下贪官都杀了。后来他登基的时候,也没有食言。果不其然,一场轰轰烈烈的“反贪官”运动在全国展开,目标直指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
他的方法很特别:
第一,朱元璋杀死贪污六十两以上白银的官员。当他发现御史余文贵为了个人利益,藏匿了十余封讨好他人的书信后,立即派人调查中央各部和地方政府。结果显示,从上到下的腐败极其严重。他大怒,当即下令天下:“尊天载物,爱惜百姓性命,凡犯官贪六十以上者,一律处死,不准贷款。”他还说:从地方县政府到中央六部、中书省,只要是腐败,不管涉及到谁,我们绝不手软,一查到底。
第二,严刑峻法。朱元璋曾经采取过对官员残酷的政策,把贪官埋在地下,只露出他们的头,然后剃光他们的头发,用利器割开头皮,再往伤口里灌银。当那个人感到很不舒服的时候,他就会挣扎,最后他会把自己的皮用光,然后坑里就剩下一张完整的人皮。朱元璋发明了“剥草”这种残酷的刑法来对付贪官。有一天,朱元璋在看一批处决贪官的卷宗时突发奇想:被人民痛恨的贪官一刀砍头,太便宜他了。为什么不采用挑筋、切指、手、膝等酷刑。
他还创造了“剥皮草”的刑法,把那些贪官带到每一个府州县设立的“皮庙”里剥皮,然后用稻草和石灰把皮填满,放在处死贪官的法庭桌子旁边,以此来警告后继的官员不要重蹈覆辙,否则这种“臭皮制度”就是他的下场。这一令人震惊的举动震惊了一批官员,使他们的行为受到了极大的约束。
第三,创造新的反腐败词汇。在明代,人们用“一、二、三”等汉字和一些自己创造的简单符号来记账。这种计数方法简单实用,但最大的缺点是太简单,容易涂改。这就给了一些贪官可乘之机,比如把“一”变“二、三、六、七、十”,把“三”变“五”。而且字迹有点潦草,更难辨别真伪。朱元璋深感元末腐败严重,不仅要严惩罪犯,更要从制度上堵住贪污受贿的大门。于是,大写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百、一千”成了朱元璋的发明之一。这些汉字虽然麻烦,但可以有效避免涂改数字,所以“大写”沿用至今。
第四,大义灭亲,惩治“官倒”。他是朱元璋的第三个女儿安庆公主伦瓯阳的丈夫,官职是许。他聪明能干,深受朱元璋器重。明初的茶叶,作为重要的出口物资,处于皇室的统一控制之下,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任何经营茶叶的茶商都必须持有政府颁发的证书才能经营,私售茶叶是违法的。而伦欧杨却被利益蒙蔽,利用职权贩卖私茶,牟取暴利。他成了当时的“官方奸商”。当地官员上报后,朱元璋勃然大怒。他不顾安庆公主的恳求,不顾翁婿的感受,依法行事,处死伦欧杨,停止私茶贩售的做法。
作为开国君主,朱元璋“民有责政”,
朱元璋为何如此痛恨贪官?他是如何处置的呢?
夏商周时期距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就得到了改变。这时候处于诸侯争霸的局面。简单说就是一段大乱世,这一时期各路诸侯一直争战不休,从未停止。直到秦始皇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
秦始皇在39岁的时候一统六国,成为了天下霸主,建立了秦朝。从此之后我国进入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时期。到了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这时候一个人又出现了,此人就是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的经历是非常励志的。
元朝末年,当时的官员腐败不堪,结果导致了天下中很多地方的起义军出现。当时的郭子兴就属于其中之一,朱元璋追随郭子兴之后,开始一路建功立业,先是成为了吴王,其后就建立了明朝,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深知元朝灭亡的原因,在元朝时期,官员的腐败让元朝走向了灭亡。为了防止明朝的灭亡与元朝一样,朱元璋制定了严格的律法。明朝流传下了《大诰续编》,这本书中记载了明朝朱元璋时期的反腐之事。
在这本书中,记载了一位叫做陈寿六的人。在陈寿六生活的县中,他受不了县吏的压迫,忍无可忍的陈寿六率领自己的弟弟和外甥把顾英绑起来。面对这样的情况,陈寿六不仅没有受到处罚,反而是到了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知道此事之后,没有处罚陈寿六,反而是给了陈寿六赏赐。书中记载为:“其陈寿六,岂不伟欤!”,就是说陈寿六免除了三年的差役,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赏赐。除了陈寿六之外,在《大诰续编》中还记载了另一件事。
