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在民间被称之为“神人”,感兴趣的读者和对百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最开始为元朝的进士,后来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并在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以及北伐元朝等等军事作战中起到了参谋的作用。
在朱元璋建国之后,曾经有一次早朝时,朱元璋一边吃烧饼,一边批阅奏折,恰巧刘伯温前来通报,于是朱元璋心生一计,看着进来的刘伯温和他打出了谜语,指着一旁倒扣的碗说道;“先生大才,可知碗中之物吗?”
刘伯温看着朱元璋眼巴巴地瞧着自己,不由一笑,装模作样地掐指一算,神神叨叨地说;“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
随后,从朱元璋的脸上摘下了那颗芝麻,朱元璋见状,不由一笑。二人谈及国家大事,由此,也有了后世举世闻名的《烧饼歌》。
预言之子
刘伯温是当时之大才,纵观古今历史都是颇为神秘的那种,其中,《烧饼歌》,更是被不少人当成一本奇书,将明朝到清朝期间500多年的历史事件概括,玄幻不已。
《烧饼歌》中有一句万子万孙,解释起来虽然有牵强附会之嫌,但历史上的明朝,真的是在信王朱由检登基之后,才终于亡了江山。
而崇祯皇帝就是万历皇帝的孙子,大明朝的国运自万历皇帝的儿子开始衰落,到崇祯时就灭亡,万子万孙倒也贴切。
还有一句,除非燕子飞入京,一院江山永乐平。燕子飞入京,当时,大明朝的国都在南方,燕子入京只会是自北方而来。
恰巧后来,朱棣的封号也是燕王,他发动靖难之役之后,军队正是由北向南进攻,而朱棣登基之后的年号也恰巧就是永乐。
永乐皇帝自从登基之后,为了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一方面,大举进攻漠北蒙古,另一方面修筑《永乐大典》,其中有黑衣僧人姚广孝的参与,于是也和《烧饼歌》中的那句“秃顶人来文墨苑”不谋而合。
再到涉及到崇祯皇帝的那句,“万子万孙层叠层,祖宗山上贝衣行”。看似莫名其妙,排列组合却大有文章,宗山为崇,上贝衣为祯,此句话暗喻明朝的末代皇帝为崇祯,在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话暗喻是指李自成的名字,
“桂花结得好英雄,拆缺长城尽效忠”就比较直截了当地说出了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放满清人入境的事情。《烧饼歌》的神奇,不由让人联想到了唐朝时的《推背图》,不由得让人心神一惊,同时也为古人的智慧大为叹服。
刘伯温的一生
刘伯温从小被称为神童,学有所成的时候,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是潜心钻研,十分精通。23岁时考中进士,但政治元末时期兵荒马乱,于是在家闲了三年。
三年之后,他重新被元朝政府启用,上任之后,很快做出政绩,当地豪绅官员勾结异常严重,自刘伯温上任之后,很快就对县内的官吏等大力整顿,整个高安县的社会风气为之一清。
但由于刘伯温性格正直,无形中得罪了很多士绅力量,这也注定在实际的工作中,他会受到许多掣肘,之后的几年之内,他多次辞官,又多次被朝廷重新启用,至1346年,刘伯温接受好友的邀请,与好友一起过上了蛰伏隐居的生活。
一连数年,他与方外之士往来,和当时的文人相和,过得也算轻松惬意,随着起义活动的不断风起云涌,刘伯温于是被启用,专门负责对于匪寇的平定之责。
然而元末朝廷腐败昏聩,注定容不下他,这位清流之人,这是他最后一次从元朝辞职。几年之后,他就被朱元璋邀请到南京,成了朱元璋的谋士。
成为谋士期间,他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在他的辅佐之下,朱元璋集中兵力先灭掉陈友谅,之后转头攻打张士诚。
随着实力的逐渐壮大,小明王韩林儿逐渐成立一个吉祥物,刘伯温建议,一方面脱离小明王,一方面依旧打着小明王的旗号,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的民心。
刘伯温为大明效命多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到了1375年,多年积劳成疾的刘伯温感染了风寒,不久之后就去世了,享年65岁。
让刘伯温愧疚的女人
在刘伯温刚刚学有所成的时候,他下山遇到一户人家,当时的他又累又渴,就去门户家里讨碗水喝。
而在刘伯温不知所措中,大嫂在水里撒了一把谷子壳,刘伯温心中不悦,却也不好多说什么,只得一边用嘴吹漂浮在水上的谷壳一边小口的喝着水。
刘伯温一边喝水,大娘一边和他闲谈,得知刘伯温懂得风水之后,就劳烦给自己看块风水宝地,刘伯温对于大妈撒谷壳这个行为本就不悦,于是便随手乱指了一个地方,大嫂当下惊喜,千恩万谢。
时间变幻,沧海桑田,初相遇,他还是一个出门赶考的学士,等到他荣归故里,再过这个门口,已经是大明王朝建立之后了。
刘伯温年过半百,却见到这里多了一个庄园,十分气派,而这个位置十分眼熟,似乎就是当年自己随手一指的地方。
仿佛是冥冥中自有天地,他站到这家大户的门口,却正好见到庄园内走出一位妇人,四目相对,往昔的事情瞬间浮现。
大嫂十分热情,好酒好菜的招待刘伯温,宴席间,大嫂感谢当年刘伯温的指点,刘伯温却觉得十分亏心,于是画风一转,问到了当年撒谷子壳的事情。
大嫂当年的所作所为,不过是看他满头大汗,而水太凉,担心他会生病,所以才撒了一把谷子壳,至此,多年的疑惑终于解开。
