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尊贵的人,非皇帝莫属。今天对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当然,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对于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随着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画上了句号,这便是“三家归晋”。那么,问题来了,魏蜀吴三国灭亡后,为何曹奂封王,刘禅封公,孙皓只是封侯呢?换而言之,同样作为魏蜀吴三国的亡国之君,司马氏和西晋为什么差别对待呢?
一
首先,根据《三国志》、《晋书》等史料的记载,曹奂(246年-302年),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三国时期魏国最后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嗣位晋王,迫使曹奂退位。在西晋取代曹魏后,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由此,对于西晋王朝来说,给予曹魏亡国之君封王的待遇。并且,晋武帝司马炎还授予他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的权利。对此,在笔者看来,司马炎之所以要给曹奂封王,主要原因就是西晋王朝的江山,主要都是曹魏或者可以说是曹操一手打下来的。因此,于情于理,司马炎都要厚待曹奂。
二
进一步来说,曹奂所享受到的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类似于退位后的汉献帝刘协。当然,对于魏文帝曹丕来说,只是将汉献帝刘协封为山阳公。所以,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在汉末三国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曹奂都是亡国之君中结局和待遇最好的一位了。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晋取代曹魏之前,司马昭已经派遣大军消灭了蜀汉。公元263年8月,掌握魏国大权的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虽然姜维等人竭力抵抗,但是,数个月后,蜀汉还是被曹魏消灭了。
三
在蜀汉灭亡之后,后主刘禅自然成为了亡国之君。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在古代“公侯伯子男”的爵位中,安乐公已经是非常高的爵位了。因为蜀汉的疆域和实力远远不如曹魏,也即在曹魏心目中,蜀汉只是一方诸侯,所以,给予后主刘禅安乐公的待遇,无疑是比较合适的了。不过,同样是公爵,后主刘禅的待遇却远远不如汉献帝刘协,就后者来说,可以使用天子旌旗,还能够享受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至于后主刘禅,在曹魏和西晋都没有这个待遇。
四
最后,在蜀汉灭亡的17年后,也即天纪四年(280年),孙吴被西晋所灭,东吴的最后一位皇帝孙皓投降西晋,被晋武帝司马炎封为归命侯,四年后在洛阳去世。那么,问题来了,刘禅和孙皓之间,司马炎为何要差别对待呢?对此,在笔者看来,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因为消灭东吴后,西晋王朝已经基本一统天下了。也即司马氏厚待刘禅,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但是,在消灭东吴后,西晋王朝已经不需要再示范给谁看了。至于第二点,则是因为蜀汉没有向曹魏称臣,把自己作为和曹魏平起平坐的对手,而孙权称帝之前,则向曹操、曹丕俯首称臣。在此基础上,对于取代曹魏的西晋,自然也比较轻视东吴,将其视为一方诸侯,所以只是将孙皓封为归命侯,也即只是一个侯爵。
秦朝:秦王子婴
汉朝:西汉,孺子刘婴
东汉,献帝刘协
蜀汉,后主刘禅
曹魏:元帝曹奂
东吴:末帝孙皓
晋朝:西晋,愍帝司马邺
东晋,恭帝司马德文
隋朝:恭帝杨侑
唐朝:昭宣帝李柷
宋朝:北宋,钦宗赵桓
南宋,卫王赵昺
辽:天柞帝耶律延禧
金:末帝完颜承麟
西夏:末帝李睍
元朝: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明朝:崇祯帝朱由检
清朝:宣统帝溥仪
(夏、商、周的都不是皇帝了,包括秦王子婴也未敢称帝。南北朝、五代太乱了,不好整理。)
三国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时期。三国时期,魏国,蜀国,吴国的都城分别在河南省西部,四川成都,江苏南京。
魏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属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前344年称王、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国亦称梁国。
蜀国——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
吴国——吴国(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473年),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姬姓诸侯国 ,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吴国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
扩展资料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三国又叫三国时期,是因为当时天下由“魏、蜀(汉)、吴”三个势力所建立。
延康元年(220),曹丕自立称帝,因其姓曹,后世称之为曹魏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到咸熙二年(265年)曹奂禅位于司马炎,享国46年,主要控制北方九个州(长江以北),势力最为强大。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为表示自己政权合法性国号仍沿用汉,因其控制范围在益州一州(蜀地),故后世称之为蜀汉或简称蜀。
蜀汉势力最为弱小,炎兴元年(263)刘禅投降邓艾,享国43年。建兴元年(229),孙权正式称帝,建立孙氏政权国号吴,因其姓孙,故称孙吴,又因其控制扬州、交州、荆州等江东地区,又称为东吴。
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广义是184年黄巾之乱开始。
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及群雄割据,形成了三国雏型至曹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184年到220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
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称魏、蜀、吴三分天下。实际上,在辽东,有一个与魏、蜀、吴三国性质相同的国家──燕国,该国从190年初成规模,到238年被司马懿所灭,立国48年,比刘备创立的蜀汉还要长6年。燕国鲜为人知的开国之主公孙度,也是一个堪比曹操、刘备和孙权的乱世枭雄。
公孙度和董卓部将徐荣是同乡,在徐荣的力荐下,公孙度得以出任辽东太守。190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此时中原混乱不堪,而辽东郡偏居东北,所受影响较小,得以借机振兴。不久,公孙度把辽东郡分为辽西、中辽两郡,各置太守,他还按照皇家规制设坛于襄平城郊,行郊礼天地之礼,无论车驾、仪仗、服饰都同大汉天子一般无二。
参考资料:三国 (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历史时期)-百度百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2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