嘉定县民郭玄二等人前往京城状告他们的县吏,结果遭到了巡检何添观的刁难。这时候有人嘲讽他们,就你们这一群人,还想见到皇帝?结果郭玄二前往京城之后,见到了朱元璋。对于郭玄二遭遇的事情,朱元璋大怒。
朱元璋知道郭玄二的遭遇之后,对阻拦他们的人进行了处决。弓兵马德旺被枭首示众,巡检何添观被刖足带枷示众。对于郭玄二的遭遇,朱元璋下旨:“今后敢有如此者,罪亦如之。”
面对朱元璋的处罚,肯定是历朝历代中最为严厉的。朱元璋对贪腐官员的惩处从未减少。为了增加震慑力度,朱元璋还设置了一项骇人听闻的策略。朱元璋特意建造了土地祠,这个地方是干什么的呢?说出来有点吓人。
土地祠是专门用来剥皮用的,剥的就是人皮。总的来说,从秦朝之后,朱元璋的明朝是最为严格的,朱元璋对待百姓是很好的,只不过对待贪腐官员是从来没有手软过的。朱元璋不仅仅是对贪腐官员严厉,即使是自己的亲戚,也没有丝毫手软。
明朝的律法《大明律》中,详细记载了明朝的官员受到的贪腐处罚。官员贪腐六十两就会被处斩。不管主、从犯,一律凌迟,祖父、子、孙、兄弟及同居的人,只要年满16岁的都要处斩。
朱元璋查办贪官污吏的手段格外严厉,甚至不惜活剥人皮以示惩戒。
官怕民快
朱元璋杀贪官也有一个标准,凡是贪污够60贯钱的,就可以定为杀头的死罪。60贯钱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太大的数目,折合成银子也就是十几两。
历代的帝王很少为了这么一点钱而诛杀大臣。但是朱元璋一向主张严刑峻法,用非常残酷的手段去惩罚贪污的官员,以警戒其他的在职官员。
那时,衙门左侧都建一座小土地庙,地方上发现了贪官,就在土地庙前把犯罪官员处死,再把皮剥下来,然后用干草塞入皮中,制成人型,摆放在公堂的一侧,以警告下一任的官员。有的官员在公堂上办公,身后就有好几个前任官员的干尸。
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所以当时一度没有人敢出来做官。不过朱元璋的态度也强硬的很,才不担心没有人做官,看谁顺眼了,让你做官你就得做,想不做都不行,如果躲起来,就追到你家去杀你,非逼出来做官不可。这种土地庙因为常剥人皮,老百姓都管它叫剥皮场。
不过,因为官员都害怕受到这种惩罚,不敢欺压盘剥百姓,所以虽然杀了很多人,老百姓反而拍手称快。
大开杀戒
有个叫郭桓的人,是国家征收赋税的高级官员,他仗着权势,盗卖军粮,越干胆子越大,到最后竟然把国家军用粮仓中三年的积蓄盗卖一空。那时全国一共有13个省,其中12个都和他有勾结,几年之内贪污的粮食竟多达2400万担,相当于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事情败露后,朱元璋非常生气,把郭桓处以重刑,但是这个案子越往下查,牵连的人就越多,连朱元璋自己都被吓了一跳。不过,他还是狠下心来,决意要把这些违法的官员都杀光,哪怕是天下就此反了,他也要一杀到底。结果这一刀下去,足足杀了几万人。
明初的时候,承袭了元朝的陋习,官场上贪污受贿成风,怎么惩罚也止不住。朱元璋是个意志非常坚定的人,他下定决心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在执行自己的决定时,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心如铁石,决不动摇,在严惩贪官的这个问题上也是如此。他对犯罪的官员毫不留情,这样杀来杀去,一连杀了好几年,官场的风气开始好转起来。明朝能维持270年的统治,和朱元璋的严惩贪官是分不开的。为了监视臣民,他派了大批的亲信去民间访查,自己有时也出宫去微服私访,了解民情。为了防止官员私自涂改账册,他还命令把一至十的简写数字改成大写,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空印案
洪武十五年时,又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空印案”,这就是朱元璋自己发现的一个官场舞弊案件。事情是这样的:朱元璋有一天下朝,觉得没什么事可做,就一个人到处逛,结果就信步走到了户部,想了解一下国家财政收支账目核算的情况。这时户部的官员和各省来的计吏都在低头核算账目,一个个眼睛紧盯着手中的算盘和账本,谁也没发现皇帝就站在身边。朱元璋站了一会儿,见大家都在认真算账,心里非常高兴,没说什么就走了。谁知刚走到门口,就听到有两个人争吵起来,仔细一听,原来是户部的一名官员和一个计吏在争吵,户部官员说那个计吏的账目不平,计吏很不服气,两人便因此争吵起来。最后,只听那个户部官员指着账目大声说:“不平就是不平,钱粮数字差一分都不行,你这个册子一定要重做!”朱元璋听到这里很高兴,心里暗暗称赞那个负责任的户部官员,想:“要是朝中的官员都能像这位官员一样认真为朝廷办事,那就好了。”