刘伯温聪明一世,却在这么一件小事上困顿一生,这也注定了,刘伯温的结局。为大明王朝效力半生,晚年却结局凄凉,实在可惜。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很多人都把刘伯温看作和诸葛亮一样神机妙算的神人,知天文地理、奇门遁甲、阴谋鬼论无所不精。的确,刘伯温在为朱元璋的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伯温善于权谋、懂人性、知变通,朱元璋称帝前很多经典的战役都有刘伯温的出谋划策。可要说刘伯温能神机妙算、预知未来,并进一步论说没有刘伯温就不可能有朱皇帝,历史的探客并不敢认同。
即使是三国时候的诸葛亮,民间将其传的神乎其神,尤其是三国演义中将诸葛亮简直演绎成智慧的象征。可事实却是五出邙山并没有建立什么大的功勋,兢兢业业辅助蜀汉多年也没能改变国力日衰的局面。还是陈寿在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比较中肯:?治戎所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与诸葛亮齐名的刘伯温,历史的探客认为其才能甚至都不如诸葛亮,更何谈其神机妙算未仆先知的能力。
三国时期正值乱世能人辈出,郭嘉、司马懿、贾诩、周瑜、荀彧、庞统等能人辈出,所谓乱世出英雄,在谋士成堆的年代诸葛亮能混的一席之地确实不易。反观刘伯温虽然也处于元末乱世,可当时真正有能力的谋士寥寥无几,就连老朱身边比较出名的谋士也就是李善长,这会在元朝连进士都考不中的秀才。刘伯温出身于浙东书香门第世家,自然才华和谋略要比李善长厉害些,可也在为人处世上不及李善长,没有名人竞争自然感觉刘伯温鹤立鸡群的存在。可如果说谋略,历史的探客认为朱元璋的谋略就不下刘伯温,尤其是起能屈能伸、深藏不露、雷厉风行的个人和驾驭将领的才能,刘伯温恐怕再学几年都赶不上。
刘伯温起先是浙江的一个知识分子,以儒士自居,心中也有匡扶济世的宏伟目标。朱元璋起事后,刘伯温和当地儒士宋濂等四人,共同去拜访朱元璋,并在帐下成为一名普通谋士。在朱元璋赐封的34人中,公6人,侯28人,刘伯温有幸列入名单最后一名,得到了?诚意伯?这个颇有用意的称号,和最后一名的尴尬位置。可以看出,在朱元璋的心中,刘伯温没有太多实打实的功劳,大概是苦劳更多吧。由于出身贫寒,朱元璋对自己的过去一直较为敏感和自卑,有意强调自己做皇帝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他效仿高祖刘邦?斩白蛇?、?吕后望气云?等手法,大力加强宣传工作。刘伯温懂得谶纬之学,又是前朝儒生,朱元璋便乐意营造刘伯温的?神迹?,树其为宣传战线的一面大旗。故事传的越神,越证明朱元璋做皇帝是天命所归,这些故事在民间传播以后,更是形成多个版本,官方也没有加以阻拦。
历史上刘伯温确实有才会,但是绝对不是民间传说的那么神奇,说到底也不过是朱元璋手下的一枚棋子罢了,最终也惨死在朱元璋的手下,对于这样的结局估计刘伯温自己都没有预料到。
刘伯温没有神机妙算,也没有成神,他就是一个正常人,只不过他是正常人当中的佼佼者“政治家、文学家、谋略家”等。刘伯温自己认为他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再加上我们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所以就给他冠上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著称。
其一、刘伯温的确被神话了。
刘伯温神话的典故很多,都是杜撰,其中《烧饼歌》就是最具有代表性。民间都是如何神话刘伯温的呢?看看下面这段话就知道了:“刘伯温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觉者、料事如神的预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说。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后面省略。”都上升到玉帝层面了,刘伯温比诸葛亮还要厉害!即使刘伯温不是神仙转世,就算他神机妙算,他也不会落得悲惨的结局。
其二、真实的刘伯温。
真实的刘伯温和我们一样,都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真实的刘伯温会学术、会谋划、懂政治、会法律、文学成就也很好。举个例子来说在大明“建国谋略”里,刘伯温就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对于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先后问题上,刘基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正确建议,为朱元璋歼灭群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实刘伯温这个人也很懂法治,刘伯温对明朝著名的《大明律》制定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无论怎么说,神话一个人很容易,只要民间塑造就可以了,不过刘伯温不是神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81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