朱元璋觉得很有趣,下午趁空闲时间就又去了一趟,这一次可看出问题来了。他去的时候碰巧又碰上了上午发生争吵的那个计吏和户部官员在说话。只见那个计吏把一本新的账目递给那位官员,说:“册子重做好了,您再算算吧!”户部官员接过去翻了翻,用算盘算了算,就笑着说:“这回好了,平了。”朱元璋一直在一边听着,越听越觉得奇怪,越听越觉得不对,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眉头也拧了起来。他快步走过去,一把抓起那本账册翻了翻,然后转头问那个计吏:“你们那个省离京师有多少路程?”那计吏一看是皇上,马上跪倒回答说:“有三千多里。”“那你上午回去,怎么下午就回来了呢?你骑的是什么马,跑的这么快?”计吏一听这话,吓的“嘣嘣嘣”连磕了三个响头,不敢再隐瞒,连忙答到:“小人没回去。”“没回去?那这账目上的大印是哪来的?”朱元璋瞪大眼睛,厉声逼问着。这一逼问,却将那计吏吓得脸色刷白,说不出话来。
原来,每年全国各省都要把地方的财政收支报到中央的户部,而地方的账目都是由县到州到省再到中央,这样一级一级地呈报上来,到了中央由户部一项一项核算清楚,完全相符了,才算了结。
这样层层上报难免会出错误,不相符的便要重新造册,还要再盖上原衙门的大印才算通过。但是各省离京城远的有六七千里,近的也有几百里,如果要重新造册,必须回到原省,这样一来一回,远的要一、两个月,近的也得好几天,怎么可能迅速地来回一趟呢?所以为了节省在路上来回的时间,各省的计吏来京城之前都准备好盖了大印的空白文册,遇到账册数目不符时,就在预先准备好的空白文册上修改重填。朱元璋了解到这一弄虚作假的情况后,大开杀戒,上上下下不知杀了多少人。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空印案”。
好心办坏事
根据史料的记载,明政府副部以下,河南直隶一省的大小官员,因为贪污罪名死于监狱或被判决做苦工的,每年都有几万人。
严惩贪污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问题在于没有严格的法律依据,被指控犯了贪污罪的官员是不是真的贪污并无法断定,许多人都是在严刑峻法之下被屈打成招的。
不过,比死刑更为严重的是追赃。贪污的人处死了,他贪污的赃款也必须要追回来,于是这个人的家就要被抄,如果这家的财产不足以补上贪污款项,就用严刑逼供,很多人一受刑,为了少受皮肉之苦,就胡乱说寄放在谁家了,于是这一家也会被无辜牵连。如果仍然不够足额,那一家在拷打之下也只好再供出另一家。这样辗转牵引,即使是千里之外素不相识的人,都会成为窝主,家破人亡。这恐怕又是一心想惩贪官、保百姓的朱元璋未能料到的了。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作为中国历史上身份最低微的皇帝,不但祖上没有一官半职,朱元璋小的时候还需要给地主家放牛才能有饭吃,乃至后来要出家为僧,外出讨饭,作为?潘磕嫦?械浞吨械牡浞叮?煸?霸谀杲鏊氖?甑氖焙蚓痛锏搅巳松?亩シ澹⒘俗詈笠桓龊喝说姆饨ㄍ醭?鞒/p>
举凡一个王朝建立之初,大多政治清明,很少有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但是明朝初年却发生了大规模的腐败,朱元璋处理腐败的手段也非常的残酷。他规定:官员贪腐超过六十两银子即可处死,即使当时开国之初,六十两也不是一个大数字,最出名的是凌迟,就是用小刀片一刀刀的把肉割掉,让犯人在痛苦中死去,有的甚至被剥皮,里面塞上稻草,以警示后来的官员。这样仍然没有能阻止贪污的风气,有史料记载,洪武年间某科放榜派官364人,一年后,6人被杀,戴死罪、徒流罪办事者358人,一个都没有跑掉,可见当时贪腐成风。于是朱元璋颁布了更严酷的法令,只要贪污,不到六十两也可以处死,百姓发现贪官污吏可以自行逮捕,押赴京城,沿途人等不得阻拦,有阻拦者株连九族。
洪武十八年,御史告发户部侍郎郭桓贪腐,朱元璋下令彻查,郭桓案爆发。最后结果是郭桓贪污江南数地的赋税,牵连上至各部尚书侍郎,下至富商走卒,一共杀了数万人,大抵是中产之家皆破。由于杀的太多,官员不够用,所以出现了一幕历史上罕见的奇观,很多犯人过堂,到了衙门才发现,当官的也戴刑具,原来这是判了死刑的官员,因为暂时没有官员可以顶替,所以先不杀头,先处理政事,等有人接任了再处理。
朱元璋对待贪腐的手段酷烈,这跟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元朝末年,淮河流域爆发了严重的瘟疫和旱灾,元政府发的赈灾粮食被层层克扣,发到灾民的手中只剩下了谷壳,朱元璋的父母、大哥、侄子等人接连被饿死,他本人也是靠着乞讨才活了下来,那一刻起,他对贪官就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他即位后,处置贪官污吏时毫不手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2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